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单元 胎 黄


1.胎黄的概念

胎黄是婴儿出生后以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症,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或“胎疸”。现代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肝细胞性黄疸等。

2.生理性胎黄与病性胎黄的区别

生理性胎黄与病理性胎黄可从黄疸出现与消退时间、黄疸轻重、是否有临床症状三方面加以区别。

生理性胎黄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黄疸较轻。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

病理性胎黄常在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或黄疸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3周后仍不消退。黄疸较深,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1/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 μmol/L(15mg/dL)。患儿常伴有不欲吮乳,口渴便秘,发热,或精神萎靡,肢凉纳呆,大便溏薄,甚或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等症状。足月儿接胆红素超过307.8μmol/L(18mg/dL),还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遗留后遗症。

()病因病机

1.病因

形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主要为胎禀湿蕴,如湿热郁蒸、寒湿阻滞,久则气滞血

2.主要病机

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脾湿热或寒湿内蕴,肝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

(1)湿热郁蒸由于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热毒炽盛,黄疸可迅速加深。而湿热化火,邪陷厥阴,则会出现神昏、抽搐之险象。若正气不支,气阳虚衰,可成虚脱危证。

(2)寒湿阻滞小儿先天禀赋不足,阳虚弱,湿浊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可致寒湿阻滞。

(3)气滞血瘀部分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气血郁阻,可致气滞血瘀而发黄。此因气机不畅,肝胆失常,络脉瘀积而致,故黄色晦暗,伴肚腹胀满,右胁下结成痞块。

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胆道不通,胆液不能疏泄,横溢肌肤而发黄者。

()辨证论治

1.湿热郁蒸证

主症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润。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水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

热重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湿重加猪苓、茯苓、滑石渗湿利水呕吐加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加厚朴、枳实行气消痞。

2.寒湿阻滞证

主症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茵陈蒿利胆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佐以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3.气滞血瘀证

主症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黯红,舌见瘀点,苔黄。

治法化瘀消积。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柴胡、郁金、枳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化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疾病(二)
中医儿科学-胎黄-笔记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26例
儿科第十一课
小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 湿热郁蒸 寒温阻滞 气滞瘀积
《育婴家秘》黄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