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教学和讲课的一些思考 by 谢胜子
userphoto

2022.07.21 河北

关注

我乱七八糟地写过很多东西,却没有写过讲课和教学。

这个东西太熟了,反而不好写。同时,这种手艺中的手艺,也并不急着写,什么时候写都OK。

国庆假期和爸妈呆在一块儿,吃得扎实、睡得扎实,状态质朴。

印象中今年夏天的上海,有很多台风天和大雨天。这几天的天气倒格外好,早起阳光照耀,傍晚微风拂面。

一晃已经Q4了,今年的台阶还上不上的去,是个未知数。越是这样,越不能把目标盯得太紧,这个我懂。

我们除了照料好自己当下的身心,其他的一切都无需殚精竭虑。

人至少要有一个立得住的东西。只有这样,无论怎么捏造泡沫、煽动情绪、玩转资源,回到自己最扎实的领域,还是觉得被照拂、被安抚、被滋养。

我的教龄已经很长了。每一个有一定市场认可度的老师,不管他拿不拿出来说,他都一定有一套关于教学的心法和理解。

这篇文章写给我的学生看,也和所有同行分享。

1. 教学本质,是引导潜意识进入意识层面

合格的老师让人听懂,一流的老师让人听嗨。

肉眼看去,老师的能量越高、表演力越强,课堂气氛就越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前俯后仰。

这不是真嗨,真嗨时刻是没有声音的。

什么是听懂?

是有人往我脑子里塞了一个新东西,但我接住了。

什么是听嗨?

是这个东西我本就模糊懂,有人用神来之手把它从潜意识层面牵引到了意识层面,一切明朗了、通透了、浮出水面了,我爽了。

听懂,是定点抛球定点接,下课了,接球结束了,带着一大袋子球回宿舍了,虽然辛苦但收获满满,得,没白来。

智慧是别人给我的。

听嗨,是小石子砸在水面泛起涟漪,下课了,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思维的浪花才刚刚开始翻。

智慧是我自己的。

惰性是人脑的原罪,人接受外来之物都是不舒服的。人只有觉得,对对对,我恰巧也是这么想的,我早就这么想了,才会嗨。这是人性的底层自恋。

00后从慕强的一代,变成慕真的一代,他们尤其不想被培养聪明,只需被坚定地告知,你本来就很聪明。树立权威让人服从,引导共鸣让人追随。

从老师的角度,你是在灌输还是在启发,并不是技术层面的事儿。我觉得这来自于两种预设:

你觉得人在接触某一陌生领域前是一张白纸?还是相信人脑本就蕴含着某种巨大的、混沌的智慧,就像小孩子其实什么都明白,他们远比想象中更敏感、更敏锐,你要做的无非是把这一切召唤出来。

2. 好老师总能找到一种类比方法让学生懂

之前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小栏目,同样的一个词或新概念,面对一个5岁的学前儿童、15岁的青少年、25岁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和一个老太太,你分别怎样去作解释。

如果你都能恰如其分地找到一种讲解方法,才说明自己真的通了。

任何的学科和模型,背后都有一条隐线,老师只有通过不断思考,把这一条隐线抽出来,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去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比如,弗洛伊德有一套关于马、车夫和主人的理论。马是奔跑的荷尔蒙,觉得马车是自己驱动的;车夫觉得是他的鞭子决定马车去往何方;主人知道自己才是主宰者。

对应在心理学,马是本我,是放纵;主人是超我,是控制;马夫是协调两者的自我。

对应在哲学,马是 “优术”,马夫是 “取势”,主人是“明道”。

对应在商业战略,马是APP,是应用;马夫是互联网,是中枢系统;主人是人性,所有的产品、服务、科技,都必须落脚于人所需要的那几种心理感觉。

只有老师先做到最大程度的触类旁通,才有可能激发学生最大程度的触类旁通。

3. 不要用大词,用大词都是自己心里慌

当我们越是理解一个东西,我们越喜欢用平实的语言,越迫不及待地希望别人懂;

当我们越是半知半解,便越喜欢用大词来烘托气势、用复杂的词来制造壁垒,因为我们害怕别人看穿我们也不够懂。

而且人的记忆很有特点。抄下来的是硬核知识点,自动存入脑子里很多年的,都是例子、段子和细节。

术语和逻辑,考试后学生都会还给老师的。留下来的,都是一些有的没的的边边角角,细碎、跳跃、活性强,教学的生命力是被这些小东西构建的。

如果一堂课特别干,只有脑紧绷,没有脑高潮,这不是教学风格的问题,是教学能力的问题。

有的老师会非常介意自己原创的PPT的版权,可以理解。但其实不必介意,PPT上覆盖了核心内容,却不是核心能力。

能被旁人瞬间抽走的都不是核心能力,任何行业都如此。

4. 你是让学生做笔记,还是让学生看电影?

我起初做直播密聊课的时候,大家会非常认真地整理金句、记逐字稿、画思维导图,这种态度我当然很欣慰。

但我隐约觉得哪里不对。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读过很多书、很刻苦,但思考能力依然很弱的人?

有人很勤奋,永远在积累,却没有东西在发酵。那些拼命习得的信息和知识,除了给自己一种“我努力了”的感觉,对人生几乎起不了任何正向作用。

我嗅到了这一点,但当时还没有能力拎起来说。我只是倚赖微弱的直觉鼓励大家:

一,听到即得到。

二,记忆就是一种筛选,能记住的就是你最能渗透的,记不住的直接放掉,不要给自己增加负担。

三,不用复刻他人的语言,写你自己的思考,哪怕与话题毫不相干。

四,不要觉得在听课,找一种看电影的感觉。

我现在可以尝试着进行一些拆解:

任何一套课,都有training(训练)的部分,和education(教育)的部分。

训练的目的,是掌握一套规则,比如会计准则和法律条文,这个部分需要记笔记、做习题、练手感。

教育的部分,是把学科精神抽象出来,去赋能对社会、对公共事务和对自我人生的思考。

如果只有大量的训练,人会变得越来越紧,越来越像AI,越来越只会做行活儿;教育的部分,让人松弛、让人延展。

昨天在听张潇雨老师讲投资。他说,一个人如果死盯确定性蝇头小利,比如打新,会错失一些更大的机会,因为内心会对一些更长期、更难以捉摸的事情丧失容忍度。

我来作一个非常微妙的平移:

作为一个学生,如果每一堂课、每一本书,都必须总结成落在手里的一页笔记才有获得感、才觉得安全,其实会丧失掉一种更大的顿悟可能性。容忍自己不记,容忍自己不懂,念念不忘,才更有可能迎来某个猛烈发酵的瞬间。

(这一点确实很反常识,如果看不懂当我没说哈)

大的财富一定不是线性获得的,思维升级也并不是简单的量变到质变。悟性大于努力。

5. 一个好老师,可以教任何学科

有学生跟我说,为什么在财经论坛上听一些行业大咖讲毫无感觉,只喜欢听我讲,是自己段位不够吗?

首先允许我翻个白眼。敢情喜欢听我讲就是段位低咯,说的什么话。

然后正经回答:行业论坛本来就不是在教学,是在作公关、树立商业品牌。这是其一。

一个人是否足够懂一件事儿,和一个人是否能讲解一件事儿,是两码事。这是其二。

我有一个观点:一个好老师,可以教任何学科。

老师的功力,并不取决于是否足够精深地掌握了某一类知识,而是,他最会引导。

这也就是,老师虽不是大师,却有可能调教出大师。

6. 什么构成了一个老师的感染力?

对于感染力、教学风格这一类的事情,我只有一个感悟:汝欲学作诗,功夫在诗外。

对于任何【感觉性】能力,都不是靠头痛医头、指哪打哪培养起来的。越想要风格,越是做作,越是没有风格。

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也一定是一个真正的好学生。他自己本身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的时候他也并不是为了感染学生,只是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顺便感染了学生而已。

顺便散发出的感染力,才是最强的感染力。

我和身边很多朋友表达过,无论将来尝试任何领域,我都不会放弃教学。因为教学能滋养我,让我修心。

有的人能通过创业修心,他就适合创业;有的人能通过做产品修心,他就适合做产品;有的人能通过投资修心,他就适合投资。

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最终条条大路通罗马。纵使行业体验截然不同,大家依然惺惺相惜。修心无上限,一起努力,一起攀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素养成就名师 ——“新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
李拥军:法理学看不进去?其实不是你的错︱中法评
课堂听课的方法技巧和原则
教育日常生活批判
学者立场:课堂中教师的“进退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