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游品读丨选择那条最难的路


为什么如来佛祖不把佛经送来东土,为什么要从东土大唐走到西天,这么费劲辛苦求取真经?这个问题唐僧没有问过,猪八戒和沙僧没有问过,白龙马更是不会这样想过。

倒是孙悟空动过一次念头。

在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中,孙悟空听见了整个狮驼国都在传言唐僧被三位魔头“夹生吃了”,连被囚禁的八戒和沙僧也向他传递着同样的信息。孙悟空内心崩塌了,取经团队的主心骨被妖怪吃了,那取经事业如何继续下去?孙悟空一下子失去的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他连先把八戒沙僧拯救出来的想法都没有了,径直飞上云头上,一番大哭之后思忖道:既然唐僧都没有了,那么就让如来把经送去东土大唐吧,不仅可以扬善抑恶,还了去了师徒一行的夙愿。假使不给真经,就把紧箍咒卸掉,他好回去花果山继续为王。

此时的孙悟空正沉浸在失去师父的悲痛之中,各种混乱的情绪和想法交杂在一起。这些碎碎杂念细细品来,确实有些可爱。

或许会有不少读者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如来不直接送货上门,把真经带到东土大唐,反而要唐僧师徒不远万里前去提货?这类疑惑颇有理直气壮、理所应当的气势。没有付出,哪来的回报。假使真经直接送到了家门口,《西游记》基本上等于从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直接跳到了最后一回,没有师徒的漫漫西行长路,诸多妖魔鬼怪也无需逐一登场,就没有了这么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魔幻小说。


在五庄观所处的万寿山界,师徒一行有段对话,颇有禅味。

三藏在马上欢喜道:“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
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
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
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
八戒道:“哥啊,要走几年才得到?”
行者道:“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
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
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十万八千里,不同的人走,所费的时间也不同。按孙悟空的能力,一天可以走个五十回,以猪八戒和沙僧的能力,大抵十天可以到,慢是慢了很多,但是也算挺快的。换成了唐僧,则要从小走到老,从老态龙钟轮回到年少青葱,再出发,这样千次的循环都难以到达。虽然是孙悟空夸张的描述,但是也和实情差不多,唐僧之前已经走了九世,这一世如果没有三位徒弟的护持和白龙马的驮负,怕是又一次走到半途,无果而终。但是,只要心诚所致,念念不忘前进的方向和生命的目标,再遥远的灵山也终究会见到。

一天可以走五十回的孙悟空,在《西游记》里面,一共去了五次灵山。

在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兜洞,如来暗示主人公”中,孙悟空打不过独角兕大王,上天界请了一圈救兵,都没有斗得过那个万物皆可套走的金刚琢,只好去灵山请求如来佛祖援助,这才第一次到了西天胜境。

第二次到西天,是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孙悟空和六耳猕猴争辩真假,飞云奔雾地打到了西天,寻求如来的鉴定。第三次就是前面提及的狮驼国一难,打不过三魔头,同时误以为师父被“夹生吃了”,孙悟空前去灵山面谒如来哭诉内心的苦楚。最后两次便是西行终了的时候,先是到了灵山取到了真经,回到东土大唐演诵流传之后,又被宣回了灵山得证果位。


西天对于孙悟空来说,是容易去的,但他却不经常去,十四年取经之路,也就去了这五回,八戒沙僧更是未曾在取经事业完成前抵达过西天。

容易去的,却不经常去;容易做的,却不愿意做。就像那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容易做到事情,往往自己难以坚持做下去,例如好好吃饭。按时吃饭,按需吃饭,专心吃饭,看似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做好这几点并不太难,但是我们往往却不愿意这么做。

按时吃饭,是为了不让身体感到饥饿的胁迫,让身体及时补充能量的机会,我们经常会因为手中的事情,拖延或者耽搁了吃饭,渐渐地就滋长了肠胃的各种小毛病。

在吃饭的时候,不带着贪心去吃,吃到自己觉得舒服,同时又不给身体造成负担,适量而食。不因为眼前的菜好吃而多吃,也不因为菜不合胃口而厌食或者浪费食物。

同时,只是专注地吃饭,心无旁骛地吃着眼前的饭和菜,没有其它的分心之举。因为我们总觉得吃饭时候,需要再做一点什么事情,才不浪费时间,比如刷个手机,看个视频,或者和同桌的亲人、朋友一起侃侃而谈。看上去一顿饭的时间,内容很丰富,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每一件事情都没有专注去做,心最后也是散乱的。以致我们后续要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总感觉要再同时做另一件事情,硬是要把自己变成三头六臂的哪吒,仿佛那样才是充实的人生。却没有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不安,无形中胁迫着自己不停地忙下去,以至于我们越来越难以和自己独处。

知道自己需要吃饭了,知道自己该吃多少饭,知道自己在认认真真地吃饭——除了好好吃饭,好好说话也是一件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好的事情。明知故问的反问,口腹蜜剑的侵蚀,不动声色的怼应……这些不好的沟通技巧,我们往往运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如何完整的、准确的、透彻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基于对方的实际需求,而好好地平静地沟通,却是我们不容易掌握的和践行的。


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中,孙悟空被铁扇公主欺骗了,拿着一把假芭蕉扇,带着师父和师弟们在火焰山的边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股猛烈的炙热。火焰阻碍了前行的方向,他们有了一番商议。

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
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
三藏道:“那方无火?”
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又问:“那方有经?”
八戒道:“西方有经。”
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
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这段对话写出了唐僧非要西去不可的坚定,和火焰山必过的决心。没有绕路远行的方案,没有原地返回的可能,要么前进,要么就在前进中销陨。前九世的唐僧,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一路西行。孙悟空可以嚷嚷着要回花果山去,猪八戒可以嘀咕着要回高老庄去,沙僧可以默默不语的盘算着回流沙河去,唯独唐僧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得益于他的坚定,一群可以飞着去西天但是很少去、甚至从来不去的徒弟们,才得以一步步走到了西天。

近代曾国藩的行军打仗,和唐僧向西蜗行有几分相似。

他带兵与太平天国交战的时候,一直面对着来着清廷的压力,都期许他能速战速决速胜,但是曾国藩却深谙自己不是军事奇才,使不出什么出奇制胜的谋略,所以一直坚定地采取“结硬寨,打呆仗”的作战策略。先把自己的营寨牢牢的守住,然后一道又一道地不停地挖沟,直到让目标城市被沟沟壑壑围堵得水泄不通,长期的拉锯战下来,被围困的天平军自然弹尽粮绝,这时候湘军再发起攻势,将失城收复。

湘军每次攻打一座城市,都是耗时一年、两年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一点一点地深挖壕沟,一步一步地往前围拢。这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式,几乎不给对方任何可乘之机。骁勇善战的太平军碰到这种围堵的招数,也是无能为力,想不出来任何对策。

湘军不取巧、不冒进、不投机,牢牢地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最终天平天国被“结硬寨,打呆仗”的作战方式,一点一滴地蚕食瓦解了。虽然看似是笨招,却是实打实地克敌之道。

打战可以如此,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也是如此,不要寄希望于某时某刻的灵感凸现,而是每天保持日常的创作训练,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华文作家林清玄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便立下了要当一名作家的志向。为什么要当作家?林清玄笑谈,“因为作家可以写出动人的文章”。当时自然几乎没人会对一个孩子的理想信以为真,但林清玄已开始为此持续地努力了。他每天都在不断地写作,小学时候每天500字,中学时候每天1000字,大学时候变成了每天2000字,毕业以后每天达到了3000字。林清玄就像一台动力强劲的马达,几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成为了华人作家中著作颇丰、影响甚广的散文名家。

曾国藩的打战招数,林清玄的每日勤写,说穿了都是一个“拱”字。“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中国象棋里的卒每次只能走一步,不像车马炮等一次可以跨越多格。但是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着,每天像卒子那样前进一点、进步一点,时间积累久了,日常生活中微小的收获也会不断叠加进而演变成巨大的价值。

每天写一千字,一个月也有三万字的积累,坚持一年,也就有了三十六万字的体量。作为一本书,是非常可观的厚度。当然,写作不仅是字数的要求,还有文采斐然的写作技巧要求,和以文载道的理想诉求;写作技巧和思维境界也是在不断训练中得到提升的。写作和画画这类技艺一样,都需要经过长久的训练,前期可能很痛苦和漫长,但是一旦达到某个程度的时候,突然豁然开朗,灵感如泉喷涌不息,落笔即是江山万里绵延的恢弘画卷。

佛法说:“没有天生的弥勒,也没有自然的释迦。”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不是天生就是佛陀,他经过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最后才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开启了生命内在的觉性。而弥勒菩萨同样也是历经了许久劫的修行,才能成为娑婆世界下一任的佛陀。

目标既然是西天,那就一步一步地出发吧。三年走不到,五年或许就可以走到了,再不行十年、二十年,只要不断地向西而去,终究会有到达灵山的一天。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孙悟空独自出发,可以很快抵达灵山,但是对他来说,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去灵山,一路上曲折西行是为了解决自己什么问题,改变什么毛病。当一群人带着不同缘起,朝着一个目标一起出发的时候,通过日晒雨淋、降妖除怪、风餐露宿的共同经历,不断磨合。大家越来越清楚彼此所处的位置,越来越清楚自己的不足和问题,而心中的共同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和坚定。


为什么西游取经最后能成功?那是因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选择了和那个走得最慢的唐僧,一起选择那条最难走的路。

“真经必得真人取,意嚷心劳总是虚。”狮驼国一难以这句诗赋作为结尾,可谓意味深远。徒费心力地嚷嚷着要做一番大事业者,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虚晃之势,想取真经就要经历重重磨砺,而凡人也恰恰是在这样的考验中,一步步去伪存真,成为那个最终取得真经的真人。

《西游记》结尾,八大金刚腾云驾雾护送师徒回到大唐,传播了佛教经典之后,又腾云驾雾将他们接回了灵山,一来一去,只需八天的时间。走完了最难走的路,再走一次,就不需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了,此时的师徒已经不是十四年前的那番模样。等待他们的将是如来的印证封果,唐僧成为了旃檀功德佛,孙悟空成为了斗战胜佛,猪悟能成为了净坛使者,沙悟净成为了金身罗汉,而驮负唐僧西行,又驮负佛经东去的白龙马,也因功德具足,成为了八部天龙马。

取经之路十万八千里,但是师徒一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最难的路。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得圆满。




点击标题图片,跳转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告诉我你读懂了《西游记》
观音为何警告唐僧,不许再对悟空下手?如来担心的事差点发生?
(完结)《西游记》打卡集锦40 | 天津悦读读书会
西行路上的真相,竟是一个和尚,和四个心魔?
孙悟空为何不背着唐僧飞到西天取经?流沙河前,他对八戒说了实话
西游记原著解读57:唐僧为什么要靠自己走到灵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