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迷踪考》第五十九章:李悝之治——计然之策

老子、老聃、老阳子、老莱子、李耳。厉乡、洛邑、沛地、蒙山、散关、槐里。

考证摘要

1、老子的父亲为宋国司马老佐,公元前573年冬,楚宋彭城之战,老佐战死。

2、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2年庚寅虎年,出生地为陈国相邑厉乡曲仁里。

3、老子少年时求学于一个叫商容的隐士,长大后由商容介绍进入周都洛邑太学。

4、太学学成之后进入周都守藏室服务,多年以后成为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今天部委级官员。

5、老子自成为守藏室史官之后,属于大夫级别,并封有子爵爵位,其食邑在宋国沛地。

6、孔子十七岁时在鲁国巷党与老子第一次相会,之后老孔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老孔有过多次相会的经历。

7、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奔楚之后,老子辞去了周都守藏室史官一职,回到其食邑沛地闲居,在此间,也有过到秦地闲游的经历。

8、公元前500年,吴国北侵,占领了鲁国和宋国的部分土地以及老子的食邑沛地,老子无奈逃往楚国蒙山改名换姓隐居。

9、公元前479年,有人举荐老莱子为贤人,楚惠王亲自来到老子的居地,欲请老子帮其治理国家,老子因为自有隐情,逃离楚国。

10、老子自楚国蒙山始出,一直向西北方向逃离,途径今安康市、汉中市,最后来到楚国的西北边关散关。

11、楚国西北边关散关关令尹喜,也是一个修道之人,早就对老子有着仰慕之情,故意将老子扣留,请求老子留下道家巨著《老子》一书。

11、老子与关尹告别,进入秦地,一直向西,今天水、渭源、临洮、张掖都留下老子的遗迹。

12、老子入秦地十七年,公元前462年农历三月廿八日死于临洮凤台,当地乡亲和好友将老子的遗体葬于临洮东十里,老子的故居槐里。

13、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2年,逝世于公元前462年,寿辰110岁,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是老子祭日,临洮的各界人士,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老子的活动。

第五十九章:李悝之治——计然之策

李悝之治

史源:《史记·魏世家》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於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鄴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於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锺,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原卒为弟子。”

译文: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教导寡人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李克回答说:“臣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臣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克说:“既然您这样说,臣就说说对此事的看法,这是因为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

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就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能做到这些,何需在等臣下去评定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李克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克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陆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以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克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君主询问安排宰相'不是成子就是翟璜,两个人怎么样?’我回答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就足能决定了,何需我李克去评定呢?’因此就知道魏成子要做宰相了。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都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再拜说:“我翟璜是个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论述:上述史料中的人物李克,而在其他有关史料中名曰李悝或李兑,也是秦汉前史料中最早出现的李姓人名之一,早期为魏文侯上地之守,后为魏文侯相,通过相关资料考证,李克出生地为魏都安邑,为今山西夏县,出生时间为公元前455年,逝世于公元前395年,如果按照三十而立而论,上述所提段干木以及李克事迹则应该出现于公元前425年前后,也就是说当时李克职于魏文侯相之前。按照时间考证,段干木和李克都应该是老子之子李宗的第五代孙或第六代孙。而从上述史料中,也就找到了段干木回避文侯邀请入仕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段干木知道李克是自己同宗的兄弟,也知道李克的工作能力,如果自己入仕职相,自然造成了同宗兄弟相争之势的不利局面。而李克所言:“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显然是不知道段干木的底细,而不知道段干木是魏国本地人,更不知道他是老子之子李宗的后代,因为段干木是为李姓的隐秘的写法,而将他也视为从东方聘请来的贤人。而李克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辜负段干木的期望,他以博大的才学和智慧,成为魏文侯相,并开启了诸侯国政的改革序幕,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的基础。他的改革之路远远早于后来的商鞅变法和李斯变法,所以也可以将李克视为战国时期的改革派鼻祖,而其思想风范也能考证出老子思想智慧的影像。同时通过上述史料的考证,基本得出了老子之子李宗的后代,一宗以李宗的封地段干为姓氏在最初的晋国至后来的魏国繁衍,而另外一宗以李姓在最初的晋国至后来的魏国繁衍。

重回李克名字意义的探讨,李克又名李兑,是不是也隐射着老子“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以及“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的思想智慧,而从这一不起眼的证据中,也可以作为李克和段干木为老子在魏国的后代子孙佐证。

计然之策

史源:《计然书》计倪对曰:“夫君人尊其仁义者,治之门也。士民者,君之根也。开门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谨左右。左右者,君之所以盛衰者也。愿王明选左右,得贤而已。昔太公,九声而足,磻溪之饿人也,西伯任之而王。管仲,鲁之亡囚,有贪分之毁,齐桓得之而霸。故《传》曰:'失士者亡,得士者昌。’愿王审于左右,何患群臣之不使也。”越王曰:“吾使贤任能,各殊其事。孤虚心高望,冀闻报复之谋。今咸匿声隐形,不闻其语,厥咎安在?”计倪曰:“选贤实士,各有一等。远使以难,以效其诚。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论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视其乱。指之以使,以察其能。示之以色,以别其态。五色以设,士尽其实,人竭其智。知其智,尽实,则君臣何忧?”越王曰:“吾以谋士效实、人尽其智,而士有未尽进辞有益寡人也。”计倪曰:“范蠡明而知内,文种远以见外,愿王请大夫种与深议,则霸王之术在矣。”越王乃请大夫种而问曰:“吾昔日受夫子之言,自免于穷厄之地。今欲奉不羁之计,以雪吾之宿雠,何行而功乎。”大夫种曰:“臣闻:'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川之鱼,死于芳饵。’今欲伐吴,必前求其所好,参其所愿,然后能得其实。”

译文:计倪回答:“君主尊崇仁义,视为治国之法。然而大臣和百姓才是治国根本。君主是否得道,国家是否能够兴旺,关键在于大王是否能够正名于身。正身之道,左右效仿。左右是否得以正身,成就君子之治得以盛衰。

希望大王明选左右,唯贤己用。在古代,太公乃溪水之畔的饥饿之人,西伯任用他而得以王天下。管仲乃是鲁国逃亡的囚徒,又贪财又污名,齐桓公得到他而能称霸诸侯。《左传》曾曰:'失士者亡,得士者昌’。愿大王审视左右,就不会担心臣子不为己所用。”越王曰“我使贤任能,各善其事,对他们寄托厚望,想听他们讨伐吴国之策。然而今天各位大臣却都躲着藏着,不肯说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计倪回答:“选才用贤,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进行考察。把人派到遥远的地方办事,并从事着艰苦的工作,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忠诚。将与人在密室内秘密谋划,制定详细重要的计划,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守信。而向一个人提出特殊问题,此问题可能影响到他,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智慧。让一个人闲情一起来喝酒,畅饮之后的酒醉神态,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定力。给一个人赋予全面的权利,促使其完成这项工作,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独立。让一个人身临于女色之中,周围有着色欲的诱惑,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节操。用这些方法,就可以显露大臣们的真实本性,大王就可以知道每个人的真实才智。知道他们的才智,知道他们的本性,则“知人者智也。”君臣之间就没有忧患。”

越王说:“我对各位臣子已经量才而用,各尽其能,而今天各位却并没有给出让我消灭吴国,报仇雪恨的计谋。”计倪回答:“范蠡擅长国家内务方面的管理工作,而文种擅长国家外务方面的管理工作,希望大王请与大夫文种深谈,则霸王之策必可得也。”越王于是召见大夫文种曰:“我过去因为受到夫子进言,才使得寡人从穷厄之地得以脱身。今天请你不要拘束,畅所欲言,为我雪洗受吴之耻,请提出良策与我。”文种回答:“臣以前听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渊之鱼,死于芳饵。’现在要讨伐吴国,必须先投其所好,遂其心愿。这就叫做:'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然后事物的发展就能达到我们期望的状态。”

论述:上述史料就是从《计然书》中摘录的一段,其中有一小段讲述的是计然为越王提出的考察下属官员的六条基本方法,这六条方法就是:“把人派到遥远的地方办事,并从事着艰苦的工作,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忠诚。将与人在密室内秘密谋划,制定详细重要的计划,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守信。而向一个人提出特殊问题,此问题可能影响到他,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智慧。让一个人闲情一起来喝酒,畅饮之后的酒醉神态,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定力。给一个人赋予全面的权利,促使其完成这项工作,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独立。让一个人身临于女色之中,周围有着色欲的诱惑,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节操。”而在前叙的文中,也出现过李克为魏文侯所提出的考察下属官员的五条基本方法,这五条方法就是:“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两者比对其中的内容,虽然句式句义不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老子的“知人者智”的实际体现。都是老子的“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天古之极也。” 的实际体现。从这些不起眼的证据中,也可以看出李克的思想智慧,也深得老子智慧的精髓,从而可以将上述证据作为李克是老子在魏国的后代子孙佐证之一。

史源:《汉书·食货志上》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译文:东周衰落到战国时期,推崇诈伪和暴力而轻视仁义,以物质充足为先,以礼貌谦让为后。这个时候,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策略,以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水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地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方圆百里土地上的粮食增减一下,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粟。然而在商品交易中,买入谷物太贵会伤害市民(士、工、商)的利益,卖出谷物太贱会伤害农民的利益。市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家贫。因此太贵和太贱,一定会伤害到一方。而有利于国家治理的策略,是使市民不受伤害,是使农民更加勤勉。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税十五石,还剩下一百三十五石。食用,一个人一月要一石半,五个人一年要九十石粟,还剩四十五石。卖去三十石,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钱,除去社间尝食新收获的五谷以及春秋的祭祀,用去三百钱,还剩一千零五十钱。穿衣,一个人大致用钱三百,五个人全年用钱一千五百,差四百五十钱。不幸有疾病死丧的费用,及上交赋税,还没算在这裹面。造就是农民所以经常贫困,没有勤勉耕种的心思,而使谷物买进太贵的原因。因此善于按平价购粮储存的人,一定小心观察每年有上、中、下三种成熟程度,上熟能收到原来的四倍,最后剩四百石。中熟收获是原来的三倍,最后还剩三百石。下熟是原来的一倍,最后还剩一百石。小饥荒能收一百石,中饥荒能收到七十石,大饥荒能收到二十石。所以丰收之年则用上熟年的政策买入一般年景三倍的粮食而留一份给百姓,中熟之年则买入二倍,下熟之年则买入一倍,使百姓合适满足,粮价平均饥荒的现象就中止了。小饥荒时就发放小熟时所征的赋税,中饥荒就发放中熟时所征的赋税,大饥荒时就发放大熟时所征的赋税,去卖掉它们。所以,即使遇到荒年和水旱灾害,所买入的不贵就不会造成市民离散,用有余的去补充不足的。把它在魏国实行,国家得以富强。

论述:上述史料就是记载的李悝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无伤而农益劝。”

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重要策略的详细记录,论说这一策略,对当时魏国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策略的提出,彰显了李悝洞彻深远的智慧,即使当下,这一策略仍然是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国策。一般读史会认为李悝的这一治国方略,是为首创。然而在此几十年前的南方越国,却另外有一个谋士为越国勾践提出的治国之道,其中有一条与上述所论,应该说是完全一致,那就是“计然之策。”

史源:《计然书》越王曰:“善。大夫佚同若成尝与孤议于会稽石室,孤非其言也。今大夫言独与孤比,请遂受教焉。”计倪曰:“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籴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故古之治邦者,本之货物,官市开而至。”计倪又曰:“甲货之户曰粢,为上物,贾七十。乙货之户曰黍,为中物,石六十。丙货之户曰赤豆,为下物,石五十。丁货之户曰稻粟,令为上种,石四十。戊货之户曰麦,为中物,石三十。己货之户曰大豆,为下物,石二十。庚货之户曰禾广,比蔬食,故无贾。辛货之户曰草果,比蔬食,无贾。壬癸

无货。”越王曰:“善。”计倪乃传其教而图之,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越王曰:“善,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着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译文:越王说:“好,你这样与我单独在此,诚挚的商讨国家大事,我一定不会忘记的。你只与我说这些,我一定不负所望,请你教我该如何具体实施。”计倪回答:“需要重视的事,在市场商品交易中,卖出的谷物每石二十钱就会伤害农民的利益,每石九十钱就会伤害末人(意指消费者:士、工、商)的利益。谷物太贱,农民就会受到伤害,从而荒废田地。谷物太贵,末人就会受到伤害,从而市场萎靡。所以谷物交易每石最高不应超过八十钱,每石最低不应低于三十钱。这样农民和末人都能获得利益。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在市场商品交易中,有着把控和平抑物价的策略。”计倪又曰:“在市场交易中,甲等谷物曰粢,是为上物,每石价格应该七十钱。乙等谷物曰黍,是为中物,每石价格应该六十钱。丙等谷物曰赤豆,是为下物,每石价格应该五十钱。丁等谷物曰稻粟,是为上种,每石价格应该四十钱。戊等谷物曰麦子,是为中物,每石价格应该三十钱。己等谷物曰大豆,是为下物,每石价格应该二十钱。庚等食物曰禾广,比等蔬食,蔬食不易久藏,故价格随市场而论。辛等食物曰草果,比等蔬食,蔬果不易久藏,故价格随市场而论。壬癸之物曰之水,水物无处不有,故无需拟定价格。”(由于地处南方,人口稀少,而江河湖海纵横,所以当时不把水当作商品)越王曰:“好。”计倪于是以图示范给越王,并说:“严审事物的属性,辨别事物的阴阳,以此驾驭事物,不用担心不会成功。”越王曰:“说的太好了,从今天开始,我就将子之言论,作为传世之宝,并以此践行。”越王因为听从了计倪的建议,并用他的方法去治理国家,只用了七年就消灭了吴国。

论述:上述两段史料,一个是魏文侯相李悝给文侯提出的治国之策,另一个是越国谋士计然给勾践提出的治国之策,两者分别出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在此相遇,真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我无法证明李悝之策源自于《计然书》,因为在那个年代,书籍传播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有的书籍均由简牍而载,也不可以证明《计然书》已经在当时社会流行。故而我更加相信李悝的这一智慧,还是来源自先祖老子。这些思想智慧,虽然在《老子》书中找不出非常近似的言论,但却并不排除老子传给后代子孙的智慧和内容,并不仅限于《老子》之书,一定还有其他多方面的传承方式。上述的计然是为老子的亲传弟子,深得老聃之道,并有自己亲著的《文子》一书,同时计然也被誉为古代四大真人之一,在此不以深谈。由于越国得到了计然之策,从而成就了越国成为春秋后期的五霸之一,也是由于魏国得到了李悝之治,从而成就了魏国成为战国早起的七雄之一。从这些相互关联,相互映衬事实之中,也可以看出老子智慧的博大精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魏文侯学识人用人之道
《资治通鉴》职场智慧:一代雄主魏文侯,这样的老板才值得追随啊
历史智慧:领导询问人事问题,切忌直来直去,这样应对才是智慧
魏文侯选相
《群书治要》《史记(上)》《本纪》(四十八)
识人五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