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玉霞:我的北大荒,写给九三童年的记忆

我的北大荒 

—— 写给童年的记忆

天上有个月亮,月亮下有个北大荒。

踏着月光回到家乡,一片片麦浪,在梦中飘荡;记忆的碎片,在我手上,至今飞翔……

一、家乡名字的变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唱的,就是我的家乡。只是我家乡不在松花江上,而是坐落在嫩江平原上。离别三十年了,时间越久,家乡的影子在头脑中越清晰。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几个名字。

第一个名字——“九三”。

从九三站 一下火车,沿着公路行不多远,就会看到一座桥。这座桥并不长,也就大约一二百米吧。桥下的河流呈南北流向,将平整辽阔的原野切为两半。无论雨水充沛,还是天气干旱,河水总是缓慢的流着。

九三大桥

从前在这条河上不知走过多少次了,却从未想过,这条河叫什么名字?湍流的河水从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2016年回乡,才知道这条河就是起始于嫩江流域的老莱河,我的家乡就在这老莱河畔。

站在桥上,抬眼望去,一条笔直的水泥路扑面而来。两侧整齐的路灯,列着队翘着脚,昂首挺胸迎接着来往的行人。沿着这条路爬上一个慢坡,就进入了我的家乡九三,也就是黑龙江省农管局九三农场。

火车站通向九三的公路

九三,真是一个奇怪的名字,为什么会用两个数字作地名?很让人费解。后来才知道,这个名称和抗日战争有关。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之后,开始向“北大荒”移民。说是移民,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武装侵略。日本政府给这些移民起了一个响当当又十分有欺骗性的名字,叫“集体义勇队开拓团“。

日本当年在嫩江的开拓团训练所

资料记载,当时进入的开拓团有860个,仅九三就有17个,还专门在九三设置了训练所。1937年到1940年,从日本开拓到九三16到20岁的训练生已有4593人,1622户。1941年,日本的高跟开拓团95户近百人就开进了我所居住的荣军农场。他们背包提眷,拖家带口来到这片土地上,化整为零,分散各地,这里住几百人,那里住几百人;建房修舍,安营扎寨;开荒种地,生育儿女;一旦战事紧张,他们就成了战场上的军人。他们以为在这里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就可以世世代代根植在这片土地上了。可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仅仅几年之后的1945年8月15日,他们的天皇大神,就用得得瑟瑟的声音,向全世界宣读了一款丧命符----“-投降书”,叫他们”放下武器“,立马开回日本去!结果,这些开拓团的“勇士们”,就跟着那些日本兵撒丫子撩杆子开回去了。

日本外相在投降书上签字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一艘巡洋舰上,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1945年9月3 号,这片土地终于又回到了大汉民族的手里。为了纪念这一天,我家乡就起了一个新名字----”九三“。

家乡第二个名称从“伊拉哈荣军农场”到“荣军农场”。

沿着水泥路向南一拐,就进入了九三局驶往荣军农场的公路段。坐在车上向窗外望去,公路两旁的防护林后,是一片连着一片的田野,满眼的碧绿,满眼的金黄,一望无际,把你的视线一直引向遥远的天边。一到秋天,那些碧绿或者金黄的庄稼成熟了,地里就会传出拖拉机、收割机轰隆隆的马达声,没几天,缤纷的田野就会被新翻的黑土地取代了。站在这片土地上,你一定忍不住蹲下身来,抓上一把黑乎乎的土壤攥在手心,这时你会发现,手中的土壤是那么松软,那么细腻,手一松,它就会顺着指缝淌出来。这就是教科书上所说的“团粒结构”的土壤。它细沙般呈颗粒状,干旱时,颗粒内存水分而保湿,水涝时,颗粒间的缝隙会将多余的水分渗透地下,适于耕种的土层厚达35厘米,肥沃而又旱涝保收,人们都说这土壤肥得流油啊!你想啊,这土壤种出的庄稼怎么会不丰收?种出的粮食又怎么会不香甜可口呢?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机械化农场,从播种,到除草,再到收割,全是机械化作业。每年生产的粮食,不仅自给自足,还要运往祖国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国大粮仓”,成为祖国北疆一颗璀璨的明珠!

家乡秋收的情景

解放前的家乡可不是这样。俗语说:“北大荒啊北大荒,又有兔子又有狼”。抬眼四望,蒿草连天,残垣断壁,荒无人烟;日暮风起时,狼群呼嗥,狐兔奔跑,是一群野兽的乐园!真是“北风声凄凄,群狼夹路啼。乌云遮红日,百里行人稀。”

早年的北大荒

1949年4月,国共内战已接近尾声。这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附近的解放军伤兵办的“东屏荣军农场”里,有一个独眼的政治部主任,叫郝光浓,带领七十个康复的伤残老兵乘火车来到我的家乡。

农场创始人郝光浓(左四)和战友们在开会

他们趟着没膝的积雪,徒步十几里,来到了日本开拓团八中队的遗址,当时叫嫩江县伊拉哈向阳堡东沟,也就是现今的荣军农场11队。他们在残破的房框子边上支起帐篷,地面铺上干草,放上行李,就驻扎了下来。水井堵死了,就化雪取水;支上几块石头,就开灶做饭。寒冷的夜晚,帐篷里冰窖一般,只有穿着棉衣戴着棉帽子入睡。睡到半夜,他们全被冻醒了,原来狂风暴雪掀翻了帐篷,他们爬起来将吹跑的帐篷拉回来支好,就两个人睡在一起互相取暖。清早起床一看,帽檐眉毛胡子挂满了白霜;穿鞋子的时候,怎么也抬不起脚,低头一看原来鞋子也被冻得粘在地上了。

老荣军们刚进入北大荒创业的情景

但他们没有被寒冷吓到,看到这片黑油油的土地,他们心里乐开了花。他们知道,这正是他们寻找的地方!也正是他们伤残的生命绽放光芒的地方!

他们将废弃的坦克改装成拖拉机,调来了军队复员的战马,人肩拉车,战马拉犁,终于拉出了开荒种田的”第一犁“。到1950年就开出荒地30000余亩,当年播种,当年收获,仅小麦大豆就有九百多万斤呐。没多久,更多的伤残老兵开进了北大荒,还带来了他们的家属和孩子。一时间,人声鼎沸,战马喧腾,一个热火朝天生机勃勃的国营农场矗立在北大荒的原野之上!

老荣军用战马拉梨耕地

当晨曦放射出第一道曙光,当雄鸡唱出第一声啼鸣,低矮的马架子抖落头上的霜露苏醒了!吱呀呀,门开了,走出来睡眼惺忪的女人,她们开始抱柴生火做饭了。不一会,伸着懒腰,打着呵欠的男人也走了出来,这些男人,也许是断了一只胳膊,也许是残了一条腿。吆喝声,咳嗽声,孩子们的啼哭声,伴随着袅袅升起的炊烟,以及露珠浸润野草的清香,还有家家门户飘出的油香,弥漫成和弦,演奏了一曲绵软悠长温馨和谐的交响乐!那乐声,在一望无际的金黄麦浪上飘荡回旋,在空旷无垠的原野上回旋飘荡!随后,你会看到,男人女人们扛着锄头,推着农具,哼着歌上班去了;他们身后,走着一群背着书包,吹着口哨,蹦蹦跳跳上学的孩子们……

老荣军当年创业居住的马架子房

从此,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日本开拓团故地变成了荣誉军人开荒种地的新战场,1949年10月,将此地命名为“伊拉哈荣军农场”。1953年2月与九三农场合并,易名为“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现今的“荣军农场”只是“九三荣军机械农场”下属的第五作业区。 1958年,又把第五作业区改名叫“荣军农场”(即现今的荣军农场),成为“九三农垦管理局”的下属单位。

从此,“伊拉哈荣军农场”正式更名为“荣军农场”。

这段历史,《荣军颂》里有明确记载:”四九年,四月间,赴东屏,把场办。拓荒者,打草苫,搭马架,扎营盘。垦耕地,逾三万,机械化,威力显。到金秋,喜开镰,麦豆香,粮仓满。常怀念,老荣军,功卓著,万古传!“

家乡第三个名称——。

1968年,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出于备战备荒的需要,地处黑河地区的九三农场,改制成为”“,九三局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第五师”,我们荣军农场就成了隶属于五师管辖的51团,通信地址为507信箱。不光名称改了,场领导也更换了。不知从哪里,调来一批着装的军人,担任团长、政委、股长、干事等,各生产队称作连,队长改叫连长,书记改叫指导员;连队下设排和班。

团直刘政委(左六)在组织开会

农场的职工都改称兵团战士,一些职工还发放没有领章帽徽的黄军装,冬夏各有一套。只是后来棉袄穿的露出了棉花,也没再看到发新衣服。但有一个排是另外的,不仅服装随时更新,而且还配备了枪支弹药。这就是每个连队都有的武装排,排里的战士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青年,他们行军打靶常年训练,亦军亦农,拿起锄头能劳动,拿起枪就可以投入战斗。

 

下乡青年组成的民兵

农场改制”“的时间并不长,大约1976年,兵团就又改叫农场了,原来的五师更名为“九三农垦局”,我所在的51团又改回原来的名字“荣军农场”。

如今我家乡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叫“大豆之都”。黑土地种出的圆滚滚的九三大豆,都是“非转基因”产品,压榨出的九三大豆油,成为驰响全国的名片,加上一望无际的金黄麦浪,都已成为垦荒人在黑土地上绘就的美丽画卷,更是农垦几代人前仆后继挥泪书写的壮阔诗篇!就在文章刚刚写完不久,家乡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九三管理局”,我居住过的“农军农场”也改名叫“荣军农场有限公司”。透过这一个个名字的变化,我看到了家乡历史的沿革变迁,看到了家乡的旧貌换新颜。

2018年6月27日,荣军农场有限公司揭牌仪式

有一首歌叫《九三,我的家乡》,歌中唱的好啊:“在那豆花飘香的田野上,我们耕种大农业的希望,荣军第一犁,荒原第一枪,北大荒传颂着创业的篇章”。“哪里是城市,哪里是村庄,燕子归来不识今日的模样“。

荣军农场生活小区之一

九三,我可爱的家乡!一代又一代垦荒人,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用汗水和生命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二、家乡的知青

说起家乡的知青,我就从自己所在的连队说起吧。

我家在一连,这是兵团的称呼,农场时叫一队,离场部大约三四里路。连队的西边是家属区,东边,有三四排房子,是连队的办公中心。大约在我十多岁的六十年代末,连队里忽然来了一批又一批衣着时尚的青年人,女的头上卡着漂亮的卡子,男的留着小胡子,还有的梳着长发或者大奔头。原来他们就是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我们兵团接受再教育来了。于是,那三排平房就成了他们的宿舍和食堂,连队的人数一下子增加了一倍。那些扛枪投弹武装排的战士,多数都是他们。小时候的我,每当看到他们背着枪操练呐喊,心生羡慕。

知识青年乘火车离开家乡

有一次,不知咋回事,我们这边的家属区也住进一批上海知青。那天早晨,看见水井边上,几个新来的青年正用井水冲洗马桶,边冲洗边唧唧呱呱的说着我们听不懂的上海话。这时正是每家每户挑水的时候,不一会,井台边就排起了长队。

相似的水井

但那几个刷马桶的青年似乎并不着急,一遍又一遍的刷着,随后将臭气混浊的脏水转身就倾倒在水井边。这引起身后老职工的不满,“你们怎么把脏水倒到井边,这井里的水以后还能喝吗?”青年们立刻停止了喧哗,抬起头,吃惊懵懂的望着冲他们吼叫的人,然后端着马桶默默的走了。从那天之后,再也没见谁到井边洗马桶了。我想,这几个青年一定很委屈,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也许这是到兵团接受的第一个再教育吧。还有一次,晚上刚下班的大姐,进门抱起孩子就走,妈妈端着菜追出去喊:饭都好了,吃完再回去不行吗?大姐头都没回,'那几个青年还哭呢,我叫他们到我家吃点饭。' 幼小的我十分不解,觉得这些哥哥姐姐都是大人了,为啥离开家会哭鼻子呢?后来才知道,其实,他们大点的,也就是高中毕业,多数才刚刚初中毕业,有的甚至连初中都没毕业,十五六岁,就下乡来到我们这样一个又艰苦又落后的地方,还要每天下地干活,孩子的他们怎能不哭鼻子?

民兵在巡逻

在连队的食堂前面有一个大土堆,每天都有一些刚烧完的炉灰堆上去。放学后,我和几个小伙伴,就会挎着篮子来到这里捡煤渣。在这里,我常常看到仰着脖子唱着歌的男知青跑过去,身上穿着的黄棉袄,破了好几个洞,那白白的棉絮从洞口探出头,左右摇晃着,作出一副逃跑状。我就想,也不用线缝缝,棉花跑光了多冷啊!那天中午开饭,我看到几个小青年,在通往麦场的小路上,飞快的跑过来,有的拿着饭盒,有的拿着大号的搪瓷缸子,吵吵嚷嚷地冲进食堂打饭。当他们走出食堂时,一手掐着两三个馒头,一手端着饭盒,边向宿舍走边把馒头和菜吞进口里。寒风飞雪伴着饭菜一同吃进去,他们似乎一点也不觉得。

大约我三四年级时,有一次,大姐把我带到食堂外间的大礼堂。说是礼堂,其实没有一把椅子,更没有讲台音响等设备,只是一个空旷的大房间而已,是或者开会或者放映电影的场所。我跟随姐姐进去,看到几个青年姐姐在练习舞蹈。伴舞的曲子好像一首忆苦思甜歌曲,歌名我忘记了,因为我会唱这首歌,就把我叫来教她们唱。歌词中有一句”酒肉臭',大意和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但那些姐姐认为不对,酒肉怎么会臭呢?一定是你记错了!结果她们就将这句歌词改成“酒肉香”。因为太小,我也辩不过她们,只好别扭的听她们唱下去。至于这个舞蹈是否最后演出了,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小时候,常看到连队保管员,赶着牛车,一家挨一家收东西。无论到哪一家,无需说明,主人都会主动打开自己家的仓房,保管员进去,拿出来一些东西放到车上。一边拿还一边说:“快麦收了,连队的工具不够用了,连长叫我搜一搜。”  这时,你会看到已经装了大半车,什么麻袋,洋叉,木锨,铁锹······应有尽有。这样的收缴隔一段时间重复一次,总也取之不尽搜之不完,搜走了没多久那些工具就又回到每家各户了。这是咋回事呢?原来农场的家乡似乎有一个不太好的观念习惯,就如同孔乙己“窃书不算偷”一样,认为窃公家的东西不算偷。公家的就是自己家的,自己家的也是公家的,就像八路军和老百姓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其乐融融呐!于是,小麦大豆玉米公家有,家家户户也都有,木锨铁锨三齿铙子公家有家家户户也有。贫下中农的这种举动,不知啥时候就被接受再教育的小青年们“接受”了。

小憩

他们偷锄头洋叉镰刀什么吧,用不着;偷玉米大豆麦子吧,也吃不下。那他们偷什么?你瞧吧!一个夜黑风高之夜,几个身影在家属区闪动,穿过几排房子,看到几只鸭子蜷缩在墙角,他们悄悄奔过去,抓住鸭子卷进大棉袄里,连滚带爬逃回宿舍,也不管什么脸盆脚盆了,装上水放到炉子上烧,可怜的鸭子很快就成了他们的腹中物了。一次尝到了甜头便屡试不断。不久之后,青年宿舍的房后,出现了一堆鸡鸭鹅的羽毛,那些找遍了家家户户甚至和邻居失和的丢失鸡鸭的职工家属们这才恍然大悟。几个久经沙场的妇女们,组队来到那堆羽毛旁边,掐着腰伸着脖子高声叫骂。小青年们缩头鼠脑地扛着锄头去上班,扭着头看看那些骂得嘴里喷着唾沫星子喊得满脸通红脖子上青筋暴露的女壮士,边听边笑,心里嘟哝着偷鸡贼的名字,嘴里吧嗒吧嗒回味着鸭肉的香气,渐渐走远了。

快乐的上班路上

从那之后,家家户户都提高了警惕,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到房前屋后柴火垛边旮旯胡同草壳子树林子里找回这些疯野惯了不回家的鸡鸭们圈起来,让那些馋鬼们连个鸡毛都找不到了。不久,小青年们又耐不住馋虫的诱惑,把目光盯到流浪狗身上。当时家养的都是笨狗,高高大大的,几乎没有拴养的,野狗一样的疯跑,饿了就回家吃点,吃完了就又满街跑着玩去了。后来人们发现狗不见了,等几天还没回来。你找他找都在找,一沟通,发现养的狗都不见了。经过讨论判断认定,一定又是被那些馋鬼们偷吃了!苦于没有证据,又有骂娘女壮士们无果的下场,最后也只好偃旗息鼓。后来一想那些孩子们少小离家长年不能归回,又一直吃大锅饭,一定是馋坏了,也就不再提了。

农场职工在做颗粒肥

几年前,微信中看到一个视频。农场总局佳木斯,疯人院,年过半百,头发全白的老年男女们,正木讷孤独的坐在桌边,他们目光呆滞,答非所问,在接受香港卫视记者的采访。他们就是被家里和集体抛弃了的身患精神病的当年下乡知青。我这个不是知青的看了心中久久无法平静。我想大家都知道1968年领袖一挥手几百万十五六岁的中学生下乡,说是接受再教育,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人微言轻的我从不敢苟同。君不见火车站上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让多少个父母肝肠欲断?君不见雷劈车碾压大水冲死的忠骨魂断蓝桥而不知归路,至今有多少还在荒野徘徊?君不见禽兽的强权糟蹋蹂躏的柔弱销声匿迹的呐喊,至今还在心灵深处萦绕盘旋!一场大挪移大迁徙的无谓政治游戏而已。是的,我至今还这么觉得。在此,我要说:向当年下乡的所有哥哥姐姐们致敬!
三、 家乡的味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情思撩拨着我的味蕾,童年“吃”的美味又浮上心头。

了解共和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大跃进三年,全国各地饿死了不少人。但我的家乡却从来没有挨过饿。应该说从来就没有断过粮食,或者说就没有断过白面。所以我小时候,从未感受过饥饿的滋味。那时吃的差点的,就是粗粮了,在玉米饼子里掺点菜,在大馇子粥里加点萝卜干。一看到这样的饭食,幼小的我常常把嘴撅得老高,生气不想吃。但有几种口味,不仅是我童年的美味佳肴,而且至今都难以吃到呐。

第一个美味,就是冻土豆。

虽说没挨过饿,但也有食物紧缺的时候。为了贴补吃用,母亲经常等到连队土豆收完之后,到地里遛土豆。刚到初冬,东北已大有寒意,刚刚翻过的土层也已经冻得僵硬。母亲拿着铙子和麻袋,刨开冻硬的土层,一寸寸一尺尺的刨,将遗留在地里的已经冻得发黑流水的冻土豆捡回来。洗干净,扒去皮,切成一片一片的;先在锅里擦上少许油,把一片片土豆摆放到大锅里,用慢火把发黑的土豆片煎熟,瞬间厨房里弥漫出焦糊的香气。我们趴在锅灶边,等不及很熟,就伸手从母亲手里抢过一片,忍者烫嘴的考验吃起来。黑黑的,香香的,又筋道又黏糯糯的,吃一片,就想吃第二片。朋友们,这样的土豆片你吃过吗?多少年没有吃过了?如今还能吃到吗?反正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可是一直在流口水呢!

第二种美食,就是冻白菜。

每到秋天收白菜的时候,母亲会挑出一些又绿又嫩的白菜心,挂在园子的树枝上,等到夜晚霜冻一到,这些白菜心就冻硬了,但依然闪着绿光。

母亲就把这些冻硬的绿白菜装在袋子里,到冬天蔬菜断绝的时候,拿出来切成一段一段的,用开水煮熟,挤出水分放到盘子里,做一碗鸡蛋辣椒酱,盛上一碗又黄又香的大馇子粥,就着冻白菜蘸辣椒酱,边吃边流汗,真是爽极了!

再有,就是母亲亲手熬制的糖稀了。

一到秋天,甜菜收完了,母亲就会到地里捡回一些整个或半个碎小的甜菜疙瘩,洗净切成碎条条,在锅里煮熟。待放凉了之后,就把这些煮熟的甜菜条用纱布挤出汁液,最后把这些汁液放在锅里熬呀熬呀,似乎要熬上一整天。

灶下的炭火不停的烧着,锅里的汁水翻滚着,一团乳白色的蒸汽升腾起来,将厨房中的一切包裹在云雾之中,空气中散发出甜甜的滋味。我们不想离开太远,在院子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就忍不住到灶边看看,感觉等待的时间十分漫长;终于看到甜菜汁液粘稠起来,变成枣红色了,母亲用一根筷子蘸一蘸提起来,看到筷子上的糖稀顺着筷子一条线淌下来,就说:可以停火了。

我们高兴地围上去,知道可以大快朵颐了,那一晚,我们都会吃得肚子鼓鼓的。然后,母亲会把这些糖稀装在一个坛子里,盖上盖封存起来,等再吃的时候,打开盖,用勺子盛到碗里,我们就把馒头掰开,蘸着糖稀吃下去,真是甜到骨髓里啊!当然,这样的美味不是每年都能吃到的,因为不是每年都能拾到甜菜,也不是拾到甜菜了每年都能熬制糖稀,因为制作糖稀实在是费时又费力。

但有一种美食,可是每年定时都可以吃到的,那就是月饼。

当年的中秋节,月饼都是按人口供应的,每人两块,一年一次,从未间断。这些月饼是农场加工厂自己制作的,用的是农场生产的大豆油,农场生产的面粉。把油和面粉和在一起,里面包上花生,芝麻、冰糖和青红丝,然后放在模具里摁实抹平,一个个印有字样和花纹的月饼就做成了,最后放到烤箱里烤熟。每个都有小碗口大小,看上去黄澄澄,闻起来香喷喷,十分诱人。每到八月十五中秋之前,一看到连队保管员赶着牛车,车上装着两个大笸篓,笸篓上面盖着一块白布,我的心就甜甜的,因为知道月饼运回来了,我们又要吃到月饼了!

每次买回月饼,母亲绝不马上给我们吃,因为这时候离中秋节还有几天时间呢。只有眼巴巴看着母亲把月饼放进一个篮子里,然后把篮子挂在厨房屋顶的铁钩子上。从此,这个篮子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每天上学看上一眼,走起路来迈开腿,悠着胳膊,觉得浑身都有劲。放学回家看上一眼,写作业脑子特别灵活,什么题都难不倒,就连做梦都是甜的!每次拿到那两块月饼,往往都要吃上好几天呢。但有一个中秋节,我们却一口月饼也没有吃到。

记得那年的中秋节,母亲做了几盘好菜,端上桌子,摘下围裙坐下来,对姐姐说:”去,把篮子拿下来,发月饼!“听到命令,姐姐弹簧般站起来,蹭蹭几步登上锅台,翘着脚摘下那贴满我们目光的篮子。我们眼睁睁看着姐姐跳下来 ,却发现她站在锅台边,两眼望着篮子,一动也不动。我们跑过去,向篮子里一看,全傻眼了!篮子里空空如也,别说一块月饼,就连月饼渣也没有了!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她,呆傻得说不出话来!一年的盼望落了空,心里一时难补落差,“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母亲一边安慰我们,一边厉声责查”凶手“。最后查明是小妹所为。

那个年代,孩子的我们尽享口福之味的食物十分稀少,一块彩纸包裹的硬糖,一个甜软可口的柿子饼,都是难遇的奢侈品。因此,小妹的所为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当年的我们还小,不明白这些。今天,月饼倒是天天可以吃到,但还能吃到当年的那种家乡天然的味道吗?还能吃到当年全家的那份温馨吗!

家乡的味道,有苦涩,更多的是甜蜜!如甘如贻,回味无穷!草甸子上挖的婆婆丁,漫山遍野的黄花菜,秋天树林里的野蘑菇,香味扑鼻的炒榛子,还有水塘里成片的青蛙田鸡,用炭火烧熟的鲜玉米,黄澄澄香喷喷的大馇子粥……

家乡的美味数不胜数,吃不尽说不完啊!这些美味,伴随着清澈如水的笑声,若有若无的花香,还有衣服上露着胳膊肘的补丁,以及铅华岁月的留痕,共同散发出古朴自然悠远浓郁的童年味道,愈久愈浓郁,愈久愈甘醇。

思乡,就是思念家乡的味道;而家乡的童年味道,又总是伴随着思乡的梦,入眠!

四、家乡的宝贝

都说东北三样宝,人参貂皮靰鞡草。但我今天说的家乡的宝贝,可不在这里。这件宝贝,就是石头。

我这个人有个习惯,无论到哪里,都会寻几块小石头带回来,写上时间地点以示纪念。我虽走过的地方不多,但在我走过的地方中,从未见到过如我家乡一样的漂亮石头。

家乡的石头,没有和田玉那般娇贵,也没有翡翠那般亮丽。它朴实厚道,它平易近人。当你走在大街上,或步行在小区里,请你注意一下你的脚下,在那有砂石的地方,时常看到闪闪发光的小石头向你招手,它就跟随我们左右而遍地开花!

2016年回乡,我在九三与十六连之间的一个采砂场的砂石路上,看到了脚下许多闪着红色或黄色光芒的小石头,频频眨着眼。我急忙弯下腰,将它一个个拾起来捧在掌心,拂去它身上的尘土,看到了那张张绽放美丽的笑脸。它大如掌心,小如指甲,形如坐佛,圆如卵;它莹白如雪,绿如翡翠,黑如墨;它光滑如饴,如蛋清般细腻,有的内里的波纹如鲜红的血管般纵横交错。

形态各异,五光十色的,  这是哪里来的小石头啊!一定是千万年前,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一场地壳变迁,地层板块瞬间撞击,爆炸,燃烧,旋转,升腾,凝固······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结晶体诞生了!又经过成千上万年的运动,淘洗,震荡;它破土而出,探出头来,在阳光照耀下舞蹈出奇光异彩!

这些小石头,我们小时候称它“打火石”,现在的学名就叫”玛瑙“。

后来在黑河,这个和俄罗斯一江之隔城市的地摊上,我看到了一堆堆大小不一的玛瑙原石,乳白色黑灰色紫红色翠绿色,五彩斑斓,耀人眼目;挤着眼挺着胸卧在那里,阳光下一闪一闪跳跃着,向人们炫耀着她的美丽;拖着你的脚抬不起来离开他!我真是服了它了!我相信,你一旦与它相遇,也一定会忍不住向它垂涎!

赵玉霞

2018年7月26(待续)


作者简介

姓名:赵玉霞。出生年月:1957年12月。职业:教师。

工作经历:1976—1978年,在荣军农场一连。 1978—1988年,荣军一中任教。1988–2012年退休,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一中任教。现居住在青岛市黄岛区。工作期间,曾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巾帼明星,学科带头人等荣誉,在农场时荣立过三等功一次,到淄博后担任淄川区政协委员。2012年到沧州采访原荣军农场的二战期间远征军战士曹正清老人,写出《铁血倥偬话当年》报告文学。之后又写出《我的北大荒之一》、《我的北大荒之二》,现担任《蓝海潮》编辑部编辑并撰稿,也是《婚书的故事》撰稿人(此书目前还未出版)

投稿丨nk93gw@163.com
电话丨78935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远的北大荒”系列之—知识青年在北大荒(下)
音乐学院高材生,回到北大荒从事农业,图啥?
唐怀军: 北大荒往事 (一) | 散文连载
初识北大荒
知青往事:当年把参军名额让给弟弟,没想到,他为此后悔了一辈子
小小说:小红嫁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