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1500亿到531亿:这是百丽的悲哀,更是中国传统鞋业的悲哀

随着百丽最后一次发布年报,以531亿港元的收购价正式步入私有化之路,分析百丽转型失败的文章就劈天盖地袭来,其中列举的那些曾经辉煌与如今衰落的数字,看上去对比鲜明却又非常刺眼,似乎越是相差悬殊就越有说服力。

百丽十年,难说再见

1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英雄迟暮,悲声凉凉。

如同当年诺基亚、索尼等巨星陨落一样,百丽虽未真正谢幕却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悲壮。尤其是在百丽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盛百椒,将百丽衰落的责任全部归咎于自己的时候,这位65岁老者的担当与无奈更加重了百丽落寞的意味。

1500亿港元离我太遥远,我感受不到如此高峰的市值在资本市场是一种怎样的荣耀,只知道作为80后的我,曾经是百丽忠实的粉丝。我喜欢百丽的鞋子,但它并不是我唯一的选择,游走于不同的女鞋品牌,可最终发现他们皆在百丽旗下,如Belle、Teenmix、Tata、Staccato、Senda、Basto、Joy&Peace、Millie's等等,所以只能无奈轻叹难逃百丽的魔爪。

2

第一次购置百丽的鞋子是在我的大学时代。在那个青春洋溢的岁月,爱美几乎占据了女生们所有的心思。上大学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了,尽管一双三四百块的百丽鞋要占去一个月大半的生活费,但我仍然乐此不疲地享受着它带给我的欣喜和满足。不夸张的说,付款的时候是心在滴血,而穿上它的时候却是热血沸腾,连脚步都轻盈洒脱了许多。【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现在看来,当时购置百丽鞋的费用占据生活费的比例着实惊人,但却阻挡不住我追逐的热情。对于百丽的钟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执着,身边无数的女性同胞与我站在同一阵营。是的,那就是我们青春的岁月,贴心的百货商场统统用整层楼来卖时装鞋,当然女鞋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江山。这种场地分布在如今崛起的购物中心里已经很难见到了,稀稀拉拉的个别女鞋品牌分布在不同楼层、不同角落,如果不仔细寻找,完全可以被忽视掉,再也没有了当年时装女鞋琳琅满目的风光。

3

这是百丽的悲哀,更是中国传统鞋业的悲哀。

业内曾经流传这样一种说法,鞋业公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百丽,一类是非百丽,足见当时百丽的江湖地位。这家自有店铺之王截止去年11月底拥有20630家店,其中13145家为鞋类专卖,而在1994年时它仅有16家店,高峰期间日均开店5家。

如此辉煌的业绩让百丽在自己缔造的王国里每天每时运转着,带着王者光环俯瞰整个产业,它坚信自己才是这个行业的主宰和规则制定者。也许是地位太过高高在上,让它像独裁者一样,离现实的消费者越来越远,越来越疏于进行消费者需求洞察,竟不知道电商和快消品正在以不可遏制的速度侵蚀着它的版图,甚至在百丽看来,这两者也许都算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对手。

百里仍然固执地延续着居高不下的定价以及3至6个月从图纸到成品展示的生产流程,但他不知道,80后的我们已经成家立业,不再是校园时无忧无虑的学生。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常常让我们无暇去商场美美地逛上一整天,购置这一季的新衣新鞋,更多的时候是在晚上孩子睡了以后,躺在床上,一部手机,一个淘宝,就可以等着这一季的新鞋送到家了。

我们对百丽的热情正在随着家庭的建立和孩子的到来而减弱,亲子装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选择,为自己购置时装女鞋的预算也在家庭开销的比例中渐渐下降,虽然年纪不算高龄,但追求舒适的诉求愈发强烈,休闲运动鞋很多时候成为日常选择中的主角。

像我一样的无数70后、80后做着相同的选择,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在走,我们选择的微妙变化却给百丽带来难以挽回的颓势。遗憾的是,百丽并没有及时意识到客户需求的转变,而当意识到的时候,盛百椒表示,他因短期效益放弃了长期转型,因为转型需要太大的勇气与成本。

4

花无百日红。近几年,随着电商的崛起以及消费者购物习惯的转变,百货渠道的吸引力和客流量开始下降。被不断蚕食的客源,像不断减少的血液一样,越来越无法支撑百丽庞大的身躯。曾经一度引以为傲的庞大版图反而成为拖垮百丽的稻草,即便一年内关店700家,平均每天关店2家,仍然无法挽回百丽帝国的颓势。【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百丽在港交所上市已经整整十年。这十年间,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鞋服公司高速增长的红利期已经结束,未来低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因此,百丽并非个例,它的窘境折射出中国整个鞋服行业的整体现状——面临生死转型,突围势在必行。

是被电商取代,还是转型去做电商?是与快消鞋服融合,还是重新搭建购物中心渠道?对于百丽未来的选择,我们不得而知,只期待私有化作为新的契机能给百丽带来希望。加快追逐的脚步吧,80后欢迎百丽带着惊喜重新闯入我们的生活!

5

百丽被贱卖,死在“性价比”!

曾经估值千亿港元、每年净增2000家门店的一代鞋王,如今净利润连续两年出现断崖式下跌,最终不得不以卖身的方式黯然收场,令人唏嘘。百丽未来的走向尚在不明朗,但它留给零售业的思考远没有停止。

1

跌在“性价比”上

“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这是百丽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盛百椒曾放出的豪言。2010年-2012年期间,百丽每年以1500-2000家门店的速度扩张,并占据各大商场的半壁江山,成为一代鞋王。

2013年,百丽的开店速度逐渐放缓,到了2014年便停滞不前,净利润也随之紧缩。拐点出现在2015年。

据财报显示,2015财年百丽的净利润出现首次下滑,跌幅超过了38%,令外界震惊。同时,2015-2016财年,百丽的关店数量达到366家,从原来“两天开一家新店”变成了“两天关一家门店”,处境艰难。【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对于百丽的困境,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这主要归结于它的品牌大众化和产品性价比不高。

确实,近两年随着消费升级的深入、新中产阶级的崛起,城市消费者的行为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购买产品不仅仅为了追求品牌,还为提高生活质量和感受新的生活方式。

因此,有零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相比随处可见的大众品牌,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性价比高的精致品牌。像百丽这类走传统渠道的大众品牌,无论是产品还是购物体验,都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

但事实上,以百丽的实力,其实有能力和优势抓住这次消费升级机会。作为一代“鞋王”,它在研发、制造、销售等全产业链上有较大优势。但由于过于看重短期业绩,错失了转型机会,它与消费者的需求渐行渐远。

百丽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盛百椒曾在2015年百丽国际业绩会上表示: “目前公司缺少的是方向感和具体行动,如何通过改变来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要求,还没有明确的想法。这是因为集团受到既得利益的束缚,任何转变都可能带来短期业绩的影响和付出代价。公司自从上市后,持续增长是最主要目标,对于未来根本性的转型不敢决策。

由此可见,看重短期业绩而不敢转型,导致产品愈发缺乏性价比,是百丽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2

“性价比之王”起势

而在百丽因“性价比不高”而被迫出局的另一边,一家企业正因把性价比做到极致而风生水起。它凭借价格优势,在中国市场快速扩张,两年新增近百家实体大卖场,令行业侧目。它就是有“性价比之王”之称的迪卡侬。

对迪卡侬(中国)进行了专访,从中得知这家公司如何将成本将至最低、把最优的价格让利给消费者、并从而获得市场青睐。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迪卡侬在产品包装上非常简单,甚至可以用简陋来形容。同时也知道它从来不找代言人,也从来不投广告,只求把成本降到最低。但其实,这些只是迪卡侬控制成本的一小部分,它的核心在于对全产业链的把控

迪卡侬(中国)方面表示,产品高性价比背后的最大功臣,其实就是全产业链的自主经营。也就说,迪卡侬从供货、仓储物流、人员管理、营销等全过程都是自己直接管理,并充分发挥其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品牌、零售等全产业链的优势。

目前,迪卡侬(中国)提供80种运动,每年上市约3000件新品,且五年之内预计提供超过100种运动。虽然运动项目在增加,但同一运动项目下的产品品类却在做减法,让购物选择更简单精准,形成单品规模效应。【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为了确保工业生产上规模效应的优势,迪卡侬实行全球采购模式,保障全球1176家迪卡侬商场和所有线上销售迪卡侬产品质量统一。

而另一方面,迪卡侬的生产规模效应也是一大优势。据介绍,迪卡侬的产品是全球生产供应的,而且产品种类正在缩减,希望向super model的发展方式,扩大单品生产规模。因为在这种规模效应下,迪卡侬可以与生产的合作伙伴工厂合作,让产品在同等质量下降低成本,并将这一部分让利反馈给顾客。

通过不断优化的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企业的自动订单、库存管控、平均周转周期都得以大幅缩短。过去两年,借助全产业链的高效管理和成本控制,迪卡侬(中国)平均单品销售价格下降了8%。

同时,借助全产业链的自主经营,迪卡侬还与持有相同价值观的合作伙伴保持长期合作,成就了产品的优质低价。

从近两年迪卡侬(中国)的发展来看,优质低价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传统百货业持续下滑的大趋势下,实现逆袭增长。

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迪卡侬(中国)在全国约90个城市开设了214家实体商场。其中,2014-2015年它新增门店51家,2015-2016年新增门店48家,增速惊人。同时,据2016年财务数据显示,迪卡侬集团全球营收超100亿欧元,同比增长12%。

可见市场对性价比产品十分认可。

迪卡侬方面表示,如今中国已成为迪卡侬集团最重要的市场,没有之一。未来迪卡侬将会进入全国200个城市,且门店不设上限。同时,在保持产品高性价比的同时,细化运动种类,提供运动多样性,满足中国大众的运动需求。

总 结

从百丽的困境到迪卡侬的起势,我们看到的是市场正在转变。大众品牌是否PK不过精细化小众品牌,还有待市场检验。但消费需求逐渐偏向“高性价比”的产品,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零售市场有多少不确定性,紧跟用户需求总是不变的王道。

来源:互联网,由e-made制造业电商重新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制造业电商,权威制造企业转型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迪卡侬云探店-零售门店的一天
每5天在中国开一家店,迪卡侬正疯狂赚中国人钱!
迪卡侬如何玩转新零售:在华门店突破200家,于4年内实现100%自主品牌
实体店干不过电商?这家实体店以每5天新开一家的速度增长!
一年卖1000亿,广告费却只占1%营业额,是全球最“抠门”的公司?|上海|迪卡侬|零售|宜家
将“最低利润”作为信仰,迪卡侬如何成就体育巨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