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夏史

西夏史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其先人党项族以军功629年被封于在松潘地区,后被松赞干布驱赶北迁。至西北横山党项族逐步开始强大起来。其中拓跋赤辞投降唐,被赐姓李,迁其族人至庆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封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平黄巢起义有功,再次被赐姓李。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982年9任夏州节度使李继朋献城投降宋朝,赐姓赵,19岁弟李继迁逃回鄂尔多斯草原叛宋自立,李继迁是银州防御使李光远之子,生于963年。12岁被授予官职。
      986年三月,李继迁派亲信张浦到辽朝示意归附,辽圣宗耶律隆绪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同年十二月,李继迁向辽朝求婚,圣宗以宗室女义成公主许嫁。990年(宋淳化元年),辽朝又封李继迁为夏国王。辽朝通过结盟、通婚、封王,利用李继迁牵制宋朝。与此同时,宋朝则令李继朋回镇夏州,以收抚李继迁。李继迁与李继朋,各受宋、辽王朝的支持和唆使,时和时战。李继朋终于遭到李继迁的袭击。逃回宋朝后被囚禁。宋朝毁弃夏州城,李继迁遁居沙漠。  
  997年(至道三年),李继迁在辽朝的支持下,趁宋真宗赵恒新即帝位,向宋朝索还夏州,真宗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李继迁完成了收复党项“故土”的宿愿。从998年到1001年(宋咸平元年至四年),李继迁相继出兵攻扰宋朝的鄜,延、石、麟、府、镇戎、灵、定、怀远、保静、永、清远等州、军。次年三月集重兵攻陷灵州,今灵武战略位置重要,改灵州为西平府。建造宫室、宗庙,从夏州迁都西平。十月,以声东击西的战术袭破西凉府。已归附宋朝的吐蕃首领潘罗支伪降,暗中集兵数万人,乘李继迁不备,于三十九井地败之。李继迁中箭逃回西平,于1004年(景德元年)一月箭创发身亡,子李德明继位。遗嘱顺从宋朝。李元昊出生。  
     李德明在位近30年(1004—1031),面对宋、辽王朝的威协,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他采取了“倚辽和宋”的策略。一面“假北朝威令慑之”;一面同宋朝和好,稳定人心和以宁夏盐池青白盐从宋朝获取物资,以便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对西方的开拓上,实现李继迁时提出的“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而后“南牧”中原的战略布署。  
  1004年(宋景德元年)六月,李德明出兵进攻潘罗支,报了杀父之仇。乘胜攻占吐蕃厮铎督占领的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收服吐蕃折逋、游龙钵等部。1008年(宋大中祥符元年)至第二年,李德明四次进攻回鹘失利,凉州又被甘州回鹘可汗夜落隔攻破,回鹘成为李德明割据势力的严重威协。1028年(宋天圣六年),李德明派其子李元昊一举攻克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县),两年后,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回鹘首领贤顺归附李德明。直到1032年(宋明道元年)九月,李元昊从回鹘手中收复凉州,才解除了回鹘的威协。  
  李德明同时向宋、辽称臣,宋、辽也为了各自的利益,对李德明竟相封王进爵。辽封李德明为夏国王;宋则进李德明为中书令,加太保、太傅,又加赐只有亲王和重臣才能赐予的“崇仁”功臣号。随后,辽更封李德明尚书令,晋大夏国王,并与其子李元昊联姻。宋朝加封李德明为夏王。宋、辽对党项的政策,助长了李德明割据一方、建国称帝的欲望,开始积极进行各项准备。李德明出行的“仪仗卤簿”,严然和宋朝皇帝等同。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李德明“僭越”帝制,追尊其父李继迁为:“太祖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庙号武宗。”1020年(宋天禧四年),李德明采纳部下建议,由西平府迁都怀远镇,改名兴州即今宁夏银川,正式建都。1028年(宋天圣六年),李德明册立子李元昊为太子,立元昊生母卫慕氏为皇后。在建国称帝的各项准备基本完成的时候,1031年(天圣九年)李德明病死,虽然没有来得及登上皇帝的宝座,但为大夏国的建立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

        1032年(宋明道元年)28岁李元昊继承父李德明的王位后,立即着手采取一系列正式建国的措施。首先废除了从唐、宋中原王朝“赐”给党项拓跋氏王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汉语可汗之意)。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以避父讳,旋改开运,使用自己的年号。是年三月,下“秃发令”,在党项族中推行秃发,以复旧俗。1033年五月,升首都兴州为兴庆府,大兴土木,扩建宫城,营造殿宇。仿宋制设立官制。李元昊即位前,党项所领的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由中原王朝封授,在党项内部则以族帐部落首领为长官,担任由中原王朝授予的蕃落使、防御使、都押牙、指挥使、团练使、刺史等职。从李继迁、李德明开始“潜设中官”,李元昊建国则仿宋朝制度设立文武两班朝官。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职掌与制度基本与宋制相同。皇帝之下的各级官员均可由党项人或汉人担任。党项贵族功臣被封为“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后来也实行中原王朝的封王制度。文职官员戴幞头、着靴、穿紫色或红色衣服,执笏;武职则在冠帽上区别等级,低级官吏不戴冠。无官职的庶民百姓只可穿青、绿色的衣服。  
  李元昊建立的党项国,为了增强民族意识,巩固民族语言,在继位后亲自主持仿照汉字形体创制一种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命大臣野利仁荣加以演绎,编纂成12卷,尊为“国字”,颁行全国。在国家机关中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培养人才,掌管翻译对外的往来文书。在札乐方面,李元吴认为党项人从唐宋王朝完全学习汉人的礼乐“为不足法”,主张“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番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若唐宋之缛节繁音,吾无取焉”。因此在“吉凶、嘉宾、宗祀、燕享”诸场合中“裁礼之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为一音”。简化了礼乐制度,并下令国中实行,有敢不遵者,格杀勿论。  
  李元昊建国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兵制的建设。党项建国时,原有部落军事民主制传统的军事组织与军事制度已不能适应封建国家防卫和进攻的需要,因此,在原有部落军事组织的基础上着手建立兵制。新建立的军事组织最小的单位为“抄”:系由“正军”和“负赡”组成。“正军”是担任直接作战任务的健壮士兵;“负赡”为随军服劳役者,故身体疲弱者亦可充任。据《宋史·夏国传》载:“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赡,无则许射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习战斗,而得正军为多。”可以看出,西夏兵制从建国初期的“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的全民皆兵制度向常备兵制过渡。除步兵外,还有骑兵、炮兵。军种的侍卫军,“擒生军”等都具有常备军性质。为便于调兵遣将,李元昊采用地方军区性质的“监军司”制,把军事指挥机构与地域性的防卫措施结合起来。全国被划分为左、右两厢,共设立12个监军司,各立军名,规定驻地。每一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各一员,由党项贵戚豪右担任。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数十人,分别由党项人和汉人担任。为了国家安全与防卫的需要,全国拥有50余万兵力,重点部署在以首都兴庆府为中心的三角线上,特别是加强了对宋、辽及吐蕃和回鹘的防卫。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前的西夏领土已是“悉有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龙皆即堡镇号州”。连同首都兴州在内近20个州了。所辖范围:“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李元昊继位后,用了整整6年时间为立国称帝做了充分的准备。  
  1038年(夏大庆二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干都城兴庆府南筑台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大封群臣,制定朝仪,追谥祖父李继迁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墓号裕陵,祖母野利氏称顺成懿孝皇后。追谥父李德明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母卫慕氏为惠慈敦爱皇后;封妻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子宁明为皇太子。  
  1039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一月,遣使到宋朝上表,表中阐述建国称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认皇帝称号。宋朝对李元昊的称帝与建西夏国深恶痛绝,必欲铲除而后快。但是并不依宋朝的意志为转移,党项人建立的大夏国,已巍然屹立在它的西边,先后同辽、金形成鼎足之势。1040年取得三川口战役胜利,1041年取得好水川之战的胜利,1044年对辽取得河曲之战的胜利,宋,夏,辽三分天下。西夏的开国之王李元昊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枭雄,为了生时尊荣,他穷兵黩武,东讨西伐,南掠北夺,终将方圆数千里囊括自己的势力范围。他生性凶残暴戾,反复无常,处世以一己之利为天下任,为满足淫欲不顾父子情分夺媳为妃,乃至竟被儿子的利刃削去鼻子;为了身后事,他大兴土木,大造陵寝;他深知自己作恶多方,结怨深重,惟恐死后魂魄难安,不惜遣数万人在贺兰山脚造墓三百余座(待其死后暗葬其一),而陵墓既成工匠们则悉数尽作刀下之鬼矣!

          李元昊死后,他不满2岁的儿子李谅祚成为皇帝,由其母没藏氏专政。辽攻西夏,夏大败,向辽称臣。李谅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归夏。梁氏又发动与宋的战争。失败后被迫让权于李秉常。李秉常死后他三岁的儿子李乾顺即位,梁氏再揽大权。重新发动与宋和辽的战争。李乾顺亲政后采取依附辽,于宋修和的策略。战争逐年减少,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115年金朝立国,开始发动对辽的进攻。1123年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同时金使到西夏劝李乾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乾顺看到辽灭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
       金灭北宋时西夏随其尾迹而入,获得了数千里的土地。
        李乾顺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内发生了强大的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发生了巨大的人民起义。李仁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政治腐败,国势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杀李纯佑。李安全改变了与依附金的政策,开始依附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却十分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再说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没有给他带来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开始进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无以抵挡。1211年西夏内部发生宫廷政变,李遵顼篡位,李遵顼仍然保持着襄宗(李安全)的作风,西夏政治更加腐败。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触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进攻西夏。1223年,由于李遵顼声称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败下,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尽管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权覆灭命运。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不料机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银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按正式的立国时日计算,西夏存国190年(公元1038~1227年);然而若依历史实情而言,即如《宋史》所载的“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则是实历347年之久,这就要比起北宋和南宋相加之年还要多出27年了。

     成吉思汗对西夏的征服战争,从1205年至1227年,先后进行过6次。其中在1209年、1217年、1226~1227年的三次大型战争中,蒙古国大军都曾进据贺兰山,包围西夏国都中兴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与破坏。1226~1227年成吉思汗发动的最后一次灭夏战争,西夏百姓“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出征途中病死六盘山,其军队遂将亡帅之恨移泄西夏——蒙古铁骑在其副帅的指挥下,回师北上,发疯一般地狂烈进攻西夏国都(今之银川市一带),所到之处,逢人便杀、遇房就烧,劫掠财物、奸杀妇孺、毁宫掘墓。一时间,西夏国内尸横遍野、血流若河,浓烟蔽地、紫血腥天。    
        征服者的残酷无比的报复镇压,使得雄赫一时的西夏灭国。随着朝代迭替、战火频仍,西夏的文物典籍毁坏殆尽,地处边陲的西夏除了征掠外邻之外,原本就是近乎闭关锁国,如此而来,遂成一个近乎苍白的历史词汇般的神秘王国。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陵、西夏帝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座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市区大约35公里,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4公里,里边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近50平方公里。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王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占地教超过10万平方米,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

       武宗李继迁

       太宗李德明 光圣 1010.9—1032
       备注:西夏国的奠基人,其子李元昊为西夏开国皇帝。称帝前去世,享年51,被追尊为太宗。 
        景宗李元昊 武烈 1032—1048
        备注:西夏的开国皇帝,去父亲李德明称帝前去世。1032年继承西夏王位,1038年称西夏皇帝。生母卫慕氏,1048年被太子宁林格杀害,享年46岁。
      1、长子宁林格 —— ——1048
       备注:元昊立太子妃没移氏为新皇后,招致太子宁林格的愤怒,被太子杀害,后被处死。
       2、毅宗幼子李谅祚 昭英 1048—1067
      备注:元昊的幼子,元昊被太子所杀,后被处死。以一岁幼龄继位。其母为没藏太后。12岁预政,注意修好与辽,宋朝的关系,21岁突然去世。
       子惠宗李秉常 康靖 1067—1086
       备注:七岁继位,其母梁太后专权,因长期不能亲政,忧愤而死,享年26岁。
       子崇宗李乾顺 圣文 1086—1139
        备注:3岁继位,梁氏专权,16岁时灭梁氏亲政。在位54年。
        长子仁宗李仁孝 圣德 1139—1193
        备注:母为汉人,不知名,16岁继位。西夏的中兴之主,在位时国家达到全盛。1193年崩,年70,在位54年。
        1、子桓宗李纯佑 昭简 1193—1206
       备注:17岁继位,国势从盛转衰。1206年,李安全发动兵变,被废。不久暴卒,年仅30。
        2、侄子襄宗李安全 敬慕 1206—1211

       备注:党项族,其父乃西夏仁宗弟越王李仁友,1196年,仁友逝,安全上书要求袭越王爵位,西夏桓宗不许,安全被降封为镇夷郡王,他极为不满,于是萌生了篡夺皇位之心。1206年与桓宗母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改元应天。 1211年堂侄齐王李遵顼发动政变,被废,一个月后死去。年42岁。
        堂侄神宗李遵顼 英文 1211—1226
        备注:党项族,夏崇宗之曾孙,李安全堂兄弟李彦宗之子也,虽辈份比桓宗、襄宗低,但年龄却比他们高。后,与蒙古,宋战争屡败,1223年,神宗退位,死于1226年,时年65岁。1224年,传位于子李德旺,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1226年病卒,年64,谥英文皇帝。
      1、长子李德任 —— ——
       2、次子李德旺 献宗 1223—1226
      备注:神宗次子,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连失去数座城池,于1226年惊忧而死,年46岁,在位4年。
      侄儿李晛 末帝 1226—1227
      备注:神宗孙,献宗侄子,李德旺病危时被推举为皇帝。在位时西夏已经快灭亡了。后投降蒙古,被杀害,西夏灭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党项悲歌 - 西夏 西夏 (五)
西夏第二位国主 李德明当政期间 塞垣之下有耕无战逾三十年
李德明
他开创的王朝存在190年,在二十四史中却没有位置
西夏崛起之路:不只是党项自身的强大,更是宋朝的战略灾难
西夏简史:从太祖李继迁到李元昊建国,党项一直对宋辽两国俯首称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