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补锅锔碗记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常常见到一个白胡子补锅老人,挑着一副补锅担子,一头是风箱,一头是补锅锔碗杂具。这个补锅匠每到一个村庄,一声高喊:“补锅锔碗呶!”通庄的小孩会一窝蜂似地朝这个补锅老人身边涌去,看他作业,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当补锅匠叫唤后,村庄里三三两两的人家拿来了破碗漏锅让他来锔补。这种修理工全称就叫补锅锔碗人。庄邻互相通告时都直接说:“补锅锔碗的来了!”


只见这位老者慢条斯里地坐下来,摆上工具,用些引火的杂木棒,“呼啦呼啦”地拉着风箱,生起自带的小土炉。炉堂中有一个铁罐子(像如今装饮料的易拉罐大小和形状)。不一会功夫,炉堂中铁罐子里的生铁即被烧成通红的铁水。

到这个时候,补锅匠把庄邻送去的漏锅底朝天顶到头上方一看,确定了破漏后,先用砂纸在锅的洞眼周边打磨一下,然后用一只小铁勺子从炉堂的火罐子里舀出滚开的铁水往漏眼处一倒,迅即用一块石棉布朝倒上铁水的地方一捂,使其和锅紧密结合叮牢。待会儿再用冷水一激,最后用干破布擦拭一下,前后不到一刻钟,一个漏眼即被补好。如果不是新补处有凸出来的痕迹,还真是“天衣无缝”呢。这种用铁水补漏的方法叫“火补”,牢固结实,但价格贵,一个“疤子”(即补一个洞眼)要一角钱。

有的人家舍不得花“大”价钱,就“生补”,一个“疤子”才五分钱(当时一个鸡蛋才卖八分钱)。所谓生补,就是补锅匠用自备的铁钯子补漏洞,这种铁钯形如纽扣,正面光滑,中间凸起,反面有一对并拢着的“爪子”。补锅匠把破锅的漏眼子找到后,用细铁钉伸进洞眼,稍加扩大后把爪子从锅正面插进破漏的洞眼后,再把锅翻过来,使锅底朝天,把已伸出来的钯爪子用刀片插进并拢着的双爪子中间,左右一辦,使其紧贴锅底,再用小铁锤轻轻敲牢。最后在铁钯周边涂点泥巴,这就完事了。这生补漏眼虽便宜五分钱,但没有火补牢固,铁铲铲锅时稍不留神很容易使补钯子松动,于是又发生漏水现象。我家补锅时,我总是劝妈妈火补,因为火补能管很长时间锅不漏。

我小时候帮母亲做饭最怕锅漏,锅一漏锅堂里湿漉漉的水,一顿饭好不容易才能煮好,因为一直要等锅里的米沤开后糊住了漏眼方能把饭煮熟。这还指漏眼细小的情况下,要是漏眼大,就无法煮饭了,这是令人头疼的事,难怪母亲常说:“宁要严公恶婆,不要破锅漏屋”。

至于锔碗的活儿,虽比补锅简单,但技艺要高。只见补锅匠把他的老花眼镜架到鼻梁上,把破碗一块块拼齐。用布条捆绑牢,挟在两大腿膝盖处,用那小巧精致的手钻在破瓷上“吱刚吱刚”地打眼,打好眼后,再用细铜锔钩搭缝隙处。一只破碗十多分钟被他锔好,当场倒水试验,绝不渗漏。这老头真有本领,你的碗盘等瓷器物件破碎了,哪怕碎成三四瓣儿,只要不缺片他都能为你锔好,还能经久耐用。

我们这些孩子们往往不解,补锅匠这种钻为何能把饭碗瓷器等钻通。问母亲,她告之道:“那是金刚钻,不是木匠用的铁钻。”如果父亲在旁,他会随口告之我一个俗语:“你没听古人说吗?没有金钢钻,哪敢揽你的瓷器活啊!”

乡村中补锅锔碗的故事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它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永不磨来的烙印。虽然是农民锅碗瓢盆的生活锁事,但它见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即使一个破锅一只坏碗,也舍不得抛弃。不是舍不得扔掉,而是不能扔,因为买新的往往买不起。当时一张新锅要八角到一元,可一天的劳动工分仅值几角钱,低的才几分钱左右。

广大农村妇女明知“破锅漏屋”日子比有“严公恶婆”的日子还难过,但他们无法摆脱这“破锅漏屋”的窘困生活。于是只好“天天难过天天过”下去,于是补锅锔碗便成为一门养家活口的专门技艺,于是在乡村就出现补锅锔碗的手艺人走村串户叫喊:“补锅锔碗呶!”

在丰衣足食的今天,要是向年轻人讲起这补锅锔碗的故事,他们往往会仰天大笑:“这破锅破碗能值几文?”我的孙女王小涵还天真地问:“他们为什么不买新的呢?”可她哪里知道,如果不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百年的农村,这“补锅锔碗呶”的声音也许会在乡村中还要多停留十年二十年……

(文稿来源:文史淮安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补锅匠(上)
【七渔河·清涟阁】​尹祖泽散文||远去的吆喝声
锔盘碗张马尾箩补漏锅 货郎一到笑声多 ——乡间往事
铜锅补锅匠
●津沽360行 补锅匠
补碗补锅的大多身怀绝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