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古人的书法孤品

  古代书法流传不易,许多名人只要有一幅孤品流传下来,即使是小鸡啄米图那样的也会被后世视作拱璧。这两天整理了十四幅书法作品,都为该人仅见之作。孔子、曹操、诸葛亮、玄奘……请君细观。


01. 孔子《殷比干莫》

   残石藏河南卫辉比干庙 

  圣人镇楼。


  这是唯一一幅孔子作品,莫墓相通,据说是夫子拜谒比干墓后有感而发用剑刻的。虽说圣人笔迹在古代没人敢伪造,但“剑刻墓碑”仅见于该地明清志书,实在很令人怀疑。按理说春秋时“不封不树”,何来碑文一说?且此四字均为隶书,如“比”的写法汉隶中才有,“殷”的捺画更带有成熟隶书才有的波磔,等等。我看它结体舒朗,横平竖直,整体风格倒像是东汉的《开通褒斜道刻石》,存疑。


  不过当年乾隆信以为真,大笔一挥写了个“宣圣真迹”的匾。皇帝都钦定了,老百姓还能说啥?以前世界林姓人大会“比干文化论坛”还兴致勃勃地拿这个当议题呢。孔子隶书碑,有人以“春秋没有隶书”证伪,有人却能考证出“孔子把隶书往前带了三百年”。这是两种做学问的态度。


02. 蔡邕《熹平石经》

   残石藏西安碑林、国家图书馆等处

  东汉时,朝廷将各种经典用漆书写藏于兰台,即所谓“兰台漆书”。当时儒者各家抄本不同,有的为了让官方文本与自己的相合,竟然向兰台令史行贿以篡改漆书文字。蔡邕深感其害,便在熹平四年向灵帝上奏,请求将经书刊刻上石以正视听。于是请来工匠用八年刻了七经四十六碑,即《易》、《书》、《礼》、《鲁诗》、《春秋》和《公羊传》,字体方正端庄,一派庙堂气象,但略有呆板之嫌。


  董卓虽然敬重蔡邕,但对他写的石经似乎并不感冒,当年一把火烧了洛阳城,石经也被破坏。北齐高澄将石碑迁往邺都,运到时已不足一半。隋朝开皇年间,石经又被运往长安,但营造司竟拿它做柱子的基石。等到魏征去收集残存石经时,已找不到一块整的了。


  所幸董卓、高澄、营造司等都已经过去千年,要不然他们被网民骂“中华文化都是你们破坏的”都不知道怎么还嘴。


03. 蔡琰《我生帖》

   拓片见《淳化阁帖·诸家古法帖第五》

  此帖传为蔡文姬传世书法,留下的就《胡笳十八拍》的头两句:“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后人因之命名为《我生帖》。此帖基本字字独立,牵丝连带只有“之后”一处。虽然为行草书,却保留着隶书的笔意,透露出一股浓浓的古典美。说是汉末三国之初的书法,比较可信。关于这幅字,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叹道:“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落,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邪。”


04. 曹操《衮雪》

   原石藏汉中博物馆       

  《三国志》记载曹操曾两次两次来到汉中,据说“衮雪”是他定军山失利后进褒谷赏景遣怀,见水激岸石而心潮澎湃写的。观两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好听点叫自成一家,不好听叫野狐禅。这不是隶书转型阶段的正常字体,而应该是一个写惯了楷书的人偶一为之的,不信请看米芾隶书《智慧清净经》。此二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宋宝庆二年,然而并未确认书者;清嘉庆十九年《石门碑醳》摹绘也无“魏王”落款,故此系后之好事者添足刻画端倪可察。同治时金石学家吴大澂于此作《石门访碑记》,表示其系宋人伪刻。


  当地还有传说:说当时有人提醒曹公:“您这‘滚’字少了三点水啦。”曹操指着褒谷口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于是大家纷纷为曹丞相的机智鼓掌。其实滚衮本通,这种传说很多都是因为异体字、本字、俗字等产生的。如西湖边乾隆的“苏隄春晓”,导游说是因为乾隆当年南巡,觉得在湖中景色须用耳来听,于是自作主张把堤写成了隄。再如“花港观鱼”,康熙这鱼是三点底,导游说是康熙信佛,四点底的来源是火字,怕伤着鱼儿,才这么写的——其实就是异体字。其他各景点诸如“富贵无头、文章通天”等传说,大抵如是。


05. 张飞《立马铭》

   翻刻藏岐山县博物馆    

  该碑刻22字:“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据说是张飞大破张郃后趁着酒兴用矛刻的。南宋王象之《方舆纪要》云:“(八蒙)山下有勒石云‘汉将张飞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飞所自题也。”明人也有相关记载,但原石在清代已无踪影。现在留存的乃根据清代岐山知县胡升猷的家藏拓片翻刻。


  不过该碑疑点颇多:《三国志·张飞传》:“……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张郃军交战。”对照第一句话,此碑颇有依陈寿文字伪造的嫌疑;另外张飞在蜀再怎么牛逼,接受的肯定也只是汉的册封,而此时他的官职,还只是数年前杀吕布时曹操任命的中郎将。“汉将军”这一中央朝廷官职,他能用吗?此又存疑。不过从字体来看,宽博天真,厚重敦实,略似东汉《鲜于璜碑》,即使是伪作,也是符合时代特征的。


  邓拓的《燕山夜话》里有一篇《由张飞的书法谈起》:“光凭一条记载似乎证据也太薄弱了,不能确切证明张飞的画究竟如何……无论对于张飞的书或画,我们都没有理由随便就下肯定或否定的短语,我们既不能说他写不好画不好;也不能武断地说他就是书法家或画家。”同时,他希望“有朝一日再发现古代的拓本或图籍,其中也许很幸运地载有张飞的书画,那就谢天谢地。”这是对的。


06. 司马懿《阿史帖》
   拓片见《淳化阁帖·历代帝王法帖第一》

  又称《阿史病转差帖》,共十七个章草字。《淳化阁帖》肃府本释为“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列曹尚书之白书法”,大意来看是司马懿生病期间的一张便条。有人据此说是他跟曹芳装病时写的,未免牵强。总的来看这十七字笔画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感,其锋芒尽藏,遒劲有力,为章草佳作。如之、白、书等字,皆在帖中重复出现而无一相同,厚重而多变。故清代李瑞清评此帖云:“笔笔如铁铸之。”


  北宋黄伯思曰:“《阿史病转差帖》云晋宣帝亦未然。”清王澍曰:“此当是张芝书,误以为宣帝耳。”近人王壮弘《帖学举要》则明确定为伪帖。存一说。


07. 诸葛亮《远涉帖》
   复制品见《耕霞溪馆集帖》 

  “师徒远涉,道路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回,驰此,不复云云。亮顿首。”这是诸葛乔北伐归来后,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家书,古人考证其是王羲之临摹诸葛亮,经唐人双钩填廓的作品。如果说《阿史帖》还带着或隶书遗韵,那《远涉帖》就出人意外地飞扬飘逸。它通篇字体清秀,气象葱茏,结体上密下疏,紧守中宫。朱友仁跋曰:“余观此作,意趣潇洒,如芙蓉沿岸,自有一种清味,令人爱之重之,不容置。”


  此帖北宋时经苏轼与徽宗内府收藏,《宣和书谱》有相关记载。到了光绪十四年,北京古董铺“寄观阁”掌柜计彬从山西太谷觅得此帖,收藏家李葆恂垂涎于此而又不想出高价,就找到计彬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称其为后人伪作。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因为太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计掌柜最后竟稀里糊涂地将其以二十两银子贱卖,至今传为琉璃厂之笑柄。不过李葆恂死后原件就下落不明,直到上海博物馆陶喻之先生在清代叶应旸《耕霞溪馆集帖》中发现了一张摹刻图片,方得以补今人不见武侯手迹之憾。


08. 陆机《平复帖》
   墨迹藏故宫博物院       

  在本文论及的十四件书法作品中,《平复帖》毫无疑问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该帖出自西晋名士陆机之手,是我国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和流传有序的真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也是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平复帖》是陆机向友人问候疾病的一通信札,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其9行84字皆以秃笔枯锋为之,除了晋人特有的古朴、自然、淳厚的气质外,还略带竹木简章草书的意味。故明代张丑曰:“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平复帖》流传有序,藏家极多,最早印鉴为唐代。此帖清代入恭亲王奕?之手,后其孙溥儒因筹措丧费准备将其以二十万大洋卖给日本人,张伯驹(我们后面还会提到他)经傅增湘斡旋良久,最终以四万将其收入囊中。可贵的是,历代大收藏家在《平复帖》上钤下了无数印章,只有张先生不留丝毫痕迹,最后还把它在建国后无偿上交给了国家。


09. 陶弘景《瘗鹤铭》
   残石藏江苏镇江焦山碑林 

  原碑本位于江苏镇江焦山断崖石上,讲的是一位隐士养的鹤死了,遂将其伤心掩埋的故事。落款“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宋人黄长睿考证其为梁代陶宏景归隐茅山华阳洞时所作。综观残存90余字,点画灵动,字形开张而得天趣。黄庭坚书法得益于此良多,认其为“大字之祖”,并写诗叹道“大字无过瘗鹤铭”。——陶弘景你忘了?就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那个啊。


  此碑唐代即见著录,后遭雷击崩成五块落江中,北宋时捞起一块,南宋时捞起四块,于是原样拼合,没想到洪武时又掉进江中。直到康熙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花巨资招募船民,才在焦山下游把五块残石又追了回来。这次他学乖了,直接把它们砌进定慧寺的墙中,看你丫怎么跑!


  鹤被埋了,碑就跟着尸解而去。大概古碑放得野了,也是会渡劫成精的。


10. 玄奘《佛足印题记》
   残石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佛足印出土于陕西铜川玉华宫遗址。从题记上残存的“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叱矨城释迦如来蹈石留迹奘亲观礼图”24字来看,这是玄奘在印度亲礼佛足圣迹后,拓印回唐,然后请石工精心仿制而成的。其字为正楷,朴实无华,一如其人。玄奘回国后大部分时间在长安大慈恩寺的译经中度过,唐显庆四年经高宗批准后,他移居到更清净的坊州玉华寺。在用生命最后四年译完最宏大的一部佛经——六百卷《大般若经》后,玄奘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享年63岁。


  推荐央视纪录片《玄奘之路》。一个舍身求法的人,很朴实,很平淡,然而看到最后会落泪。


11. 李白《上阳台帖》
   墨迹藏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为天宝三年,李白与基友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时所作。当时李白寻访老友司马承祯,等到了阳台宫才知道司马承祯早已去世。太白遂伤感而题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此帖为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其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


  该帖流传有序,清末被溥仪带出宫,后被张伯驹以五千大洋购得。1956年,他通过统战部徐冰将此帖转呈毛主席,并在附信中写到:“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主席收到此帖非常高兴,观赏数日,后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12. 杜牧《张好好诗卷》
   墨迹藏故宫博物院        

  杜牧放到现在估计和李志差不多,张好好是他诸多暧昧女子中的一个。从诗序可知,杜牧26岁时赴豫章作幕僚,见到了13岁的歌妓张好好。杜牧对她颇有好感,没想到上司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抢先一步将其纳为小妾,并将其接到宣城,两人只好别过。六年后杜牧在洛阳竟然又见到张好好,其时她因为沈述师病死而流落街头,当垆卖酒。此情此景,杜牧不禁为之泣下——这就是《张好好诗卷》的由来。


  《宣和书谱》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该诗卷用精细麻纸,笔法劲健而有六朝神韵,是典型的唐代书法作品。然而读诗比品字更有意思,比如结尾洛阳重逢时,杜牧忽然笔锋一转,写起张好好对自己的询问来:“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还有什么理由去关心别人呢,自己不也落魄得像条狗吗?重逢竟是在如此尴尬的场合,杜牧也只好默然无语,“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了。元代乔吉看他们太苦,就写了出大团圆的《扬州梦》,典型的才子佳人剧。


  该帖流传有序,清末被溥仪带出宫,后被张伯驹六千大洋购得,并在建国后无偿上交给了国家。


13. 范仲淹《道服赞》
   墨迹藏故宫博物院        

  此帖故宫2015年石渠特展时曾于武英殿展出,某有幸得见。小楷纸本手卷,计8行97字。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士大夫之风可见一斑。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文同(就是胸有成竹的主人公)跋曰:“观之若侍其人之左右,令人既喜而且凛然也。”该帖流传有序,清末被溥仪带出宫,后被张伯驹一百一十两黄金购得,并……


  好吧,这次说点新的。话说张伯驹先生这样上交了大量国宝给国家的人,自然,文革时是要被批斗的。后来虽被平反,但家境已大不如前。1982年正月,张老因重感冒被送进病房,但因“级别不够”而不能住双人或单人间,只能和七八位病人挤一房,家人为此不断周旋。等到2月26日女儿张传彩终于拿到同意调换的“批示”时,张老已在北大医院的病床上溘然长逝。


14. 辛弃疾《去国帖》
   墨迹藏故宫博物院           

  此帖为清宫旧藏《宋人手简册》中的一页,属于应酬书信。中锋用笔,不激不厉,老实说在宋人信札中算很一般的作品。文中“秋初去国……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指的是在江西任上讨捕茶寇赖文政一事。考《孝宗本纪》,可知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时辛弃疾36岁。


  茶寇的出现和宋代茶法有关。宋代茶叶一向专卖,类似现在的土地政策。茶农和茶商如果敢不通过官府而直接交易,就属于会被严厉打击的小产权,轻则笞打,重则流放。但茶叶毕竟有暴利,于是茶农茶商就开始操着卖白粉的心购置武器,啸聚山林,是为“茶寇”。宋孝宗时,中国以江西为代表南方地区几乎都有茶寇,所以他就派辛弃疾这员猛将到江西去。辛弃疾也是有魄力,只三个月就诛杀了当地头头赖文政,从此江西就很少出现小产权茶了。


  不过想想也憋屈。辛弃疾一心报国,混到36岁只当了个大宋提刑官。好容易拿起枪杆子,没想到还不是北上而是南下。不知道赖文政被杀头时有没有对着他大喊一句“说好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呢”?


六尘
一个无聊的屁孩
关于人文(伪)方面的屁话~
945542330@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照民书法日课:临汉隶书韩仁铭
明拓《韩仁铭》
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张飞、钟繇、蔡邕的书法欣赏
古代“三大石经”:《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
三國兩晉書法鑒賞
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东汉:蔡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