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读书年代的阅读

不读书年代的阅读

 

 

在一个不读书的年代,谈阅读是奢侈的,昂贵的。

在许多人看来,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和金钱,完全可以用来挣更多的钱。

“读书有什么用?现在谁还读书?你看看谁不是拿着手机看新闻,有几个像你这样读书的?”

这样的声音充塞着我的耳朵。

但我继续安详地阅读着自己选择或者被动选择的图书(出版界朋友馈赠的书籍),不为所动,在厕所,在浴缸里,在沙发上,在床头,在交通工具上,在等人的时候,我随时都可能会掏出书来翻阅。我甚至放弃了开车,上下班时在拥挤的地铁上安静地阅读。

所读之书,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全是吃饱了撑的书,无用之书。

比如我读那些政治学社会学历史文学等等,我又不是学者作家,也不做论文,看这些书确实够无趣的了,还经常看了胡乱涂抹几笔,一吐胸臆。

算上不久前读完的安妮·弗朗索瓦的《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这两年,专门关于谈“阅读”的图书,我已经读过三本了。

与我过去从来不知道此人是哪座庙的神仙的出版社编辑安妮·弗朗索瓦相比,另外两人可是赫赫有名的文曲巨星,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们分别是普鲁斯特和大江健三郎。

普鲁斯特关于阅读的书籍,名为《阅读的时光》(我曾写了篇读书笔记《流书记之阅读的时光》);大江健三郎的书,则叫《读书人》。

三本书,都是喜欢阅读的人谈自己的阅读故事,风格各异。普鲁斯特的拗口晦涩,大江的浅显易懂。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安妮的这本书!

安妮向我娓娓诉说了她的五十年的阅读故事,借书弃书、条码书腰,气味音乐、亲友旅行,都是和书的缘分与纠结。轻松幽默,随处可见让我忍俊不禁的小桥段——那些只有喜欢阅读的人才喜欢的故事。

安妮在说自己在床上度过了最美好的阅读时光,童稚时是趴着,长大后是躺着。而坐着读书,“始终是上学、上班或者身体不方便时不得已而为之的”。

我则不太一样。我的童稚时代没有阅读,是与大地为伴的,等我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也好躺在床上,读小说,结果,伤了眼睛;我也不喜欢正襟危坐地读书,如今我坐在书桌前读书,几乎微乎其微。

安妮不喜欢在书上做记号,怕“它们不知羞耻地出卖主人,玷污他的满腔热诚,暴露他的阅读习惯”,我则想法,到处喜欢折页,胡乱在书上划线,写字。当然,安妮更了不起,不做记录,她会根据书中场景,画画!

安妮讲到小时候家里遭遇回禄,母亲是最后撤离的人,她穿着睡衣,腋下夹着一本书,那本书是借来的,母亲翻寻了好久才找到!

至于安妮自己,如果不慎把书忘在了小酒馆,自己会在一分钟内出发,即便横穿巴黎,也要把它找回来!

我没有听说过中国有这样的读书故事。

安妮坦承,即便心爱的书,也会在书架上睡大觉,积满灰尘,“书本喜欢灰尘,与之亲近;尘土也乐意结缘,温柔地覆盖书本”,“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积在书本和酒瓶上的灰尘,大概因为那代表着某种贵族气质。”

这多少也为我书房里那些沾满着灰尘的图书,找到了托词。

至于一些如雷贯耳的名著,安妮至今没拜读过,一些则怎么也读不完,“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正是它们必读经典的架子才让我敬而远之,因为越是必经之路,我越不愿意循规蹈矩,一段段读下去”——我不得不说,简直是心有戚戚。

在许多方面,我可以谬托安妮老师的知己。

安妮还谈到了书的另类用途,最悲剧的命运,莫过于萨拉热窝的故事:

“萨拉热窝人缺柴烧时,会把书打湿,压制成砖,他们就这样毫不犹豫地把铁托的书做了燃料。其他书——尽管解体命运初现,尽管电力供应被切断,连电池、蜡烛都十分稀罕,尽管水和食品都供应不上了——萨拉热窝人还是舍不得就这样烧掉。”

估计以后我们经济陷入困境时,可以当柴烧的书不少,不过,我家的那些书就有些舍不得了。

可以当柴烧的书,不读也罢。

安妮喜欢暴饮暴食般读完某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这个习惯,大江健三郎介绍自己的阅读时,也谈到了类似的方法:

“每三年时间选择一个想读的新对象,然后集中阅读那位作家诗人思想家。如此就不可能不接受那位一直阅读着对象的影响。自己就这样不断发现新的话语感觉。期间,为改变自己的文体,有时便有意选择未曾读过的某个方向的书籍。我用每隔三年就改变自己文体的方法写小说至今。”

大江健三郎的阅读启迪过我,虽然我没有集中三年读一人作品的能力,但后来我也常常选择某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某一个人的作品,比如,读以赛亚·伯林的作品,李娟的作品,布罗茨基的作品,伊斯梅尔·卡达莱的作品,等等,都是一种借鉴。

当然,安妮也有交叉阅读,我也经常会有交叉阅读。

但是,时代变了,读书的时代过去了。

“独自一人在灯下静静地读书,那是富人的乐趣,工人和放牛娃无福消受。我不理解的是,过去读书能感化妓院的老鸨和整天泡酒馆的酒鬼,尽管那时候的社会风尚并不怎么鼓励人们读书;如今,阅读已不是一项花销很大的消遣,大家都在极力主张要多读书,可阅读却成了一桩勉为其难的任务。大人们耳提面命,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多读点书,其蛮横行径就像专制的暴君。”

我感同身受,在压迫自己孩子阅读上,我有些像专制的暴君,但却收效甚微!

安妮写某个七岁孩子从每个大人那里得到的所有生日礼物全都是书,书、书、还是书:“那天,大家都仿佛被人掴了一个耳光。这种鼓励孩子读书的方式真残忍,简直像是恐怖行动。”

还好,我在丫头生日的时候,从来不送她图书。

最后要说的是,安妮这本书,也告诉了我一个秘密:书是独一无二的乐器!

“一个人静静看书,手里的书哼着柔和的曲调。书页何时翻动,如水珠滴落般无法预计。。。。。。留心倾听,就会发现书的音乐无处不在。。。。。。”

但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享用这些秘密了。

如今的社会,诱惑比安妮的时代更多了,电子产品虽然扩展了阅读的空间,但是,阅读的质量却未必可以恭维。更可怕的是,人人都想走捷径,企图靠社交媒体的只言片语来认识理解世界。

不读书的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脆弱。

回到前面的主题,不读书的年代,繁重的工作之余,我为什么能安静读书?

因为读书是我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我的命运。

是普鲁斯特在《阅读的时光》中告诉了我其中的秘密:正是在阅读活动中,在同其他人的心灵的接触中,一个人的心灵修养才能养成。

是大江健三郎告诉了我他的秘密:在别人的书中遇见真正的自己。

是安妮·弗朗索瓦告诉了我她的心得:书有两个生命,它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见证了我的生活。

《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如果我是出版社编辑,一定说服作者或者版权所有者,把“读书年代”这个书名去掉,直接用“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

“只有巴黎才会产生这样一本书”!

安妮·弗朗索瓦,出版社编辑,2009年辞世。

在不读书的年代,图书的最奢侈的礼物。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的馈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共读 | 024:《读书年代》
曹文轩:写童书很养人 我的作品不只给孩子看
书瘾者的喜乐与忧惧
关于推荐图书
书单|五一将至,扔掉书本上街去(3947字/10分钟读完)
余华谈70年代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风靡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