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校的存在与超越_张炳华“智慧管理”名师工作室_南通教育博客

名校的存在与超越

《江苏教育》2010年第6期 作者:彭 钢

  如果说,过去研究和讨论名校问题,我们可以很简单地自豪和优越的话,那么今天讨论名校问题,由于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会带来更多的情绪、偏激和对峙,由此构造出新问题、新价值、新意义的对话空间。我以为,有以下五个主要问题值得思考和分析。
   1.名校是一种客观存在
  名校是历史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既无法批量生产名校,同样也无法一厢情愿地消灭名校。教育史上,总是既有办得好的学校也有办得差的学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即使是在基本实现教育公平,学校总体办学较为均衡的西方发达国家,名校仍然普遍存在,差校也普遍存在。学校是人办的,而人是有差异的,条件相当但仍然办得有好有坏,是正常现象。我以为,在推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讳言名校,存在着差校就存在着名校,这就是教育现实的辩证法。我们要正视。不要回避。在倡导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时候,也意味着要办好名校,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名校。在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的时候,也包括名校的学生要有更好的发展。
  名校不是自封的,是社会认可的产物。国内一般是根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认定,国外则强调非政府的专业组织的资质评价,但都基于学校所创造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基于社会满意和学生及家长的选择。没有社会满意度的学校,没有学生和家长选择的学校,无论是政府认定还是专业评估,都无法凭空创造一所名校。基于一定的社会满意度,政府认定和专业评估会促使学校获得更好发展,促使学校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这是客观事实。社会满意、政府认定和专业评估三者均具有相当程度的客观性,共同构成了一种“社会认可”。
  名校不是自封的,但是可以努力创造的。名校是一种主观努力和客观评价相结合所产生的教育社会实践成效。没有学校的主观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名校的客观成效。有了学校的主观努力和相应的实践成效,仍然需要社会认可的客观评价。如果要成为名校,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够无视“社会认可”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认可”是名校存在的客观依据。
  2.名校为何要超越
  说名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就是说名校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但存在的条件是历史的、具体的。没有哪一所名校能够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实行“效率优先”的教育公共政策和制度,集中教育资源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各级各类名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和宽松,各级各类教育加速发展、跨越发展、超常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名校。时至今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江苏已普及12年教育,教育公平成为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教育公共政策,“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已成为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名校如何生存与发展,名校如何实现超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从政府的制度设计层面考虑,公共资源的均等化配置和差别化配置(向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是一种必然选择。我以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名校并不会消失,相反名校应该发展得更好,这就需要名校能够超越自己、超越过去。名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考虑以下重大转变:一是在缺失政府对名校重点投入的条件下,学校将如何生存与发展。名校应该认识到,对所有学校一视同仁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际上已经是在向名校倾斜,因为名校原有的基础较好,社会影响较大,与非名校相比,它还有市场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明显优势。正确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会形成严重失衡的心态。二是在政府公共政策不再倾斜的条件下,名校如何生存与发展。逐步减少或取消名校在教育公共政策方面的“贵族”地位,尤其是招生方面的特权,优质生源将更为公平地分散到较多学校。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目前名校办学的方向、思路和策略。三是在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背景下,名校将如何生存与发展。如果说在学校办学行为失控、失序、失范的背景下,名校利用资源优势成为最大的赢家的话,那么在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的条件下,名校仍然是最大的赢家,它才是真正的名校。这既是对名校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名校的一种挑战。
  据此,名校的超越问题,成为具有真实意义和真实内涵的问题。
  3.名校需要超越什么
  名校需要超越,超越的是什么呢?各位校长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归纳和概括起来无非是三种超越:
  一是从时间的维度看,要超越自身。淮安实小戴桐校长认为,对名校而言最需要的就是超越自身、超越自己。既可以理解为超越校长自身,也可以理解为超越学校自身,甚至可以理解为超越学校历史,创造新的成就。锡师附小钱阳辉校长说,有时候回过头来想想。锡师附小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做得好。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相当一部分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校长强烈责任感和危机感的真实表白。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名校才能够超越自身。
  二是从空间的维度看,要超越现实。名校要能够超越自身的话,最需要超越的是现实。学校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名校尤其如此,每一所名校的校长都面对着现实所施加的巨大压力。假如有一所名校能够在超越现实、超越环境、超越社会压力上做好一点的话。就能够脱颖而出,与众不同。上个世纪90年代南师附中校长胡百良不为升学压力所动,持续不断地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时,保持和提升了南师附中“大气”的风格特征。
  三是从比较的维度看,要超越他校。这是学校之间的比较,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所有学校都在做的工作和事情,如都在做学校文化,但你比别人做得更好:都在做学校特色,但你比别人做得更好,这是第一种超越。二是他校不敢做、不愿做、不想做的工作,你敢为天下先,你做了别人不做或不能做的事,且符合教育的规律和改革的方向,这是第二种超越。三是迫于现实和功利,他校都做了的事,你坚决不做,如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考试排名等,这是第三种超越,更为难能可贵,需要校长坚定的信念和超越的智慧。超越他校,要有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更开阔的视野,要敢于与国内外的名校做比较,尤其是与一流的国外名校做比较。在做比较时,我们常常过分强调自身所处的环境,从而得出与现实妥协的结论,缺乏比较的勇气和自觉,往往难成大事。
  4.名校如何实现超越
  关于如何实现超越,海门市东洲中学张炳华校长率先提出“乘电梯”和“登楼梯”的形象比喻,与会校长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但我不赞成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如把“乘电梯”理解为“快速致富”的名校发展路径,把“登楼梯”理解为脚踏实地地积累成功的发展路径等。“乘电梯”和“登楼梯”具有丰富的喻义和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我们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而这正是这一隐喻所具有的开发价值。

  一是关于速度快慢的问题。“乘电梯”速度总是比“登楼梯”的速度要快,但如果“乘电梯”人满为患,“登楼梯”则有可能更快。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说速度快就是好,也不能简单地说速度慢就是好。能快的时候不快,就会错失发展的机遇。现代社会什么都能创造奇迹,为什么教育不可以创造奇迹?学校不可以创造奇迹?现实中有许多学校脱颖而出,通过“乘电梯”的方式创造了自己的声誉和影响,我们要尊重、欣赏和认可这种创造,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登楼梯”则是说该慢的时候要慢,要能够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校发展的规律,要通过坚实的努力逐步取得成就和影响,而绝不能一味求快。说到底,无论快慢都必须符合规律,不符合规律上得快也会下得快;同样,不思变革,错失发展的机遇,百年老校和名校也会落后于时代发展,沦为平庸和消亡。

  二是关于条件好坏的问题。“乘电梯”条件较好,人很舒服,但成本较大;“登楼梯”靠两条腿,人很辛苦,但成本较小。办学校需要有基本的条件,既包括物质条件也包括人力资源条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会越来越好,学校的合格标准和现代化标准会越来越高,这是发展的基本方向。让每一个学生学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需要相应的条件和设备来保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设施,教育质量无法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无法落实。今天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科技时代,教育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甚至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渗透着科学技术,学校设备、学校管理、学校文化等充满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经“先天性”地成为学校存在的“构成性”要素,既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管理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方式。靠“小米加步枪”的精神和意志来提高教育质量。来办一所名校,成功的概率很小,即使成功也缺少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是关于学校发展的精神问题。“乘电梯”和“登楼梯”的对比,更深刻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精神、理念和意志的作用。譬如说“乘电梯”,仅有条件和设施是不够的,还要看是什么条件和什么设施,要看谁在使用和如何使用,要看开往何处:如何更充分地为师生发展服务。如何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这其中既有成本与效率的问题,更有人的素养和精神追求的问题。世界上最艰苦、最好玩、最有技术含量的运动是攀岩。攀岩比赛如果缺少技术支撑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没有大勇气、大意志、大智慧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办一所好学校而言,“乘电梯”同样需要“登楼梯”的精神、勇气和意志,“登楼梯”也需要“乘电梯”的条件、技术和智慧。

   5.名校超越需要智慧

  任何智慧都与实践有关,教育智慧也不例外。教育智慧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做出的有效教育判断。二是基于实践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思想,三是超越教育实践形成的教育信念(信仰)。

  从以教育实践为基础的有效教育判断来考察,我以为扬州梅岭中学王力耕校长的“三难”和“三问”是一种良好的教育理解力的思维方式。“三难”:第一难是校长如何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难是如何把校长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理念和行为,第三难是校长和教师的理念如何在学生行为和素养中体现出来。这样的“三难”超越了一般校长对学校工作难度的理解,解决这样的“三难”有助于学校教育内在品质的提升。当我们都迷恋和陶醉在“高分”和“升学”成就中时,他的“三问”却异常清醒:一问考了高分是否愉快,二问上了高中是否有潜力,三问毕业以后是否眷恋母校。这“三问”超越了外在的成绩和分数,提供了另一种考察学校教育内在品质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标准。这是一种基于教育实践的良好的教育理解力,体现了教育的智慧。

  从基于实践的多样化的教育思想来考察,不同的学校应基于不同的实践形成不同的智慧。教育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智慧的多类型和多元性。智慧,从某种意义上看,就在于面对复杂的实践具有良好的思想弹性和对外部的兼容性。任何一种事物,缺少弹性和兼容都会显得僵硬,离死就不远了。凡是有生命力的实践都是具有弹性和兼容性的,因此也必然是多样化的。我以为,不同的学校提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品牌建设,就是一种多样性的体现。同样是做学校文化,也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形成完全不同的特质、思路和途径。

  从超越教育实践的教育信念(信仰)来考察,名校的超越需要确立自身的教育信念和信仰。信念和信仰基于实践而又超越实践。教育实践可以变化,教育现象变动不居,但教育信念和信仰不能乱变。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名校应特别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放弃什么。今天的社会是个追求时尚的社会,是一个无意识和下意识的“从众时代”,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成为做人的格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名校的超越而言,学会坚守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坚守什么?常熟实小薄俊生校长说得极为深刻:校长可以做永远正确、永远不落后的事——遵循教育规律。世界上没有永远正确的事,也没有永远不落后的事。但符合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本质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名校的超越,说到底就是名校要比任何学校都能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坚守教育规律、回归教育规律。无论你是“乘电梯”还是“爬楼梯”,无论你是强调严格、秩序、纪律、品德。还是强调宽松、自由、解放和个性,无论你是抓管理、抓质量、抓队伍,还是做品牌、做特色、做文化,都要着眼于使学校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来运作,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句话,名校的超越就是回到教育本身:使学校教育能够促进每一个孩子获得应有的尊严、个性和智慧,从而获得幸福的人生,这是良好教育的应有之义。我以为,学校教育就应如此,而名校应做得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校之道|崇真尚本,追求进步——广东省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智慧解读(二)
名校“三问”(彭钢)
名校不是吹出来的
名校——有温度、有效度的教育
有智慧有底气的好校长
教育家型名校长:成长永远在路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