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所知道的剑州古城墙往事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于大明中期(约公元460年)在今天的普安镇置南安郡,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在其境内置南梁州。梁末,武陵王据蜀称帝改南梁州为安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梁朝内乱,尉迟炯趁机伐蜀,出散关、破剑阁,得蜀地。因其“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为始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始州为普安郡。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改为剑州,再于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普安郡。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驻曾跸于此。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置剑州普安军.因此处是南宋孝宗即位前的封地,其子宋光宗为表孝心于绍熙元年(1190年),将普安军升格为隆庆府。宝祐三年(1255年)蒙军攻蜀,隆庆府治所被迫移至小剑关之朱家寨。1258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亲自率大军入川,破了朱家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隆庆府复改为剑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并入梓潼,两年后复设剑州。民国二年(1913年)始将剑州改为剑阁县。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建立了普安、赤化、金仙等三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同年6月川政统一,剑阁为14专员公署,下辖广元、苍溪、阆中等11县。新中国成立后延续剑阁县的称谓,直到2003年县城迁往下寺为止,普安镇为治所约有1550年左右。
作为治所所在地,其城墙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学者推论:公元460年,因今天的的普安镇有闻溪河的舟楫水运之利而无剑阁天堑之险,以之作为剑阁(门)的后勤基地,剑阁(门)作为其前敌屏障,故可能于此时此地设置南安郡,有可能首筑城池。
查阅《剑阁历史年表》以及清代《剑州志》等史籍可知,剑州古城砌筑最早记载为明成化十年(1474年)三月建修,由时任剑州知州孟璋倡修,城墙厚1丈2尺,高3仭(约2丈4尺),周围3里,开5门。至明正德十年(1510年),到任知州广西武缘(今武鸣市)人李璧欲扩建城墙,获巡按检查御史卢雍批准,于当年七月实地查勘,于次年(1511年)十一月告成。城西北皆新修,东南培修,高2丈4尺,厚4尺,周回629丈,新增2门,共6门。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正德时李璧修建城墙已破损不堪,知州高任重为加强防御,于当年9月动工修建城墙,告成于次年5月。经夏秋雨淋,几乎垮塌一半,于是改高为宽,中填以石块,于当年7月动工,完工于当年11月。开城门6道,时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资政大夫剑州人赵炳然为其《重建剑州城记》。东门曰“迎恩”,西门曰“德胜”,南门曰“化成”,北门曰“汉阳”,东北门曰“青阳”,西南门曰“鹤鸣”。
60年代初剑州古城的城墙除了北门外,都还基本保存完整。从县医院下边开始有西门城门洞,城墙有所垮塌,杂草丛生。城门内侧的右边有一块巨石,活像一个人躺下而印出的背影,头、颈、肩、背、臀既形象且生动,民间称其为“张飞顶城门”的遗迹。城门内就是后西街,为当时的城郊公社卫生院、城郊公社饭店(卖面条等小吃)及何、杨诸姓的居家院落。
西门城墙向南沿着龙泉涧下行,在后来的粮食局车队一带就是剑阁县有名的“樱桂糖果厂”,其水果糖生产车间就在城墙地基上。西门到小南门段的城墙外边紧邻龙泉涧,内侧即为西街。在川陕公路通车以前这里是剑阁最为重要的交通大道,金牛道由东门进入,从西门出去,所以这条街的骡马店较多,最大的一家就是邵德成的,其店面大约在后来的茧庄(蚕丝公司)到县政协办公楼前边一点,后院就直接抵陇城墙上。再往下,就是一般的居民住户,前边向着西街开设门面,后边住房就在城墙上。小南门原来就十分雄伟,城门上有“蜀北雄州”石刻匾额一道,城门外就是溪流湍急的龙泉涧,具有护城河的功效。过河就是一片肥美田畴。但是不知何时却将小南门的箭楼(与现在南门箭楼相同)改造成为了县城中落差最大的公共厕所。时人戏谑在此方便叫做“高中”。
从小南门到钟鼓楼这段城墙在当时也还完整,但是这里却是最闹热的西街所在,有著名的联合诊所(红十字医院的前身)、西街酒店、棉布店、鼓楼园饭店、廖家药铺、鹤鸣春小食店、剑泉茶社(蒙家茶馆)、西街酱醋店、西街糖果店、剑阁县石印社……其中剑泉茶社过滤饮水的三个石水缸、廖家药铺代客煎药的炉灶、鼓楼园饭店、鹤鸣春小食店和联合诊所的库房都设在城墙上,城墙上其余房间皆为民居。所有民居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前门临街,后门都在城墙上。
南门洞一直保存较为完整。进深7.4米,通宽3.4米,通高3.5米,门洞由青石条券成,因为此门是通往当时剑州的上峰保宁府(今阆中市-)门额为楷书阴刻横排“秀分阆苑”四字。双扇木门外护铁皮,横竖各五排乳钉,一遇战事,城门立即紧闭,城内兵民便可坚守不出,防敌于城外。城门两旁竖砌条石上錾刻有梅鹿衔花等吉祥纹饰浮雕灵动逼真。

至清末在南城门又建造了箭楼,面阔三间10米,进深6米,高8米,重檐歇山式的屋顶上铺盖着筒形陶瓦,飞檐翘角,站在城墙上远视,清末民国烟街,青瓦窄巷,一览无余。上世纪六十年代南门箭楼为剑泉茶馆的老板蒙玉泉一家的居所。
从南门向东,在城内是最为闹热之地,商铺林立,城墙外也是交易场所。在城内从钟鼓楼算起先后有南门糖果店、棉布店(王湘家开的)、谢(文峰)家百货店、工艺美术社、袁家(袁奎碧)照相馆、百货公司、市场管理委员会、农资公司、理发店、金(瑞祥)家诊所、甜食店(后来的红旗茶旅社)、如意饭店……在城墙外,一出南门往左拐就是顺城街,沿街都是地摊菜市,大的门面有供应全城酒店的卤肉坊、棉布店、土杂店、食品公司的鲜肉门市部、城东、城北两个蔬菜社的门市部,在现在的新街口处有路通向河边柳林,即为生猪等交易的市场——猪市坝,在往东去就是竹木蔑器门市部、陈家小旅馆、稀饭店以及一些小商贩(王花生米、周开河的卤煮下水……)的经营门面。这一段的城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被占据完了。其中农资公司、百货公司、市管会等单位的伙食团就建在城墙上,如意饭店的二楼与城墙合为一体成为营业(包席)场所,其他地段就是居民的居家宅院。后来修建红旗茶旅社就直接将城墙作为了地基。并把原本属于此段城墙上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搬迁到了现在的位置上。
从东门往老汽车站走,城墙外那时还没有街道,就是川陕公路。仅在小东门外有一个吊脚楼,即当时以卖“炖鸡面”出名的车站饭店。而城内却还较为热闹,有东门糖果店、酱醋店、医药公司、丽人照相馆、水文站等机构和望江楼古迹。其中医药公司、照相馆的职工住宿、水文站的洪水观测哨及相关设备,都在城墙上。在水文站的后门上有一个扶梯可与城墙上下、内外相通。
在靠近老汽车站的位置上是小东门。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小东门门洞都还在,门楣上楷书“闻溪古渡”的石刻匾额清晰可见。城门顶上被人抹了三合泥(洋灰),当做嗮粮食的嗮坝,我们儿时就经常在这上边打筋斗、晒太阳。城门洞内最早有两棵皂角树,树下就是城关(普安)小学的教师食堂。后来小学将这里开辟成操场,皂角树就做成了学校的秋千架,食堂也搬迁到城墙边的望江楼附近。由小东门沿着城关(普安)小学的外墙向汉阳山上行即是古城墙遗留下来的地基,后来开辟成了现在的坡道。
剑州古城墙主要用于军事防御,但是普安镇的地理位置却坐落在四面环山“窝塘”之中,实属易攻难守。为了扭转这敌势如“高屋建瓴”,守城如“天井承水”之逆态,从唐代就在城中建有钟鼓楼,后来毁于战火。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时任知州的李璧在现在的地址上又重建了钟鼓楼,一方面“日则鸣钟、夜则击鼓”“以警晨昏”,二则登楼极目远望,可以指挥调度城中防御力量。并请当时的状元杨升庵写了《剑州新城钟鼓楼记》。现今剑州古城钟鼓楼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当时剑阁县知事王昌蔚会同前清拔贡母毓楠、县教育局唐如陶于明代钟鼓楼原址重建的三层歇山屋面建筑,并悬挂了剑阁人张鹏初撰写的木刻长联,其文为:
“百尺楼上插层宵。无限近水遥峰,尽归眼底。看!北横马耳、东耸鹤鸣、西峙虎台、南环龙涧,叹茫茫胜迹都在苍烟落照中,如图画,若个临摹?当次凭栏远眺,问谁能三醉飞来,一拳打破;
数杵鈡惊回尘梦,顿使豪情轶事,印到心头。想:忠似兼山、才如平甫、功高子晦、学粹文饶,任滚滚名流早付牧笛村笳里,莽乾坤,几人跳出?何妨引袖狂歌,领受些九天逸响,半枕清音。”
剑州古城外的闻溪河就是一条典型的山溪性河流,在古代虽有舟楫之利(通小船)以达江口而进入嘉陵江,却常有洪患之灾。因其源出五子山,具有“源近流短”“瞬间成灾”的特点,每年7、8、9三个月因上游下雨而悄无声息就涨成的“贼娃子水”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在李壁修筑剑州城墙时除了用于军事防御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防洪。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城西龙泉涧水,故道从州城南蜿蜒穿绕,与东门闻溪水汇合,夏秋盛涨,水毁城墙基础。当年,李璧倚南城筑坝,曲而南流,经鹤鸣山下,与闻溪下游汇合(即今农贸市场肉市下引渠)。当时筑坝,民不堪命。民间为之谣曰:“改水筑南河,功多怨亦多。”但从此使剑州古城城永无横流冲射之患。
据剑阁老人们回忆:东门口原来也有箭楼,楼上用生铁铸有张飞右手抱钢鞭的坐像,是剑阁城中杀猪匠集体供奉的祖师爷,其功能之一就是

“端坐东门,威震水患”。每年涨洪水时就将张飞所持钢鞭取下来投入闻溪河,借其“大吼三声断当阳”的气势,谓之为“张三爷镇水”。待洪水退后,再由杀猪匠凑钱重新做一支钢鞭安装上。久而久之屠户门不愿意了,就改成木头车成钢鞭状,再施以黑漆替代。后来再发洪水,将钢鞭投入河中是,这假“钢鞭”便顺水而去,人们感叹道“张三爷也镇不住洪水”了。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尊“张三爷”被拉到较场坝化为了一炉铁水。我自己读小学时东门城门还在,只是没有了顶部建筑。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门、南门、小南门的城门都还在,高大的木门平时都大大打开以供通行,城门后边堆砌如山的就是用棕皮做成的沙包。每当洪水泛滥之际,负责县城职守的领导就会立即组织群众“关城门、壘沙包”,整个古城墙就变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洪大堤。所以在普安镇的老前辈中经常有关于“坐在城墙上洗脚板”的洪灾口头传闻。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当时的县委、县革委领导为了改变县城面貌,提出了“从汽车站开始直到西街上,一路将城墙拆去、扩展为广阔街道”的工作思路,遭到剑阁县有文化的老前辈普遍反对而未能行通。1980年12月,领导再次提出县城街道拓宽的问题。责令城建委组织勘察并报方案。当时就有一班人登上现在的百货公司顶楼去打标尺、做调研。后来根据领导集体的意图提出“从汽车站(小东门)一路拉通到川剧团后门”将街道扩展开的思路。中途遇着两个难点:一是农资公司正处于拆迁范围内;二是顺城街、烟街(川剧团后门处)居民难以搬迁。于是先用“瞒天过海”法将龙泉涧覆盖,在这上面修建了龙泉区供销社;二是农资公司作了适当让步将楼层增高,把现在的新街口的城墙拆开。于是就基本形成普安镇后来的街道骨架。但是居民的平房直到1998年“9·16”特大洪灾中被彻底冲毁后才将这里拆开,形成了现在的街道分布状况。
剑州古城现仅存南城门、南门箭楼、小南门以及约350米的明代条石磊砌城墙段。是研究明清古代城墙的建造的珍贵实据,记载了剑阁人的家乡情怀,是目前剑州古城的仅存不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科学乃至艺术价值。是全社会共同享有的公共资源,保护的意义与责任都非常重要。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墙上的建筑庞杂、权属混乱、矛盾突出、隐患众多,要保护好古城墙并解决好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实在太难。一方面需要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用活政策,以抽丝剥茧的精细方法与态度去化解矛盾、抓好各项推进工作,另一方面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出以公心、积极配合,是我们这份难得的祖宗遗产得道更好地保护,并为子孙后代造福。

浏览82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涪州古城墙最后一段消失在南门山这里
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
建德梅城的古城墙
潮州城墙
穿越千年的保定古城墙——壮丽的一道风景线
古府城墙:一座古城千年兴衰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