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股价从最高33跌至不足0.2美元,这家合成生物学“鼻祖”申请破产

在合成生物学发展的一片火热中,这家成立20年的鼻祖Amyris突然倒下,着实给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8月10日,合成生物学开山鼻祖Amyris宣布了一则消息,称Amyris及其美国子公司已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并计划出售其消费品牌,以改善公司的流动资金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交给特拉华州破产法庭的文件中,该公司列出的估计资产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负债在10亿至100亿美元之间。

如此算来,Amyris资产负债率如此之高,“缺钱”或成为该公司破产致命一击,与此同时,缺钱对业务的影响在其Q1季度的财报上也体现得较为明显,营收环比下降26%,消费品和技术营收分别下降35%和5%。这也进而导致其资金难以周转,同时再融资遇阻,做出如此抉择确实又在情理之中。

命悬一线的开山鼻祖

复盘来看,Amyris此番“倒下”虽令人唏嘘,但实际上,它早已在泥潭中苦苦挣扎。

Amyris在合成生物学有着开山鼻祖地位,由加州大学教授Jay Keasling教授于2003年创立,创造了一种治疗疟疾的分子,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生产青蒿素。2008年,该公司将青蒿酸生产技术授权给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

成立之后,Amyris不仅获得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作为合成生物学领军企业,于2010年率先实现纳斯达克IPO,成为全球首家合成生物学上市企业。

官网显示,Amyris通过设计酵母菌株的遗传学并将其发酵在甘蔗糖浆中,开创了将碱性植物糖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的能力。迄今为止,Amyris 成功地创造了总共13种可持续成分并将其商业化。与合成生物学领域中同为领先的竞争对手Ginkgo、ZY相比,该速度已然让人望尘莫及。

“直到2020年,Amyris制造和销售的生物基发酵可持续产品比所在行业的所有公司还多。”这亦是Amyris 自称受到帝斯曼、宜瑞安、芬美意、奇华顿、欧莱雅、资生堂、自然、雅诗兰黛、住友等众多公司与其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上市10多年,Amyris的股价却起起伏伏。初登资本市场时,Amyris 也曾辉煌过,股价曾飙升至33美元,一跃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资本宠儿。但是“收益不及投资者预期”的矛盾逐渐凸显。

其经营状况在近两年尤其不尽如人意,盈利增长和现金的可持续性成为困扰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财报显示,Amyris 2022年全年营收2.7亿美元,同比2021年的3.4亿下滑了21%。这种情况在2023年也未得到改变,Amyris 2023Q1季度营收5608.3万美元,同比2022Q1的5770.9万美元下降2.8%。

对此,一个很明显的市场观点是“Amyris关心技术,但市场关心盈利”。另有市场观点认为,Amyris 曾将其主营业务定位在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生物合成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能源项目,后来由于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国际油价大幅降低,导致其产线竞争力不足,未能如期扩产。这也是Amyris在其上市后股价短暂冲高之后又大幅回落的原因。与此同时,加上青蒿素合成过程复杂,成本仍然偏高,目前只是作为传统提取方式的一种补充,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提取法,这也成为该公司所遇阻碍之一。

而资本市场同样对Amyris的管理层颇具意见。比如过于重视品牌运营的快速扩张,在短期内未能明显增加公司收入的情况下,反而消耗了大量现金流,增加了亏损和负债。

直到今年6月,Amyris宣布了一项重大调整,任命Han Kieftenbeld为新任临时CEO,接替辞职的John Melo。彼时,该公司还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直言“这是实现之前宣布的成本削减目标重要一步”。不单如此,Amyris还在6月份启动了一项“战略转型计划”,并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定期贷款。

不过此举似乎并未能从根本上挽救该公司命运。时隔两月,Amyris仍难逃“命悬一线”。

短暂的合成生物学阴霾

“推进运营和财务重组,以进一步推进其正在进行的战略转型,并为公司的长期成功做好准备。”在官网公布的破产消息中,Amyris提及,此次战略重组旨在改善公司的成本结构、资本结构和流动性状况,同时精简Amyris的业务组合,专注于其在研发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通过生物发酵获得的可持续成分的规模化、商业化和应用开发。

同时,为了推进重组目标并最大化其资产价值,Amyris计划退出其消费品牌,并开始销售这些品牌,以期让这些品牌在新所有权下继续利用Amyris的尖端科学和技术。随着销售过程的进行,Amyris将继续运营这些品牌,包括通过零售合作伙伴和品牌的电子商务平台。

在他看来,迈出的这一步使该公司走上了解决财务挑战和实现全面解决方案的最佳道路——在重组过程结束时,Amyris将成为一家财务实力雄厚的公司,拥有更专注的商业模式和明确的盈利路径。不过,资本市场对此并不买账,最直观的体现便是股价而今已不足0.2美元/股。

这也让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唏嘘不已。实际上,在政策的推动、创新的驱动下,合成生物学的投融资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据SynBioBeta数据显示,2010—2020年,全球合成生物学投融资1130起,总金额超过210亿美元。2020年,合成生物学企业获得了高达78亿美元的融资,是前一年的2.5倍。2021年,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融资额达到了180亿美元,几乎追平了之前12年的融资总额。另根据Reportlinker统计,2021年合成生物学全球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了100亿美元,预计2026年可达33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27%以上。

虽然合成生物学发展一片火热,但目前合成生物学技术仍在发展过程中,在技术进展、新产品工艺放大落地的不确定性,企业开发的菌种和工艺被侵权的风险,以及政策监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根据E药经理人此前采访,选品和规模化生产也是是摆在所有合成生物企业的主要问题。总结业内观点称,合成生物学产业领域主要有两方面底层难题:一是生物合成对象的“挑选难”,二是生物合成对象的“生产难”。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合成生物学工业界面临的选品难题和工艺放大难题。此外,合成生物同样面临着赛道人才匮乏的现象,以及政策法规与伦理研究相对落后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合成生物学研发投入、试错成本极高,从投研到产业落地周期较长,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项目孵化、人才、资金等方面应给予初创企业持续性的优惠扶持政策。而对于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应该支持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并加强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

“领域发展需要时间。”此前,E药经理人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达了一致的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合成生物学全球初创公司图谱,万亿美金市场现状梳理
医美化妆品“新能源”!华熙、贝泰妮、珀莱雅抢布局,搅动千亿蓝海市场
因高效合成青蒿素“C位出道”,合成生物学开山鼻祖Amyris能否追回往日辉煌?【合成生物学系列案例】
冰火两重天!火热的合成生物学与陷入泥潭的Amyris么
合成生物学的投资价值和风险思考
发酵罐里“酿”出青蒿素这种技术帮人类实现“造物自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