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确有专长第一章 基本操作

第一章 基本操作.

(一)望面色的影响因素.

1.光线.

有色光线可使面色发生相应的色调改变而失其本来面色,故望色诊病时应在自然光线(日光)下进行,如无自然光线也应在无色灯光下进行。

2.昼夜.

白昼卫气浮于表,则面色光泽外映;黑夜卫气沉于里,则面色隐约内含。

3.情绪.

喜则神气发扬而面赤,怒则肝气横逆而面青,忧则气并于中而色沉,思则气结于脾而面黄,悲则气消于内而泽减,恐泽精神荡惮而面白。

4.饮食.

酒后脉络扩张,则面红目赤;饱食胃气充盈,则面部荣润光泽;过饥胃气消减,则面色泽减而少气。

(二)诊察小儿指纹.

诊察小儿指纹时,让家属抱小儿向光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的侧缘蘸少许清水,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显露,然后在三关的部位观察指纹的形色变化,以诊察内在的病变。

(三)观察舌象,一般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因为舌体的色、质位深而易变,舌苔浅表而容易观察。若伸舌时间过久,舌体易随血管变形而色泽变化,而舌苔覆盖于舌体上,一般不会随观察的久暂而变化。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复望舌一次。

当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时,应对二者的病因病机以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如:舌体淡白,苔黄腻,其舌淡白多主虚寒,而苔黄腻又常为湿热之证,舌色和舌苔虽有寒热之别,但是舌质主要反映正气,舌苔主要反映病邪,所以,脾胃虚寒而感受湿热之邪可见上述之舌象,表明本虚标实,寒热夹杂的病变特征。

舌体红绛,苔白滑腻,其舌色红绛属内热盛,而白滑腻苔又常见于寒湿困阻,苔和舌亦反映了寒热两种病症,分析其成因可能是由于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故舌色红绛,但气分有湿,则苔白滑而腻:又有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或饮食积滞,亦可见红绛舌白滑腻苔。

所以,当舌苔和舌体变化一致时,往往提示体内存在两种以上的病理变化,病情一般比较复杂,舌象的辩证意义亦是二者的结合,临床应注意分析病变的标本缓急。

第二节 . 闻诊.

从咳声分辨病症的性质:

1.咳声重浊沉闷而有力者,多为寒痰湿浊停聚于肺所致,属实证。

2.咳声轻清低微而无力者,多因久病肺气虚损所致,属虚证。

3.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者,多因热邪犯肺所致,属热证。

4.咳有白痰,量多易出者,多因痰湿阻肺所致,属实证。

5.干咳无痰或少痰,多属燥邪犯肺所致。

6.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为顿咳(又称百日咳),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孩。

7.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第三节 切诊.

寸口常用的指法有:

(一)选指.

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 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二)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用中指按在掌骨内侧的桡动脉处定位,再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以定寸位,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以定尺位。

布指要依据病人高矮、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做适当疏密的调整。病人身高臂长,或医生的手指较细者,医生三指排布稍疏松,反之则宜紧密。对于小儿,因其寸口较短,一般多用拇指一指定三关,不必分寸、关、尺三部。

(三)运指.

运指指医生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的方法。

1.举法.

举法指医生用轻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浮取。

2.按法.

按法指医生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沉取。

3.寻法.

寻法指医生指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前后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中取。

4.总按.

总按即三个手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是从总体辨别脉象。

5.单按.

单按即用一个手指诊察寸关尺的某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来重点判断别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第四节. 拔罐.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一)拔罐方法.

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常用的拔罐方法有以下几种:

1.留罐法.

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留罐的时间视拔罐后皮肤的反应与病人的体质而定,一般为10~15分钟,然后将罐取下。

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拔罐方法,一般疾病均可使用,而且单罐和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

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和拉罐法。拔罐时先在施术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体,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取下。

此法适宜于大面积和肌肉较丰富的部位,如脊背、腰臀部、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取下,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取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此法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如小儿或年轻女性的面部及皮肤娇嫩者。

4.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将施术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再将罐吸附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出血量视病情而定,少则几滴,多则3~5毫升。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

此法多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痤疮、丹毒、扭伤、乳痈等。

(二)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络,行气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痛经,中风偏枯,瘀血痹阻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解除疲劳。

(三)拔罐的注意事项.

1.拔罐操作时要做到动作稳、准、轻、快;患者体位要舒适,拔罐后不宜移动体位;同时拔多个罐时,罐间距离不宜太近;拔针罐时应避免碰压针柄;留罐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可放气减压或立即取罐;取罐时不可强拉或扭转罐具,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较丰富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火罐容易脱落。

3.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4.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泡时,小的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皮肤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烫伤膏等,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止感染。

4.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有自发性出血倾向的疾患、高热、抽搐等禁止拔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师承/确有专长实践技能
中诊
实用中医学(一)
舌诊脉象简表—湿痰证
71.小儿肺炎验案
肝郁、脾虚、脾湿、痰湿、虚火、实火,3分钟学会中医6种常见体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