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1-25】


1、           
耳鸣

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           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 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           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           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和上风湿点(),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           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结论腹针加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结论腹针加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优于电针。

 

8、          腹针结合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火针治疗:在患者腰椎椎旁及下肢找到压痛最明显部位,施以火针后拔罐(常见有淤血排出)每次取3—5穴,隔卜2日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

腹针治疗:主穴取水分、气海、关元。配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加水沟、印堂,病程长者加气穴;以腰痛为主者加气旁、四满;伴有下肢症状者加患侧外陵、下风湿点(外陵下5分外5分)、下风湿下点(石门旁开3寸)得气后平补平泻,每次留针半小时,隔日针一次,6次为一疗程。

 

9、           肩周炎

腹针疗法。根据腹壁脂肪及体形的胖瘦分别选用O22×40mm的毫针,对准穴位直刺,选穴: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中刺)根据痛点在滑肉门周围加针以浅刺,不捻转或轻捻转慢提插手法。留针30分钟起针,每日1次,每周5

 

10、       强直性脊柱炎

取穴:君(主穴)引气归元(即中脘,脐上4寸。下脘,脐上2寸。气海,脐下15寸。关元穴,脐下3);臣(次穴):中极(脐下4):大横(脐旁35寸双)佐:气穴(关元穴旁05寸,双穴)。腹四关(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双穴;水分穴脐上1寸取之。外陵,阴交穴旁开2寸,双穴;阴交穴脐下卜寸取之。左右共四个穴位组成);寒湿阻络型加神阙灸。湿热阻络型加水分。针刺后不行针,每曰1次,约30分钟。并予中药口服加英太青50mg,每日2次,柳氮磺吡啶O5 3/日开始,每周每次加O2523/日口服。

结论与药物组比较,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安全有效的。

11、       原发性面肌痉挛

腹针组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阴都。

行针手法及疗程:各穴直刺进针,平补平泻,针感向四周扩散。

结论:腹针疗法优于体针疗法和卡马西平片疗法。

12、       焦虑性神经症——抑郁焦虑失眠

腹针组

处方:引气归元,左气穴、气旁

刺灸法:“夏普”牌一次性针灸管针针刺,规格为0.22×30-40mm。引气归元均深刺,气穴、气旁均中刺。留针30分钟。针完后行鼻子深呼吸6次,休息1分钟再深呼吸6次,直到出针。每周治疗2次。

结论 腹针、体针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安全、有效,疗效以腹针较好。

13、       颈性眩晕

准确量取腹针穴位。取天地针(中脘、关元)、下脘、双侧商曲、双侧滑肉门。其中中脘和关元深刺,商曲浅刺,滑肉门中刺。合并颈项疼痛可在下脘用梅花刺法浅刺;久病者加用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和外陵),以加强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之功。对腹部穴位严格消毒,快速进针,针尖抵达预期深度时,采用轻捻转、慢提插,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以避免刺伤内脏。留针时隔5分钟运针一次。留针30分钟后起针。

 

14、       颈椎病

取穴:  主穴为中脘关元商曲(双侧)  滑肉门(双侧)

随证加减:伴见头晕加下脘上,头痛加阴都(患侧),项肌板硬加石关(患侧),上肢麻木加上风湿点和上风湿外点(患侧),肩痛可在滑肉门旁加刺(患侧)。

结论腹针治疗颈椎病高效安全无痛苦。

15、       脾肾两虚型椎基地动脉供血不足

取穴:中脘、下脘、阴都(双)、商曲(双)、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操作:患者卧位,术者定位取穴,常规消毒,选取O.25×40mm长度的毫针,直刺,快速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小幅度提插,直至术者手下有沉紧感,而患者无疼痛及酸胀感。

结论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6、       偏头痛

主穴:中脘、阴都。

配穴:头顶痛取中脘,前额痛取脘下(中脘下5分),后项痛取脘上,侧头痛分取左右阴都,若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可用三星刺或梅花刺。

方法:患者平卧,腹部常规皮肤消毒,根据病人胖瘦选用40一60mm毫针,选准学穴位直刺,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慢提插手法。必要时在相应穴位加三星刺或梅花刺,可在神阙穴加灸或TDP照射,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结论结果提示腹针这一新疗法具有传统疗法同样良好的疗效

17、       神经根型颈椎病

)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为君、臣穴,针刺地部(深刺),石关(双)、商曲(双)为使穴,针刺天部(浅剌),滑肉门(双)为佐穴,针剌人部(中刺)。配穴:下脘上(经验穴),取此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次类推。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经验穴),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耳鸣、眼花加气旁(双)。配穴均刺人部(中刺)。

    注:下脘上位于下脘穴的上方任脉上;气旁位于气海穴的平行旁开5分;滑肉门三角是在滑肉门穴的平行线和上外方各取一穴,及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

结论 上述研究表明,腹针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近远期疗效好,疗程短,操作简便的一种新的微针技术,在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1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1)处方:中脘、下脘、上风湿点(滑肉门外5分上5分)、患侧阴都。

(2)取穴:取仰卧位,暴露腹部,以神阙为中心定位取穴。脐以正中点为准,脐与胸剑联合之间为8寸,脐与耻骨联合之间为5寸,脐至腹侧壁的水平距离为6寸。中脘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上4寸,下脘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上2寸,气海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下1.5寸,关元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下3寸,上风湿点位于脐上1.5寸再以腹白线为准水平旁开2.5寸,阴都位于中脘旁开O.5寸。

(3)针刺:常规皮肤消毒,选用32-34号细针,根据体形胖瘦选择针具长短,直刺,轻轻捻转,缓慢进针,中脘、下脘深刺至地部,上风湿点中刺至人部,阴都穴浅刺至天部,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胀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9、       痛风性关节炎

腹针组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大横(患侧)。随症加减:肩痛加滑肉门三星刺、上风湿点(皆患侧);肘痛加上风湿点三星刺(皆患侧);腕痛加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三星刺(皆患侧);膝痛下风湿点三星刺(患侧):踝痛、趾痛加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三星刺(皆患侧)。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28天后复查血清尿酸含量。

结论腹针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法,并可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腹针组

主穴取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腕、气海、关元)组成,及腹四关(由滑肉门(双)外陵(双))组成,神阙穴(灸),以腰疼为主加水分、气旁(健侧),合并坐骨神经疼加气外穴(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以0.25X40mm进针后得气,用平补平泻法,根据病程长短决定进针深浅(天地人三部),高血压病人禁灸

 

21、       抑郁症

腹针“引气归元”法,君穴取水分(深刺);臣穴:中脘(深刺)、下脘(深刺)、气海(深刺)、关元(深刺)佐穴取阴都(双,中刺)商曲(双,中刺)、滑肉门(双,中刺)、天枢(双,中刺),大横(双,中刺)、气旁(左,中刺)、气穴(左,中刺)、关元下(双,中刺)。每日针1次,留针30min,治疗1 O次为1个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疗法对抑郁症有确切的疗效。

22、       失眠

腹针拟定处方:中脘(S)、下脘(S)、气海(D)、关元(D)、滑肉门(M/双)、气旁(左侧)、气穴(左侧)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5次为l疗程。

结论 薄氏腹针对失眠症具有确切疗效,特别是对虚证失眠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23、       腹部穴位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

取穴关元、中极、归来、带脉、子宫穴、三阴交。配穴:湿热淤滞型,加阴陵泉、水道;寒湿凝滞型加地机、秩边;邪毒伤阴型加太溪、复溜、肾俞:冲任虚寒型加足三里、气海。选用15寸针,进针后行提插捻转,达到酸胀感为最佳。行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结论 腹部穴位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有较好的疗效

24、       小儿脑瘫

处方: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腹四关(滑肉门、外陵左右4个穴位组成)。商曲、阴都、气穴、上下风湿点,可依据偏瘫的类型随证加减。

结论:以腹针治疗小儿脑瘫疗效好,操作简便,痛苦小。

25、       中风偏瘫水肿

上肢远端水肿为主:取引气归元的中脘、  下脘、气海、关元  针刺到地部:取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对侧商曲、水分针刺到人部。上风湿点(滑肉门外上O5)上风湿外点(滑肉们旁开1针刺到天部。在上风湿点及上风湿外点,可加用三角针、三星针针法,以加强局部调整。

    下肢患侧远端水肿为主的:引气归元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针刺到地部:双侧滑肉门、外陵、水分中刺到人部;患肢对侧气旁(气海旁开05)、气穴(关元旁开0.5)中刺到人部地部之间、下风湿点(气海旁开2寸半,外陵下外5)、下风湿下点(下风湿点下外5)浅刺到天部;在下风湿点及下风湿下点加用三角针、三连针等。

    针刺后以神阙穴为中心施以温灸器灸40分钟;每日针灸一次;每周五次连续十五次。

结果 31个疗程后30例患者痊愈12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结论 脑卒中的恢复期病人多为气血不足脾肾亏损,以气虚多见。患侧肢体远端的肿胀为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水饮流注于肢节或瘀痰阻络而成。用腹针来调理脏腑气血、从而更有效的疏通局部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辅以温灸温通经脉助气血运行,疗效确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腹针处方
腹针疗法、脐针疗法
腹针穴位及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一位腹针前辈的腹针运用心得
腹针的一些处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