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本之王》系列摘编:收购奇迹

《资本之王》系列摘编:收购奇迹

巴曙松 

华尔街从来不缺创造者。早在1978年10月,名不见经传的投资公司KKR就以3.8亿美元高价成功收购一个工业抽水机制造商——乌达耶。要知道,那可是3.8亿美元,而且还是一家上市公司!

 

雷曼兄弟公司31岁的投资银行家史蒂夫·施瓦茨曼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因为那些收购者仅动用了一小部分资产而且自己不需要提供任何担保。他隐约感到一种新兴事物正在孕育,这种新事物将带来不可思议的利润以及绝佳的施展才华的机会,一项全新的事业正在召唤着他。

 

乌达耶收购背后的金融技术催生了21世纪前10年私人股本交易热潮,该技术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华尔街悄然诞生了。杠杆收购的原理并不是晦涩难懂的金融学术,也不是什么骗人把戏,任何通过抵押买卖过房子的人都可以理解它的运作。假设你用10万美元现金购买了一套房子,随后以12万美元售出,利润率是20%。如果你只首付2万美元,其余部分通过抵押贷款解决,当你出售该房产时,偿还贷款后剩余4万美元,那么,不考虑利息成本,你的利润率则是100%。

 

杠杆收购的原理是一样的。房地产业主通常要以工资或其他收入支付房产抵押贷款,但在杠杆交易中,在收购公司支付完首付款后,交易本身就可以获得所需资金。在杠杆收购中,融资主体是目标企业而不是杠杆收购公司。为偿还收购过程中形成的债务,杠杆收购公司努力寻找未来现金流收益足以偿付债务本息且增值潜力巨大的公司。

 

此外,进行杠杆收购的公司能享受可观的税收减免,与其他公司一样,他们可以把债务产生的利息从利润中扣除。对于一家负债累累的公司而言,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巨额补贴,因为公司只需支付极少甚至不用支付企业所得税。

 

几年后,另一次并购再次向世人证明杠杆收购是多么有利可图。1982年1月,韦斯特雷收购公司并购了一家并不被看好的公司:吉布森贺卡公司。这笔收购金额高达8000万美元,但韦斯特雷和吉布森两家公司的管理团队仅用了100万美元,其余均通过借钱支付。对于如此少的投入,即使公司倒闭,他们也没有多大损失,但只要能以稍高价格售出,就能赚取数倍利润。

 

16个月之后,韦斯特雷公司和管理团队卖掉公司不动产,并让吉布森公司上市,市值高达2.9亿美元。如果没有运用杠杆这种债务形式,他们大概只能获得350%的回报,而事实上韦斯特雷的合伙人西蒙和雷蒙德·查尔莫斯以33万美元的投入获得了6500万美元的收益,回报高达200倍!

 

西蒙自称这次意外收获完全是运气好。尽管吉布森公司的营业利润在收购和上市期间飙升了50%。1983年初,经过长时间的衰退后经济开始复苏,吉布森公司业绩得以恢复,股价亦得益于当时的牛市。不过,吉布森公司带来的巨额回报确实证明了金融杠杆的魔力,公司价值的小幅提升便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幅收益。史蒂夫·施瓦茨曼对吉布森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格外关注,乌达耶和吉布森这两笔交易点燃了他对杠杆收购的恒久热情。

 

吉布森公司这笔交易也引起了施瓦茨曼的老板——雷曼公司主席、首席执行官彼得·彼得森的注意。彼得森自1973年以副总裁身份加入雷曼公司,从那天起,他就希望公司能重新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即以自有资金投入收购及经营企业。但彼得森加入雷曼时,公司财务状况非常脆弱,根本不敢拿钱在收购公司方面冒险。

 

投资银行其实很少在交易中投入自有资金。商业银行通过放款获利,投资银行家靠服务费维生。他们在公司兼并收购方面提供建议,帮助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中,只有购买、销售股票等证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银行家除了为客户买卖证券赚取佣金,还将自有资金投资于股票和债券,这些自营业务风险巨大。投资银行的投资通常会锁定数年,因此需要庞大的资本。虽然利润丰厚,但银行必须有足够的备付金。1973年彼得森加入雷曼公司时,公司只有不到2千万美元的净资产,在投资银行中应该是算很差了。

 

尽管如此,20世纪80年代,雷曼还是恢复了元气,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开始继续鼓动管理层把注意力放到投资银行业务上,他们明确建议雷曼公司应杠杆收购一家位于芝加哥的速度计生产商——斯图华纳公司。但身为主席的彼得森却无法控制执行委员,一些委员担心收购会使一些客户把雷曼当作竞争对手,该计划最终被否决了。但他们从未放弃梦想。

 

彼得森并非传统的银行家,他的华尔街之路非同寻常。加入雷曼时,他已经是一名商界领袖,还是尼克松政府内阁成员。1973年加入公司时,他就明确要求雷曼公司要成为业界领袖。一些合伙人认为,彼得森在管理部门和华盛顿多年积累的人脉将对雷曼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乔治·舒尔茨的关系,1971年初彼得森开始担任理查德·尼克松总统的国际经济顾问。彼得森在白宫有很多朋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权倾一时、先后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但缺乏政治基因的彼得森骨子里不适合在充溢残忍内部斗争的尼克松政府生存。

 

白宫工作一年后,彼得森被任命为商务部部长。不过他很快就失宠于尼克松总统和他的鹰派助手海德曼,原因是彼得森喜爱与媒体人士结交朋友。1972年总统竞选后,尼克松总统辞退了彼得森,这时离提名他为内阁成员仅过去一年时间。

彼得森很快就搬到了纽约,在众多华尔街银行发出的邀请中,出于对雷曼公司悠久的商人银行历史的青睐,他选择了雷曼。担任公司副总裁两个月后,彼得森遇到了麻烦:一名内部审计师发现公司未被交易员察觉的数百万美元损失,雷曼处于倒闭边缘。风雨飘摇的董事会解雇了雷曼总裁弗雷德·艾尔曼并向彼得森救助,希望这位前CEO和内阁成员能凭借管理技巧和声望挽救公司。

 

让雷曼公司陷于险境是交易部主管刘易斯·格鲁克斯曼。当时很多人认为刘易斯·格鲁克斯曼必须为此次损失负责。在彼得森担任雷曼总裁及首席执行官之前曾短暂担任总裁的投资银行家沃伦·海尔曼却持有议异,他认为雷曼需要格鲁克斯曼,因为只有他才知道雷曼为何购买了这些证券,又是如何出错的。彼得森也表示赞成。格鲁克斯曼果然将功补过,在雷曼的重生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1969年,长期拥有雷曼绝对领导权的鲍比· 雷曼去世,潜伏在雷曼内部的矛盾开始爆发,雷曼逐渐成了一座疯人院,为了谋求分红,合伙人之间勾心斗角。分歧主要产生于交易员和银行家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彼得森试图弥合双方的分歧,其实争论的焦点主要是薪酬机制。借鉴贝尔巧公司的经验,彼得森建立了一套分红与员工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与此同时,他有意控制自己的分红,同时建议其他公司高管效仿。但这种新的分红方法没能平息每年分红季节所爆发的抱怨声,因为交易业务和咨询业务都具有不确定性,只要碰上生意较好年份,都认为自己应该分得更多利润。彼得森努力让经营情况还太稳定的雷曼走上正轨,但合伙人的贪婪和争斗让他困扰极了。

 

彼得森在雷曼有许多支持者,但大部分是银行家,36个合伙人中能坚定地站在他这一方的很少,与他关系最亲密只有两个:海尔曼和乔治·鲍尔。年轻一代的合伙人中,彼得森比较看重银行家罗格·奥特曼,认为他非常谙熟“关系技巧”,任命他为雷曼投资银行部的3名联席领导之一。至于施瓦茨曼,彼得森认为他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雷曼投资银行部并购委员会主席时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

 

彼得森认为这些品质才是最具价值的,多年来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搭档组合形成了一套有效运作模式。通常先由彼得森促使首席执行官关注某一项目,然后施瓦茨曼利用他创造力和对细节的控制力,确定如何售出股票或债券以进行融资收购。对于首席执行官希望出售的子公司,施瓦茨曼确定哪些公司可能感兴趣并以最高价格成交。彼得森和施瓦茨曼拍档组合实在出乎别人的意料。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开始复苏,雷曼的生意开始好转,交易员们也开始从市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但雷曼的繁荣非但没给公司带来和谐,反而加剧了银行家和交易员之间的矛盾,因为交易员认为按照当时的奖励机制,他们很吃亏。

 

彼得森开始还没意识到交易员不满情绪会有那么强烈,但他觉察出自1981年以来就担任总裁的格鲁克斯曼焦躁不安。1983年5月,彼得森任命格鲁克斯曼为共同首席执行官。但这仍不能安抚格鲁克斯曼,因为他早已厌倦在彼得森的阴影下工作,他想自己单干。6周后,格鲁克斯曼在一些主要合伙人的支持下造反。彼得森其实早有预料。彼得森认为自己退让也许能化解这次内讧,于是在1983年10月降职为共同首席执行官,1983年底辞去董事长一职。彼得森并不是一受排挤就往后退缩的人。彼得森后来写道“那种胜利对谁都没有好处。如果我当时胜了,刘易斯会把优秀的交易员带离公司,从而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

 

1984年春天,格鲁克斯曼带领的交易员遭受巨额损失。格鲁克斯曼尽管仍是首席执行官,但此时他丧失了大部分权力。雷曼的合伙人正热烈地讨论把公司卖了还是坚持下去。如果不卖,公司很可能要倒闭,他们所持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股份将变成一堆废纸。

 

在这危急关头,施瓦茨曼最终迫使董事会作出决定,在找到合适买家之前,隐瞒雷曼的困境,以免引起客户和雇员恐慌。1984年3月,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施瓦茨曼在东汉普顿向朋友兼邻居、美国捷运公司旗下希尔森经纪公司首席执行官彼特· A·科恩透露了自己的想法:“我希望你们能把雷曼兄弟买下来。”几天后,科恩正式与雷曼洽谈,1984年5月11日,雷曼同意以3.6亿美元被科恩收购。这次收购使从未涉足投资银行业务的零售经纪商希尔森在投资银行界立足,而且大赚一笔,可谓名利双收。

 

收购拯救了焦躁不安的银行家和交易员,但这笔交易也问题重重。希尔森坚持要让雷曼大部分合伙人签订非竞争性协议,要求这些合伙人必须在离职满3年后才能为华尔街其他公司工作。希尔森实际上看重是雷曼的人才,要是没有这些精英人物,雷曼只是个毫无价值的空壳。

 

一心追随彼得森的施瓦茨曼可没兴趣给希尔森卖命,他计划与彼得森和风险资本家伊莱·雅各布斯一起做一项投资生意,彼得森和雅各布斯邀请施瓦茨曼以第3合伙人身份加入。施瓦茨曼鼓足勇气去找科恩,提出能否把他从需签订非竞争性协议人员名单中划去。科恩最终同意了。

 

其他雷曼合伙人得知此事勃然大怒,面对这些可能会搅黄这次并购的抗议呼声,科恩不得不让步,他最终说服施瓦茨曼签订了非竞争性协议。

 

施瓦茨曼对希尔森的束缚非常反感,他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彼得森非常希望施瓦茨曼加入“史蒂夫和我才是高度互补,我一直想得到史蒂夫,但苦于得不到。”

 

在曼哈顿上东区的林克斯俱乐部,彼得森和他的律师即当年也给雷曼和KKR提供过法律服务的迪克·贝蒂一起会见了科恩。希尔森拿出一张长长的雷曼公司客户名单,要求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新公司在接下来3年里把来自这些客户的收入的一半无偿交给希尔森。他们可以另起炉灶,但必须满足这个条件。这是一份令人痛苦且代价高昂的协议,因为在开展其他业务之前,来自并购咨询的收入是新公司唯一的经济来源。但施瓦茨曼无力与希尔森对抗,他和彼得森不得不同意了。

 

直到今天,施瓦茨曼仍然对科恩出尔反尔的做法耿耿于怀。彼得森也对这件事火冒三丈。他们刚刚从雷曼倒闭边缘逃脱,现在又要在希尔森苛刻条款下开展工作,但这两人总算恢复了并购咨询顾问的自由身份,终于可以放手去做多年梦寐以求的事情了:杠杆收购。(完)

 

(本文节选自戴维·凯里、约翰·莫里斯所著的《资本之王》,中文版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出版发行。原文标题为:“乌达耶公司收购奇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史蒂夫 施瓦茨曼:20万变30亿的黑石发动机
187亿美元创史上收购案之最!解码黑石成为“PE之王”的三大秘诀
从籍籍无名的小机构到资本之王,揭秘黑石集团的神秘成长史
【投行简史01】黑石帝国的崛起:华尔街赚钱大王(上)
黑石的战斗力,基本和大摩高盛是一个级别,不是九鼎投资能比得了的
假期读书:资本之王之创业艰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