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熊芳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卡尔维诺小说欣赏课堂实录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卡尔维诺小说欣赏课堂实录

执教:熊芳芳

学生:苏州实验中学高二4班

作课缘由: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观摩暨深度研讨活动

主办单位:苏州高新区教育局

承办单位: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协办:苏州随勤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课前幻灯片展示——

主持人:接下来授课的是全国著名语文人、曾四次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曾应邀在多家重量级语文刊物刊登封面人物的熊芳芳老师,芳芳老师将引领我们高二4班的同学欣赏卡尔维诺的小说,卡尔维诺被誉为寓言式奇幻文学大师,而我以为芳芳老师早已获得破译各种文学语言的密码,那就是她的“生命语文”,为生命而为的语文教育,用生命而为的语文教育,下面请大家欣赏她的课。

师: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呢,很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卡尔维诺的小说,刚才主持人说我已经获得了破解这些文学作品的密码,这让我诚惶诚恐,为什么呢?因为卡尔维诺说过人类喜欢自以为是,对周遭的一切进行解释,把它纳入概念和逻辑的范围,实际上当我们去解读一块石头没有告诉我们的秘密的时候,我们是对这块石头的秘密的不尊重,也是对这块石头没有向我们展示的秘密的背叛,“拒绝理解这些石头没有告诉我们的东西,也许是尊重石头的秘密的最好表示;企图猜出他们的秘密就是狂妄自大,是对那个真实的且现已失传的含义的背叛”。所以我不敢说我已经掌握了解读卡尔维诺小说的密码,但是我很愿意跟大家一起来尝试,走进那条幽径,文学的幽径,我们去发现它其中的美好和奥秘。好,那么大家读过这4篇小说了吗?

生:读过了。

师:你觉得挺难的,没有办法理解的举手。

(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师(笑):我觉得我应该反过来问:基本可以理解的举手。

(一个也没有。)

师(笑):好,没有关系,你们想从哪一篇开始?

生(齐):《黑羊》。

师:好的。题目是黑羊,那么它与普通的羊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生:害群之马。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英语里边它就是害群之马:Black sheep.

师:太棒了,很好,她找到了源头。在英文当中这个单词的意思就是害群之马。黑羊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它的颜色,是另类的,一般的羊是白色,是纯洁的,黑羊的颜色是黑色的,它是一个另类,而且它的出现会扰乱整个集体,让整个集体发生本质的改变,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只黑羊的出现,给集体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在这篇小说里,黑羊的出现使一个本来靠欺骗和偷盗而幸福的国家,变得有了贫富的区别,变得越来越不幸福。

师:一个靠欺骗手段来维持幸福的国家,因着这个诚实人的出现,链条被打破,变得不再幸福了,那你觉得这是好事呢还是坏事?

生:我觉得欺骗这个链条被打破,本身应该是一件好事,可是从结果来看,它却是一件坏事,因为人们变得不再幸福了。

师:人们不再幸福,那么诚实人自己有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呢?

生:没有。

师:也没有。自己没有得到好处,整个国家的人也不再幸福,这个诚实人出现在这个地方,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的世界,他都没有生存之地,是吧?那么这样的一种改变,有没有带来其他的东西?比方说,他是一个诚实人,他的出现带来了这个世界的改变,然后,这个世界是不是从本质上,就以他的行为标准——以他的诚实作为标准,变成了一个新的世界呢?

生:我觉得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诚实起来,本质上是没有改变的。

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世界没有变得诚实?

生:因为在小说倒数第2段中说:“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师:好,请坐,很好。贼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却变了,有什么样的变化?改变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形态,贼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那么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一个自然形态的、原始性的社会,现在变得有了些什么?

生:有了资本家和剥削制度。

师:剥削制度从哪看出来?

生:就是变得富有的人用钱去雇佣穷人替他们去偷,于是富人更富,穷人更贫穷。

师:富人不仅雇佣穷人替他们去偷盗,而且还设立了什么?

生: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

师:然后如果有人偷他们的东西,他们就怎么样啊?

生:建立了警察局和监狱。

师:一开始的时候那种原始的、自然的形态下,大家都很默契,对不对?你偷我的,我偷他的,他再偷他的,一个大循环,最后谁也没有损失什么,大家和睦相处,那样的社会是一个契约的社会,大家遵守一个契约,虽然大家都在偷盗,但是在那个社会里,有没有“贼”的概念?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大家都是贼。因为在那个原始社会里面,大家都是这样,所以不知道贼是什么,大家可能就是觉得,这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师:是理所当然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吧?没有诚实人,也就没有贼,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好,请坐,非常好。虽然大家都在做贼,但是没有人觉得谁是贼,所以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这个诚实人出现以后,就开始有了贼,有了警察,有了监狱,然后富人会雇佣穷人去替他们偷东西,以及看守财物,这样,这个社会就产生了什么?

生:阶级差距。

师:很好,然后这个社会就由从前的契约社会变成了什么社会?它不再是靠契约来维系了,它是靠什么来维系的呢?

生:法制。

师:对,靠法治和强权来维持。于是这个时候人们的本质没有改变,人们个个都还是贼,但是他们失去了什么?小说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他们失去了什么?

生:幸福。

师:好,你怎样看这种改变?这个明明是很诚实的、清白的人被称为黑羊,因着他的闯入,整个世界变得不再幸福,开始有了阶级的差距,那么到底,是非黑白该怎么判定?个人的原则和集体的规则应该如何来评价?有没有同学能够找一个拍档,成为一个组合,然后作为对手来辩论一下,个人原则和集体规则到底哪一个更大?我们来进行一个微辩论,一个微小的辩论。

生1:个人原则和集体规则,我觉得可以引申为生活和社会的对立,我觉得是生活而不是社会赋予了我们做人的尊严和意义,但是人们借这个社会来支撑彼此,让一切可以发生的都能够发生,所以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生活出卖给任何一个美好的社会。

生2:我认为集体规则大于个人原则,无论是什么样的集体规则,只要违背了这个规则,就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你服从了集体规则,就没法遵从自己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变成一个普通的人;然后另一个结果就是,你殉道了。然后这里面的诚实人就是始终遵循自己的内心,最后饿死了,所以我觉得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就是,你的生活和社会之间是兼容的。

生1:我觉得是个人原则大于集体规则,因为黑羊的名字的意思就是害群之马,我们把它延伸一下,就可以把他看成一个有想法、有特色的人,然后诚实人在这里,在这个集体之中,作为一个有想法有特色的个人,在一开始虽然这个社会是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但是它也是相对停滞的,然后有了这个个人的出现,在这个集体处于停滞和消沉的时候,因着他自我的发展,就带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使这个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一个相对现代的、有法制和秩序的社会,所以我觉得还是个人原则大于集体原则,当集体处于一种停滞状态的时候,需要有个人出来,来带动它的发展。

师:就是来推动它的改变,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好,请坐,很好,还有其他的组合愿意来向我们讲述你们的观点吗?哦,这两位男同学,很好,文科班男同学好少啊,我带的也是文科班,我们班10位男同学。你们才7个!

生3:我的观点是集体规则大于个人原则,众所周知,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个人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集体规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个人原则的共同点的集合。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集体规则包括了个人原则,在这种意义上,这里所谓的个人原则,实际上是其他所有人的个人原则的一种先例,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持所谓的个人原则,就会导致整个集体的进步或者退步。

生4:关于刚刚他说的那个“集体规则是所有个人原则的集合”,我觉得这个不妥,集体规则应该是集体中大多数人的原则,而不是个人原则。

师:不是简单的相加,是吗?

生4:对。在集体中肯定有极少数的人的原则跟集体规则相偏离,而且集体规则是不能满足集体中的每一个人的需求的,所以在集体中很多事情的发生并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的个性和意志。

生3:集体规则并不是要扼杀个人的个性,事实上集体规则的特点就是,它并不会做到事无巨细,它是一个笼统的结构,集体规则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原则,要由大家来共同承担,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说的话,极少数的人应该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和原则。

生4:集体规则是在每个人的个人原则当中找到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把这些共同点结合起来形成的集体规则,至于你刚刚说的集体规则是大多数人的原则,集体规则既然存在着,那么它一定是大多数人所共同认同的规则,比方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就是投票表决通过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边,人们需要这样一个集体规则,这个规则对于一个集体来说,绝对是不完美的,但是如果集体规则里边具有一些非正义的东西,不符合正常人性的东西,那么我们要怎样去面对这样的集体规则呢?

师:对,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如果集体规则它里面本来就违背了道德标准,怎么办?你怎么回答?

生3:这个问题的话,其实很简单,道德是如何产生的?道德是由绝大多数人的共同观点产生的。就像国际上一些最严重的道德伤害,就是他违背了人类的共同道德原则。就以这个小说的故事为背景,所有人都认为盗窃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所以诚实人的不盗窃恰恰是对集体规则的一种破坏,它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是对当时的道德原则的背离。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观点来界定他的对错。

师:嗯,他说得非常好,我们不能用已经文明进步之后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过去时代里边的人和事。而且他说了一个概念,道德是什么呢?道德其实是多数人的共同标准。

生4:他说在这篇《黑羊》里边,在那个国家里边大多数人都盗窃,他说我们不能从现在这个时代的角度来去评价他们那个时候的集体规则。但是这篇小说里边,就拿这篇小说举例,一开始大家都盗窃,然后进去了一个诚实人,诚实人有他自己的个人原则,然后他自己的个人原则就对整个集体规则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人们的生活状态跟从前截然不同。

生3:诚实人的出现使国家的集体规则发生变化,但是从变化结果来看,他不仅没有带来好的影响,反而使整个国民的幸福指数下降,所以在我们看来,虽然诚实人的行为是道德正确的,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不合适的,在这种情况下,将个人原则置于集体规则之上,就可能导致一些不可预料的、与他的初衷相违背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原则应当服从集体规则。

生4:我的观点是这样的。他坚持自己的个人原则,促使整个国家所有人的个人原则发生改变,最终导致集体规则的改变,所以并不是个人原则直接决定或影响了集体规则,是他对其他人的个人原则施加影响从而发生的改变。

生3:但是你说集体规则就是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那一种观点,那么当这个人的个人原则影响到其他人的个人原则,其他绝大多数人的个人原则的改变,从而导致整个集体规则的改变,所以说到底还是这个人的个人原则导致了整个集体规则的改变。

师:我们发现其实争论下去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正确的结论?

生:不可能。

师:对,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结论。实际上这篇小说,它就是在告诉我们,生活是一个悖论,因为最后的改变到底是好还是坏,看起来是坏的,但是其中也有它的好,比方说那些富人,他们开始向这个诚实人学习,他们也开始有了精神生活,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一起偷东西,偷来偷去,但是后来富人开始向这个诚实人学习,晚上他们也要去哪里干嘛?

生:去桥上看风景。

师:对,去桥上看风景,人们也开始有了精神的追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平面的物质需求上,所以这个社会,它在进步,而伴随着这个社会的进步,肯定同时会有一些裂伤,这就是一个悖论。我想,卡尔维诺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荒谬的悖论,你没有办法阻止时代的前进,你也没有办法改变人性当中的弱点,每个人的人性里面都会有弱点,其实,像诚实人这样一个完美的人性,也是有它的弊病的,它违背了人性复杂性的真相。卡尔维诺的另一篇小说,中篇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里面就讲到一个贵族军官,被炮火轰成了两半,然后一半呢是绝对的好人,另一半是绝对的坏人,这一半好人呢,总是为大家做很多很多的好事,坏人却让大家感到很惧怕,但是到后来人们开始发现,人们情愿要那个坏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好人给他们带来的是这些:

所以一个完美的人性,其实是不真实的人性,一个纯粹的诚实人,其实它也是违背人性真实的,是违背人性的真相的,所以他的出现打乱了这个世界,但同时他也呼唤出了真实的人性,让这个世界在发展的同时,向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面貌,那么小说其实就是为我们表现人性的真实面貌,所有的小说都是在探索人类的自我之谜,这篇小说也是在探索人类的自我之谜,但是它不给出解决的办法,因为没有解决的办法。接下来大家想看哪一篇呢?

生:《呼喊特丽莎的人》。

师:好,《呼喊特丽莎的人》。注意这个标题,“呼喊”能不能换成“呐喊”?有一幅油画名字叫“呐喊”,能不能换成“呐喊”?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呀?“呼喊”和“呐喊”有什么区别?

生:“呼喊”有所期待。

师:“呼喊”有所期待,还有吗?从对象上看有什么区别?“呼喊”是怎样?

生:如果是“呼喊”的话,它会有特指性,呼喊你或者呼喊他,是有对象的,“呐喊”就只是一种发泄而已,在对象上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师:很好,非常好。“呐喊”是一个人的事,“呼喊”是一个人和他人的事。但是,为什么要呼喊?呼喊能否得到应答?

师:英国作家哈代说:“呼唤的与被呼唤的,很少能相互应答。”很少能相互应答,为什么还要呼喊?我们来看一下这篇小说里面的呼喊者,看看关于他的描写,他在什么地方呼喊?

生:“对着这一街区的最高建筑物喊”。

师:好,对着最高建筑物喊。再看看他的动作描写。

生:“迈出人行道,朝后退几步,抬起头,然后,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

师:“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很认真是吧?很用力对不对?

生:是的。

师:当别人问他是不是忘了带钥匙的时候,他说:“其实我带着钥匙。”当人们问他“那么你为什么不上去”的时候,他说:“哦,可我不住这儿,我住在城市的另一头。”当他在呼喊的时候,其实他自己也不明白他在呼喊谁,包括人们问他呼喊的地点“为什么站在这儿的楼下喊”的时候,他说:“我们可以喊其他名字,或换个地方叫喊。这并不重要。”

生:重要的是,我一直在做呼喊这一件事情。

师:很好!那我为什么一直要做这件事情?

生:其实我读这一篇的话,我想的是,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呼喊这件事情,但是这可能是一种本能的驱动,人类可能就是一直在做某件事情,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

师:呐喊和呼喊所表现的心灵欲求是不是一样的?

生:不一样。呐喊只是一种发泄,我觉得是这样的,在你需要发泄的时候,它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在深远的程度上,我觉得它没有意义。呼喊有一种渴求,生命和心灵的渴求,能够做精神的沟通,抒发迷茫、困惑这种种情绪的感觉,可能人类有呼喊的欲望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吧。

师:很好!人类有一种心灵交流的欲求,所以他们呼喊。马斯洛有一个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谁知道啊?最基础的层次是什么?

生:物质的需求。

师:也就是生理需求,对吗?那么第二层次的需要是什么呢?

生:安全。

师:安全需要,对。第三层次呢?是什么?

生:交流。

师:交往的需要。第四层次是被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什么呢?人这一生最终的需要是什么?

生:自我实现。

师:对,自我实现的需要。小说中的“呼喊”,表现的是人们的什么需要?

生:交往的需要。

师:对,想要跟人们交往的一种心灵的欲求,但是这种需求能否实现呢?从这篇小说来看能否实现?

生:不能。

师:人们在那里呼喊,呼喊谁并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应答,哈代已经告诉我们了:“呼唤的与被呼唤的,很少能相互应答。”但人们还是不停地呼喊,为什么呢?叔本华说:“人类生而具有与困难搏斗的力量;一旦困难消失,搏斗也就随之终止,这些力量便无处使用,力量反而变成为生命的一种负担。这时,为了免受厌倦的痛苦,人还需发动自己的力量,同时运用自己的力量。”我们需要把这种力量发泄出去,所以当一个人在生活当中找不到发泄的途径,尤其是像小说背景,二战之后的人们,卡尔维诺的很多小说反映的都是二战以后的人们的迷茫、孤独、徘徊、苦闷、压抑等等,这个时候人们内心的力量需要有一种发泄的途径,他们需要交流,需要发泄,即便不明确对象,也得不到应答,但他们还是要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他们生命里有一种能量需要倾泻出去,所以呼喊其实就是为了呼喊本身,就是为了要做呼喊这一件事情,叔本华还说过这样一段话(点击幻灯片):

师:“他们在欲求中生存远过于在认识中生存”,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求,而不去思考,不去认识,不是存在之思,而是一种物质生活的衡量。所以,呼喊特丽莎的人,一个人在那里呼喊,很多人跟随,这个人已经结束呼喊了,还有那么多人在盲目地跟随他继续呼喊,其实就是因为呼喊本身可以让人体验到一种什么感觉?

生:满足感。

师:对,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存在感,作用与反作用。这种心理就跟《等待戈多》是一样的。那两个主人公一直在那里等,等待戈多这个人,这个人是否存在,或者他能做什么,能改变什么,他们都不知道,可是他们一直在那等,永远在那等,最后什么人也没有来,什么人也没有去,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他们一直等下去,他们已经把等待当做他们的一种什么了?

生:生活。

      师:生活,存在方式,是吧?同样,呼喊特丽莎的人,也是把呼喊当做他们的存在方式。所以所谓等待,以及呼喊,都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包括另外一篇《做起来》当中人们玩尖脚猫的游戏,也是一种存在方式。

       师:《做起来》这篇小说,如果让你做一个微演讲,题目是“你们不能这样”,你要对小说中的人说:“你们不能这样!”你会把“你们”解读成什么人?“这样”你又会解读成什么意思?

生:我会把“你们”定位为制定生活规则的人,他们试图剥夺我的存在方式,剥夺我的存在意义。

师:制定生活规则的人,就是那些官员是吧?你对官员说“你们不能这样”,你的意思就是说官员剥夺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你认为他们不能剥夺老百姓的自由,对吧?

生:是的。

师:那么你怎样来说服官员,能不能试着做一个微演讲?

生:你们剥夺了我们从事职业的权利,现在还要来剥夺我们娱乐的权利,现在我们的生活一无所有,我们怎么能不起来反抗?

师:很好,官员剥夺了民众的娱乐自由,还有工作的自由,所以反噬其身,民众起来反抗,杀了这些官员。还有别的立场吗?“你们不能这样”。

生:我可能觉得“你们”是人民,我的出发点是官员。《黑羊》这一篇,整个社会就是自然状态,没有人清醒过来,《做起来》当中的官员,就像《鲁迅自序》里面的有一些“醒过来的人”,他们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他们想做出改变,他们发出呐喊,这可能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可能说完这句话,他们就被时代泯灭掉了,但是他们存在的印记还留在那里。在当时的体制里面,不能一直这样浑浑噩噩下去,需要干一些正事了,然而他被当时的人们杀掉了,当时的时代觉得他错了,但是等到时代发展以后总会被证明是对的,然后他的行为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师(笑):还有没有其他的立场?

生:我想的话,“你们不能这样”,这里的“你们”可能还是对人民多一些。但我不是从官员的角度去劝诫这些人民,而是从读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人民。“你们不能这样”,“这样”的意思就是,他们之所以玩尖脚猫的游戏,就是因为这是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等到后来他们去反抗的时候,他们就是把这个游戏当做了他们唯一的自由,他们认为他们的“被自由”就是自由,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此,你们不能这样!

师:很好,他们已经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了,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其实他们也是在体验一种作用与反作用,体验一种存在感,在游戏当中获得一种身份的确认,同时有一种习得性的无助,即便是给他们自由:你们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了!可是他们还是继续玩尖脚猫,因为以前不给他们自由,什么都不能做,等到现在放开了,他们已经习惯了,他们习惯了只玩尖脚猫的游戏,他们不知道除了尖脚猫游戏还能做什么。就像那只小象,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被束缚,长大以后它已经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不知道什么是自由。马尔库塞说过一个概念:“单向度的人”(点击幻灯片)

所以当你在那种不自由的环境当中被长期束缚,你的视野和想象力都受到限制,你就已经不能发现一种新的世界和新的生活,所以这是非常可悲的。同时当一个人没有认识和思想产生的时候,你就只能够享受那种娱乐,只有你的认识产生了,有了存在之思了,然后情欲才能隐退,你就不再满足于娱乐,但是这些民众是还没有认识、没有思想的民众,所以他们只是享受这种最浅薄的游戏(点击幻灯片)——

       师:印度的阿马蒂亚·森说:“民主即让公众讲道理。”“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却说:“如果将全部决定权公之于众,那你就离死不远了。”她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她给自己打了麻醉药,6个小时不能自由行动,在广场上任由群众对她实施任何举动,于是就有很多人拿刀割她,在她身上涂画,甚至还有人把手枪装上子弹,伸进她的口腔,最后被别人制止了,然后她就发现人性之恶你远远无法估量,所以她就觉得当你把自己完全交给公众的时候,是很可怕的,因为这些公众根本就没有“认识”,当公众没有认识的能力和判断的能力的时候,把权力交给公众,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比方说苏格拉底,他死于他一生所倡导的直接民主制。所以真正把权力完全公之于众,也是非常可怕的。当我们读完这三篇小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啊,卡尔维诺的小说怎么如此冷峻呢?其实卡尔维诺是一个很温暖的人。他生在一个园艺师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园艺师,他的母亲是一个植物学家,他从小就在大自然当中长大,在植物园中生活,所以他后来写的很多小说里边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所以我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他的另外一篇比较长的小说《牲畜林》,希望大家可以课后去深入阅读,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另一个不一样的卡尔维诺。

师:他把战争写成了一种什么呀?你读了以后感觉怎么样?本来很残酷的战争在他的笔下成了什么?

生:童话。

师:童话,狂欢。是吧?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具体分析,那么我给大家简单地梳理一下吧。为什么在他的笔下战争会成为一场狂欢呢?首先得利于他的手法,第一种:环境“诗化”。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他笔下的这个森林,就像诺亚方舟?小说从德国兵的眼光来发现(点击幻灯片)——

师:我们知道诺亚方舟这个传说,其实就是说,它是一个什么呀?

生:救赎。

师:救赎,对,很好。它是一个避难所。所以他把森林这个地方描绘成一个诺亚方舟,把环境诗化了,营造成一种诗的境界。然后第二种:人物“丑化”(点击幻灯片)——

师:首先他有善意的“丑化”。你有没有发现这个猎手朱阿,他的外貌描写的色彩是怎样的?他的衣着有些什么色彩?哪几种颜色?

生:绿色,红色,黄色,蓝色。

师:哇,这种服装是什么人的服装啊?

生:小丑。

师:对,马戏团的小丑。把他的外貌丑化,而且作为猎手,他的技术怎样啊?

生:很糟糕。

师:非常糟糕是吧?他总是把子弹打到他同伴的屁股上,在打德国兵的时候,他也总是失手,用这样的人物来跟荷枪实弹的德国兵对阵,本来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除了对朱阿“善意的丑化”,还有对另一个人物“恶意的丑化”,谁啊?

生:德国兵。

      师:对,写他长着一张猪一样的黄脸,以及他的愚蠢等等,对他的形象进行丑化和夸大,并且最后他是跟一只野猫摔下悬崖同归于尽的,这也就是我最后要说的“情节神化”。

师:这个情节太传奇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跟德国兵同归于尽的是一只野猫,所有的动物都逃避了危险获救了,只是牺牲掉了什么呀?

生:一只鸡。

师:又老又瘦又丑的母鸡,把这种看起来最没有价值的东西牺牲掉,最后让凶恶的野猫跟他同归于尽,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前面所有的动物,从一只大奶牛,到小猪,到小羊,到火鸡,到家兔,一直到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老母鸡,它的价值是递减的,也就是说他们用最小的牺牲,消灭了敌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嘲讽。

师:卡尔维诺的小说不管是黑色幽默的,还是这种温馨童话格调的小说,它们都有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呢?就是轻逸的风格,因为他认为文学就是要释放或者解除人们的这种负重感,所以它致力于减少沉重感(点击幻灯片)——

       师:所以你去读这个《牲畜林》,你会发现很温馨,很温暖,很轻松,把战争写得像一场狂欢,他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事物终将战胜邪恶。大家下去以后认真地读一下这篇比较长的小说,继续深入地研究卡尔维诺,也可以写一点东西,交给你们的语文老师,好吗?好,今天的课我们就到此结束,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熊芳芳,笔名麦子,“生命语文”首倡者、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及专栏作者、人教社部编教材培训专家、人民出版社“名著课程化阅读丛书”语文统编高中名著图书主编、鲁迅文化基金会立人教育研究会教研专家、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由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新教育基金会等联合发起)、全国文学教育名师、广东省强师工程重点课题负责人、深圳市“十三五”重大招标课题负责人。系多部名师研究丛书收录的十大名师之一。持续研究近二十年的课题“‘生命语文’理念教育特征与实践深化研究”于2017年11月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于2019年7月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6年入选“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百年语文教育史上200位语文学者和语文名师)。2015年2月被《教育家》杂志做人物专访深度报道《生命语文:种子的事业》。2016年9月被《中国教师》“教学流派”栏目报道《“生命语文”十五年》并被搜狐首页全文转载。2018年2月被《语文教学与研究》“名家访谈”栏目做人物专访《“语文”何为?——熊芳芳访谈录》。系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2002 年第 4 期)、全国核心中文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封面人物(2007 年第 7 期)、《教师月刊》“新锐人物”(2010 年第 3 期)、《语文世界》封面人物(2010 年第 9 期)、《教育时报》“名师有约”专栏人物(2013 年 7 月 3 日,第 3502 期)、《中学语文》“杏坛新秀”(2004 年第 1 期)、《文学校园》“文学名师”(2013 年第 6 卷)、《语文月刊》“教师风采”栏目人物(2015 年第 1 期)、《教师博览》“人物志”栏目人物(2016 年第 7 期)、《新教师》“永新读师”专栏人物(2018 年第 12 期)等。

曾获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四次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录像课《行道树》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西部教育频道“走进新课程”栏目播出。应邀赴新加坡及国内各地讲学400余场。多次应华中师范大学之邀为新加坡华文教师和澳门华文教师讲座,多次应苏州大学、东南大学之邀为教育硕士班和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座,2008年 8 月应邀赴新加坡在新加坡知行教学中心组织的华文教学研讨会上做“魅力华文”专题讲座(四小时)。2016年8月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邀在广西百色、南宁、崇左三地巡回做部编教材培训讲座。发表论文40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文章500余篇。知网有10余篇研究“熊芳芳生命语文”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冯昊和邬日琴老师共同撰写的论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生命语文”的理解与建构》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7期。

出版专著八部:《生命语文》(朱永新题字,曹明海作序,魏智渊、王开东等题写封底评荐)、《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孙绍振作序,曹文轩、刘亮程、黄厚江、郑逸农等题写封底评荐,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已四次重印)、《语文不过如此》(孙绍振、王尚文、潘新和、王开岭等题写封底评荐)、《高考微作文》(张丽钧、林茶居、苏小和等题写封底评荐)、《生命语文》(升级版)、《高考大作文》、《生命语文课堂观察》(叶开作序)等。新书《语文审美教育12讲》由“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题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和美学家潘知常教授共同作序,被“东方之子”、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誉为“我国语文审美教育最优秀之作”。大量相关书评分别刊登于《人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中学语文》《语文学习》《语文世界》《读写月报》《时代教育》《美文》等刊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劣币”与“黑羊”(摘录)
构思情节的四个原则
卡尔维诺经典:树上的男爵
3 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美国的基本原...
真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辉煌只能靠自己”吗?
王小波是这个时代的第欧根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