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长表现与孩子预后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一篇比较长,信息点也比较多,如果中途离开,希望大家能够再回来,一直看到最后,类似的文章笔者以后不再写了。

在上一篇,有位家长留言,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是,一时却做不到,自己本身就有很多问题,不能太急,否则心态会崩。从留言点赞来看,不少人有同样的感受。

心态大于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于家长心态,笔者讲过很多,反复强调,只因重要。

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知行合一,自己也觉得委曲,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知行不能合一,本身就是个问题,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允许我们松懈,千万不要给自己找拖沓的理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回头是岸。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两个理念:第一个,挽救孩子,靠的不是医生、机构,靠的是家长自己。第二个,所谓自闭症不是孩子面临的核心问题,家长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是帮助孩子还是干扰孩子)才是核心问题。总之,成也你,败也你,就看你怎么选择了。

对于普通孩子的发育和发展,家长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是锦上添花。对谱系孩子的发育和发展,家长承担的是主导责任,是责无旁贷。在同等条件下,谱系孩子的发展,与家长的技能和心量成正相关。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一再强调,家长们赶快成长起来。

我们手里握着的不仅仅是我们的人生机会,还包括一个小生命的未来,包括我们自己组建的这个家庭的未来。形势逼人强,既然我们是天选之人,就不允许我们像普通人一样多愁善感、优柔寡断,必须加速成长起来。

人与人不同,有的人能力很强,有的人能力很弱。但是,这个强与弱,不是天生的,都是在人生过程中拉开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大小,就是在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你的态度是进还是退。

有的人认为笔者很强,不可模仿。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笔者来自社会最底层,当初拿的是一手烂牌。为了保护孩子,笔者保持着几个平行的世界。在谱系圈,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带娃慈父,并不知道笔者还有一份责任重大的工作;在同事圈,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中流砥柱,并不知道笔者家庭的复杂情况;在朋友圈,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人生赢家,并不知道被光鲜包裹了的苦难。

笔者争取把每件事都做好,不是因为笔者真的有多强,只是因为在每个人生关头都选择了面对,选择了进取。这应该是不难模仿和复制的,每次只要多坚持一会儿、多思考一点儿,或许转机和资源就会出现。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有一句话:“什么叫领袖?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队伍走向胜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这个家庭的领头人,修一身、齐一家,其意义不输于治一国、平天下。我们的人生机会就是把这个娃培养好、把这个家守护好,做到这一点,将来我们依然可以有很多人生机会。

我们为什么恐惧和焦虑,只是因为觉得前途未知。战胜恐惧和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把原理搞明白,把道理想通,很多问题都有得解,其实没有什么好怕的。

以下,笔者把十几年来的学习发现,归纳提炼一下,供大家对照参考,并将挂在公众号的封面上,希望新家长们能及时学习,少走弯路。

1.孩子有救。

二十年前,谱系孩子家长面对的是8个字:“不治之症、终生不愈”。这么生硬和莽撞的用语,缘于那个时代整个社会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知局限。

这些年,一大批不认命的家长和孩子们,用各自的方式努力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最终,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冲破了这个认知局限,推动权威医疗专家改变了预后判断。

在之前笔者写的第一本书中,以及公号《孩子可以恢复到什么程度》《关于孩子们的预后》等文章里,作了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到,很大比例的谱系孩子都恢复得很好。从笔者接触的情况来看,大龄孩子家长普遍乐观,小龄孩子家长普遍悲观(当事者迷),这是笔者作为过来人,不断向大家作正面呼吁的原因。要知道,这个公众号里写下的不是鸡汤,是血泪和汗水积成的经验。

谱系孩子不是智力障碍,只是发育暂时出现迟缓或紊乱。应该说,能力发展对大多数谱系孩子来说不是大问题,坚持认知教育和社会性教育,绝大多数孩子可以自理,大部分孩子可以自立,还有些孩子可以自强。这些都是有数据和事例作为支撑的。

笔者接触过的大孩子,能力普遍都不弱,有些有很高的学历,有些有很擅长的专业。大家选择的成长方式可能会有不同,只要方向对了,都可以朝向很好的目标。

笔者一家的经验已经证明,谱系孩子可以克服困难,适应传统学历教育模式,并以此为阶梯迈入社会和职场。

最近,有一位十几年前的老朋友找到了笔者的公众号,她和孩子选择的是灵性自由的成长之路,经由成都华德福学校(笔者在第一本书里推荐过)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小伙子叫鑫鹏,今年22岁,在艺术、音乐、思维方面都有超前发展,尤其擅长野外骑行,把自身的孤独气质与探险完美结合到一起,俨然一位旅行家和思想家。鑫鹏的微信公众号是“新西兰骑行深度游”,大家可以去围观一下,他在公众号里公开了自己的微信号,但是,如果不是咨询骑行问题,建议大家不要去打扰他。实在想进一步了解情况的话,可以找鑫鹏妈妈问,她的微信号是lifangtang199804(本人同意公开)。

鑫鹏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长大,也已进入职场。除了笔者儿子和鑫鹏这两个样板,其实还有很多条成长之路,相信大家也可以走通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2.孩子不傻不怪。

在《阿斯孩子成长特点》这篇文章里,笔者把自己的孩子形容为:幼儿期是个小孤独,少儿期看起来傻乎乎,青春期满身心是愤怒。但是,最后这些现象都消失了,现在的他,就是一个积极上进的阳光少年。

的确,孩子在小时候,发育成长的表现是与众不同的,他们会有很多让人理解不了、接受不了的行为表现,由于不理解不接受,我们将之称为“障碍、怪异、愚笨”。

笔者经过十几年的观察和学习,发现孩子一点都不傻不怪,他的一切行为表现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因为知识有限,或者单方面的误解,就给孩子套上了负面的评价,并且因为这些负面评价和反映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把事情搞得越来越复杂。

比如说,孩子整天转圈圈,坚持不吃东西,不喜欢穿衣服鞋子,突然尖叫起来。在外人眼里,这不是异常的表现吗?其实,完全不是。孩子是在用他的行为在告诉你,他的身体感觉不平衡,他对某样食物不耐受,他触觉敏感身体不愿被束缚,他的听觉受到了刺激,等等。这些所谓的行为问题,通过感统运动和有意识的脱敏,都可以得到改善和消除。但是,如果不被理解,孩子是不是会被强迫,甚至会被打骂,亲子间的冲突会不会加剧,他能长得好吗!

比如说,你对孩子说的话他转头就忘,在教室里只知道发呆,连朗读都不会更不要说背课文,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在外人眼里,这不是智力落后的表现吗?其实,完全不是。孩子有理解和思考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被牵绊和分散掉了,或者说,孩子进行了理解和思考,只是反馈比较慢,你没有耐心等待而已。我们寻常的世界,对于谱系孩子来说,其实是个声音、颜色和意识的迷宫。笔者曾经做过很多实验,如戴上耳塞阅读,当戴一只时专注能力立刻会下降,当戴上两个耳塞并大声播放音乐时,阅读理解能力基本会丧失。很多人其实都有这样的现象,在接听手机时,会不自觉地走来走去,而且基本不具备与第三方的沟通能力。下次你的孩子晃来晃去,或者神游的时候,不要难过也不要愤怒,想象一下,他只是接听了一个你听不到的“手机来电”而已。

比如说,你的孩子经常突然笑了,没来由地愤怒起来,神叨叨地怕这怕那,一个人在那里自言自语。在外人眼里,这不是精神错乱的表现吗?其实,完全不是。之前笔者说过了,谱系孩子会有记忆突然闪回和循环现象,引起他们突然的笑或愤怒;他自言自语,有时是语言的练习,有时是思维的外化,有时纯粹是一种减压方式(笔者孩子自己在房间学习时,有时也会给自己想象的伙伴叨咕几句);谱系孩子的感官和感觉非常敏锐,他们对于不安全感有非常敏锐的反应,如果他不喜欢什么(事物、人物、风景、感受),不要勉强他,等他能量足够了,恐惧感会消退的。笔者孩子小时候曾经非常害怕肢体残缺的人,看到了就会情绪失控,现在他已经克服了恐惧,并且可以讨论和面对生死问题。

类似以上这些现象的可能还有很多,但是,都是有原因的,你如果理解了,完全可以看作正常现象,稍加引导,这些行为和现象就会消退。通过系统的培养,随着孩子长大,这些所谓的“傻、笨、怪”的现象都会减弱或消失。

3.理解、关爱和鼓励有大用。

这一点,笔者已经说过很多了。郑渊洁有一句话特别好: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

谱系孩子的心理非常敏感,任何负面的情绪和评价,都会把他们推向崩溃或自我封闭,更不要说打和骂了。

笔者一再强调要用正强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只用奖励手段,不用惩罚手段,正是基于谱系孩子的这个特点。

只奖励不惩罚,听起来很难理解,难道孩子做错事了也奖励他吗?这不是溺爱吗?

不是的,这是一种适合谱系孩子的教育技巧。当孩子做错事了,与他约定,下次不做就会受到表扬,连续不做错事,就会受到奖励,逐渐把坏事变成好事,把好行为巩固成为习惯。如果用惩罚手段,基于谱系孩子的特质,他的配合度会很差,家长难免操作不当,效率会非常低,而且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这会带来无穷的后患。

教育培养谱系孩子,家长的能力和技巧很重要,耐性和爱心更重要。如果你能把爱心与技巧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这会帮助你扫除很多障碍和麻烦。比如说,孩子犯了错,与其描述犯错的可怕后果,不如告诉孩子下次怎么不犯错,给他描述改错后的光明前景。同一件事,因为心态和方法不同,分别会带来破坏性或建设性的后果,日积月累,破坏形成灾难,建设带来飞跃。

有些家长讲自己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性格上有缺陷,不懂得怎么爱孩子。这是一种逃避思想,千万不要给自己借口。因为我们受过伤害,那更应该知道理解、爱与鼓励的珍贵,才不会轻易打碎它们,让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笔者就是从物质和父爱都比较匮乏的家庭状态下长起来的,但是,并没有让这种匮乏感去伤害自己的孩子(有空会写写这方面)。

谱系孩子在青春期会遇到比较大的麻烦,当孩子在脆弱、失控时,家长的理解、关爱与鼓励,家长镇定自若的示范,比什么灵丹妙药都更有用。在《孩子失控了怎么办》系列已经写过,不重复了。

4.始终保持与孩子一起成长。

谱系孩子的成长发育与普通孩子不同,他们的成长曲线是唢呐形的,前期会有一个比较长的低平期,但是,只要积累足够,后面会有一个加速上扬的过程。

另外,谱系孩子的成长周期也比较长,前期他们似乎起步比较迟缓,但是他们心地单纯,一旦开始进步,所谓的刻板会转化为专注追求,他们的成长窗口期反而比普通孩子持续更长。以笔者孩子为例,进入大学后,同学们开始追求享受的不在少数,但是,他一如继往地专注于学业目标,取得了强于很多孩子的成就。当然,他也有生活追求,只是他为了珍惜成长带来的社会尊重感和自我实现的契机,把这个满足感延后了。

作为谱系孩子的家长,一定要避免思维定势,不要轻易给孩子、给自己的生活下定论。同时也不要因为思维局限,错失或者干扰孩子新的成长窗口期。

笔者轻易不对其他谱系孩子及家庭发表评论,因为作为过来人,笔者理解每个孩子和家庭都都曾经或者正在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磨砺。但是,正是因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更要打开思维局限,避免遗憾发生。

借这个机会,笔者想说一说看了最近大家都很关注的《忘不了餐厅》这个节目中周博涵的表现(“大米和小米”最近发过这个视频)。如果博涵的家长看到了,希望这对你们没有形成冒犯,笔者的用意只是想给出一点建议,如有不妥,请原谅。

周博涵是一个23岁的孤独症人士,他小时候的症状是比较典型的。在成长过程中,周博涵展现出了音乐天赋,并且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帮助,在钢琴演奏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进修班。

周博涵是在对社会完全公开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几年他们一家接受过很多采访,包括这次上电视节目,为争取社会对孤独症的关注付出了很多。

看完这个节目后,笔者要说的有两点:

第一,建议以后不要称周博涵为“星星的孩子”了。首先,他已经成年,孩子这个称谓不适合他;其次,由于家长精心的教育培养,他的能力其实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他有高超的音乐智商,他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包括餐厅点菜),他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有顺畅的语言沟通互动能力,他的情绪和情感也出现了很好的发展,再用“星星的孩子”,对他是个束缚;再次,最关键的一点,周博涵有自主意识,并且这个自主意识不接受残缺这个概念。

在节目中,周博涵出现了强迫妈妈喝水和在眼前晃手的自我刺激表现,这个行为出现时,周博涵妈妈正当着他的面,主动向黄渤谈起周博涵有认知障碍。在这个语境下,周博涵是被无视的,或者是被当作病症标的来进行谈论的。在正常(平等)的三方谈话的情况下,两方这样公开谈论(无视)第三方的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

我们所有的家长都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这其实是对孩子很大的冒犯。我建议大家,如果希望孩子好起来,无论孩子暂时表现的程度有多严重,都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把他当作病人(特殊人士)来谈论,要记住,孩子看似没反应,但他的输入通道是通的。你输入什么,他就会长成什么。

周博涵在妈妈当着外人谈论他时,强迫妈妈喝水并且出现了情绪失控的表现,这其实很有可能是他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惜被解读成了行为障碍。他的这种看似怪异的自我刺激行为在视频中只出现了一次,而且没有指向别人,是指向了自己的妈妈。笔者曾经写到过,笔者的孩子以前也出现过突然咬牙搓手的自我刺激现象,现在回忆起来,这种行为也只针对他最爱的妈妈,并且只在妈妈说话音调变高时(让他闪回以前妈妈骂人的不好记忆)出现。

作为家长,是我们带着孩子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为了帮助孩子,我们采取过训练手段,甚至是干预手段,这些都对孩子有过伤害。孩子小时候基本是一盘散沙,为了适应社会,他基本是在我们的控制中长大的。但是,千万别忘了,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的能力也要成长,一定要及时转变观念、调整策略,不然我们的惯性行为,很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干扰,甚至会伤害到孩子。

第二,建议不要再强化周博涵所谓的核板行为和交流障碍。周博涵在节目中一出现,就展示自己记住了黄渤的生日,于是,这成了节目由始至终的一个焦点,它以两个画面出现,一个是博涵妈妈口中一直强调的影响交流的核板行为,一个是节目组刻意营造出来的“最强大脑”。

周博涵需要的不是这两个画面,他需要的是第三个画面,是李佳琦式的对他的尊重和正常的沟通。在李佳琦夸他的时候,他的脸上出现了羞赧的表情(这是一个复杂的情感表现,对谱系人士来说非常可贵),在李佳琦鼓励他抱狗、问别人生日时,他的状态是快乐、兴奋、自信的,这也很可贵,更为可贵的是,他会祝老人“长命百岁”,与人谈起“你的生日与他相同”,会说一位00后像王俊凯。这些表现有家长刻意培养的因素,但是,由此及彼、看人说话,已经呈现出了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可是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不管周博涵以前是什么状态,现在他已经不是那个状态了,今后更不应该是这个状态。建议周博涵的家长,不要再强调周博涵所谓的核板行为和交流障碍,除了像李佳琦一样,利用兴趣和需要来引导和鼓励周博涵与人社交,更应该做的是从心态和意识上把周博涵当作普通人来对待,向人介绍他时,用“这是周博涵”而不是“星星的孩子”,用“他擅长音乐和数学记忆”而不是“死板的机械记忆”,用“他有时会专注谈自己喜欢的话题”而不是“他有重复同一话题的刻板行为”。如果可以,最好不要再带他参加电视节目,让他身上的孤独症样板符号慢慢淡去,做一个普通而快乐的小伙子。

回到最初的话题,不管你的孩子现在是在哪个阶段,无论是小孤独、傻乎乎,还是青春的愤怒,都不要把被施了定身法,以为只能在那里。

知识和勤奋可以改变命运,不要给自己懒惰和迟滞的理由。

建议大家始终牢记,所有的因果,其实都由我们掌握。我们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保持学习成长,保持知识和思维的进步,你和你的孩子都会有希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孩子的管教方式
孩子情商低的根源在哪?是他心智解读能力差——
再见了幼儿园!自闭症孩子遭遇“退学”后,妈妈总结出了三点经验.....
20191104RICE课程群家长提问:45题
我和我的孤独症孩子们2023——理解、接纳、关爱
(原创)教育随笔:把孩子们放下,让他们自己学着走路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