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5节

  问既住史。
  问个人生活史。
  问家族史。
  问现在症状是问诊重点。
  3、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重点突出:问诊重点,即病人的主要病痛,围绕重点有目的、有步骤的全面了解,不使遗漏。
  (2)语言通俗、客观:不用患者不懂的医学术语,不主观套问或暗示,必要时可提示和启发。
  (3)态度和善:对病人寄于同情,避免不良刺激,取得病人信任,帮助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4)询问危重病人:扼要询问,重点检查,及时抢救,不详之处再作补充。
  一、问寒热
  (一)问寒热内容
  l、发作时间。
  2、寒热程度及性质,
  3、伴随症状。
  (二)寒热临床表现及意义
  1、恶寒发热
  [临床表现]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
  [临床意义]主表证。恶寒重,发热轻,为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为表热证;发热轻,恶风自汗,为太阳中风证。
  2、但寒不热
  [临床表现]病人只觉怕冷而不发热,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
  [临床意义]久病畏寒,属虚寒证,新病腹脘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属实寒证。
  3、但热不寒
  [临床表现]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
  (1)按症状有三种热型:
  ①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
  ②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临床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类型:
  阳明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热甚。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
  ③微热,轻度发热,其热势较他多在37~38℃之间。
  (2)按病机有以下三种:
  ①阴虚发热:见阴虚潮热。
  ②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或高热不退,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等症。
  ③小儿夏季热:小儿在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不已,至秋凉时不治自愈。
  [临床意义]壮热,主里实热证;阳明潮热,属阳明腑实证;湿温潮热,见于湿温病;阴虚期潮(阴虚发热),属阳虚证;微热,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湿热病的后期,气虚发热,属脾气虚;小儿夏季热,是小儿气阴不足之征。
  4、寒热往来
  [临床表现]恶寒与发热定时或无定时交替而作。
  [临床意义]寒热往来定时发作者,见于疟疾病;无定时者,属少阳病证。
  二、问汗
  (一)问汗内容
  1、汗的有无。
  2、汗出时间。
  3、汗出部位。
  4、汗量多少。
  (二)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表证辨汗
  [临床表现]表证无汗或有汗。有汗或兼发热恶风,脉浮缓;或兼发热重,恶寒轻,脉浮数。
  [临床意义]无汗属表寒证;有汗前者为太阳中风表虚证,后者主表热证。
  2、里证辨汗
  [临床表现]有以下五种情况:
  (1)自汗: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
  (2)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3)大汗:汗出量多,或为大汗蒸蒸或为冷汗淋漓。
  (4)冷汗:汗凉,四肢不温。
  (5)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临床意义]自汗,属阳虚证;盗开,属阴虚证;大汗蒸蒸,为里实热证;冷汗淋漓,见于亡阳证,战汗,出汗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之佳象;若汗出后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盛正衰危候。
  3、局部辨汗
  [临床表现]有以下三种情况:
  (1)头汗: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又称为“但头汗出”。
  (2)半身汗,病人仅半切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或为上半身。
  (3)手足心汗,病人手足心出汗较多。
  [临床意义]头汗见于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循阳明经上蒸头面病证;若头汗如油,为虚阳上越危候。
  半身汗,无扦一侧为患侧,由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手足心汗多,属脾胃气虚证。
  三、问头身
  (一)问头身内容
  1、自觉症状。
  2、症状休作时间。
  3、症状发生部位。
  4、症状性质。
  5、其他兼症情况。
  (二)临床表现及意义
  1、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可表现于不同部位,其发作时间和性质也不尽相同。
  [临床意义]
  (1)根据头痛部位不同,以确定其所在的经络病位:前额部连眉按骨痛,属阳明经头痛;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巅顶痛,属阙阴经头痛;头侧痛,属少阳经。
  (2)根据头痛性质不同,辨识外感内伤和病性的寒热虚实:外感头痛,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病无休止,系感受风,寒,暑,湿等邪所引起,属实证;内伤头痛,发病慢,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系气血精髓亏少,不能上荣于头,使脑海空虚所致,属虚证。
  2、头晕
  [临床表现]病人自感头部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视物旋转,不能站立,常伴有恶心呕吐,甚则晕倒。
  [临床意义]根据头晕的不同情况,可以鉴别疾病的不同性质:病人头晕胀痛,为肝阳上亢;头晕昏沉,属痰湿内阻所致;头晕眼花,为气血两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为肾精亏虚所致。
  3、身痛
  [临床表现]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发病新久不一。
  [临床意义]新病身痛多由感受外邪所致者,常见于风寒,风湿表证;或感受署湿疫毒,称“阳毒”。久病身痛,卧床不起,多属营气不足,气血不和。
  4、身重
  [临床表现]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
  [临床意义]头身困重,兼见脘闷纳呆、便溏、苔腻为感受湿邪所致;身重嗜卧,少气懒言,倦怠乏力为脾气亏虚所致。
  5、四肢痛
  [临床表现]四肢关节肌肉疼痛,或为游走不定,或为重着不移,或局部红肿结节。
  [临床意义]关节游走性疼痛,由感受风邪所致行痹证;疼痛剧烈不移,属感受寒邪的痛痹;四肢疼痛重着,是湿邪引起的著痹;四肢关节红肿疼痛,或小腿部兼见结节红斑,为湿郁化热的热痹。
  6、腰痛
  [临床表现]腰痛绵绵酸软,或冷痛重着,或刺痛不移。
  [临床意义]肾虚腰痛,腰部绵绵作痛,酸软无力;寒湿腰痛,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剧;瘀血腰痛,腰部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活动受限。
  四、问胸胁皖腹
  (一)问胸胁皖腹内容
  1、症状部位。
  2、症状性质。
  3、兼症。
  (二)胸胁皖腹临床表现及意义
  1、问胸部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疼痛,如憋闷,绞痛,窜痛,刺痛等,同时还会有痰浊或其他各种兼症出现。
  [临床意义]胸部疼痛,多属心肺病证的反映
  (1)胸痹:胸痛憋闷,痛引肩臂。
  (2)真心痛: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
  (3)肺痈,胸痛而咳吐脓血腥臭痰。
  (4)气滞疼痛:胸胀痛走窜,太息易怒。
  (5)血瘀疼痛: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6)肺实热证: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煽。
  (7)肺阴虚证: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8)痰湿犯肺:胸闷咳喘,痰白量多。
  2、问胁部
  [临床表现]胁部以疼痛症为主,胀、灼、刺、窜痛等。
  [临床意义]肝胆位于右胁,而两胁均为肝胆二经分布的部位。询问胁部的异常变化,主要可以了解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
  (1)胁胀痛,太息易怒,多为肝气郁结。
  (2)胁肋灼痛,面红目赤,多为肝火郁滞。
  (3)胁肋胀痛,身目发黄,为肝胆湿热。
  (4)胁部刺痛,固定不移,为瘀血阻滞。
  3、问胃腕部
  [临床表现]胃脘主要症状是疼痛,如胀,灼,冷,隐,刺痛等,同时常表现与饮食、寒热有密切关系。
  [临床意义]主要可以诊察胃腑病变情况。
  (1)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属寒邪犯胃。
  (2)胃脘灼热疼痛,口臭便秘,属胃火炽盛。
  (3)胃脘胀痛、嗳气,部怒则痛甚,为胃腑气滞。
  (4)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属胃阳虚。
  (5)胃脘灼痛嘈杂,饥不欲食,属胃阴虚。
  (6)胃脘刺痛,痛有定处,属胃腑血瘀。
  4、问腹部
  [临床表现]腹部以各种性质的疼痛为主与寒热、饮食等因素多相关。
  腹部的范围较广,脐以上为大腹;脐以下为小腹,小腹两例为少腹。
  [临床意义]询问腹部变化,可以察知所在脏腑病证的寒热虚实。
  (1)大腹隐痛,喜暖喜按,便溏,为脾胃虚寒。
  (2)绕脐痛,起包块,按之可移,为虫积。
  (3)凡腹痛暴急剧烈,胀痛,拒按,得食痛甚,多属实证。
  (4)凡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多属虚证。
  (5)几腹痛得热痛减,多为寒证。
  (6)凡腹痛,痛而喜冷,多属热证。
  (7)小腹胀痛,小便不利,为癃闭。
  (8)小腹刺痛,小便自利,为蓄血。
  (9)少腹冷痛,牵引阴部,是寒凝肝脉。
  五、问耳目
  (一)问耳目内容
  1、问耳的听力及异常感觉
  2、问目的视力及异常感觉
  (二)耳目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耳与目均为身体的感觉器官,又分别与脏腑经络有联系,故询问耳目的状况,不仅可以考察耳目局部的病变,并可了解全身的病变。
  1、耳鸣
  [临床表现]耳中有响声如潮水或蝉鸣,妨碍听觉。
  [临床意义]暴鸣声大,以手按之更甚者,属实证,多由肝胆三焦之火循经上扰所致;鸣声渐小,以手按之可减轻者,属虚证,多由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而成;脾湿过盛,清阳不升,清窍失养,亦可致耳鸣。
  2、耳聋
  [临床表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听觉丧失。
  [临床意义]有虚实之分。
  伤寒耳聋,多系邪在少阳,经气闭塞所致;温病耳聋,多为邪火蒙蔽清窍,阴精不能上达所致;外感风温,鼻塞头重也可致耳聋。以上属实证,较易治。
  久病、重病出现耳聋,则为心气虚衰,肾惫精脱所致,病属危侯;老年耳虚精衰,以上属虚证,难治。
  3、重听
  [临床表现]听声音不够清楚。
  [临床意义]多为风邪所致,或属肾经有热;或是下元已亏,上盛下虚。
  4、目痛
  [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疼痛。
  [临床意义]目剧痛,连及头痛,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如云雾状为青风内障。
  5、目眩
  [临床表现]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
  [临床意义]肾阴亏虚,肝阳上亢者,目眩兼头晕头胀,面赤耳鸣,腰膝酸软;痰湿内蕴,清阳不升者,目眩兼头晕,胸闷,体倦、肢麻,恶心,苔腻。
  6、目昏
  [临床表现]两目昏花,干涩,视物不清。
  [临床意义]可见于久病、虚证及老年人。多由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而致。
  7、雀目
  [临床表现]一到黄昏视力明显减退,如雀之盲。
  [临床意义]属肝虚为病。
  六、问饮食、饮水与口味
  (一)问饮食、饮水与口味内容
  l、饮食喜恶与多少。
  2、口渴情况及水入情况。
  3、口味异常情况。
  (二)饮食、饮水与口味临床表现及意义
  根据口渴的特点,饮水的多少和有关兼症,可以了解病人津液的盛衰和输布降碍,以及分辨疾病的性质。
  l、口不渴
  [临床表现]虽病而不渴。
  [临床意义]标志着津液末伤,多见于寒证或是没有明显的热邪。
  2、口渴多饮
  [临床表现]病人口渴明显,饮水量多。
  [临床意义]是津液大伤的表现。临床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口大渴喜冷饮,属实热证。是里热亢盛,津液大伤,饮水自救的表现。
  (2)大渴引饮,小便量多,兼见能食消瘦为消渴病。
  (3)汗,吐,下,利后,团津液耗伤,亦可出现口渴多饮。
  3、渴不多饮
  [临床表现]病人虽有口干或口渴感觉,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
  [临床意义]临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口干但不欲饮,属阴虚证。因阴虚津液不足,不能上承于口则口干;体内无实热耗津,故不欲饮。
  (2)口渴饮水不多,属湿热证。因湿热内困,津液气化障碍,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因内有湿邪,则不能多饮。
  (3)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属痰饮内停。因痰饮为阴邪,内停伤阳,津液不能气化上承则口渴喜热饮。因是津液输布障碍而非津液不足,故渴不多饮。饮停于胃,胃失和降,故水入即吐。
  4、口干
  [临床表现]口虽干渴,但水入口而嗽水不欲咽。
  [临床意义]属内有瘀血。
  5、食欲减退
  [临床表现]病人不思进食或甚则厌食。
  [临床意义]临床常见有以下四种:
  (1)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属脾胃气虚。
  (2)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属湿邪困脾。
  (3)纳少厌油食,兼见黄疸胁痛,属肝胆湿热。
  (4)厌食,兼见嗳气酸腐,属食滞内停。
  此外,妊娠厌食呕吐为妊娠恶阻。是因妊娠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不严重者属生理现象。
  6、多食易饥
  [临床表现]病人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身体反见消瘦。
  [临床意义]临床常见有以下两种:
  (1)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口臭便秘,舌红苔黄,属胃火亢盛,腐熟太过所致。
  (2)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泻,属胃强脾虚。
  7、饥不欲食
  [临床表现]病人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
  [临床意义]可见于胃阴不足的病人。症见饥不欲食,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是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8、偏嗜食物
  [临床表现]病人嗜食某种食物或异物。
  [临床意义]临床常见的有以下面种:
  (1)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多见于小儿,往往是虫积的征象。
  (2)妇女妊娠期间,偏食某种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此外,询问病人在疾病过程中食欲和食量的变化,亦可以了解疾病的转归。
  病人食欲好转,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预后较好;病人食欲减退,食量渐减,表示胃气衰退,预后较差;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称为“除中”,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属病危。
  9、口淡乏味,属脾胃气虚。
  10、口甜或粘腻,属脾胃湿热。
  11、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
  12、口中酸馊,属伤食。
  13、口苦,属热证。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胆热之证。
  14、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
  七、问睡眠
  (一)问睡眠内容
  1、失眠或嗜睡情况。
  2、睡眠的具体表现。
  3、主要兼症。
  (二)问睡眠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灵枢?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痦矣”。故询问睡眠的异常变化,常可了解机体阴阳盛袁的情况。
  1、失眠
  [临床表现]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唾后易醒不能再睡,或时时惊醒而睡不安稳,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且常伴有多梦。
  [临床意义]失眠,是阳盛四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的病理表现。临床常见有以下四种类型:
  (1)病人不易入睡,兼心烦,潮热,腰膝酸教,属心肾不交。
  (2)睡后易醒,兼心悸,纳少乏力,属心脾两虚。
  (3)失眠而时时惊醒,兼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属胆郁痰扰。
  (4)失眠而夜卧不安,兼脘闷暖气,舌苔厚腻,食停胃脘之征。
  2、嗜睡
  [临床表现]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入睡为其临床特点。
  [临床意义]临床常见有以下四种情况,
  (1)困倦易睡,兼见头目昏沉,属痰湿困脾。
  (2)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见形体衰弱,属脾气虚弱。
  (3)病人极度衰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属心肾阳衰。
  (4)病人昏睡谵语,身热夜甚,或发斑疹,舌绛脉数者,属温病热入
- 本章完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学《问诊》第十八节 问诊小结— 全面问诊了解哪些内容才能及时诊断病症?9.16整理
附子泻心汤的理论与临床
中医问诊
附子泻心汤的理论与临床 铁杆中医论坛——联合网络与现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探索“精准...
中医诊断学
​脾胃病的诊治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