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记|徽州游记

9月23日,阴转小雨。

今日自由行游览地为古城徽州。

徽州古城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多年来我仰慕着古城徽州这座“活着”的千年府城,期待着领略徽州城韵的古朴悠长,期待着仰赏历久璀璨的徽州文化。

我曾公务之身两到徽州,无暇细品,今耳顺之年与杖乡、杖国好友自由行至徽州,实圆我心愿,丰我史识,醉我性情。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始建于秦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名歙州,大历五年(770年)形成徽州一府六县之格局;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名徽州;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改为徽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原辖的六县直属安徽省。1949年设属徽州专区;1987年歙县隶属黄山市。

歙县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徽州古城还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明清时徽商纵横神州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盛说。

清晨,我们驱车驶往歙县。路道上人烟稀少、车辆寥寥,烟雨朦胧中的黄山市区,群山层叠、街道迷蒙,若影若现的白墙青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檐,影现出一处处山地相宜、风水相应的徽派建筑;行进在烟雨朦胧、山水相宜的徽派街市,仿佛在一幅幅视觉完美、筑韵丰厚的江南山水仙境中游享。老友们的共同感受是:未入徽州却首先领略了“徽学”建筑文化的魄力。

徽派建筑的特点是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结构布局上讲究对称,中轴线向四周展开,空间立体感强;造型设计上以马头墙、小青瓦为特色,质朴韵美, 丰彩多姿;雕刻艺术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用工精湛、富丽堂皇;色彩选择上以黑白为主,较大的反差给人清新雅致的视觉感受。以大块白色墙体构成的徽州民居就是这种建筑特色的突出代表。这种外部形态主要为大块白色墙体的构成,使之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光的投影都变幻无穷,给人一种明晰畅美的视觉感受,给人一种质朴丰满的心灵神韵;而雨水中这种墙体的构成则更是灵灵水秀,素雅俊美。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代表的徽州古建三绝集徽商思维之睿智,汇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中国文化之精华, 展江南风俗之特性,结构严谨、风格独特、筑建精细、雕镂精湛,堪称中华建筑文化之瑰宝,中外同业对此如梦如痴、叹为观止。

车在濛濛细雨中前行。

“天公作美,平添了我们雨中徽州行的浓浓游兴。”“一生痴绝处,园梦到徽州。忆江南,最忆是皖南。”余石兄感慨中不断地调侃。

“我曾四次路过此地,重点在黄山归来不看山去了,对于古城徽州之印象浮光略影,常梦到古城徽州,这次与老友们一起,再上黄山,重游徽州,真是不亦乐乎。”余石兄续言,喜极而溢。

“是啊!古城徽州,文脉深厚。看着这沿途的徽派建筑,仿若行走在一幅幅钟灵毓秀、变化万千的江南水墨画中。”先明兄手抚山羊胡须,感同深受。

“沿途建筑只是徽派特色的外溢,徽州城内古建才是内含精髄,古脉深厚,韵美无比。”伯晏兄期盼满怀。

……

老友们在谈笑风声、欢愉尽性中来到了歙县古城。

雨仍在下,却丝毫不减这些古稀老者的痴绝游访之热情。大家撑着雨伞,鱼贯下车,相济而行,举足之间无不言古叙今;大家嘻笑颜开,逐景享赏,兴致盎然,步履行进中无不典故指点。

歙县古城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城遗迹主要包含古城墙、徽园、古城门、徽州府衙、许国石坊、斗山街、渔梁古埠、新安碑园、太白楼、曹氏二宅等,这些遗迹中有留存的原始史迹,有历史复建的遗迹,有原景原地的现代复制,无论如何这些遗迹皆展示着古徽州文化的传统内涵,皆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进入歙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穿越了千年时光遂道、风貌遗韵犹存的徽州古城墙。

城墙是冷兵器时代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构成。一座城市的古城墙就是这座城市的盔甲,就是这座城市子民的盾牌,高高的城墙和沿城墙外开掘的护城河组成了抵御外侵的坚固防线,人们在城墙的庇佑下,能够保得一方或一时的安宁。

徽州古城墙是徽州人的骄傲。遗存的赭红色徽州古城墙高约10余米,宽约8余米,成人腰高、呈凹凸形的短墙垛口0.5米见厚,显得夯实厚重,牢固尊严,古朴端庄,格局规范城墙上的每一处、每一砖、每一瓦,无不印刻着岁月的沧桑,展示着传统的徽州文化,见证着千百年的历史事件。纵观徽州数千年的古代、近代历史,这座古城墙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浸透了抗击外侵、庇佑子民的斑斑血泪和赤诚之情;它是城市的脊梁,它是当地子民心灵安全的依偎。

濛雨中古城墙沿基处断垣残壁若隐若现,沿墙基边的老房子岁月依旧。古城墙及城墙下的老房子在沥沥濛雨中显得庄重沉稳,充满着厚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韵美;古城墙及与古城墙共存的街道市井在沥沥濛雨中向人们叙述着古城的历史沧桑,叙述着古城的人文辉煌。

在沥沥濛雨中我们跟着古城墙的讲述,游览了古城。

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城门上的望楼称之为谯楼。古城门上的望楼皆以千年人间沧桑老者的诚挚和热情,静静地迎接着各位地球村民的到来。

东谯楼位于歙县城区中和街,楼高三层,楼眉悬挂着“阳和门”的牌匾,甚为气派,眉下为门阙,街道从中穿过。该楼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地处原府衙大门外东侧,面阔12米,进深10米,高13米,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歇山顶,高脊翘角。东谯楼风水先生“门面朝东,属'甲’方” 之说,取名“迎和”,可得治国之才;亦有先前城内火灾屡见,该楼朝东,可以“禳火”之说,故名“禳火门”,雅化为“阳和门”。

老友们赏誉着东谯楼,信步入门,楼正东数米处一尊题为“先学后臣”,“大学士”的硕大四围石制牌坊展现在大家眼前。

该牌坊名为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许国因云南平逆“决策有功”,而晋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官至仅次于首辅的次辅;旌表其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其忠孝节义,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衣锦还乡之际在家乡歙县立此牌坊。该牌坊是全国唯一的一例为旌表功勋及德义所立的古迹建筑,被誉称为引领中华石牌坊辉煌的“东方凯旋门”。

细观牌坊:青色茶石垒建,质地坚硬、用料厚实,古迹斑驳,南北跨街而立。整个牌坊造型丰满,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前后两坊合用)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

环视四周:牌坊四方内外侧图饰精美,雕龙刻凤。南雕 “巨龙腾飞”表示许国面南对朝廷的忠诚;内雕“英(鹰)姿(雉)焕(獾)发”,颂扬皇上年轻有为。东雕“鱼跃龙门”表示许国为科班出身;内雕“三报(豹)喜(喜鹊)”,喻许国万历年间的三次升迁。西雕“威凤祥麟”,以文风鼎盛之“凤”“麟”颂赞当代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内雕“龙庭舞鹰”, 以“舞鹰”谐音“武英”,暗示许国身居武英殿大学士之地位。北雕“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喻许国品格高尚脱俗;内雕“鹿鸣图”,借《诗经.鹿鸣》表达礼部尚书许国鼓瑟吹笙、生活儒雅,象征社会吉祥安乐、国泰民安。

复观坊身:云纹翔鹤、巨龙飞腾、瑞鹤翔云、鱼跃龙门、威凤祥麟、龙庭舞鹰、三报喜、麟戏彩球、凤穿牡丹等雕饰遍布石坊周身内外;柱基外侧的台基上,雕置的12只大狮子,其蹲驻、奔赴等形态各异亦有大狮怀抱小狮、生动活泼。台基左右侧皆镌有各式獬豸图案。

“许国石坊遗存至今八百余年的历史,无论是牌坊的建筑规例、特色质地,还是文脉体例、图饰雕刻,无不深刻地展现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及文化遗痕”。

“该牌坊是中国现存在的唯一的一座八角牌楼,是难得一见的双重古牌坊,它历经明清、民国及现代的历史沧桑,承载着中华文明而风雨屹立,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徽州古城的突出象征”。

“该牌坊最准确地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

围绕着面积仅有78.13平方米的许国石坊,大家反复观赏,引经据典,兴犹不尽……。

在沥沥濛雨中我们跟着古城墙的讲述,过东谯楼前行,脚踩青石板路,在谈今溯古、韵悠感慨之中来到了南谯楼。

南谯楼始建于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该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打更报时的地方,古时楼上置有、鼓具以及相关的仪器,人文历史深厚。其铜壶用以滴漏定时,鼓具用于警城通示,仪器用于察看星象、推算历法。据说南谯楼历史上曾几经开关,原因是谯楼正门对着“五魁山”(谐音五鬼山)引起风水之说,历任知府信则门关、不信则门开,关闭反复,风水演绎。1997年,国家拨款重建该楼,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该楼建的 “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当今已是很难见到,其古制古风依旧,不失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谯楼。

雨中我们站在南谯楼下谈论着先后穿行的东南两座谯楼的故事,追忆着谯楼的历史。穿过谯楼之际,大家的共同感受是:犹如穿越了千年岁月,古风拂面、古景依稀。

求根兄感慨到:“徽州古城当年的繁华通过这一景一物映现在眼前”。

“古遗可见古城繁华,史家必记古城辉煌,我等则是尽享古城文化。” 伯晏兄感同深受。

谯楼是徽州府衙建筑群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城中的徽州府衙则是最能体现古城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建筑,其完整的格局、恢弘的规划,在史学界及建筑学界美称为“徽州故宫”。

伴着濛濛细雨,老友们谈论着南谯楼的故事,在千年岁月穿越的古风拂面中来到了府衙署门前。

府署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驻在机构及宅第所在。徽州府衙署饱经沧桑,深含史韵。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迁郡治于歙县乌聊山而筑郡城,此后府治遂成。经历史的变迁、战火的摧残,城池筑物及府治建筑累遭毁损。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后亦几经损毁,再又屡次修复,至乾隆二年(1737)知府杨云股重修大堂、三十八年知府张廷炳重修府堂,再至道光末年最近的一次大修仍然保存着二堂。现存徽州府衙署是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上进行的修复,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等组群,其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整体建筑规模庞大,气势雄伟,复原了徽派建筑的原貌,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吏房建筑群组是知府及吏役三班六房的办公处。三班指皂、壮、快三班,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州县衙六房与朝庭六部对应,首领由知府指派小官吏担任,称书吏或承发吏,直接对知府负责;六房又按左右列和前后行依纵横化分,衙署纵排左列是吏、户、礼三房,右列是兵、刑、工三房;横排是吏、兵二房为前行,户、刑二房为中行,礼、工二房为后行。府治机构与人员编制精悍、要求严格,昭示其封建社会无处不在的等级森严体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治理效率要求,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政治体现。

进出府的的大门称之为仪门,仪门分中门和左右边门。中门为迎接朝廷圣旨、上级大臣和举行重大仪式所用,日常只开边门。穿过仪门,门道两边为各左、右厢房三间,分别为文武官员办公的地方。按封建古制文左武右,左边为工房、礼房、吏房,右边为刑房、户房、兵房;左右廊房前各有一座“息民亭”和戒石碑亭,“息民亭”为进府衙办事的百姓休息之处,石碑亭处保存着千年形似龟、好负重的龙之九子之赑屃,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继续前行,便进入到了府署庄严肃穆的正堂,正堂亦称公廉堂,是知府行事办公之处,知府在这里审理重大案件、发布政令、举行庆典。正堂的建筑设计宏伟辉煌,山楂木柱双人方可合抱,斗拱屏风、雕梁画栋,祥云福寿、寓意吉祥。正堂地处衙署高位,正堂台阶两边的石狮怒目圆睁、善面可亲;正堂内公案高矗威立,案座上方悬挂 “明镜高悬”四个大字,堂下两旁“回避”、“肃静”等仪仗牌棍竖立;正堂的地势、摆设、石狮、仗牌仗棍等诠释的是其权力至上的亲善和威严。

行走在正堂两边宽敞的左右回廊,清澈的池水映衬着亭台楼阁,悠闲的鱼儿在水中自由地嬉戏,蓝天白云、清风唱吟,优雅静谧的环境使人心旷神怡。这里是府衙吏役们工作期间休闲放松地方。

府署内光鲜依旧的明清古红木家私、龚自珍当年栽种的盖如亭遮的桂花树、楼堂组群的徽派建筑及布局、文脉深蕴的喻世警世对联、府堂陈设的衙治工具、笔墨文字彰显的史实故事使老友们情倾意盎;埋头品赏、兴趣所致,大家已是行单走双,没有了群赏共议之阵式,有的只是各自依次细细品赏府衙筑群及楼堂内的各项设施、典籍、传说、故事的情怀。

濛雨之中不乏游客。利用饱览细品府衙史迹之间隙,目见游客们川流不息地游览于府衙各楼堂组群之中,有情侣之间窃窃私语,有朋友间的解说询问,有儒生物品前的止步细琢,有留念者的举镜合影。他们是那么地认真观赏、那么地倾情倾意,他们深切地接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欣然地领悟着徽文化的神奇。

绕过正堂,来到后面的二堂及“知府廨”。二堂大厅正中悬挂着“清慎勤”三个大字的横匾下 “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的行政区划地图覆盖了整个墙面,这里是州府办理不宜公开的案件及日常办公、会客的地方;“知府廨”则是供知府及家人生活起居的场所。我们细观着这里物件,感受着其场所及物件的文化和思想。

不知觉中己穿过“知府廨”,来到了知府的后花园。这是一处亭台楼阁、山石景观、小桥流水的“静治园”,知府及夫人在此踱步休闲、怡心凝志,小姐或少爷在此玩耍戏闹、茁壮成长。……

一阵急促的隆隆大鼓声吸引了本在游览观赏、典籍细品的人们。不舍“静治园”,我夺步正堂。见游人聚集,热闹非凡,一小女

子正堂前击鼓鸣冤。片刻,鼓声停止;肃穆的公堂上,知府大人踱步上堂,头顶着“明镜高悬”匾额端坐于公案,两班衙役在阵阵棒步声中狼虎般的分列两旁,造者【注1】两至。“升堂……”,“噢……”,随着惊堂木一声脆响,一场知府升堂史实开始了活灵活现的演绎。随着原造申冤、被造狡辩、知府询案、证人举证整个升堂判案过程的完结,小女子胜诉,正义得到申张,观众甚是开心。

堂前明饰穿戴、断案真实的场景,原造弱不经风、泪流满面的痛苦,被造玩世不恭、满不在乎的劣态,衙役杵棒落地、声如宏钟的威吼,证人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证言,案上堂木惊响、询查历声的责问,知府据实办案、掷地有声的宣判。这环环相扣、幕幕相连的情景彷佛穿越时空让游客们溯回到了大明年间;这“击鼓鸣冤”、“知府断案”的演绎让游客们窥见到了古徽州府治文化的原貌。而更让人体验真实、回味无穷的是围观的游客跟随着办案步骤的深入不约而同地进入到了案情之中,有的为小女子鸣冤叫曲,有的唾骂被造丧良无理,有的要求知府大人伸张正义、严惩被造,彷佛围观者就是本案相关的街房四邻。此时此景已经没有了古今、游人、演员之模拟演出之分,大家融合到了一起,共同再现了徽州府治的历史片断,共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魄力,这就是徽州古城人文历史的传承。

从正堂离开,大脑仍沉浸在知府断案的演绎情节中,若影若现的公堂控辨、断续追耳的役吏棍威、堂木拍案的知府审判极大地升华了我的史实认知和传统文化感受。

“痴呆独行,何知所以?”肩遭惊拍,回首与伯晏兄四目相聚,两人会意而笑,一番驻足交流后步出府署。

濛雨未停,老友们衙署仪门前再度集中,延续着府署观赏的兴致、跟着古城墙的讲述先后继续游览了古城内的徽园、斗山街、新安碑园、太白楼、曹氏二宅、渔梁古埠等古迹,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及歙县黄宾虹纪念馆即新安画派展览馆。

斗山街依斗山得名,是徽州古城的中心街区,更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如华夏诸多的古街古巷般,斗山街巷道踪影,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幽暗凄迷;置身于街境巷道,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的真实生趣。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叶氏贞节坊”我们驻足品味、引经溯源;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我们逐家观赏、感受辉煌。

古城中和街的陶行知纪念馆是我们这帮四、五十年代生老友们的必观之处。我们一行八人分别为三位大学教授,一位中学高级教师,四位高知学者,陶行知先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学习和职业生涯。

老友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馆,更加系统地认识先生的生涯历程,重新聆听先生的不倦教诲,再次感受先生的人格魄力。

陶行知先生是歙县人,是著名的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开创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先生在大量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先生在教育创新中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革除了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思想及其理论方法,创立了符合并适应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将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上,彻底地改变了旧教育将培养目标定格于“人上人”的现象。先生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读过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著作,先生的思想品质、人格魄力如影随行地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肃立在先生“万事师表”的巨大塑像前,回首自己读书从教的经历,深深地感受到先生不愧“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的赞誉。

“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不辞劳苦、拼博斗争,为中国教育思想、理论体系、育人实践探明了新的道路和方向。”

是啊!人民网给予了先生高度地评价,称先生'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有了先生的思想和实践,中国近、现代的教育事业一改过往的封建迷崇,不断改革创新、发展进步,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先生纪念馆出来,行进在古城中和街上,老友们的思想依旧沉浸在对先生的无比敬慕之中。

濛雨依旧,老友们行进在古城的各个街区,饱览了古城的各类建筑,参观了歙县黄宾虹纪念馆即新安画派展览馆,拜访了著名画家黄宾虹的旧居,领略了新安画派的画技及风格。而古城建筑中曹氏二宅则极具吸引力地将大家引入宅内共赏。

曹氏二宅是古徽州府城内的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建筑,建于清末民初,二宅壁联,座西朝东,建筑面积994平方米。与其它民宅不同的是工艺精湛的砖、石、木雕保存完好,真实地保存了徽州文化的历史信息,对地理、人文、建筑等具有极大的综合研究价值。

大家古城街区观赏行走中谈论着徽州府城内的古建,谈论着新安画派,谈论着曹氏二宅,不知觉地来到了地处于城西练江边的太白楼。该楼是古徽州府城内的标志性建筑,游览古城前大家都知晓古徽州太白楼的故事,今日游览至此更是要据典溯源了

太白楼相传原为一处酒肆,后人为纪念李白而改名。缘因是:当年李白读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颠。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之《庵壁题诗》, 甚是敬慕,叹称此诗为仙诗;在得知作者为歙县隐士许宣平【注2】后,前来歙县拜访未能相遇,故在这里饮酒赋诗、诚敬等待。

该楼面积200余平方米,建筑二层二进,现为李白纪念堂,陈列着有关李白生平的书籍和各种古字画、古砚、古墨、古历、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展品。该楼看似平俗却给人丰满的回味和梦寐的想象,楼内照壁上一块"长天一勺"匾额,意喻楼之故人如天外一勺,怀才不遇;堂上李白大幅画像及两侧“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楹联将我带入到了跟随李白游天台、禅兴唐的意境,“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枿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注3】

我没有李白与隐士许宣平失之交臂的切身感受,却在太白楼处认知了李白叹赞《庵壁题诗》为仙人诗的敬仰之情,却在山清水碧、风景宜人的西干山麓陶醉中感受到了诗仙李白的浪漫情怀。

我喜爱诗词,此时的我仿佛与李白隔世相通,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厚民皇天意,入世六十年。劳碌尘寰俗,奔波净土仙。棋琴清苦慰,翰墨蜜甜延。不老顽童乐,无为岁月焉。”【注4】与众老友意境同欢,不亦乐乎。

 “龙王爷仿佛知道我们这些老者需要休息了似的,雨停了,风也止了!”

“是啊!我们这些古稀老者从上午进入古城已是5个多小时的连轴转了,该歇歇脚、喝水充饥了。”

在伯晏兄与友根兄的调侃、应和中我们来到了练江边的渔梁村。随着云开雾散,雨停后的村内老街显得更加水灵俊秀。老友们在村街口宽敞的路道边停住了脚步,喝水、充饥,食物在相互间客气礼荐。

“耳顺之年不辞劳苦,了却徽州游之心愿,乐哉!足矣!”

 “这里是渔梁村,练江边的渔梁坝之行程尚未完结,今日未足也!”

“渔梁坝是徽商之源,行程未尽岂可足矣?”

大家休息间依然没有停止对古城景点的念记,互相之间调侃取乐。

渔梁坝确是徽商之源。古徽州因陆路交通不便,当地的大小商贾只能依靠丰富的水运资源,通过渔梁坝放排出水,进入新安江,把茶叶、木材、棉布、丝绸、纸墨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苏浙等地的茶庄和市场,进而向全国幅射。古徽州山多田少,水运资源造就了徽商的奇迹和辉煌。

大家休息片刻,恢复了精力,在老街上继续尽兴地游赏。我们先后拜访了渔梁村上号称徽商四大行当的盐、茶、木、典当各家门点,并逐家地询览了历史起源、古典古迹,还模拟当年的行当角色拍照留影。

老街的所有通道均为青石板路,老街上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至今保存完好;老街上有通往练江的多条叉口,叉口处青石垒阶,拾级而下,便可下到练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带着渔梁老街溯源问典的余兴来到街边叉口,径直下到了练江,沿江迎坝而去。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渔梁坝的重要功能是泄洪防旱、截流行船,而其功能溢现的美化环境、繁贸兴商则影响了华夏千百年。

当我们站上渔梁坝时,其科学、巧妙的建筑方法令我们赞叹不己,大家为1400年前的华夏民族能够有这么高的智慧和技能,创造出这般工程奇迹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渔梁坝横截练江,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坝中间设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可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

渔梁坝工程的建筑全部用花岗岩石层层垒筑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其中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每一层条石之间用石锁将其连锁,上下层之间则用称之为“元宝钉”的石墩插入连接,以确保岩石层和岩石面的叠垒砌筑稳定。这样的建造技艺使每一层各条石之间石锁相连,上下层之间石钉插接,相互之间紧联一体,极为牢固,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大坝。 

    站在坝上,大家拍照留影,欣赏着高光亮景;大家称赞着大坝,议论着徽商的盛极。

“渔梁坝徽商之源。徽商500余年的辉煌离不开渔梁坝。”

“徽商下苏杭、去京城乃至全国各地,都是从渔梁坝出发的。”

“水路交通的繁荣带动了渔梁古镇的发展,使之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闹的商业中心,而盐、茶、木的商贸中转,使因商用资的典当行业在这里生意兴隆。”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自古以来都是山多田少,作为农耕民族的徽州人生活不能自足,只好外出谋生,这样就兴生了手工业和商业。”

老友们摄影拍照、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徽商,丝毫没有前往下个景点之意。天色渐晚,我惦记着新安碑园的碑廊,向大家发出了前往提议。

新安碑园坐落于练江对岸,距坝区不远,但大家因年迈、体力消耗较大没有共同前往的应承,只有伯晏兄与我达成了共识,举步前行。

新安碑园的碑廊长达200余米,蜿蜒曲折,一道道古老的柱栏、望柱相依相伴,栏、柱上出于明万历年间名人刀笔的雕刻工致细、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碑廊收藏、陈列的200余块历代碑刻和名帖刻石在廊内壁龛、护罩的簇拥下随碑廊延伸,给人一种忘情的熏陶。驻足在“披云小筑”、“两清堂”前,明清风格的庭、院,徽州特色的砖雕纹饰、门窗花韵,用心点缀布局的亭榭小桥、水池假山,给人深幽古朴、难舍难离之情怀。

对碑刻文字我兴趣甚浓,善长字画的伯晏兄更是热衷完全,两人逐字辨认、领略碑文之意,两人相互探讨、感受文笔之情,完全沉浸在了碑园的古文意韵及雕刻技艺之中而忘却了自我。直到天色朦胧,老友们手机呼唤,我们方才离去。

……

汽车在夜幕中前行。

考斯特车厢内依旧是议论纷纷,老友们谈论着今日的所见所闻,回味着徽州古城的深厚底蕴,没有丝毫的倦意。

【注】

1、造者:指原(原造)被(被造)告双方当事人。

2、许宣平:新安歙县人,唐代著名道士。

3、李白.唐《兴唐寺》。

4、清风更俗.(五律《步韵许宣平〈庵壁题诗〉》)。

注:部分图片源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秋走皖南赏古徽州之一:徽州古城
歙县,梦里的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中国徽墨之都”歙县
走进徵州古城
中国最具诗意的古城是什么模样?
自驾皖南,用72小时寻找古徽州5处不容错过的细节(附地图路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