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茱萸类方的临证应用举隅》二
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那么,这个“一、三、六、十二”这种比例,是古中医发现的它的生命的规律,一个节律。那么这个方子的比例剂量是不要轻易的做更改的,因为它是非常严谨的。就像一个房子一样,它的框架结构,这个结构是最完善的,最完美的结构。我们仝小林先生呢,他就去做了一些关于这个药效、药量的一些对比。后来他反复经过五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我们古人的一两约等于我们现在的13.6克。我给大家以前讲过,按照司母戊大方鼎的这个我们去折算,大概一两等于15.625克。柯雪帆教授他们做的实验,结合历代医家的综合下来是13.6克。你看我刚给讲的几个,第一个是15.625克的;第二个是仝小林他们做的是13.6克的,13.6还是13.8,反正是这个剂量的。还有呢,我们民间的传承当中有7.5克的,大概是一两等于7.5克的;还有平常的我们一般按一两5克,或者3克折算,3克折算的是最普遍的。当时因为啥?当时特别是因为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古之一两,今之一钱”。这一说以后呢,这一下好了,全部的剂量变的偏小了。我们好多病人现在治不了,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剂量,为啥说仲景的东西,江南诸师秘而不传,为什么?一个不传是啥?不传是方子;更重要不传的是啥?是它的剂量。

在古本当中,好多传抄本当中,前面全是条文,最后面才有啥?方子和剂量。为啥有人认为《桂林古本》是伪书呢?他认为,你看条文下面直接就有方子,比例剂量什么都有。他认为这个就是伪了。这是他其中认为的伪书的这个证据之一。但是我是怎么想的呢?你看比如说,唐朝的时候的人去仿造汉朝的东西,结果仿造完以后,到了我们今天以后呢,它是高仿嘛,但是对我们来说,是唐朝的真迹。大家能理解我话的意思吧?他有研究,也可能是不是汉朝的东西,但在唐朝的时候就完善了。举个例子,至少也是在唐朝的水平,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了。我们很多的东西,我们说汉唐医学,爱这样说。其实到唐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有点变化了,但是变化不是很大。到宋朝的时候,变化就非常非常大了。因为啥?因为一个国家的兴盛,对它的医学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你看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吧?但是他医书没有坑,医书是活人之术,他没有把它烧掉。
那么,发现这个剂量以后,剂量对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后来仝小林教授他们研究发现: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大剂量的时候,他们用15克,中剂量用10克左右这样折算;小剂量就用3克、5克这种剂量;中剂量就用刚才说的10克;大剂量就用13.6克、13.8克和15克。它们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小剂量效果不好,而中剂量和大剂量效果差不多。就说明一个问题,人体对很多东西它有一个适应的范围。大家能理解吗?从我们临床家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要保证疗效,而且呢用的量越小越好,对吧?因为一个是保证一个药物的不浪费,还可以保证啥呢?因为药量太大,要看人体的承受能力,能不能承受?而我们讲究的是中道,最好是啥呢?恰到好处,刚好能把这个问题解决。那么我们主张,用这个药的时候,一般来说用它的中量。但是一定要看啥?看你治的是啥病。比如说我们治一个头疼感冒拉肚子,就是很简单的一个病的话,你不需要用到那么大的剂量。因为张仲景当时好多方子是治啥?急性病、天行病,非常危重的病。换句话来说,你这一付药不行,就要出问题的,对吧。那么,我们经常用它,折它三分之一的量,那就是5,大概一两等于5克左右。一两约等于5克左右去折算,这是小剂量了。那么中剂量呢,大概就10克,一两等于10克去折算呀。大剂量的我们用到13点多克或者15克折算。我们常常用这几个剂量。有些时候小孩,包括小孩用到3的折量;大人呢,小剂量的时候用5的折量;病重一点的10的折量;危重点的病人15的折量。特别是病房的病人,我们可以用到大剂量。大剂量的时候不是叫他一次喝下去,是要分好多次,比如说日三夜三服,日三夜二服,日三夜一服,日三服,顿服等等,不同的服药方法。
在张仲景的药方当中,服药次数最多的就是日三夜三服。次数最多的,6次嘛,6次最多了。最少的,就是顿服,一次,一般顿服的病都来的很急。你比如说,“桂枝甘草汤,顿服”什么意思?赶快喝了,你不喝了就很容易出问题。比如说这个调胃承气,调胃承气有顿服法;还有啥?分几次服的方法。顿服的肯定是急的,对吧?所以大家看它的服药方法、煎煮方法,非常重要。你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煎服法很关键。大家听明白了吗。要认真的看煎服法。服药以后他会怎么样?你比如说我们好多药要去渣重煎,小柴胡汤,对吧?叫去滓重煎法,或者叫去渣重煎法。一升二斗水,把它熬成6升,完了以后,再把渣子去掉,把6升水,浓缩成三升,一升大概是200毫升左右,也就是留下600毫升的水,分三次服用。这些方子,这些东西大家一定要注意。好多东西,疗效好不好,你如理如法的去做。你把你的很多的一些执念抛除掉。你用老祖先的这些方法去做。做着做着,你自然就上路了。好多人呢,不停的加减,不停的加减,不是说不能加减。我不是说不能加减,是加减一定要合法度合规矩。很多的加减实际上是无效加减,或者呢,是画蛇舔足。你加了那个药,反而有些时候效果还不好。为什么要加?其实是你心里不踏实。你对这个药方不理解导致的,有很多误解。
“呕而胸闷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你看少阴病也可以治啊,阳明的虚寒也可以呀,阳明病也可以治啊,对不对?阳明病多啥?胃家实是也。那么有没有虚寒呢,虚寒就要从太阴来论治。刚才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归啥经?它归肝经、脾经、胃经、肾经,我们后世这样说。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没说它归哪个经,对吧?没说。这个脏结里面,“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在《涪陵古本》里面讲的是“左胁痛”。《伤寒杂病论》流传到今天。一共有十二个版本,有些版本一看就是假的。其他的可以认为是啥?其他的可以认为是古传抄本的一个传抄、别本!
 (待续)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65 讲 厥逆证
吴茱萸汤-胡希恕论-编辑
肝、肾、胃三经虚寒,浊阴上逆,用这个方子
谈全面辨证施治的若干问题(下)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少阳太阳是阳仪,研究伤寒离开五运六气是很难解释得通。)
《伤寒论》学习笔记13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