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若能重来,我绝不让孩子住校”,一位家长哭诉,住校伤害真的大
userphoto

2023.04.04 河南

关注
过早住校的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很容易变得敏感、疏离。

当孩子还没有自理自立的能力时,请给孩子足够的陪伴。

——虎妈

作者 | 布谷妈妈

来源 | 布谷妈妈(ID:yugu005)

几位家长谈到孩子升学问题,其中一位宝妈说,打算将自家孩子送私立小学,全封闭管理,孩子能变得特别优秀。

全封闭,孩子是要住校吗?

“那当然啦,我身边很多有条件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去寄宿。你别说,孩子就是不一样,又独立又自律,比我们自己带好多了。”宝妈一脸肯定。

另一位宝爸却有些担忧,他说,这个其实也看情况吧。他身边有个小女孩,3年级住校,结果没住一个月,性格大变,还住了院。

每天做噩梦,梦里尖叫,白天也一副病殃殃的样子,见了人就往房间躲,捂在被子里不肯出来。

后来经过疏导,才知道这孩子遭到舍友的排挤,几个人孤立、语言羞辱她,还藏她的东西。这么小的孩子,心灵本就脆弱,一经折腾,学都不想上了。

住校伤害这么大,孩子父母哭诉说:“若能重来,我绝不让孩子住校。”

如今生活压力大,家长工作忙,没多少时间陪伴和管着孩子。将孩子送去寄宿学校,让老师帮忙管独立能力和自律能力,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

但我个人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将孩子送去寄宿。

分离的3个阶段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森,曾观察那些离开父母、需要长期住院的孩子(医院不允许父母陪护),有些孩子只住十几天,但有些孩子需要住3、4年。

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在出院后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乱发脾气、睡不好觉、对父母(尤其是妈妈)有明显的攻击性。

罗伯森通过长期的追踪和观察,他发现,低龄孩子离开家与父母分离后,情绪一般会经历3个阶段。

  • 第一阶段:反抗

父母离开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孩子会哭泣、尖叫。

在这一阶段,孩子会特别害怕、迷茫、慌张,急切地想要寻找消失不见的爸爸妈妈。

在心理学上,反抗的情绪机制,代表的是分离焦虑。

很多刚上幼儿园、或者刚去寄宿不适应的孩子,他们一般都会出现这种分离焦虑的情绪。

  • 第二阶段:绝望

如果孩子没有处理好分离焦虑,而父母却逼着孩子“适应”新环境,那孩子就会进入第二阶段:绝望。

孩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想吃饭、不想交朋友、也不想融入集体中。虽然还是会默默掉眼泪,但他们已经不反抗了。

“绝望”代表的情绪机制是哀伤。

此时的孩子,内心很哀伤,但他已经不会用大喊大叫来表达,而且对“再次见到爸爸妈妈”的期待,已经慢慢消失。

这时候,与其说他们适应了,不如说他们“绝望”了。

  • 第三阶段:疏离

时间一长,孩子确实适应了。他们开始交朋友,食欲也不错,似乎已经融入了这个环境中。

只是,当再次见到父母时,他不会主动拥抱爸妈,也不会亲昵地拉着他们的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你会发现,孩子与你疏远了。

没错,孩子进入了第三阶段——疏离。

妈妈来时,他不激动;妈妈走时,他也不关心。

渐渐的,孩子对于家、对于父母,情感就彻底淡漠了。

有些孩子确实很喜欢寄宿生活,可能在集体生活中,比在家里更有趣、好玩。但大部分孩子,尤其是年龄还小的孩子,他们正是要依赖家人、依赖父母的时候。

如果早早就让他们去寄宿,他们确实会表现得自律、独立,但他们并不是真的就性格优异了,而可能是经过反抗、绝望后,与你疏离了。

住宿可能存在的问题

年纪小的孩子,尤其是小学阶段,他们如果离开家去寄宿,可能会受到以下伤害。

1. 受委屈时得不到排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安全基地”,当心情不好或遇到危险时,我们就想要奔赴到这个安全基地中。

我们大人的“安全基地”,可能是家,也可能是最亲密的朋友、伙伴。

对于小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的安全基地。

孩子需要呆在“安全基地”旁的时间,比我们大人多得多。

因为他们天生需要被保护、爱和安抚。只要找不到爸爸妈妈,他们就会心慌,想要立马跑到妈妈身旁。

但从小就寄宿的孩子,当他遇到委屈、难过、想家时,他却回不到安全基地中。没有父母温暖的怀抱,也没有妈妈关切的话语,更没有可以提供保护的力量。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胆怯、内敛、无助、不自信,甚至性格孤僻。

孩子的性格,6岁前是初步形成期,6-10岁左右是固化期,12岁以后,性格基本就定型了。

如果在性格的形成阶段,孩子一直处于紧张、孤独、不安全的状态,那这种感觉就会融入到他的性格里,甚至伴随一生。

2. 父母难走进孩子的内心

看到一位网友感慨说,同事家儿子3年级开始寄宿。孩子确实懂事、独立,什么事都能自己处理好。

正由于太独立,孩子的事几乎不用父母插手,长大后一年到头都不会主动联系父母。

如今网友的同事特别后悔,说早知如此,当初再苦再累也将孩子带身边。

因为你早早让孩子学会独立,等你老了,他也让你独立了。

孩子在“一个糖果就能哄开心”的阶段,正是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期。

这时候,父母的陪伴和沟通,能帮孩子度过很多难关,帮助他成长。

但如果在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时,就早早让他出去独立,你会发现,你与孩子间的鸿沟,越来越深,无法逾越。

尤其是经历了“疏离”阶段的孩子,他很难向父母打开心扉,长大后基本不会跟父母亲。

3. 对父母有怨言

《依恋》一书指出,还没有能力接受分离、却被迫离开家的孩子,会有一种“被抛弃”感。

孩子在经历“分离三阶段”时,不仅与父母疏离,还会有怨恨。

他觉得那些“坏人”不管他,不肯带他回家,那种对依恋的渴望,不断变成了愤怒、失落和背弃感。

他不会明白你是“为他好”,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抛弃”。他在家时,就会出现针对父母的暴怒,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

住校对于孩子的能力来说,可能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孩子的心理来说,却是弊大于利。

所以,如果要孩子住校,可以等到上高中。

这样,当孩子出现问题又自己解决不了时,我们能及时提供帮助。

并且,父母的陪伴,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感,让他们建立内心的“安全基地”。

除了实在没办法要让孩子住校的,其他有条件、有能力的父母,还是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吧。

*来源:布谷妈妈(ID:yugu005),一个善观察、爱思考、有办法的妈妈。交流育儿经验,分享心理知识,喜欢就关注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白岩松:再苦也不要让孩子住校!过早寄宿的危害,你想象不到
那些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孩子, 性格会发生怎样惊人的变化?
初二女儿被老师发现怀孕,妈妈痛哭:可以重来,不会让孩子住校
逆反难管,贪恋手机,不写作业?家长不懂心理,就别妄谈教育
“打死也不让孩子寄宿”,白岩松谈寄宿制,3点影响家长要知道
抢走孩子的不是“网络游戏”而是家长的疏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