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撒马尔罕的金桃》里的中西“类同”

《撒马尔罕的金桃》里的中西“类同”(一)

  《撒马尔罕的金桃》,作者是薛爱华,外国人。它们这些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就是有一种心态,中国的成就都是受外来西方影响的,写出来的东西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凡是里面提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或者是耶教的故事和中国相似,作者想必是想说以上伪史伪文明影响了中国,但是实际上是中国影响了西方,但是,这恰好作为反证,方便整理中国的故事和西方到底有多少相似的?又或者,中国的XX和西方的含义恰好相反,也是证据,如: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意义相反,玄猫(黑猫)、蝙蝠的含义亦是如此。

  目前又找到个例子,关于羚羊角能击碎扶南国金刚石的说法,中国的如下:

  唐贞观中,有婆罗门僧言得佛齿。所击前无坚物。(于是士女奔凑,其如处市)傅奕(方卧房),闻之,谓其子曰:“非佛齿。吾闻金刚石至坚,物莫能敌,唯羚羊角破之,汝可往试焉”。僧缄滕甚严,固求,良久乃见。出角叩之,应手而碎。(观者乃止。今理珠玉者用之。)

  【见《图书集成》收录的《国史纂异》。(此段原文似有错误,译者只能暂时如此翻译。)在涵芬楼《说郛》卷67中也收录了这本佚书中的片段,但不是本书中引用的这点。《国史纂异》或称《国史异纂》,作者不详,但很可能写于唐末或宋初。译按,《太平广记》卷197“傅奕”条引《国史异纂》内容比英译文更详,括号内的文字都是译者据《太平广记》所补。......《通典》卷188“扶南国”下称:“出金钢,可以刻玉,状似紫石英,其所生乃在百丈水底盘石上,如钟乳,人没水取之,竟日乃出,以铁锤之而不伤,铁乃自损,以羖羊角扣之,漼然冰泮。”《通鉴》“胡注”引此条,“羖羊”作“羚羊”,姑附此以供参考。

补:《隋唐嘉话》中也有类似记载。】

  西方的则是“古罗马”的普林尼:

  钻石抗击强度很高,可使铁锤一分为二,甚至铁砧本身也要替换。钻石坚不可摧,大自然的最猛烈的两种暴力铁与火对它都无可奈何,然而公羊血却能破坏它。但钻石必须浸在新鲜热血之中,即使如此也还需要多加锤打。

  ——老普林尼

  『老普林尼(23~79),古罗马作家;所著只有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志》传世,它是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总汇。』

  【根据普林尼的这个记载,中世纪诗歌,公羊血就成了基督所流的血的象征。

所以,佛教与耶教的关系,明至清时候,所谓翻译的《耶经》相关书籍,到底是“翻译”还是“创作”呢,当时耶教极力攻击佛教,现在也是如此。到底是谁抄袭谁呢?显而易见啊!这个出身想必要极力否认掉吧!】

  【金刚石在佛教里挺重要的,据说金刚石是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它的名称来源于印度佛教的“经书”。西元260年的晋朝时期,据说我国从印度传进来一种非常坚硬的石头,这种石头甚至能够切开玉石,当时被人们称之为居于万物之首的硬物。

但是,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最合适呢?印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弟子,用梵语(印度的一种语言)写下了许多供信徒们背诵的《经书》,《经书》中把最坚硬的兵器,最坚硬有力的人称为“博曰罗。”后来翻译成汉语即为“金刚石”,意思是金子中最刚硬的。

  这样,人们就把印度传进来的这种石头,称为“金刚石”了。以上是佛教的解释。

为什么还有人叫它作金刚钻呢?

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金刚石时,说到它不仅能切割坚硬的物体,而且还可以在玉器、瓷器上打洞,于是李时珍便将金刚石称做“金刚钻”了。他在《本草注》中这样说:“(金刚石)其沙可钻玉补瓷,谓之钻”。

  所以,中国有了一句话,“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是古时候的锔瓷艺人们为了更加精致的完善瓷器钻孔、镶金、粘合等工作,特别的制作了一种棍型工具,因其顶端上有一颗硬度非常大的金刚石所以称之为金刚钻。

    但是,锔瓷这项技艺目前所知最早出现是在宋代《清明上河图》上面,其中就有锔匠做活的描述。

图 宋代《清明上河图》的锔匠做活图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中对锔瓷有描述,“锔补修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温度而不开裂,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盛汤水而不漏”,但书中的铜丝熔合应该是翻译不准确,锔瓷是用锔子连接碎了的瓷器,而不是“熔合”起来的。

    实际上,这些还源于更早的源头,和琢玉钻孔有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古代钻孔工具有两种,拉钻和舞钻,这两种钻都是在钻杆头部嵌入了金刚石,通过钻杆的旋转带动金刚石在坚硬的瓷器上打孔。

    拉钻是由握把,钻把,钻杆和牵绳等部件组成,使用时,左手拿住握把,右手拉动拉杆,通过牵绳与拉杆之间产生摩擦,随着拉杆往复转动带动头部的钻头起到钻孔的作用。

    舞钻是由一根圆形钻杆上套一根压杆,一条细绳把压杆两端与钻杆顶部连接起来,在使用时,转动钻杆,细绳便缠绕在钻杆上,再往下压按压杆,细绳便会带动圆钻杆旋转,完成打孔。

    最早锔瓷使用的金刚钻头部就镶嵌有金刚石颗粒,一把做工好的金刚钻,锔瓷艺人可以用一辈子,由于过去的工艺技术不发达制作一把金刚钻需要一到二年。

    所以,这东西应该是由中国本土所产发现利用的,金刚石变金刚钻,那也是中国人的琢玉技术发展出来的。

  金刚钻:[金刚钻] 形如鼠,粪色青黑,生西域百丈水底盘石上,土人没水觅得之,以之镌镂,无坚不破,唯以羚羊角击之即碎——(夜航船)。

  这个说法和上面的“羚羊角能击碎扶南国金刚石”差不多,所以,“古罗马”的普林尼是从哪得来的这个故事呢?而且,其故事内容和中国的差不多,只不过“羚羊角”换成了“公羊血”碎金刚石!公羊血还成了基督所流的血的象征。

  西方从明朝接触中国以后,耶经耶教里有大量中国儒释道的影响痕迹,其在中国为了宣传耶教,大肆攻击儒家,蔑称儒家为“犬儒”,还将中国的道教、祭祖等一系列文化行为,诋毁为“迷信”,然后宣称西方六千年历史,有“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历史悠久的国家,比中国还厉害,才能让中国人相信耶教,其手段倒是和佛教类似,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导致不少中国文化也被“佛教化”、“印度化”了!

  真是令人感到恶心!西方的信教行为就不是迷信吗?!中国本土的祭祖、道教等等,却到今天失去地位,被攻击为“迷信”,真是可笑之极!】

--------------------------------------------------------------------------------------------

《撒马尔罕的金桃》里的中西“类同”(二)

不怕火的火浣布(火鼠毛)

  火浣(huan)布,也是石棉布的古称,指用石棉纤维纺织而成的布。由于其具不燃性,在火中能去污垢,中国早期史书中常称之为“火浣布”或“火烷布”。

石棉是什么?石棉,又写作石绵,是一种天然的纤维状非金属矿物质,具有高度的耐火性、电绝缘性和绝热性,那当然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防火、绝缘和保温材料。

石棉矿也许很多人都未见过,但用它制成的产品却随处可见,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六七十年代,城市居民生活还使用蜂窝煤,那时的蜂窝煤炉风门很大,炉子需要闭火时,蜂窝煤的十二个孔都得堵上,那塞子就是用石棉做的。早先大街小巷都常见一种残疾小贩,出售的就是桐油石灰、蜂窝煤奏奏。这是曾经最常见的石棉制品。

此外,用于隔热防火的石棉瓦、石棉砖、石棉布、石棉绳等等都不难看到,消防员的防火衣是石棉做的,若在工矿区,那输送蒸气的管道,外面保温的材料也是石棉做的……石棉制品从生活到工业生产可谓无处不在。

    防火衣是传说中(包括正史中的记载)的一种不怕火烧的衣服,而且如果衣服上染上了污渍,然后把它放在火里一烧的话,它还会像一般的衣服在水里清洗过一样干净靓丽。现在一般认为其就是火浣布制成的。

  关于“火浣布”可以投入火中去污垢的说法,很早就有了。

  我国古籍《山海经》上已有相关记载。《列子》:“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之布。……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凝乎雪。”

《博物志·卷二》云:“《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昆吾氏献切玉刀。火浣布污,烧之则洁,刀切玉如脂。”原来西戎与西周毗邻且交往频繁,于是他们就把火浣布拿来送给周王以求交好。

到了汉代,也有大量文字对火浣布进行了记载。

《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入水不濡。上时服此裘以听朝。”这个入水不湿的吉光裘,即是火浣布加工做成。

到了东汉时期,火浣布不仅产自西域,还产自西南夷。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作黄金涂、火浣布……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又其火毣(即火浣布)驯禽封兽之赋,軨积于内府。”

《三国志·三少帝纪第四》:“西域重译献火浣布,诏大将军、太尉临试以示百寮。”

《晋书·张轨列传》记载,“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诸珍异二百余品。”

《晋书·苻坚列传》中载:“鄯善王、车师前部王来朝,大宛献汗血马,天竺献火浣布。”

根据中国古代神话的说法。火浣布也说成是来自于神仙西王母的神异之物。

《列异传》载,一个叫刘卓的人在病中梦见一人,以白越单衫与之,言曰“汝著衫污,火烧便洁也”,醒来一看果然有火浣布衫在旁,则成了神仙降授火浣布衣衫的故事。

《拾遗记·卷十》记载,“燕昭王坐通云之台,亦曰通霞台,以龙膏为灯,光耀百里烟色丹紫,国人望之,咸言瑞光,世人遥拜之,灯以火浣布为缠。”

还有一种是植物织成的“火浣布”:

《玄中记》云:“南方有炎火山焉,山从四月而生火,十二月火灭。正月二月三月火不燃,山上但出云气,而草木生叶枝条,至四月火燃,草木落叶,如中国寒时草木落叶也。行人以正月二月三月行过此山下,取柴以为薪,燃之无尽时,取其皮绩之,以为火浣布。”

《抱朴子》这本书上记载说,“南海之中,萧丘之中,有自生之火,常以春起而秋灭。丘方千里,当火起时,此丘上纯生一种木,火起正着此木,木虽为火所着,人或以为薪者,如常薪,但不成炭,炊熟则灌灭之。后复更用,如此无穷。夷人取木华绩以为火浣布,木皮亦剥,以灰煮为布,但不及华细好耳。”这种说法,则是说有火浣布乃是取自于植物。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取自动物毛皮即“火鼠毛”织的,也有人说是火山上的树木皮织成的。

《海内十洲记》、《异物志》、《傅子》、《神异经》等均有记载。火鼠。中国传说中住在南海尽头的火山里的一种奇鼠。

《神异经》云:南方有火山,长四十里,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然。……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余,……取其毛,织以作布,用之如垢污,以火烧之,即清洁也。此鼠又名火光兽,其毛为布又曰火烷布……

《神异经》上说:“南方有火山,生不烬之木,昼夜火燃,得烈风不猛,暴雨不灭。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恒居火中,时时出外,而色白,以水逐沃之即死。绩其毛,织以作布,用之若污,以火烧之,则清洁也。”

据此书记载,火鼠生于南方火山,恒居火中,白毛细如丝,长二尺余,绩其毛织布,脏污则火浣。

昆仑山共有九重,在它的周围又环绕着炎火的大山,大火中生长着一种比牛还大的老鼠,千斤重,两尺长,毛细的像蚕丝。这老鼠住在火种便浑身通红,一出到外面就变成雪白,等它一离开火,赶紧拿水泼。一泼水就死,把它的毛织布做成衣服,永远不用洗涤,若是脏了,在火里面烧一烧,就跟新的一样洁白,人们就叫它火浣布 。

《十洲记》载:(炎洲)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火照人,状如火光相似。取其兽毛,以缉为布,名曰火浣布,此是也。国人衣服用兵一时污,以灰汁浣之,终无洁净。唯火烧此衣服,布盘饭间,振摆,其垢自落,洁白如雪。

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记载,“回纥野马川有木曰锁锁,烧之,其火经年不灭,且不作灰。彼处妇女取根制帽,入火不焚,如火鼠布云。”  

相比火树皮和火鼠毛两种说法的火浣布,一般认为火鼠毛所织之布柔软平顺,质地更胜于树皮所织。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降临人间的女仙经常携带火浣布。陶弘景《真诰·卷一》记载了一则仙女赠送火浣布手巾的一个故事,“愕绿华者……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权。自此往来一月之中,辄六过来耳。云本姓杨,赠权诗一篇,并火浣布手巾一牧。”

两汉魏晋至隋唐,火浣布还有一层神秘文化色彩。

《铁围山丛谈》详细记载,“国朝西北有二敌,南有交趾,故八夷九蛮,罕有通道。太宗时,灵武受围,因如西域若大食诸使,是后可繇海道来。及哲宗朝,始得火浣布七寸,大以为异。政和初,进火浣布者已将半仞矣。其后盈筐而至,大抵若今之木棉者,投之火中则洁白,非鼠毛也。御府使人自纺绩,为巾褥裙袍之属,多至不足贵。”这记载的是,大宋元祐七年(西元1092年),大食国进献火浣布的事情。仅仅20年后的政和年间,火浣布已经到处都是,而且已经不是特别珍贵了。

  说明这不仅仅是唐朝才有的说法,东汉中后期西域所献火浣布,相传曾为专权的外戚大将军梁冀所得。

《傅子》曰:“长老说汉桓时,梁冀作火浣布单衣,会宾客,行酒公卿朝臣前,佯争酒失杯而污之,冀伪怒,解衣而烧之,布得火,烨然如炽,如烧凡布,垢尽火灭,粲然洁白,如水澣。”也就是梁冀在宴会上故意表演火烧单衣的把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以后仍在长老中间传说。

据说在汉桓帝时,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人故意将自己的火浣袍掷进火里,结果拿出来鲜亮如初。内容如下:

  相传在汉桓帝的时候,梁冀大将军用石棉盛产的火浣布缝制了一件独特的衣服。梁冀为了在人前炫耀他的这件宝衣,以此显示他是一个有着神秘特异功能和不平凡的人,于是在家中大摆宴席,宴请满朝的文武百官。

  宴会上,所有的文武百官酒兴正酣时,梁冀大将军穿着他的“宝衣”行走于来宾之间,并且满面春风地频频向来宾敬酒。当所有客人都喝得半醉半醒的时候,梁冀大将军借敬酒的间隙,故作不小心地将酒洒在了自己的“宝衣”上。

  这时的梁冀将军,故装很恼怒的样子,并且当着众人的面索性脱下衣服,毫无顾忌地扔进了火坑。众人为梁冀的举动感到惊奇,并且委婉地说,这么一件完好的衣服就那样被火烧了,实在是太可惜。话语之间,火燃烧过后,众人发现火坑里的衣服却完好无损,并且先前的酒迹也不见了,衣服像重新被水洗过一般。满座的来宾为之惊叹不已。此后,梁冀因“宝衣”事件名声在外,外界都传言大将军梁冀是一个非凡的人物。

  但是,这个故事也出现在“罗马”,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就用石棉当成桌布,在一次在宴会后,也故意将桌布扔进火炉中烧,令众人称奇。还说“罗马”非常熟悉石棉这种物质。

阿波罗纽斯·底斯科路斯对石棉餐布描述如下:

  当这些餐布被弄脏时,清楚污垢的办法不是放进水中洗涤,而是点燃树枝,将脏餐布放在火上,这样餐布上的污垢就会被清除,而从火里取出的餐巾布就会变得鲜亮而纯净。

——摘自《撒马尔罕的金桃》

  【只不过在《撒马尔罕的金桃》里的描述,倒显得中国抄袭“罗马”似的,因为看起来发生类似的故事嘛!所以,到底谁抄袭谁,显而易见的事情!

  这个故事,应该不少人都知道才对啊,记得《犬夜叉》里,犬夜叉穿的就是火鼠皮制作的衣服哦,就是这种火浣布呢! 

  图 《犬夜叉》穿火鼠裘的犬夜叉

       图 《犬夜叉》里桔梗也披过的辟火的神器“火鼠皮”

  火鼠裘:犬夜叉的衣服,火红色,胳膊和手臂的连接口曾被奈落射伤(他变成了桔梗)防御能力比一般的盔甲要高很多,犬夜叉也曾经说过:“这火鼠裘比一般的烂盔甲要强得多了!”并且能够防御火,同时有自我恢复能力!】

--------------------------------------------------------------------------------------------

《撒马尔罕的金桃》里的中西“类同”(三)

  在看《撒马尔罕的金桃》,外国很喜欢这类故事,讲唐朝的舶来品,有不少错误,说中国受外来影响,估计是它们心中的愿望吧!

  目前看到个故事,本来没有当回事,因为这个故事讲侏儒的,中国很早就有这个记载了啊。

  《册府元龟》提到日本以南有侏儒国,唐朝时,康国进献过侏儒,还有个“短人国”的侏儒人,短人国盛产珍珠和夜光明月珠。

  还有另一种传说,短人国的居住地在突厥以北的西伯利亚地区,有一种大鸟是短人的天敌,“常伺短人而啄之,短人皆持弓矢,以为之备”。

  上面居然说短人是“希腊”记载的侏儒,希腊版本的短人国在非洲,说成是“希腊”传入中国的,实际上,应该是从中国改写后,传入西方的!

  【还有一段“小人国在大秦之南,躯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每卫助之,小人竭其珍以酬之。”

  :《通典》卷193,在敦煌地区发现的,经过改编的天鹅女的故事中,植入了小人国的故事。

  根据这些知道的内容,以上注明的故事,看起来很熟悉吧,这样看来,西方传说、童话、神话故事,能有多少是属于它们自己的呢?!

  最可恶的一点,就是它们明明抄袭了中国的,却倒打一耙,说中国抄袭它们的,只有小偷才会如此!

推荐一下《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6本套装)》这本书。

《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共6册,分别为《鹅笼书生》《叶限姑娘》《湘妃竹》《一行和尚》《富人的新装》《井下仙国》,共40多万字,所编选的217篇故事取自《山海经》《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魏晋志怪、唐宋传奇、明清小说,是一套十分权威、经典的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汇编。

全书共217个故事,取材于魏晋志怪、唐宋传奇、明清小说等经典古籍,涉及神话·传说、动物·传奇、宝物·奇梦、英雄·异士、鬼魅·精灵、仙遇·西游6大主题。

比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里的“叶限姑娘”就包含了两个西方的“童话”,一个是“灰姑娘”,一个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秦汉时期,岭南(lǐng nán,指五岭以南地区,即广东、广西一带)有位部族首领姓吴,当地人都称他“吴洞”。吴洞一生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女孩儿,名叫叶限。叶限聪明善良,深得父亲宠爱。

可父亲去世后,后母对她百般虐待,让她去又高又远的山上打柴,去又深又滑的水潭担水。有一次,叶限下潭担水,发现一条两寸多长的小鱼。小鱼长着一对红色的鳍刺和一双金色的眼睛,非常惹人喜爱。叶限偷偷地把它带回家养在水盆里,每天干完活,就去和小鱼聊天。小鱼一天天长大了,盆子换了一个又一个,实在装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养在池塘里。鱼儿很懂人性,只要叶限来到池边,它就露出头来,靠在岸边,若是换了别人,它就藏在水底不出来。

叶限的后母知道后,悄悄地守在池边,却总不见鱼儿出现。为了得到鱼儿,后母欺骗叶限说:“女儿,我为你做了一件新衣服,快换上吧。”叶限高兴地换下旧衣服。随后,后母让叶限去离家很远很远的山泉打水。叶限不知是计,穿着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去了。后母等叶限的身影渐渐消失后,立刻换上叶限的旧衣服,来到池塘边呼唤鱼儿。

鱼儿见到叶限的衣服,以为是叶限来了,马上从水里钻了出来。后母事先在衣袖里藏了一把刀,见鱼儿露出水面,立刻用刀把它杀死了。她把鱼肉一片片切下来,做成菜,味道异常鲜美,事后还把鱼骨埋在了粪堆下面。

第二天,叶限回家后来到池边,却再也见不到鱼儿了。她伤心极了,跑到田野哭泣。这时,一个披头散发、穿粗布衣服的人从天而降,安慰她说:“叶限,不要哭了,你后母杀死了鱼儿,鱼骨就埋在粪堆下。你回去取出鱼骨,藏在屋里。无论你想要什么,只要向鱼骨祈求,就会如愿以偿。”叶限半信半疑地来到粪堆旁,果然找到了鱼骨。她向鱼骨祈求,鱼骨十分灵验,衣服食物应有尽有。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传说中浴火不焚的“火浣布”是否真的存在
本草品汇精要 续集卷之一 玉石部金刚石
古代一种布料出自西域,脏了不用水洗而用火洗,比黄金贵重十倍
《西游记》中的避火“神器”,现今生活中就有
火浣布
《冰雪奇缘2》中的火精萌宠从何而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