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若熹工笔作品欣赏

三角梅 115x115cm 布本 2004


没骨的现代意义

林若熹


(接上期)那么没骨画究竟如何界定呢?《图绘宝鉴》云:“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始于崇嗣也。”《芥子园画传》画花卉法有四种:一则钩勒法;一则不用颜色,只以墨分染法;一则不用墨者,只以白描法;一则不钩外框,只用颜色点染法。“其法始于滕昌祐,随意敷色,颇有生意。其为蝉、蝶谓之点画者是也,其后则有徐崇嗣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画。刘常染色不以丹粉衬敷,调匀颜色,深浅一染而就”。从以上论述看来,没有用笔墨描写的笔线,只用丹粉点染或用笔调匀变化色彩,卧笔而就,就是没骨画。本来还可以没有丹粉点染,用深浅的墨一笔卧染。可是《芥子园画传》明确地把只用墨分染的方式另立一法。


华国 193x490cm 纸本 2005


《梦溪笔谈》论徐黄二体及《梦幻居画学简明》论花卉翎毛,也说“熙之子,乃交力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如专用颜色而不用墨,古人有没骨法”。《梦幻居画学简明》更进一步认为:“骨法用笔,笔气在墨,然练墨用笔,往往流入粗毫,又失花之情态,殊少文雅。”那么后来的没骨山水同样把皴染的水墨山水拒于门外,又作如何解释?还有水墨人物,又该如何归类呢?我们从现有历代作品来看,特别是宋画,可以把熟纸、熟绢卧染的而非写的用笔,归之为没骨,只是要在前加上水墨两字。水墨没骨的发展很容易滑进写意画。宋画的一路随文人画的发展,托物言志,直抒胸怀,使书法点画成为了绘画的笔墨。这一路发展“不专于形似”,摒丹青而尚水墨,因而大量的墨竹、墨梅等勃兴。在水墨中有卧笔写实的工体,也有信笔挥洒的写体。水墨工体保持着水墨没骨发展的路径,水墨写体的发展就是写意画。没骨画(含水墨没骨)就在工写两极间的调整中发展着。


花环 115x115cm 布本 1992


没骨画生长于唐宋工笔画及壁画的辉煌时代,而形成于宋元写意及白描昌盛时期。这种尴尬地位使没骨画注定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尽管历代不乏徐崇嗣、黄居寀、王中立、恽寿平这样的没骨高手,但没骨画无法浮出绘画与文人汇融的滚滚洪流,也未能超越院体工笔的巅峰。


梦霞 28x28cm 绢本 1991


虽然没骨画一开始就没有强调用笔,且远离中锋,可是注重材质运用的染也是用笔的,没有超越笔的范畴。文人画至清末,在技法上抱残守缺,已全无新鲜可言。而外来文化的影响却势不可挡,特别是西画因光所形成的写实立体效果及变化丰富的色彩与没骨画鲜明的色彩及注重自然造型的特点相合拍,长期沉寂的没骨画被居巢、居廉以撞水、撞粉法发挥到极致。此法先用笔画上墨及植物颜料,趁未干时撞上水及粉色(指白粉及矿物颜料),干时墨及植物颜料被水及粉色挤到边缘,自然形成的立体及自然浸化所形成的肌理,与西画求立体重肌理的要求相吻合。看来,撞水、撞粉法被推上历史的平台,是一种必然,不过居氏的撞水、撞粉在工写两极巅峰间超然而行,这是对于材质的深刻认识,应当加以肯定。这也正是后来岭南画派发展的出发点。


大器 115x115cm 布本 2001


撞水、撞粉的‘水”、“粉”除直指水及白色外,还意指相对溶于水的植物颜料(以下简称水色)及不能溶于水的粉状矿物颜料(以下简称粉色)。中国画的色彩主要由这两大类颜料组成。粉色主要应用于工笔重彩,它来源于矿石,矿石分为晶体与非晶体,粉色采用晶体矿石,晶体矿石是天然的结晶体,多数为透明或半透明,研磨成粉末时,还是结晶体颗粒(这就是重彩色彩明亮之因)。粉色需调胶方能涂画。首先是粉色调胶要恰到好处,胶少了,要掉色。胶多了,粉色就像罩了一层雾,色彩就不明丽了。


水仙 28x28cm 纸本 1990


调胶时,传统的方法是在白色瓷碟上放上粉状粉色和胶水(浓胶数滴),然后用食指压住中指,在白瓷碟里研磨,研磨至胶液已包围住每一颗色粒为止。再者是上色,粉色因为是粉状颗粒,不易涂匀,再加上不能厚涂,就必须多次薄涂,上二三遍就必须上层矾胶水把已上的粉色固定住,再薄薄地上二三遍石色,再上矾胶水,这样反复直到涂匀为止,这就是所谓的三矾九染。粉色的性质决定工笔画上色是染,因而理性的成份居多,与写生靠近。水色多用于写意,水色来源于植物的花、叶、果、树枝、树脂等,制成块状或片状的干胶体,用时用水调开,水色之间可调合,也可和墨而用,但水色不能与粉色对调染画,只能分先后上色。水色在宣纸上可以像墨一样用笔挥写,也可以点染烘托,罩彩涂画,因而感性的成份居多。


蒴 80x80cm 纸本 2002


没骨画是对工写两极的折中与调和,而撞水、撞粉却是把两类不可调和的颜色,通过“撞”的方法融合在一起,撞水与撞粉的质不同,表现效果也不同。岭南画派就是从物理材质角度找到技法拓展空间的。(待续)


光辉 89x84cm 纸本 2002


林若熹

1963年出生,北京人,祖籍广东惠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学士,2002年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


有《白描研究》、《中国画水论》获国家级课题立项。

1993、2005年两度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96、2000年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彰化文化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多次在中外举办个人画展。

作品《春夏秋冬》等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

有论著《中国画线意志》《解读传统》和多部画册出版。



谢谢关注!

更多内容和资讯请浏览http://www.linruoxi.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菊花画法及底稿二!
工笔花鸟画的工具和使用_lpwxu6012的空间
生宣重彩:从技巧到观念-倪春林的工笔人物画
水墨画技法——国画写生
“薄中见厚”
水墨人物画中的用色技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