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居正为什么终生不重用海瑞?1
他们上书,要求起用海瑞。  张居正在书上批道:  「海瑞的品质无可怀疑,然而办事不能通达。  这样的人只能享受名誉上的尊重,不能任为实职。」  虽然同为圣人之徒,张居正为人行事却与海瑞大有不同。  张居正既能侃侃而谈圣人之言,又能精通中国社会表面秩序下的真正规则,并且运用精熟。  他没有徐阶的天真,认为海瑞能够为他的班子建立政绩,也没有高拱的阴险,想用海瑞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他不能用海瑞。  直到这时,海瑞才知道自己在官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原来,他虽然忠诚骨鲠,时时刻刻遵守圣人之道,可是却只能「坐镇雅俗」,做个政治摆设。  原因就在于他不肯「通方」,不肯做「乡愿」,不肯向这个世界妥协。  有生以来,海瑞第一次产生了怀疑:错了的,到底是世界还是自己?    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任户部主事一年后,海瑞上了那道使他留名千载的「骂皇帝疏」,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嘉靖皇帝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昏君」。  他个性很强,行事荒唐且固执己见,从不与大臣妥协。  他酷爱方术,为了炼出长生不老药,竟然摧残宫女,以获原料。  宫女们走投无路,趁他睡着之时,企图用丝带勒死他,然而慌张中丝带打成死结,嘉靖得以大难不死,此为明史上有名的「宫婢之变」。  然而,他并没有从此事中汲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干脆搬出皇宫,不再上朝,专心修炼。  大臣们起初也曾拼死相争,然而争不过这位「性刚」的皇帝。  要知道,这位皇帝即位之初曾一怒之下廷杖一百八十人,其中十七人被活活打死。  在多人被罢官免职甚至处以重刑之后,非议皇帝的声音消失了,「无敢言时政者」。  更多的大臣投皇帝所好,向皇帝献祥瑞,写给皇帝作法用的青词,朝廷上弥漫着一股请仙设坛的香烟味道。  然而,海瑞进京了,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注定要被打破。  他做地方官时,天高皇帝远,无缘关心朝廷之事。  而现在,来到了帝国的政治中心,关于皇帝无道、朝政日非的桩桩件件呈现在他面前。  他的道德观、责任感使他无法保持沉默。海瑞只认天理,不认形势。  皇帝「性刚」,他的「性」更刚。  皇帝无道,臣子直言,这对海瑞来说,就像左右手各有五指那样简单。  当然,海瑞并非不懂世事之人。  他完全知道这封奏疏的后果,那可不仅仅是丢官罢职,而很有可能是杀身之祸。  纵然自己甘于舍生取义,堂上还有八十岁的老母,膝下尚且空虚,作为海家的单传之子,无后之罪尤大。  这应该说是海瑞入京一年后才递上这道奏疏的原因。  关于海瑞的这一段彷徨犹豫,从来没有史家提及。  然而,可以想见,这一次定然是海瑞一生中「天理人欲」「交战胸中」最激烈、最残酷、最旷日持久的一次。  通观海瑞一生,性格火暴易于冲动的他还没有哪一次抉择进行得这样艰难。  海瑞的京官做得实在是不容易。  首先是每天的工作大都是虚应故事,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坐在办事堂上,大部分时间是白白浪费。  回想起来,他还是留恋在县里忙得脚打后脑勺的日子。  再一个,他和同僚们也处不来。  这些人都是些混日子的高手,一杯清茶泡上,他们就开始扯闲话,东西南北,天上地下,聊个昏天黑地。  海瑞从来插不上话,总是在一边落落寡合。  其实他是打心眼里讨厌这些人。  办事的时候,他们是油滑惯了,顺水推舟送人情,该办不办吃要拿,而海瑞则坚持必须按规定来。  所以,许多环节到海瑞这里就卡住了。  渐渐地,海瑞就变得非常孤立。  正是在做京官的日子里,海瑞对帝国的政治状况有了整体性的了解。  这个帝国已经整体腐烂掉了。  在他看来,问题的根子出在皇帝,解决的办法也自然在皇帝。  皇帝为天下之本,是天下之表率。「一人正,天下无不正。」  历来谈到海瑞上书,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海瑞直言皇帝无道一段,「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屡屡被人引用,而很少有人注意奏折最后一段里面的话:  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如果不读这一段,就不能读懂海瑞,也不能读懂嘉靖皇帝对海瑞的优柔态度。  在这一段里,海瑞向嘉靖帝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人的精神决定一切,天下治乱,只在皇帝一念之间。  只要皇帝一振作起来,按圣人之言去处理每一件事,那么天下很快就会变成传说中的大同盛世,百姓很快就会安居乐业,皇帝也自然成为尧舜那样的伟大帝王。  这个不可能实现的神话,支撑着海瑞一生,也支撑着中华民族度过了几千年的艰难岁月。  海瑞这个天生的理想主义者,天真得烂漫,天真得透明,天真得让人无法不感动。  嘉靖皇帝之所以不杀海瑞,就是因为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了海瑞的真诚,看到了海瑞高举着的一颗拳拳之心。  海瑞写此疏,并不是为了泄愤,也不是为了沽名,他是实实在在地为了皇帝为了天下。  他骂得激烈,是因为他爱得深沉。  海瑞所言,其实在皇帝看来,也是完全符合圣人之道,气势滔滔,不容辩驳。  所以,皇帝的反应才这样矛盾: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走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嘉靖把海瑞关进监狱里,却一直下不了决心杀掉。  一 《明史·海瑞传》中,最富戏剧性的描写无过于下一段了:  海瑞在狱中等死。  一日,牢子给他送来了一席丰盛的酒席。  他以为明日要行刑了,遂开怀大嚼,神态自若。  吃完了,牢子问他:「知道为什么送先生酒席吗?」  海瑞说:「想让我当饱死鬼吧。」  牢子说:「错了,皇帝今天驾崩了,先生您要出狱了,而且早晚得大用!」  海瑞闻听,做出了让后来无数读者难解的惊人之举……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25 篇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写出让挨骂者都叫好的文章?海瑞:用金字塔原理就对了
海瑞,一个奸诈的清官
唐朝和明朝官员是如何骂皇帝的?
大明王朝1566·经典台词 五
樊树志:高处不胜寒(下)——内阁倾轧中的徐阶
海瑞&骆问礼,明朝官场的熊大&熊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