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温里剂.

第七单元.温里剂.

(-)概述.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温里剂适用于里寒证。凡外寒传变或直中三阴,或素体阳虚,或误治伤阳,或过食寒

凉伤阳,以致寒从内生而致里寒证,症见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

便清长,甚则四肢厥逆,喜温蜷卧,舌质淡,脉沉迟或缓等,均为温里剂的适应范围。

2.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须辨明寒热之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

(2)温热药易伤阴血,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应慎用。

(3)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即吐者,可反佐少量寒凉药物,或热药冷服,避免格拒。

(4)不可温燥太过或过量久服,当中病即止,以免始为寒中,继为热中。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用法】上四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喜唾涎沫,或小儿慢惊等。

【配伍意义】本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治当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以大辛大热之干姜为君,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甘温之人参为臣,补益脾气,与干姜相配,温中健脾。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佐使以炙甘草,一助参、术补脾益气,二为缓急止腹痛,三则调和诸药。合方一温一补一燥,调理中焦,强健脾胃,故曰“理中”。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寓补,兼以燥湿。

胸痹、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涎唾多等病证属中阳不足者,应用本方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是治病求本、异病同治之典范。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颠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吞酸嘈杂,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

【配伍意义】本证由肝胃虚寒,浊阴上所致。治当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辛苦性热,肝、脾、胃、肾经,上可温胃暖肝以祛寒,下可暖肝肾,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二擅其功而为君。重用生姜为臣,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吴茱萸与生姜相须为用,温降之力甚强。佐以甘温之人参,益气健脾胃佐使以甘平之大枣,合人参益气补脾,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温中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用法】水煎取汁,对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

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配伍意义】本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病机涉及诸多方面,但总

以中焦虚寒,肝脾失和为首要。治当温中补虚兼养阴,和里缓急以止痛。方中重用甘温质

润之饴糖,一者温中补虚,一者缓急止痛,一药两擅其功而为君。臣以桂枝,温阳气,祛

寒邪。更臣以酸苦之芍药,其用有三,一者滋养营阴,二者缓肝急、止腹痛,三者与桂枝

相配,调和营卫,燮理阴阳。佐以生姜,助桂枝温胃散寒大枣,助饴糖补脾益气。姜枣

合用,又可调营卫,和阴阳。佐使以炙甘草,一则益气补虚,二则缓急止腹痛,三则调和

诸药。合方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饴糖配芍药,酸甘化阴以滋营柔

肝。本方特点为重用甘温,兼用阴柔,温中补虚,柔肝理脾,且辛甘与酸甘并用,滋阴和

阳,营卫并调。方以温补中焦,建立中气为旨,故名“建中”。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之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微细。

【配伍意义】本证系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治宜大辛大热纯阳之品,速回阳气,破散阴寒,以救厥逆。方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药性更猛,能迅速通达周身内外以温阳逐寒,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臣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两药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増。佐使以炙甘草,其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虚阳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本方大辛大热,药简力专,能力挽元阳,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三两.大枣三十五枚,擘.

【用法】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兼见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配伍意义】本证由营血虚弱,感受寒邪,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治当温经脉,散寒邪,补营血,通血脉。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共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甘草调和诸药,兼而为使。合方温、补、通三者兼行,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温中兼行,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水煎,日三服。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微涩而紧。

【配伍意义】本证由素体气虚,营卫不足,肌表不固,复感风邪,邪滞血脉,血行不

所致。治当益气温阳以固卫表,疏风和营以通血痹。黄芪为君,益气固表。桂枝为臣,

一则温助卫阳,固护肌表,疏散风邪,一则温通经脉,畅行血行。西药相配、温补之中兼

以疏散,使肌表得固,风邪不得人侵;益气之中兼以通脉,使气旺血行,肌肤麻木得除,

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恋邪,桂枝得黄芪散邪而不伤正。芍药亦为臣药,养血和血,敛阴和

营。桂、芍相配,疏散外风,调和营卫;芪、芍相配,气血并补,滋养肌腠一生姜辛温表

散,助桂枝疏散外邪;大枣甘温补虚,助芪、芍益气养血。姜、枣相伍,既可和营卫,又

可调I者药,而为佐使。本方以温补、散邪、通经二者并用,罔表不留邪,散邪不伤正为配

伍特点。

 

阳和汤

《外科症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炒研.肉桂一钱.生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阴寒证者。症见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配伍意义】本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治疗当温阳气、补营血以治其本,散寒邪、化痰浊、通凝滞以治其标。方以熟地黄温补营血,补肾填精,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血,强筋骨,合而为君,以补营血之不足。臣以肉桂、姜炭,均血分,温阳气,散寒凝,温经脉,畅血行,以除阳虚寒凝。君臣相伍,温补并用,以补为主,重在治本。佐以辛温之白芥子,直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更佐少量麻黄,辛温走肌腠,宣通经络,开散寒凝,与肉桂、姜炭兼施,温散寒凝,从血脉至肌腠,无所不至,引阳气畅行。佐使以生甘草解毒并调诸药。熟地黄、鹿角胶得麻黄、肉桂、姜炭、白芥子之辛通,滋补而不滞邪;麻黄、肉桂、姜炭、白芥子得熟地黄、鹿角胶之补益,温散而不伤血。合方温阳散寒,温补营血,温化寒痰,犹如照当空,阴霾自散”,故名“阳和汤”。本方具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脉兼施,温补不恋邪,辛散不伤正之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学之温里剂
温里剂
七、胃阳虚证——3、脾虚心悸腹痛证
辛甘扶阳的配伍意义与方剂举隅
一年四季手脚冰凉,冬天小孩子长冻疮,都可以用当归四逆汤
方剂之温里剂之温经散寒之当归四逆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