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夏中医始祖”在庆阳,曾与黄帝共著《黄帝内经》

岐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是黄帝时期的大臣,被黄帝尊为“天师”。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和岐伯等人的问答形式而著成的。下来,我会以历史文献记载、古迹遗存为主,结合各地流传神话传说故事,分四期介绍一下关于岐伯故里的情况,分别是甘肃庆阳、陕西岐山、四川盐亭、河南新密。先从甘肃庆阳说起。

文献记载

宋代以前,很少有关于黄帝和岐伯的出生地的记载。到了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首次提出“岐伯,北地人”的说法。南宋郑樵《通志》中也有“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安化系唐代庆阳古称)”的记述,明清《庆阳府志》《庆阳县志》承袭了这种观点,并且将岐伯、鞠陶、公刘称为“三圣”。

明代韩鼎编纂,后经清代庆阳知府赵本植重修的《庆阳府志·方技》载:“岐伯,北地人。精于医术,黄帝师事之,著《内经·素问》。”《庆阳府志·乡哲》又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神明,洞察天地、阴阳、四时、气运之理。黄帝与论医术,有《素问》《难经》行于世。清代张精义编纂的《庆阳县志·人物》所载基本相同。此处“北地”有两解:一为泛指,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二为具体地名,据《辞海》: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关于岐伯故里的四地之中,在文献记载方面,庆阳地区最为丰富。

古迹遗存

庙宇3处:

南原庙:《庆阳府志·坛遗》:“岐伯庙在南原,今废”。南原庙遗址在今庆城县高楼乡庙花源村薛家咀。传说当时为岐伯的药园,后为周先族的花园。现址仍有窑洞1孔,墙壁上可见一片片彩色壁画,有一岐伯石像已遗失。院中有一莲花石香盘。至今每逢二月二日村民仍有祭祠、求医集会。

嘉会门外庙:《庆阳县志·坛庙》:“岐伯庙在县城嘉会门外。”此庙遗址在庆城县城南关城南坛旁边,今县农机局院内。已毁。

三圣庙:《庆阳府志·乡哲》:“岐伯、鞠陶、公刘三圣”,庆城县城内曾建有“三圣庙”,岐伯列三圣之首,遗址在县城小南门,今县公交局院内,己毁。

洞府3处:

药王洞(今庆城县周祖陵公园岐伯圣景):又名圃寒洞,曾塑有岐伯、张仲景、孙思邀像,亦称药王古洞,现建有“药王古洞”景点。每逢三月五日有祭祠、求医问药活动。

药王洞(庆城县葛峡崛乡青龙嘴):上世纪八十年代洞内还残留岐伯催难渡命的壁画。每逢二月五日有祭祠、求医聚会。

岐伯洞(西峰区肖金镇老山村老洞山):又称仙人洞,是岐伯舍仙果救老叟的传说故事之地,现遗洞仍在。原窑洞内有壁画,有一古石碑已遗失。

岐伯与轩辕黄帝活动遗址5处:

子午岭(也称桥山):为庆阳市第一大山系。《庆阳府志·地理·山脉》:“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就起源于桥山山脉和北洛河上游,后逐渐发展强大,占据关中和中原。”

黄帝冢:位于正宁县五顷原乡。《庆阳府志·文物志》:“轩辕黄帝冢在今正宁县五顷原乡,即《括地志》所记载的:‘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其原冢尚在”。《括地志》为唐代魏王李泰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地理书。《正宁县志》载:“黄帝冢在县东南锹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此冢今仍在。有研究认为:《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山”,此桥山即子午岭,正宁县黄帝冢即为轩辕黄帝陵。

鸡头山:位于镇原县开边镇开边村。山势如雄鸡引颈报晓,昂首屹立,峰峦突兀。相传为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地。《镇原县志》(道光版):“鸡头山,《五帝纪》:黄帝西至空桐,登鸡头山”后建有石峻寺。镇原县开边乡政府立碑记述道:“早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始祖黄帝西巡峻炯之后,又不辞爬山涉水之苦,特意登临这座风水宝地,既是认祖寻根,又为自己卜占生坟也。正是这种原因在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曾登上此山,凭吊黄帝古陵。”

黄帝山:位于华池县。《华池县志·地理》:“黄帝山位于柔远河西侧、庙巷乡南山。古时山上有轩辕黄帝庙,山下沟道称庙巷。”传说黄帝巡行曾住于此山,故名黄帝山。

马蹄泉:位于合水县篙咀铺乡陈家河村。此为传说中“黄帝乘龙处”,即黄帝在此乘上自己的坐骑踏地成泉,上天而去之地。《甘肃通志稿·建置四·庙宇二》载:“庆阳县城南有岐伯庙。明嘉靖时期,在庆城东山山麓建有岐黄庙,在今西峰区建有岐黄洞庙,广受民间香火供奉。庆城黄帝陵甚至一直保存至今

历史中的仰韶文化(以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为代表,约距今5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时间上来说和黄帝时期吻合。《庆阳地区志·文物》:“仰韶文化遗址在全区从南到北分布广泛……马莲河中下游庆阳城至宁县政平一线最多。”那么庆阳地区很有可能就是当年黄帝、岐伯活动的区域。

岐姓渊源

《汉语大辞典》:“岐:姓,《通志·氏族略二》岐氏周故都也。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安化系唐代庆阳古称。《庆阳地区志·姓氏志》:“岐,罕见姓,夏代以前庆阳地区就有此姓。黄帝时此地有精于医术的岐伯,并有《内经》流传于世,为中国最早的医书。”岐姓最早出自姬弃,因周之始祖弃,其象“岐颐”(头骨隆起)而得姓。姬弃,也称神农后稷,他是黄帝的嫡系,周族的远祖,姬弃的母亲叫姜原,是炎帝之后。说明姬姓、岐姓,与黄帝、炎帝、神农在同一个时代,有着血缘关系。

当地传说

黄帝离轩丘云游,在鸡头山问道广成子,得知桥山(子午岭)有名医岐伯,便亲来求教,为民除疾解苦,并请回宫殿,君臣问答,探究医理。经过整整三年的研讨,共问答讨论了1080个有关天道、地道、人道方面的问题,由文字官仓颉记录,刻于兽骨,成为《黄帝内经》,拜岐伯为“天师”。

岐伯天颐之年秋月仙逝,黄帝与万民同悲厚葬。从那时起,古北地郡建了岐伯庙,开凿了岐伯洞,供奉神像牌位,每年在三月五日诞辰和秋月逝世日,民间就有庙会,祭奠岐伯,施舍药方,香火不断。一直到清代同治年间,庆城县药王洞等处的庙会仍在延续,尊崇岐伯的民俗民风早己形成

此外还有岐伯降生青龙咀(今庆阳县庆城镇药王洞庙坪)的传说;岐伯梦游上古三坟、太白金星赠送歧伯登云鞋;干草王龙头山救岐伯;岐伯巧换环江老龙睛;孙思邀北地朝拜医祖;历代邑人名医拜医宗等传说

岐伯出生地和诞辰

据当地传说,岐伯降生青龙咀,就是今天庆阳县庆城镇药王洞庙坪是岐伯的出生地;岐伯的诞辰纪念日有农历二月初五、三月初五、三月十五等几种说法。

岐伯圣景

岐伯圣景,2005年修建完成。主要建有岐伯大殿、十大名医祠、药王古洞、长寿洪福台、药园、岐伯故里、仰圣亭等以岐黄中医药文化为核心主题的岐伯圣景人文景点29处,已经完成投资5.1亿元,占地1万亩。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以独特的风格成为全国首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建设拓展,已经形成两区一园一馆的中医药文化展示景区。包括圣景景区,黄帝内经《千家碑林》景区,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和岐黄百草药用植物园。从文献考证、历史挖掘、旅游开发等方面,庆阳做的都是非常好的,为以岐伯文化为代表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身为中医人,向他们表示感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家观点】岐伯乡关何处是
最全岐伯与岐黄文化(建议收藏)
岐伯故里在庆阳史料考集!杏武科
黄帝冢在甘肃正宁,因为...
岐伯考证与岐黄文化研究综述
中医为什么被称为“岐黄之术”?岐伯为我国医学做了什么贡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