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参佛悟禅,圣人之学简易广大——阳明心学探究(时间轴)系列之五

参佛悟禅,圣人之学简易广大——阳明心学探究(时间轴)系列之五

一叶行者

王阳明年轻时兴趣广泛、涉猎广博,他对自己的每一个兴趣都全身心投入地去学习、钻研、实践,最后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就是他的好友湛甘泉评价他的“五溺时期”。

湛甘泉为王阳明写的墓志铭中写道:

原文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七

王阳明的“五溺时期”记录了他整个年轻时代的求学、修行的历程,也为王阳明日后的“龙场悟道”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溺于佛氏之习

1

遍访高僧

王阳明在西湖休养的时候,一有闲暇,就去拜访当地的古刹。

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王阳明曾经游览过南屏山的净慈寺和大慈山的虎跑寺。净慈寺是禅宗名寺,百丈怀海法师曾在此寺教化弟子大慈寰中。

当时在西湖地区除了净慈寺和虎跑寺之外,还有很多名刹寺庙,王阳明很可能都去参访过这些寺庙。虽然记载中没有详细记录王阳明对佛法的学习经历,但是从后来他对弟子的教化和诗文来看,肯定是对佛家的内容下过苦功夫学习的。

2

对打坐的认识

据《王阳明年谱》等记载,一日,王阳明去虎跑寺游玩,听闻有一禅僧闭关三年,终日闭目静坐,不语不视。

王阳明知道后,径直来到僧人的面前,大声喝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僧人大惊,立刻睁开眼睛,觉得王阳明定非凡人,于是问道:“我已经不言不视三年了,你却问我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是什么意思呢?”

王阳明问:“你心中还起念否?”

和尚答曰:“不能不起念也。”

王阳明道:“汝既不能不起念,虽终日不言,心中已自说着;终日不视,心中自看着了。”

僧人听闻这番话,合掌向王阳明请教说:“您说的太妙了,更请详细开示一下。”

王阳明就将自己的所悟告诉僧人:“想念自己的父母,这是人的天性,岂能断灭?你虽然终日打坐,但是不明修行的原理,只是坐枯禅,并不能得道啊!

这个僧人听了后幡然醒悟,对王阳明合掌感激不已。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王阳明当时就已经对佛家的内容有了深入的学习和一定的造诣,对这个和尚“为了打坐而打坐”的修行误区进行了批评,打坐是各家修行的“共法”,在佛法中只是修行的工具,并不是目的。

正德十五年(1520年),王阳明49岁。平定宸濠之乱后,他又来到九华山,并作了《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其中两句“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显示了王阳明对打坐原理的认识。

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

其一

一窍谁将混沌开

千年样子道州来

须知太极元无极

始信心非明镜台

其二

始信心非明镜台

须知明镜亦尘埃

人人有个圆圈在

莫向蒲团坐死灰

“须知太极元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从这几句诗可以看出王阳明当时对佛家《六祖坛经》肯定是阅读过的,并且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在《六祖坛经》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六祖开示《无相颂》的记载: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从这里可以看出,六祖慧能大师认为修习佛法并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人也可以修佛,而且并不需要刻意舍掉对父母亲的恩情和对别人的怜悯心。

3

对禅机的运用

运用达摩祖师的“安心”禅机教化弟子

《传习录》中记载了王阳明用禅机教化萧惠的一段对话。

萧惠:"已私难克,奈何?"

王阳明:"将汝己私来,替汝克。"

王阳明在江西作的《无题》一诗里也有类似的禅机表达:

同来问我安心法

还解将心与汝安

这里显然是王阳明借鉴禅宗达摩祖师点化二祖神光的一段禅语,说明他对这段禅宗公案是很熟悉的,并且有他自己的真实参悟。

用“尘尾”禅机教化弟子

《传习录·黄省曾录》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楜涂。”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尘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尘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尘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尘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少间,又一友请问功夫切要。先生旁顾曰:“我尘尾安在?”一时在坐者皆跃然。

“手指见不见”的禅机解答

《传习录·黄以方录》篇中还记载了一段他解答禅机的案例: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实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功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亦。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本来面目即良知

《传习录·答陆原静书》中记载了王阳明关于佛家《六祖坛经》中关于“本来面目”的解释:

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矣。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时耳。斯正孟子"夜气"之说。但于斯光景不能久,倏忽之际,思虑已生:不知用功久者,其常寐初醒而思未起之时否乎?今澄欲求宁静,愈不宁静,欲念无生,则念愈生,如之何而能使此心前念易灭,后念不生,良知独显,而与造物者游乎?”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

《传习录》等相关资料中还有很多王阳明对于佛家内容的引用和借鉴,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佛家,尤其是禅宗,是下过很多功夫的,并且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具有了一定的造诣。

4

“五溺时期”是王阳明修行的“前行”阶段

王阳明的“五溺时期”,为他自己在武备、兵法、辞文、道家、佛家各领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通过对道家、佛家的钻研、修习,使他获得了很多正确的见地和真实的体验,他当时的体会是:

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

《传习录·薛侃录》

他此时认为:“佛道比儒家高明,儒者不足以学习。”王阳明本为儒生,这是他对儒释道看法的第一次转变。

直到他后来在龙场悟道时,才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

《传习录·薛侃录》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认为,儒家之妙与佛道并无太大差异,但儒家的圣人之学简易广大,更加简单,也更加现实。这是他对儒释道看法的第二次转变。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传习录·黄直篇》

王阳明之所以认为佛家并不见得就那么高明,是因为佛家自以为不着相但实际上却着了相,而儒家貌似着相但实际未着相。从中可以看出他不认可的是小乘佛法的出家形式,因为大乘佛法是不需要出家的,这一点《六祖坛经》里有过充分表达:“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无相颂)

那这是否就是王阳明对儒释道最终的看法呢?根据记载,王阳明晚年对于佛道的看法又有了再次改变。

发布于 4 月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同 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三教原来是一家
孝道[238]-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以孝构建其学术体系
王阳明的六堂人生课
王阳明:五百年来第一人。
王阳明的悟圣之路
他死于1529年,他的思想却传到了2022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