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制度性“误伤”:到底伤到了谁?
userphoto

2023.11.08 江西

关注
承认制度性“误伤”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是制度结构里的个体。
因制度本身具有偏好属性,及其结构的错综复杂性,在存在偏好的同时,就必然有游离于偏好之外的存在,误伤由此而来。因此,“误伤”这个逻辑,实际上是包含了二元对立的嫌疑的。
在《天道》里,对这种二元对立,被丁元英描述为:“总得有人在地狱呆着。”
而作为制度人,一旦碰上二元对立模式,也就意味着进入了“非此即彼”的选择机制。这种机制在威权结构中,是显性机制,并通过制度、教育、文化,甚至日常关联事物,进行叠加式地规训,直至成为普遍个体的印记。
这种印记一旦覆盖式形成,那么,作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就诞生了。
制度性“误伤”,实际上,伤到的个体,大多是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个体。这种游离,一方面是不知情,另一方面是太知情后的叛逆。
前者构成了“误伤”的主体,后者构成了“误伤”中最惨烈的群体。


01

不知情的程度,描述的是制度结构漏洞的程度。
这部分被误伤的群体,占绝大部分,并且随着层级越往下,群体规模就越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层级的习性积累,形成了一种代际性的遗传。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体很难突破父母的层级。能突破的,大多数只能是碰上了大时代。
这种情况,我们也称之为“外循环”决定性误伤。
所谓大时代,就是处于大洗牌时代,社会机会被最大程度的释放出来。因此,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太平日久,结构就越趋向固化,能释放出来的机会,相对就越少。
习性遗传,并不只是认知结构,更多的是制度有意设计之后,所形成的层级圈定。也正是这种圈定,形成了不同语境的游戏规则。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就说,认知结构,其实是规则壁垒的产物。
而要突破这种壁垒,前提必须是了然这个壁垒背后的游戏规则。但即使是了然了,却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也仍然只能在围墙外面瞎溜达。
因此,这部分被误伤的群体,可能能看清一些东西,但是,在习性资本上的先天的匮乏,他们仍然只能被拒之门外。
第二、是“内循环”决定性误伤。
这种“误伤”,简单点说就是在框架结构上的群体,一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鄙视链。
这是人性根深蒂固的顽疾,任何系统,都必须要形成一种层级关系。所谓非层级,不优越。
因此,即使挤进了围墙,但最终仍然不够格坐上牌桌,其底层原因,要么是不能尽知上桌女的游戏规则,或者,即使尽知,也不得要领。
这种“要领”,就是“内循环”系统的壁垒,及其打破壁垒的路径。
实际上,结构的“外循环”模式,一般是可见的,有放在台面上的一套路径的。只是这种路径,也会受各种实际因素影响,而进入到“内循环”模式。
结构的“内循环”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路径,并没有太多能放在台面上的参考依据。因此,对于某些个体的“误伤”,就不可避免。


02

叛逆者,永远处于两个极端:极端的智识与极端的匮乏。
这部分群体,古往今来,总是散落在历史烟尘的不同角落,但却光耀千载。
卓越的智识,让他们早早发现了某些问题,或者,始终执拗地保持着自身的信念,一种是觉醒者,一种是赤子之心。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构成了与“结构”的不适配性,或者说,他们是有意设计结构的逃逸者,是以叛逆的姿态,游离于结构之外了。
也正是这种“游离”,他们一定不会进入到制度设计的偏好范畴之中,也就意味着,他们大概率会进入资源极端匮乏的状态。而资源的极端匮乏,大多数时候,一定会进一步助推他们的叛逆。
基于此,历朝历代,在制度设计上,一定会考虑这部分智识群体的结构偏好问题。但是,因为结构设计不可避免的漏洞,以及层级的种种不可见的壁垒,这个群体的个体,越优秀,反而越容易被“误伤”。
当然,这看似是一个微末个体的荣辱得失,但如果这种“误伤”,进入到一种惯性式的、大概率式的轨道,而同时,这种“惯性”被普遍接受为一种“正常”,那么,这背后,一定是整个“系统结构”出现了问题。
一方面是结构设计的问题,有太多漏洞了,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人已经被操纵这些漏洞的群体,以碾压式的力量,进行了认知的规训。


03

前两天,有个小孩跟我说了一个困扰:父母想让他去做一个安稳的工作,而他想做自己喜欢的事。
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对有点幸福的困扰,因为他还有得选。实际上,大部分人是没得选。
没得选,就意味着仅剩的选择,其实是更趋向生存层级的。这是很底层的需求,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这个“趋向”上,委曲求全,抽筋扒皮。
所谓安稳,本质是生存有了较长期限的保障,基于此,很多人都会趋向安稳,因此,从获得机会的概率讲,安稳的工作其实不多。尤其在整体“结构”释放不了太多机会的情况下,这种“趋向”就一定会演变为“内卷”。
而对于那些处于更大可能性被“误伤”位置的个体,或许在安稳的前提下,全力做足自己的长处,才可能是最大的破局筹码了。当然,能让自己进入这种层级的“门槛”,已经很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刘业进 | 合作秩序之谜:多层级选择框架下的偏好与制度共同演化
规则与制度,是集体博弈的结果
走出内耗,必须从3个纬度解决“标准”问题
陈春花:如何发挥“身份认同”的激励作用?
浅议组织管理中“帮派”存在的积极意义——子休
PRL速递:超图上群体选择困境的演化博弈模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