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翁泉海隔纱帐把脉靠谱吗?悬丝诊脉是真的吗

最近几集的《老中医》都是考验把脉的功夫。


尤其是翁泉海给某大帅在床边隔着帐子把脉,


没有任何其他线索可寻,硬是要求开处方。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可就是有病人非要考验医生,


尤其是类似黑帮老大的“温先生”,


要求把脉讲病,讲不准就把医生关小黑屋。



中医看病,真的可以仅凭“脉诊”吗?


古代皇宫里真的是“悬丝诊脉”吗?


皇宫里的御医们是如何给皇上太后们请脉的,


让我们看看真实的记录。



信修明,光绪年间的宁寿宫司房承差太监,曾伺候慈禧太后,他在《宫廷琐记·太后生活起居》中是这样记录御医们给慈禧太后诊脉的:


(慈禧)太后的御医值班,住寿药房……太后如感不适,先告知李莲英,李传上差首领 (太监),叫大夫请脉。……传大夫时,药房首领引两位大夫至殿外,先通知御前首领,再由首领进殿报告:“大夫上来了。”回事和小太监先预备请脉的几案和脉枕、手帕。太后或在寝宫,或在外间坐定,小太监说 “带大夫”,御前首领方可将大夫带进殿内。大夫进殿先是跪安,后将手伸出,放在脉枕上,妈妈、女子代蒙一块绸布,两位大夫跪在左右,各诊脉一次


德龄女士,慈禧太后御用外文翻译官,她在《皇室烟云》中也有类似记载:


(御医)他们是这样看病的:在太后的左右两边各放一张小桌子,每张桌上都有一个软垫。太后坐在御座上,两条前臂搁在两张小桌上。四位太医叩完头后,分别跪在太后的两侧。女侍官帮太后把手腕露出来。两个手腕上各盖一条极薄的手帕,因为任何男人的手都不准直接触到太后的玉体的。两位太医左右各一,用指尖触那盖着手帕的手腕。……太医跪在太后脚下通过薄丝手帕给太后把脉。


除了隔手帕诊脉以外,还会隔着纱帐诊病。


慈禧经常征召民间医生,如江苏名医薛宝田,光绪六年,在他的《北行日记》里,记载了八月初六日为慈禧太后请脉的情况如下:


皇太后命余先请脉。余起,行至榻前。榻上施黄纱帐,皇太后坐榻中,外设小几,几安小枕,皇太后出手放小枕上,手盖素帕,唯露诊脉之三部。余屏息跪,两旁太监侍立。余先请右部,次请左部。


据京城四大名医的施今墨老先生介绍,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

  

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


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


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必须四诊合参,才能使得辨证用药准确无误,这也是对病人的负责。


请大家参考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


比如,同样是浮脉,可以是“太阳之为病,脉浮……而恶寒”(见《伤寒论》条目1),也可以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见《伤寒论》条目 276),还可以是“……但浮者,必盗汗出。”(见《伤寒论》条目201)。


再例如,《伤寒论》第 3 条“太阳病……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而在第 283 条中“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同样是“脉阴阳俱紧”可能有生死之别!


甚至在临床中还有舍脉从症的说法。


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


例如,症见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厚焦燥,而脉迟细者,则症所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肠胃,是真;脉所反映的是因热结于里,阻滞血液运行,故出迟细脉,是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可谓是:


求医问药须叩门,悬丝诊脉莫当真,


四诊合参为正道,医生是人不是神。





新书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官职大全
悬丝诊脉二三事 | 每天一个中医小知识
长篇小说连载 | 程双红:《蓝月传》第27~28章
“太医”与“御医”有什么区别, 谁的医术更高?
红纱帐
“『秋之叶‘宫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