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燃爆B站的“国宝”级综艺,开播9.5分,网友:不愧是央视出品!

  本文已获授权,内容转载自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

果然,央视一出手就是爸爸。

《国家宝藏》,从2017年到现在,足足火了4年。

第一季开播,豆瓣开分9.1;到了第二季,更猛,评分蹿到9.3。

前几天,第三季悄咪咪地播了,好家伙,直接9.5分

更牛的是,这部“神综”,别的国家抄不来,顶多模仿个皮毛。

毕竟,不是谁都能让故宫当“小老弟”的。

3300年的安阳殷墟,2200年的秦始皇陵,1700年的敦煌莫高窟...

和其他嘉宾比,只有600年的故宫,年轻的很。

今天,赶着新鲜度,和大家聊聊这部央视“神综”。

▲B站弹幕20万+,满屏都是期待

什么是国宝?

这部综艺有多牛?看阵容就知道。

王菲、沈腾、段奕宏...

别的综艺花钱请不来的大咖,到这儿,不收钱也要抢着参加。


但,再大的咖,也只能是配角。

因为,真正的主角更牛,担得起“国家宝藏”4个字。

分量够重、噱头够大,什么样的主角能配得上?

来,第三季的第一位主角,「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名字这么长,想必肯定大有来头。

这件宝物诞生于故宫修造的时候,陪故宫经历了600年的风风雨雨。

明永乐,就是指它的烧造年代;青花,指工艺品种;海水江崖纹,指纹饰;三足,指器型;炉,指用途。

通体绘有的海浪和山崖纹样,寓意「福山寿海,江山永固」。

有历史,有寓意,「国家宝藏」的名号,当之无愧。

再仔细瞧瞧,这件宝物,还有些眼熟。

一对比,好家伙,原来《国家宝藏》Logo里的宝物就是它。


从众多国宝里脱颖而出,这个地位自然非同一般。

光一个国家可造不出它。

瓷器产自我国的“瓷都”景德镇,而夺目的青色,则取自中东的染料,苏麻离青。

这背后,其实还有一段“故事”。

1402年,帖木儿帝国中断中东与大明的贸易往来,并预以百万大军侵略大明。

箭在弦上,战争一触即发。

论打战,大明当然不怕。可它却不会这样做,为什么?

“我大明从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不惹事,道的是和平共处、命运与共的大国胸襟。

不怕事,说的是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强国自信。

借古说今,一件国宝,是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底气。

第二位主角,秦陵铜车马。

被誉为“青铜之冠”,代表了当时制作工艺的巅峰。

青铜铸成主体,金银打造成零部件,龙凤纹样的彩绘修饰车身。

最为朴实的车盖,看似平平无奇,却是最早最薄最大的整体青铜铸件。

而整个车身则由3千多个部件组成,需要经过13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如此精湛的工艺,如此精美的造型,却是产生于2200年前。

一件国宝,是古人创造智慧的浓缩。


第三位主角,金嵌珍珠天球仪。

我国唯一一件以黄金制成的天球仪模型。


球面上镶嵌的1300颗珍珠,代表的是我国历代天文学家观测的星星数量。

证明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天文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

▲珍珠越大,代表星星越亮

金球上的「客星」,别名「第谷超新星」,是丹麦科学家第谷于1572年11月11日发现的。

但实际上,根据《明神宗实录》,比第谷还要早上3天,我国的天文学家就已经发现了这颗行星。


1680年,「哈雷彗星」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

但在中国,观测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

横跨2千多年,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我们记录了哈雷彗星的27次回归,一次都没有落下过。


“现在国际上有个共识,如果要查找(距今)400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记录,只有中国的文献是最靠谱的”

敢说出如此硬气的话,唯有几千年的历史底蕴作为其支撑。

我们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图,最古老的观象台,最完整的天象记录...


以天文证地史,从古至今,这个民族从来都不缺仰望星空的人。

百年前,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面对外国传教士的轻蔑,铿锵有力地回答:

“我们这儿,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百年后,民族自强崛起,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

从“长五”飞天到“嫦五”奔月,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艰苦奋斗,铸就的辉煌事业。

一件国宝,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见证。

▲12月17日,嫦娥5号采集2公斤月球土壤回国


藏在文物背后的秘密

整个节目,最大的震撼是国宝的亮相。

最大的泪点,却是来自于背后默默耕耘的文物守护者。

赵震,专门拍摄秦俑考古发掘和馆藏文物的文物摄影师,一拍就是23年之久

“我觉得,我拥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普通人不能忍受的枯燥乏味的工作,他干得津津有味。


每天工作前,他会沐浴更衣,仿佛朝圣一般虔诚。

一天在坑里待8个小时,不停地跪下、站起,来回走上几万步。

等到再从坑里出来时,脸上、衣服上已经沾满了泥沙。


而且,俑坑里温差特别大,冬寒夏暑。夏天“蒸桑拿”,冬天“吹冷气”。

环境不好,工作难度也大。

秦俑坑不许打光,有时候,为了等待合适的光线,他甚至等了1年。


不难想象,他有多么热爱他的工作,否则怎么会情到深处,几度哽咽?

尤其是说到某次拍摄时,他几乎要掉下眼泪。

“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



原来拍摄中,他在兵俑的唇边发现了一枚指纹,那是工匠留下的指纹。

跨越了2200年,互不相识的两个人透过兵俑联系在一起。


时光穿梭千年,几千年前的先人早已化为泥土,守护着这片大地。

但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礼物:文物。

当我们拆开礼物、剥离泥土的时候,也是在剥离时间和历史,隔着时空和先人对话。


所以,总有一群人在这条路上默默地砥砺前行。

午门的守护者,常欣,他的父亲常学诗就是其中之一。

▲常学诗和同伴们进行鼓楼测绘

抗日战争爆发时期,故宫的文物大批南迁,但古文物能搬迁,古建筑怎么办?

于是,常学诗和一批前辈们,投入到北京城中轴线测绘工作中。

这是历史上北平最大的一次古建筑测绘工程,为的是给战后古建筑的复建做好“备份”。

▲午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蹭着百年的积尘,身在高空,认真仔细地测量建筑的每一个角落。

历经艰苦,最终完成了704张测绘图,给后世留下了一套完整的中轴线古建筑测绘图纸。

▲故宫彩色测绘图

三足炉的守护者,江建新。

30年如一日,每天和六千多箱、几十吨碎瓷片打交道,一片、一寸地拼接、修复。

深埋在黄土里的文物,带着尘封的历史重现天日,祖先的智慧和精神得以印证。


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才能够被记录、被传承,生生不息。

▲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普查和修复古籍

这也是节目的初衷:把祖先最灿烂的东西呈现给大家,指引未来前进的方向。

祖先留下的一件件文物,其实就是一个个路标,标明了我们来时的方向。

“当我们回望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家的方向!”

“当我们前行的时候,它又在提醒着我们: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图片来源:@秦陵守陵人、@宝藏家的宝公子
资料来源:《国家宝藏 第三季》节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宝藏》第二季27件文物揭晓!
豆瓣评分9.3,央视产清流综艺又出高分奇迹了!
国家宝藏:此生无悔入华夏
《国家宝藏》凭什么一夜刷屏,文化类综艺的颠覆和突围
《国家宝藏》:乾隆审美遭官方吐槽,其实「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热点导写
呼应时代 回归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