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往事】第1期:伤寒条文读不懂?康平本是个好助手!

导读:康平本《伤寒论》成书于1063年,与宋本《伤寒论》(1065年)是同一时代作品。我们在学习《伤寒论》时,参考康平本《伤寒论》,对于我们理解《伤寒论》条文大有帮助。

淺 説


傷 寒

《伤寒论》某些条文理解不了?

康平本是个不错的助手

康平本《伤寒论》在国内不被主流认可,斥之为非古真本、伪书,更有研究者训诂考证,指出其中诸多不古不真证据。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认为,对于初学者,对于以中医临床为目标的中医人,在修习《伤寒论》过程中,以宋本《伤寒论》为底本,适当参考康平本《伤寒论》,是非常有帮助的。

比如说,96条,宋本《伤寒论》原文是“伤寒五六日中风”,无论是注家还是初学者,对此就非常难以理解,这几个字到底想说明什么,很多注家也不明白,于是有些牵强附会说的云里雾里;而有些就选择性忽略,干脆不说。

在宋本《伤寒论》的姊妹篇《金匮玉函经》,这条的原文是“伤寒中风五六日”,即便是这样,依然不好理解。

但如果我们参考康平本《伤寒论》,这段条文是这样的,“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其中的“中风”为旁注!

也就是说,“中风”是对“伤寒五六日”出现的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的一个注解。至于为什么注解为“中风”,我们以后会谈到。

学中医,“不求甚解”是一种智慧

其实现在所谓的宋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都是林亿他们校正的,这两个版本内容差异极少。

可能是林亿他们见到了多个《伤寒论》流行的底本,也可能是他们见到的底本和康平本的底本差不多,只是在排版时,他们想把像康平本中处于旁注位置的“中风”以统一格式抄入时,不知放在什么位置为好,所以才有了“伤寒五六日中风”和“伤寒中风五六日”之不同。

到底是何种原因,我不得而知,而且我们也不是考古。师父教导我们:学中医,不求甚解是一种智慧。

再举一例

  宋本《伤寒论》148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该条文有点长,描述性文字比较多,初学者在理解时,难度较大。至少我当时在学时,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后来读了康平本《伤寒论》,不敢说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但至少一下子就简化了思维。

原来该条可以简化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很显然这是一个医案!有症状描述,有处方,有预后。

“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是旁注,是对这些症状的一个总结。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少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这些是小字注,是围绕这些症状展开的分析与推理。

这些旁注和小字注,可能是仲景先师的学生或者后人对医圣伤寒条文的解读和注解。如果我们不太去计较这些,而把这条当成一个医案来学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小柴胡汤应用场景。至于为什么可以用小柴胡汤,这是后话,以后会有详细解读。

多一个对的参考,往往柳暗花明

其实,在宋本《伤寒论》条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特别是对一些读起来不太顺,或者理解起来觉得有点突兀的条文,如果我们参考一下康平本,很多时候可能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把康平本买回来,读起来。在以后的【伤寒往事】系列文章中,我会和大家分享更多例子。

至于康平本《伤寒论》的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大家可以去网上学习,我就不在这里多费口舌,毕竟我也不是考古学家,写在这里也只是道听途说,抄来抄去而已。

本期的【伤寒往事】就到这里了,下周我们再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议《伤寒论》固瘕证
再议(伤寒论)固瘕证,环球中医药,千寻学术网
《伤寒论》四大古本
1958年资料4 古本康平伤寒论
康平本伤寒论真伪我见
康平本伤寒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