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立心立命(四)——天理

2024-1-20转载
用爱点亮万家灯火 幸福共读吧 2021-07-31 15:54
  时间:2018年7月
 活动:第27期国学公益大讲堂
 主办: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
 对话:朱汉民院长、济群法师
 主持:颜爱民教授

1颜爱民教授:两位老师是真正的大家,我不是专业领域的,但现在研究人力资源,不得不研究这些,所以要学习,而且我是实用主义者,要为我所用。我谈一下学习心得,先体会朱院长说的。孔子作为早期儒教的代表,主要解决成人的问题,是基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率兽食人,礼崩乐坏。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社会规则,就像法师说的,先把人天乘做好。否则按佛教的观点,就会堕落畜生道,甚至饿鬼道、地狱道。

2我查了佛家的时空观,地狱生存环境恶劣,而且一天合人间2700年,寿命长达千百亿岁,就是人间的万岁万万岁。孔子慈悲大众,先让大家成人,别落下去,以后再到更高水平。到宋明理学,儒家和佛学开始融通。“为天地立心”不是狭隘的空间概念,已经超越;“为万世开太平”也不是当下的时间概念,而要对未来产生影响。

3关于法师讲的,我的理解是,生命是无限的延续,我们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会不断积累。就像河流越流越长,越流越多,其中有清澈的水,也有各种杂质和污秽,由此呈现为不同的生命存在。用数学语言来理解,我们是过去函数的积累,是积分的过程。所以生命千差万别,有些人睿智,有些人愚钝;有些人漂亮,有些人丑陋;有些人仁慈,有些人残暴。

4多年前,我曾到长沙女子监狱为重刑犯讲课。其中有个很年轻的女孩,我问她怎么进来的,她很不经意地说,咔嚓就进来了。监管人告诉我,她去偷东西被人发现,就把一家五口杀了。有些人杀只鸡都不敢下手,但她把杀人说得很随意,没觉得有什么罪恶。可见,人确实存在差异。

5我大学学的是冶金工程,觉得佛教说的修炼和冶炼过程相似。矿藏中混有黄金和杂质,冶炼就是去除杂质,把其中的黄金提炼出来,达到一定纯度。修炼的炼字用火字旁,可能是这个原因。人有自然人、社会人之分,我们被生下来,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但作为社会人是有标准的。

6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儒家关于君子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依据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如果大家遵守这些规则,社会就能和谐发展。如果觉得没人发现,就把别人干掉,把财产抢走,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了。所以君子的目标是成为正常人,但高不到哪里,允许有正常的享乐,付出后得到正常的回报。再往上是去除生命中的一切杂质,超出六道,修成正果。这是炼的过程。

7我讲了这么久体会,还是要提问题。请问法师,大家都觉得人道好,尤其是在座的,很多人物质条件不错,在外做点小官,吃点喝点,比较舒服,不愿再努力修炼,这算是对还是错?佛典告诉我们出家很好,是大福报,但问一下在座各位,有几个愿意出家的?怎么看这个问题?

8济群法师:朱院长说到,儒家早期主要关心人道的道德伦理,到宋明理学开始关心天道天理。事实上,人道的道德建立非常重要。这种建立不是简单的认同,也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做,而是认识到遵循道德对自身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地选择道德,而不是被外在因素干扰,甚至见利忘义。

9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对道德有一份尊重,但只是将之视为来自社会的外在要求。如果整个社会重视道德,那么遵循道德还不是难事。但在今天这种崇尚财富、追逐享乐的大环境下,如果我们不能认清道德的价值,是很容易被同化的。

10古人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但现代人担心的只是钱不够花,根本不在乎道德为何。关键正是在于,我们没有把道德和生命成长联系起来。因为这种脱节,道德就成了空洞的教条。

11孟子的四端告诉我们,仁义礼智都需要基础,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佛法也以惭愧作为道德基础,西方哲学则以自尊和道德对应,人出于对不良行为的羞耻,以及对人格的自尊,才会产生道德诉求。但这种惭愧心和自尊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多数人要接受教育才能建立标准,并以此检讨自身行为。如果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惭愧心,也谈不上自尊心。

12从宋明理学的角度,通过修行可以致良知,体会天道天理。但多数人的境界离天道很远,单纯立足于天道倡导道德,会有一定难度,还是要和现实利益挂钩,从道德与利益、幸福、命运、心态的关系,引导人们认识道德的价值,依此为人处世,完善人格乃至生命品质。

13今天很多人不重视人格,只在乎身份、财富、地位等外在名利。事实上,你是什么远比拥有什么更重要。因为拥有只是短暂的,人格才代表你的存在,对生命才有永久的意义。人格哪里来?来自身口意三业的积累。

14从因果观来说,善行必然会招感乐果,带来利益和幸福。当然这个果不见得很快就能看到,从因感果是有过程的,要有缘的参与才能成就。但就像种子,假以时日,必然开花结果。虽然感果时间不定,但善有乐果、恶招苦果的规律不会变。儒家没有轮回说,因果就显得没有说服力。

15比如颜回这么好的人,却又穷又短命,谁愿意效仿?反之,有些人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当下似乎还很如意。所以单纯从现世看,不能有效解读道德的价值,只有从三世因果才能说清楚。

16但现代人往往不信轮回,所以我侧重从心灵因果来解释。道德是代表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如果我们遵循道德,就会构成正向积累,有益生命成长。当你是这样的存在,本身就很容易幸福。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做了好事之后,内心会感到很快乐。同时也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对自己是一种正向激励。

17反之,如果你心态负面,行为恶劣,非但不会幸福,还会让周围人遭殃。由此可见,我们希望心安理得地活着,希望有更好的未来,现在就要遵循道德。这是从果来推导因,弥补了单纯强调道德的不足。

18回到颜教授的问题,佛教并没有要我们都放弃现实生活,出家修行,也鼓励大家做健康的、有益于社会的人。至于想要获得世间利益,只要通过正当手段得来就没问题。

19问题是,人并不是解决生存问题就可以了。动物吃饱了就在玩耍,人却会制造烦恼。有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少人表面风光,其实却有焦虑、抑郁等种种心理问题。在物质条件极大提高的今天,心理疾病患者也与日俱增。为什么会这样?解决之道在哪里?怎么加以预防?

20除了当下的生活,有些人还会思考生死、生命意义等永恒的问题。如果人生所有努力都立足于有限性,百年之后,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找不到终极意义的话,现实中的一切价值何在?在你活着的当下,可以说它是有价值的,当你离开世界后,价值又在哪里?

21不必说人终有一死,即使地球也是要毁灭的,意义又在哪里?世间之所以会出现哲学和宗教,就来自这些终极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为什么活着?宋明理学之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不解决的话,儒家作为哲学体系来说是不完整的。

22至于有些人安于现状,不愿努力修行,其实是认识问题。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解决生命问题,我们只是在世间随波逐流。虽然风平浪静时会有暂时的安乐,一旦波浪现起,我们又被卷到哪里?知道方向吗?能自主吗?可以说,修行就是我们在世间的自救之道。看清这一点的话,我们还不愿努力吗?

23朱汉民院长:法师提到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的兴趣是儒学,非常赞同儒学的价值系统,必须再从儒学的角度回应。首先是德和福的问题。道德的依据是什么?佛教有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即因果报应。我在世上的福祸是自己不断积累的结果,我做了善事会得到回报,做了坏事要受到惩罚。积善也好,积恶也好,因果报应会无限延续。由于这个理念,我们愿意做善事,不愿做恶事。在这一点,几乎所有宗教都是相通的。

24有人认为儒家不是宗教,就在于儒家没有灵魂不死、因果报应的观念。我记得德国哲学家康德谈过德和福的问题,说一个人做了好事最终能得到回报,但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灵魂不朽,二是有一个上帝主宰赏罚。只有建立起这种信仰,才能解决因果报应问题。

25儒家士大夫虽然相信有一个主宰性的天,但并不依赖天来解决德和福的关系,即不是祈求天来主宰人世间对善恶的赏罚。确实,儒学总是以善作为最重要的价值,鼓励人们的道德修炼以成为仁德之人。那么,人做好事到底应不应该得到回报?如果好人得不到回报,反而是做坏人总能得到好处,人为什么要做好人?

26儒家的思考和解决方式首先体现在《周易》。《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其实是卜筮之书。古人为什么要算命?因为不知道未来的吉凶得失。这次打仗是赢是输?这件事能做还是不能做?心里都没底。但他们相信神知道结果,或者能主宰结果,所以通过卜筮求诸神灵。他们就算一卦,希望神能指点迷津。但古人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吉凶得失的结果往往与本人的努力程度相关。

27我们的人生本来就处于吉凶祸福交替无常的变化中,那么在这种变动不居的社会人生中,如何把握不可捉摸的吉凶悔吝的后果呢?人应该怎样正确选择合宜的行动方案呢?《周易》经传中的大量义理就是告诉我们,吉凶祸福的过程与结果,其实与我们的德性、智慧密切相关。比如你抽到任何一卦,可能是吉,也可能是凶。但吉和凶是可以转化的。

28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事,如果坚守自己的德性与智慧,就可以把握局势,逢凶化吉,劣势可以变成胜势。可见,《周易》基本上肯定了德与福的关联性,有德即有福,这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

29但在现实生活中,好人未必得好报。有些人善良、勤劳、诚恳,可突然得了暴病,英年早逝;也有人坏事做尽,却尽享人间富贵快乐,所以人们常说老天不公。

30《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已经将做人的道理哲学化、理性化,那它怎么回应和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儒家学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刚才讲到,颜回品德很高,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那他值不值?为什么要那么做?包括孔子自己,有理想,有志向,以追求仁义道德为己任,但最后周游列国时没人理他,嘲笑自己如丧家之犬。虽然结局那么差,孔子还是乐以忘忧,还反复强调颜回也活得非常快乐,但很多人并没有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31到了宋代的儒家,如范仲淹告诫张载“儒者自有名教可乐”,周濂溪启发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他们的问题意识、哲学思考其实最终都指向德与福的问题。一方面,儒家认为道德能带来福报,因为道德能给他人、社会带来利益,最终也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另一方面,道德可能不一定给我本人带来好处,做了好事得不到回报,这怎么办?儒家倡导的孔颜乐处的乐,其实就是他得到的福报。

32有个词叫作心安理得,我服从内心的德性做事内心就安,否则心就不安。这个安非常重要,如果你做了坏事没有得到惩罚,但内心每天惶恐不安,其实已经受到惩罚,不需要来世的惩罚。做好人好事也是同样,会让自己像孔子、颜回一样感到充实而快乐。

33所以儒家对德与福的问题有两层理解。一层是做了善事,应该有现实的因果报应,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利益回报,如一个讲诚信的商人可能会赚更多的钱;另一层是虽然没有现实利益,但我会为自己的善良德性而感到快乐,其实这也是回报。

34我有一个朋友从政,我问他从政的最大快乐是什么?他说,当我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果大家认同我的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喜悦。其实这就是对德行的回报,不一定要有其他的利益回报。

35法师说到,如果不解决生命永恒性问题,劝善的效果就不会那么好。确实,儒家没有借助生命的永恒性来劝善。但是,儒家确实有生命永恒的思考和看法,其生命永恒的思考深化了德与福的思考。

36回到张载立心立命的话题,其立心立命是以《西铭》为宇宙观、人生观的基础,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我是天地所生,天是我的父亲,地是我的母亲,我可以将这个世界看作与我息息相关的存在,虽然小我没了,但大我永远存在,天地永远存在,还有子子孙孙不断延续下去。这是儒家的宇宙观,同时包含儒家的价值观、人生观。

37中国人重视孝,孝是什么?就是你的生命一代代传递下去,生生不息,其实这就是生命的永恒性。孝既是一种世俗的道德,但是孔子把世俗变成神圣,把有限变成永恒,孝敬父母和祖先其实就是维护生命的永恒性。可见,儒家德行与生命永恒性也是息息相关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课 | 《论语·述而》16
周易理论、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
《天理学》理论介绍
周易揭秘养生真正内涵:“修心”是养生的灵魂
化士学为民学:儒学未来发展的新思考 | 蒋国保
儒道同源,这个源指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