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为什么喜欢听故事-父母们一定要看

转注:学校教育的教科书学习模式捆绑了许多在家上学的父母,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焦虑用什么教材好。这篇文章指出了教科书模式学习的知识碎片化。而从阅读入手,孩子获取知识是全面的,富有情节、图画,能牢牢的在儿童生命中扎根。教科书学习模式,这也正是经过多年学校教育的在家上学父母需要突破的。


儿童为什么喜欢听故事-父母们一定要看看


做了父母的人都知道,自已的孩子很喜欢听故事。睡前的故事,如果你不限定时间,你讲得两眼睁不开了,而你的孩子可能还炯炯有神地看着什么地方。你如果愿意放下身段,跟他们玩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他们可以玩到你精疲力尽,而他们还生龙活虎。是的,你的孩子喜欢故事,喜欢有故事的游戏。不止你的孩子,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故事,我还没见过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这里说明一下,这里主要指3岁以上的孩子,具体来讲,是3-12岁。3岁之前的孩子,特别是2岁之前的孩子,并不会对故事有兴趣,讲故事,听故事都需要表征能力,即能用语言或图画表达想法的能力,但2岁前的孩子,一般还不具备。)

   为什么孩子都喜欢故事呢?只要是故事,不管这个故事是好是坏,都足以吸引他们。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很多写得很幼稚的很没水准的故事、小说、漫画,绘本,孩子也会看得津津有味。这个问题想了我几年时间,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

   孩子之所以喜欢故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认知发展方面的原因,故事是逻辑推理的一种替代方式。一个好的故事,要有人物,还要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故事形象,在不断演进的冲突结构中显现出来,最后表现出真善美的某一方面。这种一般的故事演进模式,其实就是成功的猜想与验证的逻辑推理模式——某一情景引发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然后通过艰难的九曲十八弯的验证过程,最后确证猜想是对的,或者在验证过程中不断修正最初的猜想,最后成为一个被成功验证的猜想,而猜想还不再是猜想,而晋升为某一定理。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要有12岁才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才能够进行基于概念的抽象的分析和推理。而在12岁之前,是无法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的。但是没有逻辑,人生所有的经验将是支离破碎的,无法砌成一个有意义的画面。儿童在12岁之前,他们能够采用的是一种基于具体形象的逻辑推理。以可感知故事形象,然后通过起承转合的结构冲突,使故事形象在冲突中不断发展,最后来展现和强化故事形象的真善美某一方面的特征。

   具体运算阶段的故事形象,就象相当于形式运算阶段的针对问题的猜想或观点或思想,起承转合的故事冲突,就相当于针对猜想的验证过程,故事形象的强化和突出,就相当于成功地验证了最初的猜想。从这一类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是逻辑推理的一种替代方式,或者说故事是一种初级方式、准备方式。

   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阅读推广者的观点:只要孩子爱上阅读,将来不会有学业方面的问题。因为对于12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喜欢读的基本上都是故事,大量地阅读各种故事,是大大训练了他们的具体运演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运演逻辑思维能力是通过故事获得发展的。由于具体运演逻辑思维能力与形式运演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相同的要素和结构,那么这些大量阅读故事的孩子,将在12岁后越来越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形式运算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点也解释了当今中国小学教育的可怕。大量地灌输语文和数学的知识,通过不断重复的练习来记住,但是这些知识在小学生脑子里,是支离破碎的,是没有串连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些大量的离散的知识,不会给12岁之后的学习提供正能量。相反,由于非常缺乏故事所提供的具体运演逻辑思维的训练,他们在12岁后不可能拥有强大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这将严重制约他们往精深方面知识的学习。这也证明了西欧和北美教育的正确,他们1-4年级,实际上只有阅读一门科,阅读、讨论,再阅读再讨论,然后再把阅读的故事用游戏用戏剧表演出来,在这些故事的阅读、改编、创造以及导演中,儿童获得了强大的具体运算思维能力。这将使他们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前面说了故事是训练具体运演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并且与形式运演逻辑思维能力是同构的。但还是没有直接回答孩子为什么喜欢故事这一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每个孩子都想要寻求意义,其实每个人都是。没有意义,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意义是什么呢,意义是具有一致性一贯性的东西,这种一致性只有通过逻辑思维来获得。而在12岁前,儿童就通过具体运演逻辑思维,也即故事来获得。因此,儿童喜欢故事,因为在故事里,儿童寻找了生活的意义。
 从认知的角度,儿童(3-12岁)之所以喜欢故事,是因为故事的情节发展,能够帮助儿童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整合离散的生活经验,以便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已感知的生活经验。单就这方面来讲,故事对儿童的意义就很重大了。但故事的价值还远不止此,故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故事可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儿童有几种很重要的情感需求,这些情感的满足,将使他们的精神生命得以成长。儿童的这几种重要的情感需求是:被爱,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所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儿童绘本,比如童话故事,最终都要凸显这些情感诉求,儿童在听和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这些情感的满足。

   被爱,指儿童渴望被无条件关爱。儿童在父母面前的哭闹、生气等负面情绪的展示,都是儿童对父母爱的试探。在这种易引发父母生气愤怒而容易失去爱的情景下,父母并不因此生气而威胁、说教、指责,那么就胜过了儿童的这种试探,孩子将更深地感受到被爱。儿童需要大人全心的陪伴,全心的陪伴,是一种深深的关注,儿童需要父母的关注,被父母关注的孩子,将获得被爱的感觉。

   被理解,指儿童渴望他人了解自已所处的境况。儿童不需要被怜悯,不需要被帮助,但他们需要被理解。儿童需要有人理解他(她)的想法,所以他(她)会说过不停,或迫切打断他人的话;需要有人理解他(她)的情感需要,所以会比较极端地表现出情绪状态——伤心时会大哭,开心时会大笑,幸福时会满怀地拥抱,伤心时会泣不成声。渴望被理解,希望获得共鸣,这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驱力,如果不希望被理解,人并不需要表达。表达就是希望被理解,就象我写这篇文章,是希望你认同一样。被理解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莫大支持,这种支持就使儿童自已便可以发展自已的想法,走出困扰自已的负面情绪。举个例子,我两岁的女儿,在她与人发生冲突时,常会跑到我面前哭一下,只要我说出她当时遇到的事情和她的感受,她就不哭然后走开继续玩了,但如果我没有说对,她就会更烦躁地哭,直到我说对了她的事和感受。她到我面前告状哭泣,只是希望获得我的理解,我的理解就是给她力量,能使她快速地从冲突中走出来。    

   被尊重,指儿童渴望他人尊重自已的想法和感受,并要求平等对待。儿童希望自已的想法和感受有人理解,同时也希望他人会尊重自已的想法和感受。儿童渴望身体和心灵的自由,不希望父母把自已的意愿强加到自已头上。儿童希望可以与父母进行对话,而不是要求听话。儿童在能力上不及大人,但是却希望大人认真对待。儿童讨厌嘲笑和逗自已的大人,儿童讨厌自已成为大人的开心果和玩偶,他们希望自已与大人是平等的。

   被信任,指儿童希望他人相信自已有能力做好事情,能够自我控制。儿童希望自已被认为是有力量的,而不是弱小的。当他们与大人打闹时,他们真觉得自已很有力量,能够把大人打倒在地。 他们不希望大人唠叨,不希望大人象一个监工一样指手划脚,他们相信自已能够做好事情。

  儿童这些情感需要的满足过程,就是精神生命成长的过程。在实际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儿童不一定能获得这些情感的满足,但是在大人基于美好愿意编的故事里,儿童可以获得这些情感的满足。让我们来看看两篇著名的格林童话《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看它是如何满足儿童阅读者的情感需求的。

   童话里,妈妈就是爱的代名词。在《灰姑娘》里,灰姑娘失去了妈妈,也失去了妈妈的爱。生活中没有妈妈的爱,一切都是灰色的,于是成了“灰姑娘”。妈妈虽然去世了,但她依然想念着妈妈,每天都要去妈妈坟前哭三次,坟前的小枝在泪水中,成长为一颗大树,树上有鸟筑巢,而鸟可以达成她的一切愿意。灰姑娘参加国王舞会的漂亮礼服都是由小鸟提供的,这是爱的力量之见证;而王子识别她两个姐姐的假冒新娘的身份,也是小鸟提供的信息。因为有小鸟的帮助,灰姑娘最终变成了王子漂亮的新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大树上的小鸟就是妈妈的化身,也是爱的化身。一切都是妈妈的爱。沦于灰姑娘,是因为失去妈妈,成为王子的新娘,是因为重新获得了小鸟(妈妈)的爱。

   公主和王子,是国王的儿女,既有妈妈的宠爱,也是臣民的尊重和信任,没有比这两个形象更合乎儿童的美好想象了。儿童的一切情感诉求,都可以在公主和王子的美好形象中获得满足。同时,在儿童的世界里,外形的美丽就是真善美的化身,所有的主角都是漂亮英俊的,漂亮英俊就是美好的代名词。在《白雪公主》这一故事里,白雪公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是最美的女孩。王后的妒忌破坏了这一美好,让白雪公主身陷险境,但每一次都化险为夷。王后的仆人、因为她的美丽可爱而不忍心伤害,七个小矮人因为她的美貌而乐意收留她照顾她,而骑着白马的王子,因为她的美丽而愿意娶她。都因为她的美貌而放因为她的美貌。而她的美貌源于一开始她妈妈的祝福,即妈妈的爱。

   对于儿童来说,父母的爱就是一切。获得父母的爱,是情感诉求的根本。所有的优秀的儿童故事,都有一个核心的爱,就是爱。因为只有爱,才能满足儿童的深层的情感需求。理解、尊重、信任,都是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儿童的情感诉求,归根结底,可以说就是对爱的情感需要。只要是一个充满着爱的故事,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就是一个可以满足儿童情感需求的故事,就是一个儿童可以百听不厌的故事。

   儿童喜欢故事,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故事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他们感知的生活与世界,这是认知层面的;第二个原因是故事可以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这两个原因可以由不同的故事来表达,也可以在同一个故事中融合在一起。对于前者来讲,故事是逻辑的演练,对于后者来讲,故事是爱的体验。爱和理性,就是儿童生命所需要的。

(乐聪儿童之家    魏东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6c005a0101ucu3.html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么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力呢?妈妈用3个看绘本的方法就做到了
性教育经典短片 10本绘本推荐,一定要给孩子看!
分享∣十本最棒的儿童性教育绘本推荐!
怎么给孩子读绘本,看完这篇就知道了!
抛弃你儿时的读书套路吧,我来拯救你的选书困难
青春岁月里的几件小事(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