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业震动!赤藓糖醇导致心血管疾病?野兽解读来了
userphoto

2024.02.29 江西

关注

前几天,权威期刊《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新研究指出:赤藓糖醇会提升心血管疾病风险。

此研究一出,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健康食品行业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要知道,过去这些年,健康食品行业最大的一个趋势就是「减糖化」。随着大众对添加糖危害的认知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品牌,开始主打「低糖」、「少糖」、「0糖」的概念。

而这波趋势中赤藓糖醇作为一种优秀的代糖,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健康食品当中,替代白砂糖、果糖等传统的添加糖,为食品提供甜味。

赤藓糖醇之所以在过去这几年中,会如此受欢迎,的确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着一些独特的优势:

  • 跟白砂糖等真糖相比,赤藓糖醇几乎零卡,而且不升糖,也不刺激胰岛素,有利于减肥和改善代谢健康;

  • 跟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等传统人工合成代糖相比,赤藓糖醇有着更高的安全性;

  • 跟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天然代糖相比,它有着更好的风味,没有明显的异味,更接近真糖的口味;

  • 跟木糖醇、麦芽糖醇等其他糖醇相比,赤藓糖醇升糖指数更低,而且对胃肠道的刺激更小,更不容易出现腹泻等症状。

而《自然·医学》杂志的这项新研究一经发表,瞬间将赤藓糖醇推向了舆论风口。很多关注野兽生活的朋友们都来问我们,这个研究是真的吗?赤藓糖醇真的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吗?以后还能不能吃赤藓糖醇了?

野兽生活团队在得悉这项研究之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研究的原始文献,对研究人员使用的方法和数据进行了仔细梳理,并与过往赤藓糖醇的其他研究进行了交叉比对,希望弄清楚事情的真相,给大家一个科学客观的答复。

经过几天内部的梳理和充分讨论之后,今天,我们就来深度剖析一下这项最新研究。并结合其他各项研究,帮助大家了解赤藓糖醇对心血管疾病的真实影响。

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从研究流程来看,跟其他很多营养学领域中单纯的流行病学调查相比,这项最新研究的研究人员做出了更大的努力,试图找出更确切的因果关系,含金量的确更高。

研究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相关性

通过对特定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作者发现,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越高,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首先对1157名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士的空腹血浆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看看这些人的血液中哪些成分特别「可疑」。

结果,他们发现血液中的赤藓糖醇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有相关性。

大白话就是:在这些人群中,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高的人,更有可能发生心脏病、脑中风、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第二步:

重复验证相关性

然后,研究者在另外两个独立队列中验证了这一结果,发现无论欧洲还是美国的数据,都有类似的相关性:在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中,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越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越高。

我们这里补充一句,从以往的科研文献来看,其实早就有其他研究人员发现,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

总之,前两个步骤中,最新研究观察了多个流行病学队列,总共覆盖4000多位心血管疾病高风险者,发现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较高的人,患心脏病、中风和死亡的风险更高。

研究者自己也清楚地知道,相关性不能代表因果性。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更高的人群,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更高这一现象,并不能真正证明摄入赤藓糖醇就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上升。

于是,研究者继续做了第三步研究。

第三步:

体外试验+动物试验

接下来,作者做了一些人类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试图找到赤藓糖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背后机理。

研究人员提取人类血液样本,并且提高了血小板浓度,然后与不同浓度的赤藓糖醇混合,进行观察。

他们发现:赤藓糖醇浓度越高,血小板越容易出现一系列变化,例如「血小板聚集程度」更高。这些情况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早期迹象,研究人员猜想,高浓度赤藓糖醇可能「诱发血栓」。

在动物研究中也发现,与对照溶液相比,给小鼠注射高浓度的赤藓糖醇后,加快了血液凝块形成的速度。

总之,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及动物试验,试图告诉大家:赤藓糖醇可能促进血栓形成。

第四步:

人体试验

研究者们给8名健康志愿者喝了一杯含有30g赤藓糖醇的饮料,这个摄入量其实算是比较高的。

比如国内知名的「某某森林」的气泡水,一瓶中的赤藓糖醇含量不到20克。一块100克的生酮蛋糕里,赤藓糖醇的含量大约在8-12克(野兽生活旗下各款产品赤藓糖醇具体含量在文末有详细说明)

研究人员发现,喝完30g赤藓糖醇仅仅30分钟后,受试者血液中赤藓糖醇的浓度就增加了上千倍,而且在随后的2~3天内都保持在较高浓度水平。

以上,就是这项最新研究所做的4步关键动作。

总结一下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

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高有相关性。

2)体外+动物试验表明:赤藓糖醇浓度高,可能促进血栓形成。

3)人体试验表明:多喝赤藓糖醇,会急剧升高血液中赤藓糖醇的浓度。

看到这些,你是不是也会不自觉地认为,吃赤藓糖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网络上的很多媒体和博主,看到这份研究之后,这两天也纷纷发声,开始传播「摄入赤藓糖醇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观点。

但我们今天要客观地告诉大家,这项研究其实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接下来,我们就认真梳理一下这项研究的主要局限性。

在我们看来,这项研究至少具有三大局限性,分别是:定义不太可靠、方法不太可靠、作者不太可靠。

定义不太可靠:

血浆赤藓糖醇≠膳食赤藓糖醇

新研究试图告诉我们,通过食物或饮料摄入赤藓糖醇,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

然而,「血液中的赤藓糖醇」跟「食物中的赤藓糖醇」并不是同一回事。「血液中的赤藓糖醇」不一定来自食物,人体本身也会产生内源性赤藓糖醇(是的,你没看错)

我们体内有一条代谢通路名为磷酸戊糖通路(PPP),通过它,人体可将葡萄糖和果糖代谢为赤藓糖醇。

在第一步流行病学研究中,这项新研究完全没有测量膳食赤藓糖醇,也就完全不知道受试者吃了多少赤藓糖醇。

实际上,在《自然·医学》发表的最新研究中,大多数受试者的血液数据是很多年前就完成采集的,当时赤藓糖醇远没有今天这么流行。

而且,第四步的人体试验表明,当8位受试者喝下含有30克赤藓糖醇的饮料后,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会迅速狂飙到3000~8000μM,1天后仍保持在100+μM,1周后才能回落到4.5μM左右。

而在第一步的研究当中,在心血管高风险人群中,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超过5.97μM就算「高」,而最高也只观察到137μM

如果这些受试者真的经常食用赤藓糖醇,那么体内的赤藓糖醇浓度应该不会这么低。这样看来,新研究中观察到的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较高的现象,不太像是食物中的赤藓糖醇引起的。

如果血液中较高浓度的赤藓糖醇不是来自食物,又会来自哪儿呢?

2023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表明,血液中较高浓度的赤藓糖醇,可能由高糖饮食、代谢功能异常等情况诱发。

前文我们提到了,人体可以通过磷酸戊糖通路(PPP)产生内源性赤藓糖醇。

研究人员指出,高糖饮食、葡萄糖不耐受等情况会刺激体内的磷酸戊糖通路(PPP),最终产生大量内源性赤藓糖醇。

其他研究也显示,高糖饮食、氧化应激、炎症、糖尿病、肥胖等情况会让磷酸戊糖通路(PPP)加班工作,从而产生更多的内源性赤藓糖醇。

换句话说,很可能是高糖饮食、氧化应激、炎症、胰岛素抵抗、肥胖等情况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同时也「顺便」升高了血液中赤藓糖醇的水平。

方法不太靠谱

尽管作者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但在研究方法层面,最新研究还是有一些缺陷:

科研「蒙太奇」

「蒙太奇」原本是建筑学术语,意思是将不同的结构、装饰物进行整合,组装成整体。电影发明后,又引申为「剪接」的意思,将不同镜头进行裁剪、拼接,达到想要的故事效果。

在科学研究中,也可能存在「蒙太奇」效应,最新的赤藓糖醇研究就是极好的例子:

  • 第一步,将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圈定为「可疑对象」。

  • 第二步,通过其他观察性研究,「验证」了赤藓糖醇的危害。

  • 第三步,通过体外试验和动物实验,发现赤藓糖醇可能促进血栓。

  • 最后,又让健康人喝下赤藓糖醇,发现血液中赤藓糖醇急剧升高。

这么几步下来,再加上很多人分不清「血液赤藓糖醇」和「膳食赤藓糖醇」的区别,人们就难免会有一种印象:喝赤藓糖醇,会导致心血管疾病。

这样,通过不同的细分研究,就形成了「蒙太奇」般的科研效果。

这种研究方法的问题在于,「证据拼接」容易存在逻辑漏洞,它会快速占领大家的直觉认知,却可能离真相越来越远。

而且,这个「蒙太奇」研究的其他几个环节本就不太严谨。

观察性研究

在科学界,有一个寓言叫做「消防员假说」:

从前,有一位科学家,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后,发现一个有趣的关联:消防员出动得越多,火灾就越严重。

科学家就此提出结论:消防员是造成大型火灾的主要原因。

而为了减少火灾,这位科学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应该尽量减少消防员。

这样的笑话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在营养健康科学界以及相关的媒体传播中,这样的谬误比比皆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种观察性研究:大量数据中,发现A事件常常与B事件一起发生,然后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A事件是B事件的原因,A事件导致了B事件。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点:相关性≠因果性。也就是说,A事件常常与B事件一起发生,并不能说明A事件是B事件的原因,正如「消防员出动多」并不是「火灾严重」的原因。

放到最新的赤藓糖醇研究也一样,血液中赤藓糖醇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往往同步发生,但赤藓糖醇可能并不是心血管疾病升高的原因。

体外试验

最新的赤藓糖醇研究,还使用了「体外试验」方法:提取人类血液样本,并且提高了血小板浓度,然后与不同浓度的赤藓糖醇混合,进行观察。

然而,体外实验往往并不可靠,因为体外环境与体内环境千差万别。由于人体生理机制的极端复杂,在体外观察到的结果,在体内可能完全不同。

例如,「某某清瘟胶囊」在体外试验中似乎可以杀灭新冠病毒,但到了人体环境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造成哪些其它层面的影响,都是未知的。

而且,在最新赤藓糖醇研究中,作者使用的人类血液样本也经过特殊处理,特意提高了血小板浓度,这进一步扩大了与人体真实环境的差别。

再者,研究人员发现异常高浓度的血小板+异常高浓度的赤藓糖醇,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增加」等情况。

这些情况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初步迹象,但最终是否真的会形成血栓,尤其是在体内环境下,完全是未知的。

总之,这样的体外试验并不能证明「高浓度赤藓糖醇会导致体内血栓形成」。

动物实验

为了证明「赤藓糖醇导致血栓」,最新的赤藓糖醇研究还使用了「动物研究」方法。作者发现,与对照溶液相比,给小鼠注射高浓度赤藓糖醇加快了血液凝块形成的速度。

然而,动物与人体的生理机制差别极其巨大,在心血管层面尤其如此。

例如,正常条件的小鼠,是几乎无法形成像人类那样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人员必须通过特殊的基因改造,配合非常不正常的食物药物配比,才能让小鼠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生理机制的天然之别,用小鼠研究无法证明「高浓度赤藓糖醇会导致人类血栓形成」。

作者真的可靠吗?

要想评估一项研究的结论是否可靠,我们也可以看看研究作者过往的研究质量如何。

如果作者以往的研究结论都严谨可靠,那么后续研究的结论就更可能令人信服。相反,如果作者过往的研究不太靠谱,那么后续研究的结论就需要多打一个问号。

最新赤藓糖醇研究的主要作者是Stanley Hazen,这位老师近年来最大的学术兴趣是研究氧化三甲胺(TMAO)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最新赤藓糖醇研究的主要作者Stanley Hazen)

这位Stanley Hazen老师和团队认为,人体内高浓度的TMAO与心脏病风险提高相关,而多吃红肉会提高体内TMAO水平。因此,TMAO会导致心脏病,为了预防心脏病,应该少吃红肉。

然而,其他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等情况会增加心脏病风险,同时也会提高体内TMAO水平。正常吃红肉并不会增加心脏病风险,而鱼肉等其他「心脏健康食物」也可能提高TMAO水平。

也就是说,TMAO很可能并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而是其他慢性疾病的结果,而这些慢性疾病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

但是,Stanley Hazen团队不仅忽略这些相反结论的研究,还在积极研发降低TMAO的药物,以图获取利益。

因此,从现有的证据来看,这项最新赤藓糖醇研究的作者并不特别值得信任,他长期以来一直使用不太严谨的研究方法,而忽略大量相反证据,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令人信服。

总之,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我们无法得出「吃赤藓糖醇,会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结论。

想要了解赤藓糖醇的全貌,我们不能只看一项最新研究,还要综合其它研究来看。

实际上,其他众多动物试验和人类临床研究表明,赤藓糖醇不仅没有显示出心血管疾病之类的不良反应,反而具有多种健康益处。

比如在一项动物试验中,小鼠连续8周被喂食赤藓糖醇,血浆赤藓糖醇水平增加了20-60倍,但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反应。

另一项研究中,大鼠被喂食10%赤藓糖醇的饮食,连续两年。研究人员观察到这样的饮食有利于大鼠保持健康体重,同时不影响其他代谢标志物。

在人类临床试验中,长期对照试验证据表明,食用赤藓糖醇对口腔健康有益,在儿童和成人中都是如此。

而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食用赤藓糖醇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这些情况意味着心血管功能的改善,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降低,而不是提高。

2022年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与蔗糖、三氯蔗糖、自来水相比,口服赤藓糖醇可以提高饱腹感、降低能量摄入,从而可能有利于减肥。

2023年发表的一项综述研究中,作者梳理了口服赤藓糖醇对口腔、胃肠、血液循环、肾脏与泌尿等多个身体组织的影响。作者指出,口服赤藓糖醇的潜在益处包括:

  • 降低卡路里摄入

  • 降低体重

  • 降低HbA1c

  • 降低血管硬度

  • 改善内皮功能

  • 降低血收缩压

  • 降低中心脉压

此外,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也刚好发现知乎上一位年轻的心脏病患者也分享了自己服用赤藓糖醇后的改变:体重减轻、血糖稳定、血栓消失、心脏功能逐渐恢复……

这个经历与上面说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

从目前已有的证据来看,最新的这项研究并不能证明「吃赤藓糖醇会导致心血管疾病」。

那些心血管疾病风险人群体内赤藓糖醇浓度更高,不一定是由于摄入了外源性赤藓糖醇,而更可能是高糖饮食、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情况,导致内源性赤藓糖醇增加。

而此前对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人群的临床试验则显示,服用赤藓糖醇可能改善血管功能。

但是,因为出现了这样一项研究,出于审慎考虑,我们目前也不能说,服用赤藓糖醇对心血管就绝对无害。

基于现有的证据,我们倾向于认为

对于大多数正常的健康人群,没必要因为这项研究而过度反应,从此视赤藓糖醇为洪水猛兽。适量摄入赤藓糖醇,并没有明确的危害性,而它0卡0糖的优点却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特殊人群来说,还是需要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自行判断。如果实在对赤藓糖醇不放心的话,选择代糖时,可以优先选择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其他天然代糖,但风味可能没有赤藓糖醇那么好。

但无论对于健康人群还是疾病人群,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等人工合成代糖都最好远离。

科学总是在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当中,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出现了更高质量的研究坐实了赤藓糖醇对人体的危害性或安全性,到那时我们才能做出更加肯定的判断。

野兽生活会持续关注这个领域里的研究进展,如果有更新的高质量研究出现,我们也将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读。

附录说明

参考文献:

[1]Witkowski M, Nemet I, Alamri H, et al.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J]. Nature Medicine, 2023: 1-9.

[2]DiNicolantonio J J, McCarty M, OKeefe J. Association of moderately elevated trimethylamine N-oxide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Is TMAO serving as a marker for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J]. Open Heart, 2019, 6(1): e000890.

[3]Costabile G, Vetrani C, Bozzetto L, et al. Plasma TMAO increase after healthy diets: results from 2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dietary fish, polyphenols, and whole-grain cereal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1, 114(4): 1342-1350.

[4]Ortiz S R, Field M S. Chronic dietary erythritol exposure elevates plasma erythritol concentration in mice but does not cause weight gain or modify glucose homeostasis[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1, 151(8): 2114-2124.

[5]Lina B A R, Bos-Kuijpers M H M, Til H P, et al. Chronic 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study of erythritol in rats[J].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1996, 24(2): S264-S279.

[6]Ortiz S R, Field M S. Mammalian metabolism of erythritol: a predictive biomarker of metabolic dysfunction[J].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 Metabolic Care, 2020, 23(5): 296-301.

[7]Barrea L, Annunziata G, Muscogiuri G, et al. Trimethylamine-N-oxide (TMAO) as novel potential biomarker of early predi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J]. Nutrients, 2018, 10(12): 1971.

[8]Mazi T A, Stanhope K L. Erythritol: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Its Potential to Be a Beneficial Dietary Component[J]. Nutrients, 2023, 15(1): 204.

[9]Wolnerhanssen, B.K.; Cajacob, L.; Keller, N.; Doody, A.; Rehfeld, J.F.; Drewe, J.; Peterli, R.; Beglinger, C.; Meyer-Gerspach, A.C. Gut hormone secretion, gastric emptying, and glycemic responses to erythritol and xylitol in lean and obese subjects.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16, 310, E1053–E1061.

[10]Flint, N.; Hamburg, N.M.; Holbrook, M.; Dorsey, P.G.; LeLeiko, R.M.; Berger, A.; de Cock, P.; Bosscher, D.; Vita, J.A. Effects of erythritol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pilot study. Acta Diabetol. 2014, 51, 513–516.

[11]Teysseire F, Flad E, Bordier V, et al. Oral Erythritol Reduces Energy Intake during a Subsequent ad libitum Test Me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in Healthy Humans[J]. Nutrients, 2022, 14(19): 3918.

本文✏️作者

小帅

本文📝编辑

鸡侠

本文💻设计

西西

本文⌨排版

Cc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赤藓糖醇快被冤死了
吃下去是肉,长出来是毒!揭开红肉致心脏病的秘密
抑制血栓形成:一种靶向肠道微生物的全新疗法
科研动态|Am J Clin Nutr:血液中氧化三甲胺浓度与饮食和心血管代谢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关系:...
消化红肉时肠道细菌产生的代谢物会增加心脏病风险
加速血管老化!研究发现红肉增加心血管风险的新联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