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行合一太极拳(17)--对错论


.............................................................


文 | 沈行佐 沈行佑

 编辑 | 鹿鸣


对错论


作为知行合一要求的太极拳总有不少人求助对架式鉴别的对错,无奈也无辜。不是鉴别有困难而是诸多表达上的不便……。

不同的拳路,各别的传承,习惯的不同,理解的差异,侧重点亦不同,欲求得一种的评判显然是不公平的。

于是只能看其对拳路的熟练程度,对劲的解析方法,对拳理的表达能力来稍作评论,既浮光掠影,又缺真实指导。因为学识粗陋实在也谈不深,不好谈,甚至羞于谈。

对劲很外露的谈劲要隐,不一定合时宜,是传承缘由吧。对劲软而不显者又该如何谈呢,四两劲呗……。对腿的出步也是各有千秋,只能看其腰腿有没有功底。对手法的评判看其拳意明不明,一致劲如何,拳架,掌形,虚实如何。身形上的中正,架型上的开阖,运行中的吞吐,攻守上的法度上略窥一二,仅此而已……。

人无完人,拳无完拳,主要看熟练程度,修练能力,在拳上还是有反映的,这种反映在气慨上,在意蕴里,在神色中。以上是我鉴别上的些许体会,愿能益于诸位同道。

太极拳这门技艺的对错判断我曾经讲过,“永远是对的,永远是不对的'放在时间的节点里就是可以不断改进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艺无止境”。前提是你遇到了一位真正能引你走上太极拳道路的太极拳老师。走上知行合一的道路。

对松的理解要放在相对的比较上,一味松软不是太极拳,松的目的是去顶,去呆,去僵,追求的是柔顺,圆润,沉稳,不丢顶。基于这个目的就要化,化直为曲,化僵为顺,化顶为柔 ,而不是丢掉本身的力道。在这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刚中之柔,柔中蕴刚是自然而然的。

假如字正腔圆是中国戏剧要求的话,太极拳则要求中正安舒,刚柔相济,绵绵不断,犹如长轴山水画,体现如虹气势。天,地,人的相得益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体味。

不断的“知行合一”不断地精雕细磨探索追求的生灵是太极人生之路的灵魂……。



随想


太极拳和传统武术是同根同源的武术品种,需要练架,练劲,练势,练能,练韵。它有自己特点,但不是异类,有柔的要求,不等于无刚,无整,无一致之劲,是去呆,去滞,去顶的要求而已,此次徐——雷之比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切,太极拳之技打要融合其它格斗技术才能有所进益,否则亦不容乐观。格斗需要技巧是综合的技巧。实际还是需要力量、速度、平衡作基础。太极拳不是神拳,亦不是玄道,更不是无往不胜。认识太极拳的长处与短处才能更清楚太极之道,运用好拳技,振兴中华武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体悟小诗集锦(中)
【干货集合】前方高能,无需避让!朱学峰说太极,让你学个过瘾
太极拳劲路解析:如何做到真正懂劲?武术人一生的追求
【拳理】太极拳锻炼,向内求比向外求更重要
练太极拳,你一辈子都听不到的几点大实话!
真正的太极拳能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看完你就不觉得可惜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