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荻浦村| 就地城镇化的文化样本

导语: 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6%,但工业化率却不足50%,而国际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约是工业化率的2至3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严重,就近就业率低:我国“漂”在城镇的农民工,70%以上希望在家乡周边就业。“就地城镇化”则提供了这一现实可能性。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以不离本土的传承与更新方式,进行了城镇化的文化表达。荻浦村的城镇化实践,既塑造了保护古村落文化本真性的传统特点,又创造了市场主导、文化驱动型城镇化的现代样本。




基本概况: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距离桐庐县城15公里,距杭州50公里,在“三江二湖一山”的黄金旅游线上,是桐庐县“东大门”。荻浦村辖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8人,农户645户。因村大人多且居住集中,一直以来呈现出人多田少的状况,全村共有权证的土地4950亩(耕地1282亩,老山林地3301亩、平山地363亩),人均拥有耕地不到0.5亩。但值得注意的是,荻浦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域历史悠久的荻浦村形成了以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脉




发展途径:荻浦村的特点显而易见:尽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但终因人多田少、山林资源贫乏,荻浦人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但荻浦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以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脉,它们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进程中,以“就地城镇化”的形态自觉地回归到村民们日常生活中,并诠释了“新市民”生产活动的文化和商业变迁,使传统文化基因获得当代表达,既保护了古村落文化的本真性,又具有现代文明的发展风貌。



就地城镇化之前置条件


文化基础 :“三集”    


荻浦村“就地城镇化”是产业经济的集聚、密集的本土人口和富集的旅游消费人群以及区域市场的繁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荻浦村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和便捷的交通通达条件使荻浦村成为区域市场集散中心和农家乐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为荻浦村带来了新的商机。以民俗展馆,手工艺展示群、自然文化带以及民宿、茶馆、咖啡屋等为代表的个体经济,使富集的人口转化为城镇化重要的劳动力,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就业机遇。




文化产业链:三次产业有机融合


生产方式协同和产业延展打造了“就地城镇化”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引导下的“就地城镇化”实现了一二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并逐步发展成为文化旅游、休闲农业、餐饮住宿等产业高度协同的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进而使原有的农村集体用地在功能上更加丰富。在荻浦村,有近300亩土地的观赏植物构成了“花海”旅游景观带,而这些土地在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结构和其依附农业的性质前提下,以乡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为目标的土地流转,将土地功能向多元化方向拓展。荻浦村的“传经堂”是一幢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古庵,闲置下来后在2011年荻浦村作为“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而吸引大量游客后,传经堂景修缮成为主打农家土菜的重要餐饮服务区。三次产业的高度协同和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导的产业融合,创造了土地流转的新模式。




文化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立健全使“就地城镇化”得到基本文化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荻浦村不断改善稀缺的土地状况以获得更优的生活空间,不仅对基础设施硬件的改善,荻浦村还更加注重从继承传统、弘扬文化的角度,健全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一方面恢复重建文物古迹,修缮保庆堂古戏厅台,从而使传统文化最大化地本土传承;另一方面,荻浦村人建设公园和广场等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




重要文化要素:新市民的本地高就业率


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给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建构一种有人生价值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一个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城镇,其必备的条件就是吸纳就业能力。在荻浦村,“慧芳民宿”的主人申屠慧芳不仅将农家乐开得有声有色,而且还自办乡镇企业,从事毛线手工编织服装代工并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销售。为了以更低价的劳动力获得更大利润,其加工外包已经从浙江转移至河南商丘和安徽阜阳等地;从事食品加工副业的申屠丽君,将自家的土地以每亩700元的价格租给村委会用作种植“花海”景观。随着本地市场及农家乐旅游的繁荣,诸如申屠慧芳和申屠丽君这样的农村妇女,不管是从思想观念还是从生活方式及所从事的行业上看,都已经成为“新市民”



就地城镇化之前置条件


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成长方式


对于诸如荻浦村这样具有充分的“就地城镇化”的文化条件和文化禀赋的地区,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公共设施和文化服务设施的植入、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呈现,农民社区就业的整体解决,向文化旅游综合社区发展的城镇化方式,具有典型的文化价值并具备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价值。而如何实现以文脉传承和文化遗产盘活依托,以农旅产业链打造为核心,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功能,则需要在科学并富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城镇化成长方式。


坚守文化底线,盘活存量资源


荻浦村现存的历史建筑共有40多幢,其年代的久远、保存的完好和工艺的精湛,体现出较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然而伴随着诸如修村路、开水渠、建设垃圾处理厂等城镇化进程而消逝的还有192座古建筑。从文脉延续的角度而言,没能坚守文化底线,不能不说是荻浦村文化的重大损失。荻浦村这样的历史文化名村实现“就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国外保护经验和探索“社会化保护”新路的方式,即坚持“以古为本”、“以民为本”的保护理念,实施“新旧分开、有机更新”保护模式;还可以广泛探索历史村镇“社会化保护”新路,即地方政府在逐年加大财政保护资金投入的同时,可采取政府补助、社会赞助、个人捐款等多种方式筹集保护管理资金,通过土地、房屋产权的置换或租赁等方式,吸纳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民间集资、使用人出资等资本参与历史村镇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多元资本投入,实现创新驱


对于以“文化创新”为主导的古村镇的“就地城镇化”而言,其前置条件首先是将城镇化发展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区域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重要因素,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城镇化的发展规模、速度及其布局,保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城镇化要求健全市场制度体系,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仅仅通过市场选择难以实现最优均衡,这就需要政府创造适宜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加快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便提上日程。



本文作者系齐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高国丽

校对:李伊茗

后台编辑:李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桐庐县·荻浦村
桐庐江南古村落群
9处最美杭州古村落|西湖之外,藏在青山绿水间的秀美村居
“桐庐县荻浦村”与众不同的精彩
'向往的生活'就是不干活 躺着还有的吃啊!这个古镇实现了我的理想!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做好历史镇村保护规划与利用的思考-建设频道-中工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