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野观察|为什么浙江山区村的教徒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什么浙江山区村的教徒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文为4078字,阅读时间约为13分钟

乡村基本情况:

岭南乡人口1.2万人,区域面积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6-7千人。有13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135个村民小组。岭南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乡镇,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全乡有耕地8930亩,旱地165亩。有山61000亩,山林面积51900亩,建有高山西瓜、高山蔬菜、板栗、樱桃、蓝莓、茶叶等一批蔬菜产业基地,其中板栗15000亩,茶叶2800亩,樱桃2000亩,毛竹11000亩。


丰树坪村位于上虞区南部山区覆卮山脚下,处于岭南乡中心位置,是集镇所在地,是岭南乡的中心村。新中国成立之前,是荆棘丛生的空旷平地,长有若干株大枫树,故旧称枫树坪。是全乡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曹娥江支流隐潭溪穿村而过,章岭公路(井枫线)贯穿东西。2006年4月,由阮庄、马家姆、朱村、卢村合并,建立丰树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在乡敬老院旁边,本村庙前畈。村域面积4.8平方公里,农户500余户,人口1400余人。

(一)岭南乡宗教基本情况

岭南乡大多数村民历来是比较信神、信菩萨的,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座庙,有宗族祠堂。

以下是岭南一些主要庙宇简介。从中可以看出,庙宇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属全乡性质的有东岳庙,其次是老岳庙、狮山庙,一年四季香火较旺。旧社会,每座庙都有庙田,由穷苦的人负责管庙。

旧社会每年都举办庙会,即迎神赛会,也称“迎礼拜”、“花迎”。据县志记载,迎神赛会的由来是,相传明代倭寇入犯,各村团体乡勇演习队伍保障,一方有警,则交互接应,后太平无事,遂以戈矛为旗帜,借神道以驱役。明清以来,日趋繁荣兴盛。春耕前二三月举行的称为“花迎”(又叫“春迎”),规模最大,会期短则四五天,长则十天半月。在早稻收割前举行的称为“夏迎”,遇灾害、瘟疫祈神消灾去难而举行的称为“草迎”。民国时期,岭南乡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至二月要迎一次礼拜菩萨,所到之处的祠堂庙宇要做斋。各自然村的“十番”也纷纷登场。每年依存轮流,每到一处,就在那里吃饭住宿,热闹非凡。


旧时,逢某佛生日,比如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五月二十曹娥娘娘忌日等,信徒们结伴去观音堂或曹娥殿通宵达旦念佛“宿山”。一般信佛的老年妇女多吃素。平时亦有超度亡灵邀人念佛,念佛者均为老年妇女,由“念佛头”组织,八人或者十二人围坐一桌。


祠堂是宗族论辈摆放牌位的地方,其次是逢年过节看戏文的活动场所。“去世十八代,老师管牌位”,大多数祠堂都办过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岭南各自然村的祠堂有17家。保存完整的2家、尚存遗迹5家,拆毁造田2家、成为村民宅基地4家、拆毁无迹2家、改造成村委办公室1家,原址建大会堂1家。这些祠堂大都建于清代,卢村祠堂建于咸丰十年(1860年),下湾村祠堂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平岗王氏祠堂建于嘉庆己亥年(1815年),历时六载竣工。也有更早地,阮庄徐姓在此地定居已有24代,老祠堂应在清朝前建立。清代初期,许氏人丁兴旺,后移地建造新祠堂。而朱村祠堂,建于民国时期。


岭南还有基督教。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基督教开始派传教士和牧师到丰惠传经布道。民国7年(1918年),在章镇谢岙姜山建堂,下设岭南田山分堂。并岭南乡基督耶稣教会,会址田山村。1954年,土地改革运动,基督教徒停止活动。1958年大跃进时期,教堂再次关门。1962年教堂开放聚会。1966年教堂关闭,田山村在教堂内办畜牧场。1983年恢复礼拜活动, 实行三定(定人、定时、定点)。2001年2月从田山迁址到径路王家,2003年易地新建到径路桥头。现有主堂5间,铺房11间,占地面积973平米。上世纪90年代有信徒80-90人,现在有信徒100余人,做礼拜人数在40-60人之间。教堂有堂委会,6人,有主任、传道人等。其中传道人拿工资,每月3千元,其余堂委是义工。每年维持费用在5万元。

(二)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对比

首先从一组数据说起。全乡1.2万人,常住人口50%,而岭南乡基督教堂注册人口为100多一点,占总体比例约1%,做礼拜的人数在40-60,占在乡人口比例约为1%。各村信教比例略有差异, 白龙潭村300多人,有10多人信教,比例在3%左右;而丰树坪村1400余人,有5人信教,比例千分之四,具体到每一个小村,情况如下:阮庄人口约600人,有一个信徒,马家姆人口300余人,有3各信教,其中一个是外嫁女,朱村,300多人口,一个信教,卢村180余人,无人信教。而按照官方统计数据,全国基督教徒也在4%以上,由于浙江在90年代就是基督教传播最快的地方,比例接近10%。为什么山区村的教徒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浙江比例?


其次,从发展变迁、信教者特征以及举办活动三个方面,比较下两种宗教状况。一、看看基督教情况。虽然传入历史早,但几十年来变化缓慢,没什么发展。20年前教会就有80-90人,到今天几乎没增长,由于人员外流,做礼拜的人大幅度减少。2016年岭南教堂没有发展信教徒,2017年新增2个,是主动找上门,2个60多岁的老人,其中一个是孤身一人,另一个有家庭,儿孙都有,但已完成家庭任务,闲下来了。两位老人都是健康老人,最大的需求是减少心理上的孤单。信教人的特征:80%都是60岁以上老人,他们不出去打工,不带孙子,来做做礼拜;另外20%是50-60岁的老人,他们在家做临时工,小工,比如漆工,一天120元,或者做安装工,年收入5-8万,但后者只有2例。还有开店卖鞋的,但生意很差,身体也不行,一年收入在2万。此外,三分之二是女性。教堂都是老人,没什么活力,更缺少经费。2003年他们买宅基地、建教堂的钱都是上虞其他教堂支持的。现在他们不出去传教,就是每个礼拜在教堂内做做礼拜,老人早上来,做祷告,中午吃一顿饭,下午2点半回去。教堂一年举办的唯一一场活动就是圣诞节,把教堂活动室简单装饰一下,信徒们在一起唱唱诗歌、跳跳舞、演演小品,一场活动话费千余。整个教堂一年的运作费用在5万元左右。


二,比照基督教的弱小,民间信仰反而是十分发达。第一,民间信仰有着发达的过去,并在重建过程中展现出活力。建国前此地有很多庙、祠堂,有族长、族规,这些庙就地方乡紳组织建设,捐田筹款,因而每个庙都有庙田,请了穷苦的人管庙。现在村村有庙,基本上每个自然村都有。丰树坪比较大的庙是狮山庙,和荷叶关帝庙,庙的历史都将近200年。以最大的狮山庙为个例来进行介绍。它建于道光末年,最早是卢村祖先在村里间的庙,据说只要香客在庙里点燃香烛,对面狮子山山腰里就烟雾腾腾,于是就把庙址迁到了阮庄地界的狮子山下。清同治十年,由卢村、阮庄、马家姆和朱村族长共同协议,建筑了前大殿,又向丰惠店王买了两亩田建构了两边侧屋、山门、戏台。自同志末年至民国期间逢年过节,此庙庙会、做戏非常热闹。新中国成立后,为岭南乡公所所在地,1956年为岭南公社社址。1984年与五金厂调换,成为厂房。2005年,一群老太太筹款16.5万,鼓动一个男信徒(曾经拜过师傅),买下了16间厂房。2008年接收,先造了三间正殿。以后逐年投资建设,到2015年正式建成,总投资350万。这些捐款,以及捐物资,还有很有义务工,都是靠信徒们拉来的赞助。最开始由27个人组成了筹委会,主要是老太太,她们2个人一组出去募捐,一个记账,一个收钱,最远跑30公里。捐款主要是岭南范围内的百姓,一开始5、10、20元的捐,后来200、300元的捐。而大头还要靠一些老板,本地的、外地的。功德碑上,刻下了很多捐款、捐物、出义务工的姓名,300元以下者不写上去。管理委员会的会长(也称董事长)曾经拜过师傅,师傅现在绍兴市民宗委当副局长,由于师傅的帮忙,狮山庙获得证书“浙江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由于政府对宗教活动的控制,整个绍兴市只有19个这样的牌子。第二, 寺庙活动规模盛大,资金也很雄厚。狮山庙里大大小小有57个菩萨。最灵验的、受到广泛认可的是,大王菩萨。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是大王菩萨的生日,狮山庙举办庙会,400-500个老太太聚在庙里念一天佛。由管理委员会负责买菜,义工负责做饭,中午大家吃一顿斋饭。其他菩萨也有生日,只有100人参加。此外,过年时,本地有个传统,要到庙里烧香。狮山庙多年那段时间人都挤不进去,可见香火之旺。再有就是正月初五到初七庙里做戏,请剧团表演粤剧、绍剧给老太太看,不收门票,钱由老板出。今年一个绍兴的老板,支助了12万。除了这些活动之外,平常就4个村的老太太在一起念佛,人多的时候40-50人,人少的时候就十几个人。民间信仰的发达还体现在祖先信仰上。这个地方比较重视墓地,一般修建的都比较漂亮。走在山路上,放眼望去都是规规整整的坟墓,周围用水泥硬化,立一块大碑,碑上刻有红色标语:秀水青山、秀水名山等类似红大字。当然还记录逝者信息。一般一个坟墓造起来,要花2万。与重视坟墓对应的是,重视祭祖,重视风水。一年祭祖5次,春节、清明、立夏、七月半、冬至。清明祭祖需要到坟上去扫墓。其它几次祭祖,都是在家门口,桌子旁或者塘堰边,准备香、腊、念过的佛经、酒,以及几个肉菜,一家人都参与,拜一下祖宗。


通过比对,我们能够发现基督教十分衰落,动员能力弱,基本是家庭化传播,而民间信仰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老太太们志愿义务出去募捐,走遍每个村里,通10元、20元的捐款,就募捐了十几万,买下庙产,可见庙宇的号召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十分强大。表面看来,民间信仰的发达一定程度上抗拒了基督教的传播,可以从2个因素说起。一方面,民间信仰一直是这里村民最普遍的信仰,信菩萨、祭祖深入到村民日常生活中,形成社会风俗,成为村民的一项公共活动。民间信仰嵌入在村庄社会,是村庄生活中主流,而基督教一直没渗入进去。由此导致,信仰基督教的人受到歧视,被污名化。村民觉得信基督教的都是家庭状况不好的,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给的,不认爹娘,没有人性道德,而且认为信基督教的人不靠勤老致富,靠上帝。由于基督教被污名化,信教就会在村庄内遭受歧视,从而无形之中给村庄社会交往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基督教一神教教义的排他性,也影响了它的传播。它排斥任何偶像崇拜,不能包容村民拜菩萨,不符合村民信仰上的包容性。而且,民间信仰的主体是老太太,这群人都在念佛,信仰祖先,而基督教徒为了和村民做出区分,清明不去祭祖,由此导致了老太太们的反感,这些念佛的老太太不信基督教,信基督教的老太太自然就少了。极不利于基督教的传播。另外,基督教自身很衰弱,靠外力维持运营,本地教徒基本没有能力做出贡献,导致教会没有能力满足很多需求。对应地,本地村民之间分化不是很大,子代大都能进城,老年人没有过的很差的,阶层压力也不大,村民之间的相对剥脱感不那么深,因而抱团取暖的需求也没那么大,老人没有信教的需求。但有一个问题需要重视,老年人心理太孤单,村落应该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不然少数老人忍受不了孤单,也还可能寻找基督教的安慰。


老太太念佛就是一种很好的村落公共互动。通常由一个人领头,一群老太太在一起念麦秸,念元宝,念佛经,用来烧给祖先,烧给菩萨,一念就是一天。这种活动恨普遍,每个村落都有,每个老太太都会念。可以念各种经,心经、十二生肖经、庚申经、观音经灯笼经、车头经等等,生活中有各种需求都可以念经,比如春节出远门,念经保平安;甚至婆媳有矛盾,念经能化解掉。每家都有一本手抄经本,各种各样的经,有几十种。正式念经互动,使本来显得没有生气的村庄变得有人气了。念经所在的公共活动室是一个社会交往的空间,能增强相互之间的关系,增加社会资本,丰富老年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念经既能带来内心的安宁,也能打发时间,增加生活的乐趣,同时,还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改善老年生活。老年人欢喜做这件事。

文/徐海峰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

原文标题为《浙江上虞南部山村宗教信仰状况考察》,标题系编者所加。

感谢作者赐稿!

田野笔记|女博士|摄影

都在这里

田野与影像

Visual Anthropolog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宗教信仰与乡村文化生活
古村瑰宝完美如初
周末自驾| 七百年顺德古朗,隐身岭南水乡的“世外桃源”
深圳城中村里的民间信仰
论粤西社坛文化——以笔者家乡马田社坛为例
孔坊村拾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