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体用一源,无为而为。

诵读 | 清源


体用一源,是北宋大家程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它最初级的意思是:

万事万物隐于微观的根源姿态,与其表露而出的森罗万象之间,存在着互相包容、相互涵盖的关系。

这个哲学命题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一种产物,它在理论上的应用面,几乎大到没有边际,它也是国学文化中最为深奥复杂的哲学理念之一。

这个理念的提出者程颐,不仅是一个精通儒学的名士,他还对道家的思想有着非常精深的理解。

他所说的“体用一源”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儒学概念,里面还包含着《道德经》中所记载的,关于“无为”的思考。

当程颐提出这个命题后,不仅给儒家学派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方向,甚至还引发了道家的一场思想革新。

同为诸子百家之一,虽然儒家是百家争鸣的最终胜者,但道家的理念也一直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产生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而“有为”和“无为”之辩,则正是儒家和道家最大的分歧点之一。儒家是推崇德治、礼治、人治的入世之学,自然是要“为之”的。

而道家则提倡尊重自然规律的无为之道,他们告诉君王,处理国事要无为而治。他们告诉修行者,大道,在无为之中。

二程说:“动亦定,静亦定”。定,应是心之本体,而不该是无思无为。他们以体用一源的思考方式,重新解读了《道德经》里“无为而无不为”的概念。

二程用另一种视角告诉了人们,何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何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程颐认为“体”与“用”本是一源,芥子与万象在本质上也并无任何不同,之所以人们会对万物有万种的认知,是因为大多数人既识不明本“体”,亦看不懂他“用”。

后来继承了二程思想的朱熹,结合自己所完善的理学之道,更加深入的为人们解读了“体用一源”这个哲学命题。

朱熹说:“盖自理而言,则即体而用在其中,所谓'一源’也;自象而言,则即显而微不能外,所谓'无间’也。”

朱熹指出了,万事万物的本原皆会在“用”中显现。同样的,万象之用,也绝对离不开“体”的参与。

他根据自己完善的“格物致知”理论,说这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理”内含其中,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变化,也都是这“理”的一种延伸。

朱熹将最微观的“体”与“用”归于理学的范畴里,也把体用一源的哲学思想,纳入了一个更加严谨精密的儒学流派——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出现,对中国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这种哲学思想成型于两宋时代,并且备受推崇,人们将开创、完善它的程颢、程颐、朱熹尊称为“程子”和“朱子”。

在宋朝时,盛行于世的理学思想因为当时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并没有展现出任何的弊病。但在之后的明、清两朝,它反而成为了限制人们思想的囚笼。

明清时期,人们将高深的理学思想作为普世的价值观使用,这种做法就相当于:

让一个刚进道观的道士先明白什么是上善若水,让一个刚进寺庙的和尚,立即做到明心见性。

这简直是痴人说梦的做法,那些根本没有这等境界的人,也为了名望与虚荣心强行东施效颦,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荒诞的故事。

但也不是每个人的思想,都会被这种扭曲的现象所左右,比如王阳明。王阳明是儒教的第四位,也是迄今为止的最后一位圣贤。

他不仅留下了许多让人惊叹的传说,还开创了集佛、道、儒三家之精华的心学,他自然也对这“体用一源”有着自己的理解。

王阳明认为,万物唯心,那“体”也是“心”。而“用”,则是心之所用。心之体为理,而心之用则为物。

只要人能追寻到万事万物的本心,那事物的所有变化也自然会明澈于心中。

体用本为一源,而万象之“心”,自然也就是那“一源”的本貌。




說明|『東方生活美学』致力於中式生活美學傳播,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文字為本微刊原创,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图说历史丨一篇文章教你认识宋明理学
盘点古代先贤大儒
“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是如何引领铁树开花般的思潮变革的
中国历史必知100事(十五)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
《周敦颐哲学思想》第7-8章
横渠四句与程朱理学,宋儒对传统儒家学问的重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