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周一味】茯苓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小满节气以后,

暑天湿热的气候逐渐明显,

从初夏开始

就要做好夏季养生的准备,

此时应注重“清热祛湿,健脾养生”。

中医认为,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为您推荐健脾安神之茯苓,

祝您福寿临门,护“胃”健康!

中药·茯苓

《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

【采收加工】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获苓个”。取之浸润后精养,及时切片,晒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割,阴干,生用。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

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2.痰饮

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3.脾虚泄泻

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茯苓味甘,善入脾经,能健脾补中,常配以人参、白术、甘草,治疗脾胃虚弱,倦息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4.心悸,失眠

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虛,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药膳·茯苓

1

茯苓淮山药汤

【材料】猪脊骨250克、茯苓20克、淮山药100克、芡实20克、莲子20克、食盐适量。

【做法】猪脊骨洗净焯水;芡实、莲子温水浸泡1小时,沥干备用。锅内加适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烧开转小火煲1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补益虚劳。

2

茯苓贝母炖梨

【材料】茯苓15克,浙贝母10克,梨1只,蜂蜜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茯苓洗净;浙贝母研成粉;梨洗净、去蒂、切成丁。将茯苓、浙贝母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用中火炖15分钟,再加入梨、蜂蜜、冰糖,继续炖至梨熟,出锅即成。吃梨喝汤。

【功效】清热润肺、生津止咳。

3

茯苓饼

【材料】糯米粉200克,茯苓200克,芝麻10克,白糖100克。

【做法】将茯苓磨成细粉,加糯米粉、芝麻、白糖和水适量,调成糊状,以微火在平锅里摊烙成极薄煎饼。

【功效】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4

茯苓芡实粥

【材料】粳米40克,茯苓15克,芡实20克,白糖20克。

【做法】将茯苓洗净,捣碎备用;芡实、粳米洗净。在砂锅里加适量清水,放入茯苓和芡实煮至软烂;加入粳米煮至成粥,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固精,健脾渗湿。

图、文 | 宣传处

图片 | 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 | 王丽君

责任编辑 | 许士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群养生』十全大补丸的作用与功效
茯苓健脾利湿
微头条
小郎中学医笔记~茯苓
夏天吃三宝,祛湿气、养脾胃
老中医告诉你祛湿必须要知道的几点:1 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