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内讨论摘录:2019.06.10~2019.06.16

I前言:主要摘录新杏坛群2019.06.10~2019.06.16一周的聊天记录。

刘鸣老师:荨麻疹,图1为初诊时,图2为3剂后,后又3剂愈。处方如图3所示。

图1 初诊

图2 3剂后

图3 处方

刘鸣老师:荆芥,防风~袪风,无风不作痒,注意用量:《章次公医案》谓‘’曾患风疹块者,如有感冒,用辛温之发散药,恒能引起疹之复发……中药荆芥、西河柳亦然‘’。学其经验,故用小量。石膏含钙,借西说,此是清疏,不可用芩连,后者无疏透之性。归芎:无风不作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制苍术:此症有表(皮肤)里(肠道)水肿状态存在,以此燥湿消除水肿。白鲜皮,地肤子,蝉衣,地骨皮,火麻仁:祛风止痒。夏枯草:助石膏清热。当时可能还有别的考虑,已一年,想不起当时用意了。闲话一句,又另有一病人曾服图4方子,无效。

图4 病人服方

兴亮老师:小柴胡合敷和汤治疗耳痛耳鸣眩晕案。

王XX,女,52岁。2019年5月30日初诊。述右耳痛,双耳鸣伴头晕半月。患者感冒后自觉右耳痛,时不时割扎样痛,耳鸣如蝉,又感头晕。在家吃三黄片,阿莫西林等无效。耳鼻喉科检查未见异常。因吾为其乳癌术后辅助化疗,至今3年未复发。遂来求治。刻下:右耳割扎痛,双颔下痛胀,耳鸣,头晕。心烦。食可,大便平时3次。舌质红,苔白偏厚而不燥,脉弦细。右脉偏弱。

辨曰:耳为少阳所过,其痛乃火所为。今值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则厥阴风木。风火相煽为痛,为风,其风于上则耳鸣,眩晕,风乘于脾便多。舌质红者热郁也,其舌苔白厚者湿邪也。以小柴胡清解少阳火邪,敷和汤寒热兼施,辛调其上,咸调其下。再配石菖蒲,通草,豆蔻,苡米,连翘,夏枯草利湿开窍,清火散结。5剂后耳不再痛,再5付头晕,耳鸣,耳痛,心烦等皆除。天人相应,时与病合。缪问论敷和汤曰:辛以调其上,咸以调其下,盖辛从金化,能制厥阴,咸从水化,能平相火,揆厥病机,或为热,或为寒,耳鸣,浮肿,掉眩,温厉。病非一端,方如庞杂,然其用药之妙,非具卓识,何从措手哉?

明贤老师:兴亮之耳痛耳鸣眩晕案,对病位病机病因辩得很准,见痛则知因风火所致。我前天也刚好有一类似之案,传上分亨比对:男,五十岁,耳鸣,不痛,便溏,两足腓肠肌用手摞之有一团一团感,微信面诊。因不见痛,不从少阳厥阴治,辩为清阳不升,浊阴上泛,浊邪害清。方用益气聪明汤合潜阳丹合滋肾丸加味,具体如图5所示。刚刚告诉,服一剂后,两足症消,二剂后,耳鸣消,剩一剂。明天下午再复诊善后。

图5 药方

丁兆贵:伤寒论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请教老师们一个问题:上关上,脉浮大,不应该是阳明甚吗? 这里  但欲眠睡,如何理解呢?

刘鸣老师:机理‘’似‘’热入心包之神昏,温胆汤有胆虚寒不寐之说,此则可从反面悟出,:里有实热(属阳明病者)多眠睡,当以脉别。寐则阳入于阴,热扰于阴,迫津外出,故目合则汗,经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者,正此意也。

明贤老师:这里的但爱眠睡,应该是阳盛神昏之睡,有别于少阴证之但爱寐。“上关上”,有热势弥漫之象。这里仲圣无出方,缪仲淳议用:百合一两   麦冬三钱    知母二钱    瓜蒌根二钱     白芍二钱     龟甲三钱    炙甘草一钱   竹叶五十片。(见于王孟莫《温热经纬》)。医宗金鑑正误篇云,浮大上之上字,当是弦字,始合三阳合病之脉。温病学派论此条,言乃伏气温病,邪伏少阴,故尺脉也有大象,神疲也具少阴象,合目则汗,也具盗汗之象。浮脉为太阳脉,大脉为阳明脉,弦为少阳脉,脉由下达上,而浮大见于关上,可见邪由内发。

李军老师:太多民间验方偏方,需要发掘整理完善继承。哎!现实却很糟糕……!

记得前年,在书友会里留言,大约在2000年作用,一日一位母亲带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看病,撩起衣服看,在右侧乳房上面有一个如樱桃大小红肿疮疡,局部疼痛。其它正常。我本以为开个败毒散之类的方子,结果孩子的母亲拿来一个方子,一页黄纸上,半夏9克,草乌6克。我说这是两味相反的药,不可以在一起配伍,她说不妨事,这是从老家(祖籍河南)带过来的方子,专治这个,一剂效二剂愈。

我当时不怎么相信,就给她抓两副,过了时日遇见问起,她说早好了。此方我仅此一例,书友们再也没有反馈,我发过许多单方验方偏方,大多数是用过的,还有没有用过的,也想借用平台做一些验证。但是多数石沉大海,这是我特别困惑,该不该继续发文。这也是中医传承受限的一大原因,希望不只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

中医辨脉是关键,是否择脉择证,取决于临床经验。

脉证体现在,寸浮关弦尺沉,为本脉,也称之平脉。具体感官依据四季气候变化而变化。

一般在书写病例单上,沉弦,弦紧,弦细,弦滑等,皆指两关,男性左关大于右为顺,女性右关大于左为顺,反之为逆,与郁脉类似,但有不同。对应逍遥散,疏肝散,四逆散,栝楼丹参散等。我是这样认为的,不一定正确。做个参考吧!

李军老师:试用一味药,治疗口舌生疮。决明子30克,浓煎,频繁漱口奇效。有效否,反馈给各位师友!

XXX:图5为西医检查结果,图6对应舌苔,男,14岁,三年前因睾丸炎后出现左睾丸萎缩,不知道诸位老师可有办法?大家谈谈看法即可,不网诊,畅所欲言。

图5

图6 舌苔

刘鸣老师:简复如下:此病名‘’木肾‘’,推荐一书可参考:《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袁鹤侪专辑(慈禧太后御医)中治睾丸结核经验。提示一下:袁鹤侪用药数方,不离生熟地,元参,沙参。

结核并非西医结核病。少年无知,斫伤太过,肾精大伤致肝阴耗伤,外阴失荣而萎,萎则敛而硬,故可参袁氏木肾之论。舌质红瘦当为阴精不足明证,岂可再用温燥?

明贤老师:刘主任之断至理,此萎缩不同于疝证之缩阴证,疝证之缩阴,才可用破阴回阳大法,治之才可用吴萸四逆加桂砂小茴桔核或用乌梅丸倍阳药。从此舌象,正如刘主任之断,此萎为阴精大伤,外阴失荣所致。阳木为震卦即男根,木枯不荣,滋之(温)养之可也。

刘鸣老师:如是疝气,受凉致睾丸肿大疼痛,缩阴,可用当归四逆辈(白通,四逆均可),此萎舌红瘦属禁。肾主生殖,作强之官,内藏元阴元阳,年少轻狂手淫频繁,耗伤肾精,而致阴睾萎缩。滋肾添精,清降相火。青海丸,如何?

崔鑫老师:近日来看明贤老师用滋肾丸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学生闲暇之余琢磨滋肾丸疗效甚好之机理,斗胆说出,有班门弄斧之嫌请老师批评指正,不足之处请老师补充指导。

滋肾丸,由知、柏、桂组成。名滋肾丸,顾名思义尚有滋肾水之功,知柏之中加上肉桂,合成坎卦,二阴之中含有一阳,取天一生水之义,水中有阳而水自归宅。坎卦如下:   

                 知母

                 肉桂

                 黄柏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肺与膀胱相通,以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下注膀胱,疏其源而流自洁,升其上,下自通。气得宣,水道通畅则小便自利。知母滋阴水之不足,黄柏清肾火之余,肉桂辛温,从中宣导,同时,黄柏清膀胱之热,知母清肺金之源(金能生水),肉桂寒因热用,振奋肾阳,以助气化,使阴寒之知柏补而不滞,同时,有助膀胱气化利于行水。肉桂辛温有助于宣肺,宣上导下。知母清肺金,源清则流洁。黄柏清血分湿热可止血。起名滋肾丸,不只是单纯的滋阴清热,其实是宣上、升上、清上、清下、滋下、导下的关系。因气化敷布,上通下畅,故名通关丸亦名坎离丸。

明贤老师:崔鑫还能悟到清水之上源,泻肾之邪火和泻血中湿热,理解比我还深透。此方如倍肉桂,则又可以补坎阳为主,阴阳互根。

部分讨论摘录内容另见:群内讨论摘录07:阳虚发热、阴火

兴亮老师竹石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一则。赵某英,女,57岁。乳腺癌术后3年余,口腔溃疡1月。于2019年5月8日来诊。乳腺癌术后化疗后2年,骨转移,应用氟维司群治疗6月,初诊前1月渐生舌痛,口腔溃疡,牙疼。于初诊前7天更甚。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因口腔痛而纳少。二便尚可。问为何生溃疡,答可能与氟维司群有关。但说明书上无此副作用。吾常以甘草泻心汤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所致口舌靡烂,今不妨试之。患者允。遂以甘草泻心加淡竹叶,石膏3付治之。于今日(2019.6.12)开其它药而来诊。问其愈否。答:很好,3剂便愈。加竹石于甘草泻心汤中,自拟名为竹石泻心汤者非为自炫,是为方便记忆。

明贤老师:甘草泻心汤合竹叶石膏、合导赤、合当归赤小豆、生炙甘草各20克加紫贝齿、加羚羊角粉等,该合该加,辩证论治,未赏不可。加石膏是胃有火,你又加竹叶,我猜你应从舌象上看岀又有心火,案不同的。

兴亮老师:舌为心之苗,口舌生疮,确实兼有心火,多个泻火渠道,而又不太苦寒,兼能生津除烦。

明贤老师:对的,口舌生疮,主要是肝有湿热,循肝经上攻,则口舌生疮;脾湿下溜,肝木也陷,则蚀于下阴。病之证见肝经,本在脾有湿胃有热,故以甘草泻心汤治之,仲公在《金匮要略》中之狐域病中,就以甘草泻心汤治之。生炙甘草各15至20克更佳,可合导赤石膏竹叶,眼有脓血应加紫贝齿,严都加羚羊角粉,下阴蚀,就合当归赤小豆散。

兴亮老师:口腔溃疡我多用生甘草就是15g,6~10g不佳。

刘鸣老师:清·费伯雄《医醇賸义》谓: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那种大方怪药超量用药是哗众取宠的江湖习气,不可取。

丁兆贵:伤寒论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稍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且金匮要略又说: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刘渡舟老师的解释:“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既然是湿热的问题,就应当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如果医生错认为颈项强是太阳,胁下满是少阳,这是太阳少阳的合病、并病,用小柴胡汤而解之,没考虑到湿热发黄、小便不利的问题,“后必下重”。“后”是指大便说,“下重”是指难通而言。解大便的时候,肛门以上的地方就下重难通,里急后重,大便就不利了,像拉痢疾的样子。这是湿热壅塞气机的现象,因为“二三下之”,这人当然腹泻,又吃了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里有人参、甘草、大枣,能助湿热,柴胡、黄芩是苦寒的药,对脾气也有影响,这样助增湿邪,所以“后必下重”。

最上面是刘渡舟老师的解释,岂不是有矛盾吗?

论点1:诸黄为有湿

论点2: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论点3:小柴胡汤不利小便。

却说:诸黄,宜小柴胡汤。

旭坤老师:近几日在读《范文虎医案》,受到一点启发,或许对上面老师所提疑问有所裨益,不揣浅陋,仅供参考。

1-明辨伤寒,温病。黄疸,腹痛而呕,有柴胡证,病在少阳,宜小柴胡。若是湿温类病邪所致的温病,则当从温病方中考虑,甘露消毒丹,三仁汤都是良方。

2-黄疸病病位,从脏腑角度不外肝胆脾胃,但从三焦来看又有上中下的不同,须知中医治病就近给邪气找出路,在上焦者轻透为主,佐以利湿,如麻黄连翘赤小豆,麻杏以甘汤方证。

3-辨方证,是哪个方剂的适应症,就考虑哪一个方剂,摆脱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水平有限,想的不一定对,老师斧正。

刘鸣老师:第231条应分二层:

自‘’阳明中风~刺之小差‘’。为第一层,刺之小差。在单玉堂《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中认为‘’当取足阳明穴为是……,取足三里,针刺施迊夺之术,则符合本证病机。……

自‘’外不解,~与小柴胡汤为第二层。外不解(里证仍存),脉续浮者,指太阳少阳阳明证同在,浮为太阳(当有相应见证,以脉浮代表太阳提纲证,为省文),腹满鼻干潮热,时时哕为阳明证,胁下痛目黄耳前后肿为少阳。‘’刺之小差‘’后,外不解,脉续浮者,三阳并病,外证为急,先解表后治里为仲师一定不易之规,三阳同病,与小柴胡拨转枢机,使邪外达。‘’与‘’与‘’主之‘’不同,含可斟酌之意。

明贤老师:此条有三处错简:腹都满,都应为部;一身及目悉黄,目字前应有面字(玉函经);脉续浮者,续字应为弦字(医宗金鑑),柯韵伯也认方脉弦浮,始与文义相属。刘师解释得好。

伟洪老师:‘’三阳同病,与小柴胡拔转枢机,使邪外达‘’好。

明贤老师:病在(三)阳,从外解之,病入(三)阴,从里解之@广东 乳源 成伟洪 说的对。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应该是叶天士说的,但前贤还说,在上半身者以汗解,当然只可微汗。阳旺之躯,邪入易从阳明燥化;阴盛之体,邪入易从太阴湿化。此条病还在三阳,故从阳治,难点在面目黄,可理解为阳明有热,胃土不降,三焦不通,足少阳胆木不降。但我终归也有疑,此又不同于黄疸,中医说身黄为(脾)土色外露,西医认为是胆汁流入血液。两说都对,其因为土湿。土湿,中焦斡旋枢机失司,甲木不降,胆汁渗入血中,两者相因。《伤寒论》论中三见瘀热以行:即125条之抵挡汤、235条之茵陈蒿汤、263条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又见于《金匮要略》之黄疸病篇中。唐容川说“瘀热以行”,是湿热陷入血分,此说很对,这就将中医之脾黄说和西医之胆黄说统一了。但此条之见黄,我认为与脾无关,邪还在三阳还在气分。

兴亮老师:答丁兆贵老师问题:伤寒论98条是是太阳病,本有虚寒,又感外邪,失治误下导致邪陷于里,胃气重伤而土虚木乘,寒湿在内。内有寒湿,外有风寒表邪。小柴胡必不中与之。

231条是阳明少阳邪气郁闭之故。虽刺之而外邪不解,大邪不去。脉弦浮大。脉续浮必知仍弦大。其胁下痛连心下,哕,身黄,小便难,耳前后肿,是湿热郁蒸,胆府不和。以少阳经气不利,枢机不畅为主。故仍与小柴胡和解也。

前言寒湿,此言湿热。但畅其气机,抓主症,则病可解。

大钧老师:请问陈老师,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封髓丹都有温中建中兼泄火邪,请问有什么不一样?可以互相替代吗?

明贤老师:柴胡桂枝干姜汤,阴病枢转岀阳,里表治;封髓丹从三焦上下治。

刘鸣老师:章次公治疗“反酸”经验。

      章次公(1903~1959),字成之。师事丁甘仁,曹颖甫二公,久负盛名。曾任卫生部中医顾问等职兼任中央高干保健医师。章氏虽师承丁、曹二师,但无门戸之见,其处方粗看似无成方痕迹,仔细研究,其处方用药皆得力于精研经典而‘’融会新知‘’,并独具特色。玆就《章次公医案·胃病》中治疗‘’反酸‘’的相关医案,分析其辨证施治的经验,以为今后之参考。

1.泛酸者不宜用‘’建中‘’

仲师曾有‘’酒客‘’(泛指湿热体质)不可用桂枝汤之训。章氏案曰:‘’以心嘈为主症,经历数月之久。进食后,只能暂定,并不泛酸作痛(着眼,从后边用黄芪建中汤反面可以悟出,泛酸因湿热者,不宜建中汤,),以其得甘亦能和缓,中土有中虚之说。黄茋建中汤……‘’,另用瓦楞子研末吞服。

2.泛酸当辨别病位

如陈案:‘’胸中嘈而不能食,古籍大致以为肝、胃病,吾人当测在肝在胃,在肝属神经之感觉,在胃多属胃酸过多。‘’(揭示病因病位)。如何鉴别呢?章氏经验散见于多案中,如:‘’进甜食,其嘈甚病在胃‘’;‘知饥而不能食,食入则胀,以往曾经吞酸,此与胃酸过多可以鉴别,苔腻,胃不健也‘’;‘’胃酸过剩,有属于神经性者,多因抑郁而来(询问病史观察脉象可知),古人称为‘’肝气犯胃‘’,并进一步解释到:‘’盖木曲直作酸,治酸当平肝,平肝则吐止。‘’胃酸过多,其原因甚繁,病者并不呕吐作痛,尚未至溃疡程度,饥饱不时,寒暖无定而得之,恐是神经性‘’。‘’凡胃脘痛得食能舒者,多属胃酸过多,其痛多剧于黄昏时,由胃酸过多酿成十二指肠溃疡,亦属可能之事‘’。

综上可知:泛酸与进食有关者多在胃。情志变化而致泛酸者多与肝有关。虽有此说,但并非绝对,仍指出须综合分析,如郑案:‘’胃酸过盛,虽前曰在胃,但亦有属于神经性者,(属神经性者)多因抑郁而来,古人称为肝气犯胃。

3.论泛酸诸因

章氏医案极简捷(章太炎曾评曰:笔短如其人),而在徐男案中却不惜笔墨,长篇大论(可证其对泛酸研究之深),颇有参考价值。茲录之于下:‘’胃酸过多之原因甚繁,因拂逆而起者属于神经性,古人所谓肝气犯胃;受寒而起者属于消化不良,古人称谓胃寒;胃溃疡亦有胃酸过多,其溃疡即因胃酸过多而起者。他则胃分泌不正常,则因胃之实质变化(衷中参西)。凡胃酸过多,对症治疗法多用钙剂中和之。原因疗法:消化不良者如吴茱萸汤;肝气拂逆者如逍遥散,一贯煎。胃溃疡者当保护胃粘膜,如吸着剂旋复代赭汤独圣散之滑石。亦有胃酸不足亦能吞酸者,以上诸法皆无效,受寒则泛泛有酸意而大便溏,腹痛,不受寒则否,所谓一时性之胃酸过多‘’。

4.用药规律及特点

在章氏胃病泛酸的验案中,共计使用了近八十种药物。使用较多的药物是:茯苓、吴茱萸(各12次),半夏(11次),炮附子(8次),陈皮(7次),沉香曲、旋复花、山药、肉桂(各6次),其余常用者有:姜,党參,煅瓦楞子,当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章氏治胃病用杏仁极多且量大,不仅在泛酸诸案中用到了九次,在未提到泛酸(不一定没有泛酸)的胃病中亦广泛使用且用量较大(12~30g)。故南通朱建华(当是朱良春弟子,章次公再传门人)总结道:在胃病80案中,用杏仁者达40次之多。……章先生用杏仁治胃痛,取其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功效甚佳。……杏仁中氢氰酸可以镇痛,杏仁之油可以弛缓痉挛。(见《现代名医医案选析》)。

章氏治泛酸,用温热药较多,可能与解放前(《章次公医案》收集的多是194O年左右的医案)战乱、贫困、饥寒交迫的环境有关,后学当知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遇到寒性泛酸时可以借鉴其经验。

群内谈论到小孩流鼻血的医案.....

刘鸣老师:传统中医不管西医诊断,更无需看化验单。《医学传心录》:衄血本乎肺经。提供思路如下,可据证择用。

1.治肺。犀角地黄汤加减。《医案学习漫谈》最后有一方,可参考。

2.治肝。费伯雄《医醇賸义》豢龙汤。《吴少怀医案》中有。

3.治胃。胃热上冲于肺,血热妄行,清胃散或本仲师‘’心气不定,吐血衄血者‘’法,大黄黄连泻心汤。虚则归脾汤(此儿用此方可能性极小)。

4.治肾。滋阴降火,六味地黄用生地丹皮,加味如元参旱莲小蓟等。

单方,白茅根30~50g(鲜,干则減半)煎水代茶

明贤老师:阳络伤血外溢则衄,阴络伤则血内溢。肺窍于鼻,肺主卫气,其性收敛,血升而溢常衄者,因阳络有伤,血之经行熟门熟路。血升而不溢者,赖肺卫敛之。而卫气之降敛,机在胃土,胃土壅塞,肺无降路,收令失政,君相(之火)升泄,火刑金伤,血热而衄。从此子的双目有神上看,应该非虚,神光现,热象见,从舌象看,应该是胃中有积热。我曾用黄元御《四圣心源》之仙露汤治衄,但据此子之眼神舌象,我建议用小剂竹叶石膏汤加消积平肝之品化裁。

功顺老师:我一侄儿,50岁左右,鼻衄不止,从南康转至赣南医专附院,西医诸法无效。我曾先后用玉女煎,大黄黄连泻心汤,犀角地黄汤,但仅一两天止住,然后复纽。后一值班医生在其鼻腔用镊子细查近二小时,找到出血点,手术后竟至衄止而安。

刘鸣老师:我曾说过多次,在近日谈脉诊时亦曾提及,02年治的病人,血红蛋白54,省中医用大补气血之剂不唯无效,反致颊腮龈肿(上火),西医贫血不等于中医血虚!经验很重要。

仲师方中剂量的确定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1. 经验、习惯。

  2. 《易》理

  3. 约略之词,并非绝对不可变。

  4. 可能如清·章纳川《汤头钱数抉微》的解释。章曰:钱数之有一、二、三,盖一为上数,二为中数,三为下数。……二钱之数定中焦……

  5. 当时给患者的量(有人说《伤寒论》是仲景的诊疗、救误记录,类似后世医案)。

伤寒论所论的风温不是后世温病学的风温,是一种误治坏病,无论中药西药不当汗而汗均属误治。故以前说过:治发热,无汗可发,有汗当清(或清肺或清胃,前属太阴风温,后为阳明、气分)

别人问到 柴桂姜汤与乌梅丸 的异同.....

刘鸣老师:柴桂姜汤与乌梅丸同属厥阴病用方(寒热虚实错杂),但柴桂姜汤清上之力不足,温下之功太弱,上热重,又增栀子,乌梅丸又主久利,今便干,又加大黄,加栀子大黄避乌梅丸苦燥酸敛可能引起的大便更难。

方剂之选如同吃饭,一桌子饭菜,人们总是先选合自己口味的吃,选方当选最恰当的。选不对,无效,病人不来了,所以,胡老说方证是尖端。

胡希恕先生说的很对。

中医院校学生都学同样课程,N年后,有人干不出成绩,改行。有人妙手回春,户限为穿。为何?后者辨方证,选的准,疗效高。前者不知此妙,机械的使用,走了歧途。关于胡老六经简单的问题:我说过多次胡老伟大,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正是伟大之处。画家都知道一句话,‘’半世写竹一世写兰‘’,兰竹简单,画好不易,脉学谈脉有二十余种,我简化成大小二字,用了三、四十年,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很实用,胡老将六经高度概括,需要自己去综合,举例说明:胡老不讲脏府经络,其实不一定不用,我在用六经辨证时,有时也不讲脏府经络五行,有时又借鉴刘渡舟先生的认识,用脏府经络,关键在自已融会贯通的把握,即‘’该用则用,不当则否‘’。仲师伤寒极简(字少)却称经典,今人洋洋万言,却是废话连篇。简单的是高度概括、提炼,化学、物理定义公式简单,能说无用?我在教孩子学习方法时,其中一条即是取舍法,简单的多是最实用的。

刘鸣老师:再说‘’简单‘’

郑板桥有幅名字‘’难得糊塗‘’,百姓常说中医让人糊里糊涂的活,去年比武‘’太极大师‘’被散打技击一拳打的满地找牙……为什么?简单实用的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医院某医有医药双证,自诩高人(我门上‘中医科’,他弄个‘中医特色门诊’),给病人高谈阔论,结果用药常常无效,被誉为‘’话疗大师‘’。胡老理论简捷,用之极效,曾治多例重病,远高于讲高深理论的西医治疗。医院皮肤科一专家,诊一皮肤病,很认真的看了半小时,对病人说:你这是xx病,机理又讲了20分钟,病人说我痒痒,专家说:挠挠。(诊断清楚,道理明白,治不了又有何用?)。3O年前曾治一午后低热近50天患者,没有其他症状。用中药小柴胡加味,二剂而愈。除经验外,思维很简单:发热多阳经病(仲师曰:病有发热悪寒者,发于阳也),此人不见太阳、阳明表里证~只能是少阳,少阳有‘’休作有时‘’的特点,午后发热不正是此兆吗。既不需讲大道理又有佳效。还愁没病人没収入吗?

群友问到,刘老师有对伤寒论理解的文章?想找对学习方法去慢慢理解性学习.......

刘鸣老师:一本《伤寒论》原著,外加《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和拙作《中医学习及应用八法》足矣。

读书多了,融会贯通,知道取舍,足矣。O3年治一人,心衰,肺感染,肺不张,食道占位变,肝肾胃下垂,胆囊泥砂样结石,治哪?只用一句话:人有胃气则生,养胃气兼护津,二十余剂而康复如常人(不管西医诊断)多活了一年,79岁无痛苦而终。(胃下垂上升了4Cm)

群友讨论到桂枝汤合玉屏风,......

明贤老师:黄芪升阳时量可小些,补气量可大些,固气量应大于20克。玉屏风,黄芪是野战军、白术是边防军、防风是武警。黄芪量可等于白术加防风之和。

黄芪量大确可降压,我在周二发的宁波六十岁女高血案,吃了三剂后,二诊调整方剂,黄芪加到30克,效果更佳。该女觉奇,从五十五岁后,一吃红参黄芪就高血压,吃我开的方,黄芪一下30克,又有党参干姜炙草砂仁,又怎么偏偏降压?

李军老师:中医不传之秘密,在于计量,应该不假。

去年一高血压脑萎缩患者,用了大量生黄芪(每剂100克)。

今年开春,血压一直偏低,脚软。然后又用,补中益气汤(炙黄芪30克),四逆汤,加活血通络药,血压,体质趋于稳定。

XXX:小儿3岁,幼时一直湿疹,今年年初开始皮肤不出汗,干痒的厉害,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调了一段时间,头、后背都微微出汗,手心出汗多,但四肢一直不出汗。半夜睡觉后痒尤厉害,天天半夜痒的哭,胳膊、手背、屁股上都抓出血,白天玩起来不觉。天气热时严重。舌苔淡红色,润湿。饮食,喝水,大小便基本正常。怎么办呢?四肢不出汗就痒的厉害。

刘鸣老师:此称‘’泄风‘’。朱进忠《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一书有类似案例,可参考。麻桂不可再用,亱痒重,热在血分,挠之出血可缓为证。四肢汗少可加白茅根丹皮,上方薄荷量极少,勿多用(看原书有解)。

安徽龚士澄先生谓白茅根引阳气达四肢。夲品且可生津利水凉血,性极平和,丹皮凉血活血。或加地骨皮,此味湖南胡天雄有论,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天雄专辑。药物应据年龄病情而定,我治小儿是年龄越小量越大(小儿服药困难,少量频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学术|南辕北辙虚实误,怕冷并非尽阳虚——胃痛胃胀泛酸灼热案
宏五学员已点评医案(壬寅戊申丙午篇)
黄连汤的组成,功效,临床运用医案
愈溃汤治胁背胀痛王某,男,43岁。医案编...
胡希恕四逆散合四物汤医案
经方临证医案 第14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