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豸山寺
佛、道、儒三教合一——豸山 (图)
信息来源:宁波旅游网  发布时间: 2009-03-09 16:43:18
沱江镇作为江华的县城已有近550年的历史,豸山这一风水宝地也就成了豸山寺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距今四百余年。豸山寺有两个独特的地方,一是 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格局。古代这一片建筑依次是佛教的豸山寺观音阁、道教的吕祖阁、儒教的文昌阁,一字排开,连为一体。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4年 县城从水口镇回迁沱江镇之后重建的格局。左边是豸山寺,右边是望江楼,还有前面建于民国年间的代表俗文化的六角凉亭——望江亭,为古今义渡小憩之所。吕祖 阁与文昌阁毁于历代兵火,早已不复存在。
走进山门,可以看到它的第二个独特的地方,就是豸山寺建于岩隙中,可以说是镶嵌在豸山的山体里面,沿着山势走进观音阁,可以直达山腰岩腹。这就是所谓的“山中有佛,佛在心中”。
在山顶,是江华的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凌云塔。凌云塔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距今一百三十余年。建塔的初衷是为了镇住一方文运不随江水流 去,所以又叫“文塔”。凌云塔为砖石结构阁式建筑,塔身7层,高21米,八方四门,俊俏挺秀,集佛教、伊斯兰教之建筑风格于一体;塔的外形为中国传统建筑 形式,斗拱、出檐、起翘为中国建筑特点;塔内部为中空穹窿顶曲线流畅,属西方建筑手法、伊斯兰建筑风格。此塔可谓中西和壁之建筑,有专家称豸山为全国独有 的“四教合一”的圣地。凌云塔高距峭壁之上,位于县城的制高点,登临远眺,县城全貌尽在眼底,是重九登高的最佳去处。清代有文人题诗赞曰:“天造奇峰境最 幽,睛光倒影漾江流……两河到此岩横峭,胜景悠然万古留。”(编辑:冯瑛)
豸山位于县城沱江镇东面,屹立于潇水之畔,“峭壁摹空,悬崖俯流。”从对岸白象山望去,山形似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豸獬)而得名,从城中望去,又似一坐立之青蛙,故又名“蛤蟆山”,山腰山腰面阳岩洞称为“麻拐岩”。
沱江镇作为江华的县城已有近550年的历史,豸山这一风水宝地也就成了江华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在这里集中体现了佛、道、儒、俗等各类文化在江华这片土地的碰撞、融合。
豸山寺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距今四百余年,豸山寺有两个独特的地方,一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格局。古代这一片建筑依次是佛教的豸山寺观音阁、道教的吕祖阁、儒教的文昌阁,一字排开,连为一体。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4年县城从水口镇回迁沱江镇之后重建的格局。左边是豸山寺,右边是望江楼,还有前面建于民国年间的代表俗文化的六角凉亭——望江亭,为古今义渡小憩之所。吕祖阁与文昌阁毁于历代兵火,早已不复存在。
走进山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第二个独特的地方,就是豸山寺建于岩隙中,可以说是镶嵌在豸山的山体里面,我们沿着山势走进观音阁,可以直达山腰岩腹。这就是所谓的“山中有佛,佛在心中”。 在山顶,是江华县的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凌云塔。凌云塔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距今一百三十余年。建塔的初衷是为了镇住一方文运不随江水流去,所以又叫“文塔”。凌云塔为砖石结构阁式建筑,塔身7层,高21米,八方四门,俊俏挺秀,集佛教、伊斯兰教之建筑风格于一体;塔的外形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斗拱、出檐、起翘为中国建筑特点;塔内部为中空穹窿顶曲线流畅,属西方建筑手法、伊斯兰建筑风格。此塔可谓中西和壁之建筑,有专家称豸山为全国独有的“四教合一”的圣地。凌云塔高距峭壁之上,位于县城的制高点,登临远眺,县城全貌尽在眼底,是重九登高的最佳去处。清代有文人题诗赞曰:“天造奇峰境最幽,睛光倒影漾江流……两河到此岩横峭,胜景悠然万古留。”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豸山寺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距今四百余年,豸山寺有两个独特的地方,一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格局。古代这一片建筑依次是佛教的豸山寺观音阁、道教的吕祖阁、儒教的文昌阁,一字排开,连为一体。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4年县城从水口镇回迁沱江镇之后重建的格局。左边是豸山寺,右边是望江楼,还有前面建于民国年间的代表俗文化的六角凉亭——望江亭,为古今义渡小憩之所。吕祖阁与文昌阁毁于历代兵火,早已不复存在。 ?
走进山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第二个独特的地方,就是豸山寺建于岩隙中,可以说是镶嵌在豸山的山体里面,我们沿着山势走进观音阁,可以直达山腰岩腹。这就是所谓的"山中有佛,佛在心中"。
豸山凌云塔位于江华县城沱江东南角,处于萧水之源东河和西河的交汇处.
凌云塔建于豸山寺上,塔始建于清同治8年(1869),十年来末就,于光绪4年(1878)由清“中兴将帅”王德榜(江华码市人)捐资建成。凌云塔日晒雨淋,已经班剥。1985年县政府筹资40余万元,不仅修复了宝塔,而且卷围了风景区,建立了门楼,使之焕然一新,成为县城最近的风景名胜之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本地居民和外地来客对此情有独钟。登上山巅,走近宝塔,东眺远处,云浮青峰如诗如画,西瞧县城尽收眼底,南瞰冯(河)沱(水)汇于眼前,北望江水滔滔从容而去;凭船游望,绿水倒映,青山白云,古代塔寺的红墙琉瓦,飞檐与现代跨河斜拉悬臂大桥相呼应,其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凌云塔
豸山,位于江华县城沱江之东里许,屹立于潇水之畔,与沱水东岸的白象山遥遥相望,因山形像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獬豸),因而取名豸山,又由于山的北面酷似一只蹲着的大蛤蟆,俗名蛤蟆山。山上有一与众不同的塔叫凌云塔。
沿着弯弯曲曲用大理石镶嵌的三百九十四级台阶,登上豸山你就会感悟江华著名的古八景之一——“豸山凌云”之意境,感悟古人留下了足以让后人感念的古老文化。豸山虽无泰山之威武,但具备着小家碧玉般的挺拔秀丽。山南峭壁摹空,悬崖俯流,冯河和沱水一清一浊在这里汇合成潇水,宛若一条缥缈而来的彩带,泾渭分明地北流入湘,这便是潇水的源头;山后林木茂密,郁郁葱葱;山西的半山腰有一个冬暖夏凉的岩洞,洞口刻有“别有洞天”四个大字,传说是仙人下棋的地方,如今成了游客最好的临时憩息地;山巅是江华两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凌云塔。凌云塔四门八角七层高21米看去确实高耸凌云,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距今一百四十年了。
据凌云塔碑记述,建塔的初衷是为了镇住一方文运不随江水流去,所以又叫“文塔”。清同治八年(1869年),乡邑学子唐为煌、游道南等人捐资筑石为基,历时十年尚未完工。光绪四年(1878年),塔身由当时的江华籍抗法名将、“中兴将帅”王德榜(福建省按察使,后擢升为贵州布政史)捐资建成,当年竣工。凌云塔为砖石结构阁式建筑,俊俏挺秀,集佛教、伊斯兰教之建筑风格于一体;塔的外形斗拱、飞檐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塔内为中空穹窿顶曲线流畅,属西方建筑手法、伊斯兰建筑风格。此塔可谓中西和壁之建筑,故有专家称凌云塔与山脚的豸山古寺合为一体乃全国独有的“四教合一”圣地。登临远眺,东眺五岭逶迤如诗如画,西望县城美景尽收眼底,南瞰帆船点点,绿树倒影,北瞅滔滔河水从容而去。难怪,清代有文人题诗赞曰:“天造奇峰境最幽,睛光倒影漾江流……两河到此岩横峭,胜景悠然万古留”。
遥想这山,这塔,这景和山脚的豸山古寺和谐默契,你不禁由然而生许多空灵的臆想,人间烦恼忧愁或许化为灰烬,随着那孤帆远影碧空而尽,似乎又多了几份凡人的乐趣。
豸山古寺
山脚削壁岩穴处的豸山古寺是远近闻名的古刹,其楼宇则以麻姑岩为主体依山建造。这里有一个类似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麻姑岩内住着一个名叫麻姑的美丽仙女,麻姑爱上了住在对河山上一个勤劳的后生,俗话说:隔河一千里,两人很久都不能相会一次。这山里有一头大白象,大白象是一个被玉皇大帝打下凡尘受苦的谪仙,带罪在此修炼。平时由于后生的尽心照料,大白象对这个穷苦后生非常感激,产生了报恩之情。于是大白象每晚就把长长的鼻子伸向沱水,直接着岩口,并在岩口与山之间的河面上喷出一道白雾,这样后生既不为河水阻隔,也不易被人发现,所以每晚两人都能畅叙幽情。后来被玉皇大帝发现了,将大白象的身子化为山,便有了后来的白象山,鼻子也化为沉入河底的岩石。又命神仙下凡在岩口建一座庵寺,永远地把麻姑压在寺底,后来人们便把这岩叫做麻姑岩。当然,这只是一个凄美的传说,其实,麻姑岩天生就是一个庵寺宝地。豸山古寺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距今四百余年。远远看去,寺楼为砖木结构,檐牙高啄,彩绘斗拱式多层建筑,在左右两边四五座画栋雕梁的亭台楼阁的陪衬下,既富丽堂皇又曲径通幽。走近才发现寺内梁柱朱红,匾额籀金,一派古色古香之韵味,让你不知不觉进入远古时代的历史天空。左边是豸山寺,右边是吕祖阁,后改建叫望江楼。前面是建于民国年间代表俗文化的六角凉亭——望江亭,为古今过渡之人小憩之所。凉亭的石柱上刻有三副名联颇引人注目。据说,门前一副系乡绅名流王谟所作:“此亭与豸山沱水并永;斯阁乃酒仙诗伯所居。”意为:此亭依名胜古迹,故与豸山沱水永世长存;斯阁因玲珑剔透,乃为酒仙诗伯流连忘返。后一联为前贤舒云藻所作:“岂谓一亭乾坤即逆旅;纵观两岸云山尽画图。”意为:怎么说,一个亭子大小的地方,就能成为游客观赏景色处所呢?放眼看看,沿河两岸的云山,不尽是一副美丽的图画吗?中联是县官李惠元的哀民之作:“来日大难,聊向长亭释担负;民亦劳止,曷从此处觅棠荫。”意为:有朝一日遭受什么天灾和人祸,暂且放下包袱歇息一下;老百姓也苦够了,何时才能从这里找到救民的清官。寺门两边立柱上镌有佳联:一县名区推为仙境;两河活水洗尽俗缘。相传这副佳联及匾额“豸山古寺”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
入寺门,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格局一字排开,又连为一体。依次是佛教的观音阁、道教的吕祖阁、儒教的文昌阁。其实,吕祖阁与文昌阁毁于历代兵火,早已不复存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4年县城从水口镇回迁沱江镇之后重建的格局。
寺内已失去了昔日的喧哗,除偶尔传来几声悠悠扬扬的钟声和几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声,或许晨夕还有一阵僧人做功课的木鱼敲击声。大多时间墙内墙外静静的,静得我们能听到雨儿与微风在嘀嘀咕咕的悄悄话,静得我们能听到落叶与大地接吻的亲热声,静得让我们觉得进入了世界的两个极——世俗与世外。世俗景幽幽,世外境悠悠。
登上十八级石阶,门前两旁是举着拳头开口大笑的哼哈二金刚,确实给人一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意味。两扇大门上分别彩绘着手持金锏的秦叔宝和手执钢鞭的尉迟恭,既威武又尊严,仿佛要将凡尘的浑浊挡之门外。
再登上十二级石阶,进入正殿。正殿的两边分别用玻璃框框嵌着约三尺高的十八尊金罗汉个个形象生动、神态各异。再上面是普渡众生的观音大师的塑像。
我不是佛教信徒,相信《国际歌》里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但我敬重佛陀,也颇有佛缘。母亲曾给我讲了父亲做的一个梦,那是病重父亲临终前的一个美梦,父亲梦见观世音大师乘着金光四射的月亮,带着我从天飘然而来,后面还有文曲星跟着。父亲立刻眼光发亮,拉着母亲的手说:“好兆头,好兆头啊,我们家要出‘文曲星’了!”说完不久,父亲带着甜甜的梦境和甜蜜的笑容离开了人间。父亲的梦或许是一种希冀,或许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但它却时刻鼓励着我在漫漫的文学之路上跋涉。
我敬佛拜佛却从不迷佛,不吃素诵经,不讲究点烛上香多少,只凭心境和缘份,可谓“寺中有佛,佛在心中”。早些天,有一官场朋友远道而来,说什么官运不佳,要我带他去豸山古寺求神拜佛。在寺内正好碰着一位方面大耳的老男人带着一位小美女,十分虔诚地跪在观世音大师面前。老男人或官或商的模样我们姑且不去细问,那小美人或妻或妾身份也不必去探究,反正一老一少像是有钱之人。他们三叩九拜,确实令人感叹。仔细一想,他们从表面上看,烧香拜佛是尊重佛,但敬佛却不知佛心,拜佛却不懂佛的慈悲和宏愿。其实是对佛心的羞辱和嘲笑,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想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然后,利用手中有权有钱贪污腐化、金屋藏娇的性质是一样的。说透了,来烧香拜佛目的不外乎是求菩萨赐予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对菩萨不是侮辱又是什么呢?(2009年6月)
豸山位于县城沱江镇东面,屹立于潇水之畔,“峭壁摹空,悬崖俯流。”因山形似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豸獬)而得名。登上山巅,走近宝塔,东眺远处,云浮青峰如诗如画,西瞧县城尽收眼底,南瞰冯(河)沱(水)汇于眼前,北望江水滔滔从容南昌去;凭船游望,绿水倒映,青山白云,古代塔寺的红墙琉瓦,飞檐与现代跨河斜拉悬臂大桥相呼应,其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山顶,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凌云塔。山下的豸山寺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距今四百余年,豸山寺有两个独特的地方,一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格局。二是其建于岩隙中,可以说是镶嵌在豸山的山体里面,正所谓的“山中有佛,佛在心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华县城至高点豸山,山下古寺三教合一,山上宝塔以镇文运
昭山观音寺
古寺寻幽 之 佛光寺
造型夸张、佛像诡异的千年古寺——白瀑寺
上海最大,500年唐风古寺全面开放
一座山,两座寺,中间藏着李能胜的魔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