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蜜蜂爬蜂综合征致病因素调查及防治!


吉林省立足生态省建设,森林覆盖率高,蜜粉源植物多样性丰富,蜜蜂种质资源丰富,长白蜜蜂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蜜蜂饲养基础,是全国重点养蜂生产基地,养蜂业已成为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笔者进行了吉林省蜂业资源、蜂病等相关调查工作,对吉林省西方蜜蜂蜂种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吉林省蜜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建议,在蜂病方面,对吉林省蜜蜂微孢子虫病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调查研究了吉林省蜜蜂疫病危害现状,发现蜜蜂白垩病、蜂螨及爬蜂病为吉林省3大主要蜜蜂病害。

蜜蜂疾病作为养蜂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对蜜蜂饲养的危害不言而喻。近几年来,爬蜂病越来越成为困扰养蜂者的难题,饲养者往往无法确诊爬蜂病的病因,将爬蜂现象统一称之为爬蜂病,最终滥用药物导致蜂群质量下降,蜂产品污染,降低蜜蜂饲养的经济效益,严重的全场覆灭。因此,笔者根据近几年对吉林地区的舒兰市和蛟河市、白城地区的通榆县、通化地区的集安市、延边地区的安图县和敦化市等6个重点养蜂县市的调查走访,对吉林省的蜜蜂爬蜂病的致病因素进行总结,为同行抛砖引玉,引起蜜蜂研究者的重视。

1螨害是造成吉林省蜜蜂爬蜂现象的第一因素

调查发现,无论定地饲养,还是外来转地蜂场,蜂螨寄生普遍存在。80%以上的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螨害,多数地区大蜂螨危害较重,但近几年小蜂螨危害呈不断上升趋势,一些蜂场出现大小蜂螨协同危害的情况。蜂螨寄生危害前期不易发现,后期较为容易发现,蜂场随处可见翅足残缺的初生蜜蜂,但此时防治为时已晚,会严重影响蜂群生产和繁殖。

1.1小蜂螨

有外地大转地蜂场进入后,附近的本地蜂场容易感染小蜂螨。通过近期对白城地区、吉林地区的蜂病调查发现,小蜂螨危害在椴树花期和向日葵花期较为严重,一旦治疗不及时,全场易遭受巨大损失,蜂群难以取得丰收,因此对小蜂螨的潜在危害不能掉以轻心。据报道,小蜂螨在北方不能越冬,且没有其他寄主。本地蜂场主要是大宗蜜源花期前,外地蜂场转地进入蜜源场地后,通过蜜源、盗蜂等媒介,传染给本地蜂群。小蜂螨寄生初期一般不易发现,吉林省蜜蜂饲养者平均年龄较大,养蜂者年龄多为40岁以上,占调查总数的76%,其中60岁以上的养蜂者为28%,而30岁以下的养蜂者极少,致使对小蜂螨的检查较难,加上小蜂螨近几年才呈严重趋势,北方养蜂者对其了解不够,而小蜂螨一旦寄生到爬蜂可见的程度,养蜂者往往措手不及,无计可施。

1.2大蜂螨

大蜂螨在吉林省西方蜜蜂饲养中较为常见,多数蜂场可检测到不同程度的感染。大蜂螨寄生后的蜜蜂,在蜂场内烦躁不安,翅残,不能飞翔,四处乱爬,蜂群群势迅速下降。大蜂螨除了吸食血淋巴外,其体内外还能携带近十种病毒,如麻痹病病毒、残翅病毒等,在养蜂业上必须引起重视。吉林省的蜜蜂饲养者较为熟悉该蜂螨的防治,一般在越冬出窖后即开始预防,流蜜期进行断子防治,越冬前再进行一次根治,基本能控制其大范围流行。

2蜜源因素导致的爬蜂

2.1蜜源植物造成的蜜蜂爬蜂

2.1.1有毒辅助蜜粉源植物

椴树花期有些地区伴有大量黎芦等有毒蜜源植物,吉林地区蜂群春季繁殖时的一些杜鹃科植物等,这些花蜜或者花粉,含有对蜜蜂有毒的物质,如生物碱、多肽、胺类、多糖等,会导致蜜蜂在大宗蜜源开花前或开花期间蜜蜂中毒爬蜂,严重程度往往和有毒蜜源的分布区域及面积有关,随着大宗蜜源开花,蜜蜂采集大宗蜜源植物逐步加强,有毒蜜源的中毒症状会有所减轻。有些蜜蜂饲养者提前观察有毒蜜源情况,能够掌握本地这些有毒蜜源的分布范围、面积和开花期,在这些有毒蜜源开花前,集中时间进行处理,减少对蜜蜂的毒害。蜜源植物导致的蜜蜂中毒,初期蜜蜂较为兴奋,进而行动迟缓,身体麻痹,吻伸出,最后在蜂箱内外艰难爬行,最终死亡。花粉中毒的基本都是幼蜂,较容易识别。

2.1.2大宗蜜源植物

蜜蜂以花蜜为食物,如果花蜜中含有较高的多糖类物质,则会引发蜜蜂消化不良,并导致蜂群的衰弱。向日葵蜜中含有少量的麦芽糖,麦芽糖与蔗糖同属双糖,蔗糖易被蜜蜂消化,外界蜜源缺乏时,常用白砂糖饲喂蜂群。麦芽糖被蜜蜂大量食用后,易患消化不良疾病,会导致爬蜂。

2.2甘露蜜造成的蜜蜂爬蜂

甘露蜜分为甘露和蜜露。甘露为寄生于植物上的蚜虫分泌,蚜虫俗称腻虫或蜜虫,带吸嘴的小口针能刺穿植物的表皮层,吸取养分,每隔一二分钟,这些蚜虫会翘起腹部,开始分泌含有糖分的甘露,蜜蜂采集甘露,常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甘露蜜中毒。蜜露为植物自身分泌,有些植物受到损害,比如机械损伤、冻伤等,愈伤组织自动会分泌一些黏稠液体进行自我保护,蜜蜂采集其中的一些蜜露,也会造成难以消化,从而导致中毒爬蜂现象。

3中毒为蜜蜂爬蜂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因素

3.1农药中毒

吉林省为全国农业生产大省,经济作物种植种类较多,农业用药复杂,蜜蜂较容易发生中毒现象。一些城市周边的设施农业为防虫、防草,经常使用农药。吉林西部大面积种植向日葵同时还是全国杂粮生产基地,“黑水西瓜”更是享誉全国,因干旱少雨,作物蚜虫寄生严重,种植户为消灭蚜虫,普遍施用农药,导致蜜蜂大量死亡,蜂群群势迅速下降。在水稻种植区域,种植者喷洒大量农药防虫害、草害,蜜蜂飞到喷洒过农药的水稻田内或河流边采集水源,易发生农药中毒。有些蜂农为减少蜜蜂外出采集水源,在自家蜂场设置清洁水源饮水区,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农药中毒的蜜蜂,主要是外勤蜂,蜂群变凶,成年蜂肢体麻痹、打转、爬行,死后吻伸出、张翅、钩腹,有些死蜂甚至携带有花粉团。整个蜂场皆是如此,且群势越强越严重。农药中毒需要立即转地或处理,最好是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尽量与周围粮农、菜农、果农沟通好,减少中毒发生。

3.2药物中毒

蜜蜂患病后,蜂农未按剂量进行药物防治蜂病,药物过量,常导致药物中毒。调查中常见防治小蜂螨过程中,应用升华硫或者类似药物,缺乏经验、方法不当或者不清楚一些新杀螨药物剂量,导致升华硫施用过量,蜜蜂爬蜂,严重的幼虫死亡,蜂群数量急剧下降。

3.3饲料中毒

饲喂不安全的白糖饲料或不明来历的花粉饲料,未经过相应的灭菌措施,就直接施用给蜂群,常会给蜂群带来灭顶之灾。调查中发现,有的蜂场贪小便宜,购买低价白糖饲料,饲喂蜂群之后,还未进入越冬期,蜂场内就已经遍地爬蜂。蜜蜂饲料常可携带白垩病、孢子虫病等病原体,因此在购买蜜蜂蛋白饲料、白糖饲料时,务必小心。

4蜜蜂疾病引起的爬蜂

4.1孢子虫危害

对蜂病样品实验室检测发现,吉林省各地区饲养的蜜蜂均有微孢子虫不同程度的感染。说明蜜蜂微孢子虫对吉林省蜂群的感染较为广泛。被检蜂场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敦化和蛟河,达到50%,舒兰、安图和集安的阳性检出率为20%。通过对各县市受感染强度的比较,敦化的受感染程度最为严重,其次是蛟河。

微孢子虫感染率虽然较高,但并未全部表现病症,即为隐性感染,只有部分蜂场表现为爬蜂等症状。隐性感染对养蜂业的发展更为不利,第一,孢子虫传播广泛,孢子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水源、蜂巢、蜜粉源及蜂机具等,健康蜜蜂食入少量孢子就会被感染。雄蜂、迷巢蜂、盗蜂甚至风、雨等自然现象也能促使该病传播。第二,蜜蜂微孢子虫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和基部细胞,可能导致非致命微孢子虫感染使肠道阻拦层无法进一步抵抗病毒等其他病原体的侵染。微孢子虫或许打开了肠道细菌或者真菌进入体腔的大门,应引起广大饲养者的重视。

4.2蜜蜂慢性麻痹病

蜂场调查可发现有些蜂场爬蜂个体绒毛脱落,腹部油黑发亮,蜂体颤抖不能飞翔,这是蜜蜂慢性麻痹病黑蜂型的症状。也有个别蜂场有大肚型症状。因该病在吉林省内西蜂饲养中并不严重,所以没有引起养      蜂者重视。但其在我国广泛传播,是春秋蜜蜂死亡的主要致病因素,必须引起重视,防止大爆发。

4.3幼虫病

调查中发现个别蜂场患有美洲幼虫病、囊状幼虫病等幼虫疾病,蜂群衰弱,工蜂疲于清除病尸,有的蜂群已经放弃清理工作,开箱巢房里有大量病尸出现,甚至有霉烂、腐臭味道,有的蜂群巢门前已经堆上不少幼虫尸体,幼虫病不会导致蜂群直接爬蜂,但会导致病群越来越弱,寿命缩短,失去抗病能力,染上蜂螨等其他病虫害,最终出现爬蜂。

5其他因素引起的爬蜂

过度劳累、营养不良、提早衰老、盗蜂厮杀、敌害侵袭、药物残留、病原体感染的机具、不良天气、温度过低等都有可能导致蜜蜂爬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很多爬蜂现象并非单一因素造成,比如蜜蜂微孢子虫侵染的蜂群,孢子虫破坏肠道细胞,导致其他病原体侵入,进而导致爬蜂现象;采集甘露蜜或轻度的有毒蜜源,又逢连续阴雨,蜜蜂未能及时出巢排泄,从而导致一定数量的爬蜂等。蜜蜂螺原体病也是导致蜜蜂爬蜂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在吉林省爬蜂样品检测中,暂未发现该菌存在。

6爬蜂综合征防治对策

6.1加强蜜蜂爬蜂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调查走访中发现,目前蜂病鉴定无有效手段,蜂农较难确诊蜂病。蜜蜂爬蜂综合征的来源很多,单靠观察病蜂表现,蜜蜂饲养者几乎难以判断。还有很多蜂病初期不易确诊,当爬蜂满地时,往往束手无策或滥用化学药物,导致伤蜂和污染蜂产品,对蜂农的饲养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蜂病的确诊是解决蜜蜂疫病最迫切的问题。认清病原,才能确定治疗方案,科学合理用药。因此研究蜂场蜂病的快速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饲养实践举足轻重。

6.2加强蜜蜂疾病流行病学及相关基础研究

近年来,世界养蜂业遭遇了蜜蜂的严重损失,发生蜂群衰竭失调(ColonyCollapseDisorder,简称CCD),是一种导致蜜蜂巢内大批量工蜂突然消失的现象,原因至今不明。这一现象已经阐明,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密集,蜜蜂疾病的研究将要成为未来蜂业发展的热点,相关蜜蜂疾病病理学、蜜蜂疾病分子生物学、蜜蜂生物防治技术、蜜蜂病敌害检测技术、抗病蜂种的选育等方面都将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6.3建设蜜蜂病敌害防治体系

针对吉林省实际情况,建设蜂病防治体系及蜂病诊断平台,着手解决养蜂户切身关心的问题,建设蜜蜂病敌害防疫、诊断及治疗技术体系,对外来病敌害进行免疫监测,采取科学饲养管理方法,选用优质的蜜蜂饲料,选育抗病种王,进行抗螨、幼虫病、白垩病的选育,提供优良的饲养环境,进行必要的药物预防等,将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6.4建设蜜蜂疫病防治网络,最大限度遏制疫病的传播

防患于未然是蜜蜂疫病防治的重中之重,各市州之间建立防治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长效通讯机制,及时沟通蜜蜂饲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关注蜜蜂健康,禁止病蜂流通,禁止携病的花粉等产品进入健康蜂场。有传染疾病时,及时上报蜂业主管部门,及时处理,并立即通知周边蜂场,做好防范工作。

6.5防患于未然,加快宣传推广健康养殖技术

深入研究抗病饲养蜜蜂技术,加快蜜蜂育种步伐,研究推广抗病蜂种,降低蜂群患病几率,从蜜蜂饲养技术、食物、水源、蜜源、管理、蜂种、疫病监控、健康评价等多方面着手,控制蜜蜂白垩病、蜜蜂微孢子虫病及蜂螨感染等主要蜜蜂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减少蜂药使用,降低蜂产品污染,制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蜂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

6.6加快无公害蜂药的研制,减少蜜蜂及产品的污染

我们提倡通过饲养等手段减少蜂病的发生,而一旦蜂病发生后,就离不开蜂药的施用,目前,健康无公害的蜂药,蜜蜂饲养者求之不得。一些蜂药虽然对蜂病有一定疗效,但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使用,有些蜂药对蜜蜂健康影响较大,有些蜂药虽然不伤蜂,但残留严重,对蜂产品造成了一定污染。加快中草蜂药的研制,加强低毒低残留蜂药的研究是未来中国蜂病防治用药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蜜蜂疫病防治任重而道远,蜜蜂爬蜂病的诊断和防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需要不断加强养蜂科研水平,重视蜜蜂安全,加强科研单位与蜜蜂饲养者之间的合作,提高产品质量,有效利用健康养殖技术,使用无公害手段防治蜂病,研制低毒蜂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深化养蜂体系建设,为畜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蜜蜂杂志》,2016366):7-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移蜂场地几个细节
蜜蜂孢子虫病的防治措施
谈谈蜜蜂空巢病
蜜蜂狍子虫病如何预防和治疗?
养蜂注意事项
蜜蜂“空巢病”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