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归自然是最好的归宿

读了廖保平的《人死后变成什么》(《杂文选刊》20091月[上]),作者对生死豁达的人生观引发了我的共鸣。

古往今来,国人死后占一块地,留个坟头,谓之“入土为安”。我们周边的山山岭岭,铁路、公路两旁,满眼的坟包,或零零星星,或几十、几百座坟云集,堪称“地下村落”或“地下城镇”。如某日,你踏青,你旅游,当你为青山秀水而沉浸其中时,冷不丁一座座坟墓极不协调地映入你的眼帘,你定会深感大煞风景,败坏兴致。

如今,殡仪馆的骨灰堂、公共墓地到了“鬼满为患”的地步。人在不断地死去,土地却不可再生,这样下去,真不得了。死人与活人争地,再过几十、几百年,不知是否还有地可争?国土资源,是我们子孙万代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每一寸土地都是宝贵的资源。从理性的眼光来看,人死后都要永久地占着一块土地而不产生任何效益,真是太奢侈了!

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由人的生死观而来。人们把自己及家族的祸福兴衰在很大程度上极其愚昧地寄托在先人的坟墓上,所以在墓地的风水、朝向、样式、建筑材料上,人们动足了脑筋,费尽了心思。在我们的民俗里,恨一个人,恨一个家族,恨到极点最卑劣的手法就是去挖他家的祖坟,可见祖坟在人们灵魂中的根子之深。就是火葬,也要用上好的棺材装着那把骨灰,占一大块地。

随着移风易俗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在后事的处理上也逐渐理性化、科学化、文明化。如骨灰撒入江河、大海,用骨灰植树,最艺术化的要数廖保平文中所述的英国人,把骨灰制成漂亮的陶瓷、花瓶、茶壶等工艺品,或把骨灰掺入鱼饵喂鱼,真是有趣,作者本人甚至希望到时取自己的骨灰作画,画面呈暖春的葱茏之态,使自己仍很艺术很春天地“活着”,以通达的气度和恢宏的大手笔为这个世界交上自己最后最美的人生答卷!

人来于自然,回归自然,以科学文明的方式参与新的生命循环,善待生者,善待环境,善待后人,比起死也要硬占着一份地与蚊虫蛇鼠为伴,不知要强上几百倍、几千万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死亡疗愈:来策划一下自己的死亡?
地暖温度知识
城事 | 这样告别亲人,天津将发补贴
刮来的清风
现有条件下的土葬、火葬其实利弊相当
香港|站在全世界的坟上,你看到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