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辨某某病脉证”辨出来的到底是什么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250014)张效霞 王振国

摘要: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研读和从其内部进行的历史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仲景“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辨识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探讨并还原《伤寒论》“辨××病脉证”的精神实质及本来面目,对我们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所谓的“证实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 辨病脉证 病机

当今学界公认“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具特色的精髓。而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还公认“辨证论治”的开山鼻祖是医圣张仲景。笔者已撰文指出“证候并非指疾病本质”[1],最近在研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偶又发现仲景“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而不是什么“证”。现不揣浅陋,将我们的认识略述如次,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按:本条病属“太阳”,脉为“微弱”,证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通过辨病、辨脉、辨证,得出“此无阳也”的结论,治则是“不可更汗”,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第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按:本条仲景通过辨病为“伤寒”、辨脉为“寸口脉浮而紧”、辨证为“腹满谵语”的陈述,从而得出“此肝乘脾也,名曰纵”的结论,治用“刺期门”的方法。

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按:本条开宗明义即指出病为“少阴”,脉象表现为“弦迟”,证有“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且“始得之,手足寒”,仲景通过病、脉、证的辨析,认为可以诊断为“胸中实”,应因势利导,以“吐而去其“实”,并特别告诫“不可下也”。若病人的症状表现不是“复不能吐”,而是“干呕”,此时就变成了“膈上有寒饮”而不是“胸中实”了,治“不可吐”,当用温法以振少阴阳气而化饮,方用四逆汤。

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病、脉、证井然有序,病属伤寒,脉显滑象,证见四肢厥冷,通过辨病、脉、证,仲景诊为“里有热”,方用白虎汤。

通过以上4条的剖析,一个显而易见而又十分困惑现代人的问题便跃然而出:仲景“辨××病脉证”辨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辨识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吗?显然不是。因为应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四逆汤、白虎汤的指征和依据分别是“此无阳也”、“膈上有寒饮”、“里有热”,这些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什么呢?是仲景时代表达病机的术语。简言之,仲景“辨”出来的是病机而不是什么“证”。病机,又称病源。仲景在其《伤寒论·自序》中有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不正是我们说“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而不是什么“证”的最好说明吗?

顺着这种思路,笔者又反复研读过多少次,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觉得这样理解既可以理顺难解冗杂的条文,又可以化解无端的纷争,并且更加证明了仲景“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这一在时人看来可能属于奇谈怪论的正确性。下面,为了不让大家说我们这是在信口雌黄,特将《伤寒论》“白文”(陈述、说明的语句)中我们认为是病机分析的有关条文罗列如下,以期对大家学习《伤寒论》及正确理解仲景“辨××病脉证”的实质有所裨益。因为这些病机术语才是正确理解《伤寒论》的要领。

“以行其经尽故也”(第8条)。“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第11条)。“为欲愈也……此阴阳俱虚……未欲解也”(第23条)。“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亡阳故也……阳明内结……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第30条)。“表未解也”(第34条)。“外已解也”(第37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第40条)。“心下有水气……此寒去欲解也”(第41条)。“外证未解”(第42条)。“表未解故也”(第43条)。“外证未解”(第44条)。“浮为在外……今脉浮,故在外”(第45条)。“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第46条)。“转属阳明……太阳病证不罢……阳气怫郁在表……阳气怫郁不得越……以汗出不彻故也”(第48条)。“尺中脉微,此里虚”(第49条)。“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第50条)。“病在表”(第51条)。“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第53条)。“此卫气不和也”(第54条)。“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第56条)。“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58条)。“亡津液故也”(第59条)。“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第60条)。“虚故也”(第68条)。“虚故也……实也”(第70条)。“令胃气和则愈”(第71条)。“名曰水逆”(第74条)。“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第75条)。“未欲解也”(第78条)。“以此表里俱虚……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第93条)。“此为荣弱卫强”(第95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属阳明”(第97条)。“为未解也”(第103条)。“潮热者,实也”(第104条)。“以有热也……此为内实也”(第105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外不解者……”(第106条)。“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第109条)。“大热入胃,胃中水竭……此为欲解也……谷气下流故也”(第110条)。“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第111条)。“亡阳”(第112条)。“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第114条)。“此为实”(第115条)。“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邪无从出,因火而盛……名火逆也”(第116条)。“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第120条)。“此为吐之内烦也”(第121条)。“数为热……此以发汗,令阳气微,隔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第122条)。“以热在下焦……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第124条)。“为无血也”(第125条)。“为有血也(第126条)。“名曰结胸也”(第128条)。“名曰脏结”(第129条)。“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第131条)。“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表未解也……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第134条)。“结胸热实”(第135条)。“热结在里……此为水结在胸胁也”(第136条)。“此本有寒分也……此作协利也”(第139条)。“寒实结胸”(第141条)。“此为热入血室也”(第143条)。“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第144条)。“此为热入血室”(第145条)。“外证未去”(第146条)。“此为未解也”(第147条)。“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第148条)。“此为结胸也……此为痞”(第149条)。“此表解里未和也”(第152条)。“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第153条)。“胁下有水气”(第157条)。“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第158条)。“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第159条)。“遂协热而利……表里不解者”(第163条)。“表未解也”(第164条)。“此为胸有寒也”(第166条)。“此名脏结”(第167条)。“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第168条)。“其表不解”(第170条)。“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第173条)。“风湿相搏”(第174条)。“此表有热,里有寒”(第176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胃中燥、烦、实”(第179条)。“胃家实也”(第180条)。“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此名阳明也”(第181条)。“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第191条)。“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第192条)。“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第194条)。“此以久虚故也”(第196条)。“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第203条)。“此外欲解……外未解也”(第208条)。“恐有燥屎……此有燥屎”(第209条)。“里虚也”(第214条)。“此为热入血室”(第216条)。“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以表虚里实故也”(第217条)。“沉为在里……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第218条)。“以汗多胃中燥”(第224条)。“表热里寒”(第225条)。“此为津液内竭”(第233条)。“此为热越……此为瘀热在里”(第236条)。“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第237条)。“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第241条)。“有燥屎也”(第242条)。“属阳明也……属上焦也”(第243条)。“为自和也……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第245条)。“属胃也”(第248条)。“此为实也”(第252条)。“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有宿食也”(第256条)。“有瘀血”(第257条)。“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第259条)。“瘀热在里”(第262条)。“属少阳……此属胃”(第265条)。“此为阳去入阴故也”(第269条)。“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第270条)。“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第277条)。“系在太阴……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第278条)。“属太阴也”(第279条)。“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第280条)。“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第282条)。“亡阳也,此属少阴”(第283条)。“被火气劫故也”(第284条)。“病为在里”(第285条)。“亡阳故也”(第286条)。“为欲解也”(第287条)。“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第293条)。“此为有水气”(第316条)。“里寒外热”(第317条)。“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第337条)。“此为脏厥,非蛔厥也……此为脏寒”(第338条)。“此热除也”(第339条)。“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第340条)。“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第342条)。“有阴无阳故也”(第346条)。“此为亡血”(第347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第352条)。“邪结在胸中……病在胸中”(第355条)。“水渍入胃,必作利也”(第356条)。“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第366条)。“以有热故也”(第367条)。“里寒外热”(第370条)。“以有热故也”(第373条)。“有燥屎也”(第374条)。“为虚烦也”(第375条)。“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第380条)。“属阳明也……所以然者,经尽故也”(第384条)。“亡血也”(第385条)。“热多,欲饮水者……寒多,不用水者”(第386条)。“内寒外热”(第389条)。“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第391条)。“胸上有寒”(第396条)。“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第398条)。

或曰:《伤寒论》“白文”中这些解释病机的语句,有些出自叔和之手,抑或出自后世人之手。但在全部398条经文中,竟然有153条有着我们今天看来仍然可以算作病机解释的语句,不可想象如此之多的“自注句”都是叔和或后世人加的。就是按照各1/3的标准换算,也有50条之多,占全部条文的1/8强。其实,还有许多条文,笔者并没有罗列出来,否则占的比例还要大。这种忠实于原著,从其内部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更为我们说仲景“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而不是什么“证”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确证。

不客气地说,现代治《伤寒》大家,可以说几乎无人能认识到这一点。如刘渡舟先生自己曾说道:“我认为,一部《伤寒论》经过归纳分析研究之后,极为清晰、极为醒目地突出了三个字,也就是证、治、辨而已矣。证与治是指方证,即《伤寒论》中的方证与治疗……方与证的对应,比类相附之际,张仲景慎思之、明辨之,有机地、也很巧妙地揉进了辨析证候的理论与思想方法。它的作用能把僵化的病症,变成了活的灵魂……能于指顾之间,辨出了寒、热、虚、实各种证候。”[2]其弟子也曾说过:“刘渡舟教授擅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各种疑难杂病,他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所论述的脉症,将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概括为:水舌(舌胖大、淡嫩、苔水滑欲滴)、水脉(沉弦或沉紧)、水色(面黧黑或见水斑)、水气上冲症(心悸或动悸、胸满、眩晕等)。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只要见到上述特征性表现,就径投苓桂术甘汤,每可取得不可思议的疗效。”[3]

其实,清·沈明宗在《伤寒六经辨证治法·门人问答》中早就有云:“曰:何谓病机?请悉言之。曰:仲景书中悉具,但汝辈未曾看破此关,仅知六淫感入经络、脏腑、营卫、阴阳,则显经络脏腑、营卫阴阳之证,不知证虽显,而机则不停,且有进退流伏不一……如太阳阳明之脾约,乃病在太阳,其机先向太阴,而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机亦如是也。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病系太阴,然不能发黄,而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少阴之一身手足尽热,而为太阳病;厥阴呕而发热,为少阳病,此皆脏机向于腑,但从腑而不从脏治也。如太阳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机向少阴,故当救其里;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痛者,乃太阳误下,而机陷太阴;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七八日,热除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皆腑机向脏,不治其腑,治其脏也……皆机留伏不行,机几乎息,故当随其机之流伏施治。正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也。惟邪入胃腑,无所复传之地,但治其本也。如此随机察证,则治病易已探囊矣……胸痹心痛,有肝脾肺肾之缓急,故随机各处一方。痰饮遍流脏腑,上下内外,所以随机设方而治。水气之繁,但随风寒虚实而治。疸证有三,随机虚实处方。杂证繁多,不能枚举……所以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转入阳明,若实者,随机而攻之;其机向于他脏他腑,而无出入之门户,即当随机之和解……故仲景立汗吐下和温诸法,方计二百六十有二,合式其机,当用则用。然机虽转,而方则随其脏腑而定也。有一方能疗数病,或一经之病,而设数方,乃阐机之一动,则成一方;若三五数动,则三五数方,使人见机而立方疗病……后贤徒读其书,顺文注释,不能阐发微妙心髓,令业是道者,执法执方,全无变通,不识进退流动,故治疗不灵。后人刻舟求剑,每经每证,各立一方,所以治之多误……故业斯道,须以《金匮》《伤寒》,参悟圆融,得其进退流动之机,则治病如拾芥,方为深入仲景之堂。”

已故四川现代名老中医陈潮祖先生也独具慧眼,一针见血地指出:《伤寒论》“专论病机条文虽然较少,却又无一不以病机为其根据。”“《伤寒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脏腑病机的具体体现。”“《金匮要略》也是以脏腑经络病机作为基础的。一切证候的产生,都是脏腑功能发生病理改变的反映,根据脏腑病机进行辨证,是本书的主要精神。”[4]

探讨并还原《伤寒论》“辨××病脉证”的精神实质及本来面目,对我们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所谓的“证实质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既然“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确定治疗措施的依据,就在于针对病机,而不是通过辨析病、脉(包括舌象)、证(即症状和体征)再“辨识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而确定其治疗”[5]这样一个在逻辑上也说不通的谬论,那么当今学界孜孜以求的“证实质研究”中所谓的“证”显然是不存在的,而是转换成了研究“病机的实质”。但中医病机术语是以气、阴阳、五行等一些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概念与范畴为基础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用非民族性的实证方法去研究这些民族性概念和范畴的实质,只能证实并已部分证实了其非民族性层次的东西,而对其民族性的内容则它是不能证实的。而且已有众多的迹象预示着“证实质研究”将成为科学史上的一个最大笑话——半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医精英们竟然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证”作为中医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无为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竟然三番五次地被列为国家“五年攻关计划”、“攀登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岂不让世人笑掉大牙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热病衡正
伤寒论( 卷七至卷十)
收藏 病机版《伤寒论》(二),开启伤寒论奥秘的一把新钥匙!!
伤寒论-卷第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伤寒论》398条原文
《伤寒论》“无阳”、“亡阳”别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