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渭生:寻访大工山古矿遗址




/解渭生

2003年仲秋,我到南陵县大工山古矿遗址寻踪访古。天气好极了,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陪同的县文物馆的同志告诉我,早在一九九三的十月,国内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就在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召开了现场论证会。专家们正式宣布南陵为古代铜都。带着几多敬仰几多沉思我登上了大工山。
大工山并不高,纵横五十多公里,宛如一条横着的长龙。我首先来到了大工山古矿中最大的遗址群。站在大工山峰,面对茫茫山岭,我眼前突然间有一种海阔天高的感受。“大工山是南陵的宝,金银铜铁占齐了。”当地的一位村民这样说,语气中透露无限的骄傲。我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巍巍大工山给他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地下资源。两千年前是铜造就了文明,养活了我们的祖先,今天铜依然是他们致富的资源。大工山铜矿矿长告诉我,现在他们矿每天可出矿石近十吨,而且品位极高。
踏着古人炼铜留下的满地铜炉渣,沐浴着山野的秋风,聆听着松涛的呼啸,我仿佛置身于列国纷争金戈铁马的历史漩涡中。吴王夫差的闪光宝剑,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和干将莫邪铸剑的历史悲剧一一浮现在眼前,长江中下游的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成一个历史长卷,使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南陵产铜,在史书中素有“坑冶之地”的记载,但时过境迁,昔日冶铜之盛况早已湮没。倘若不是八四年、八五年的再次文物大普查,这群古遗址至今仍难以抖去历史的尘埃而重见天日。一九八七年十月,著名冶金史专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华觉明教授来这里,对考古发掘作了精心指导。安徽省文物局的考古工作者为了重现这片土地的历史辉煌更是倾注了满腔热情,付出辛勤的劳动。呵,大工山,你已不只是南陵人的山了,你以自己曾有过的古代文明的灿烂光辉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全世界!

01

这里叫塌里牧,是大工山峰中最为开阔平坦的一处。同伴告诉我,这里是秦汉至唐宋时期集采矿冶炼于一体的最重要的一处遗址。它保存之完好,冶炼遗址之多都是举世罕见的。
塌里牧景色秀丽,不知名的山间野花打扮着这里的坡坡洼洼,使竹更翠松更青。绿树丛中散居着三十户人家,庄上的人家大都姓牧。相传,在南宋时期一位道家仙长云游此处,见山高雾重,火焰冲天。道长以为是一方妖魔作怪,于是他口吐仙水,紧挥云帚,将火光扑灭。其实他不了解,这里正聚集着成千上万的民工在采矿炼铜。这个古老的传说虽然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臆想色彩,但却与历史的记载有相吻合之处。据《南陵县志》记载,此处铜矿确系南宋时期才停采的,不过,不是那位仙道的缘故,而是当时的知县郭峣上书皇帝要求下旨罢采的。他在《申免工山坑冶札子》中陈述了两条理由,一是“作炉者据深山穷谷易聚亡命”,怕扰乱社会治安;二是因矿冶“伐两山之木,以供薪炭,作坏风水,惊触神灵,犯冒时禁。因此他力主“即行罢免,”这位知县的意见被采纳了。倘若不是这位郭县令的主张,今天我们很难看到甚至根本看不到这片辉煌的土地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位知县堪称是我国最早的环保专家了。今天的人如果都能像这位知县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走进塌里牧中心处,无处不见古炉渣::脚下踩的是炉渣,村民们垒院筑篱笆挡牲畜的是炉渣,就连房屋也建在炉渣之上。同伴们告诉我,这里的炉渣少说也有三十万吨之多,且大都是汉唐时期的。专家们告诉我,任何一块炉渣经过加工,都能卖上好价钱。村中心偏北处有一座窑山,山高约10米,宽达150多米,据考证这座山是古人冶铜所留下的。现已发掘古窑山十九处。省考古工作者告诉我,当时,每当炼完一窑铜而窑不能再用时,就推倒在原址上重造一个炉继续冶矿。天长日久便形成山。站在这山上,劳动的崇高感油然而生,它不仅是矿渣的堆砌,更是我们祖先汗水的结晶。在另一个横断面的最下方,我看到了一个残存的古窑遗迹,专家们考证测定认为,此炉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从炉渣成份看,当时这里已开始利用煤作燃料了,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汉代冶炼技术的高超。在另一个遗址,我看到了用炭作燃料的炉渣,也就是说,当时冶炼,基本上是用炭煤合用。这说明,我国至少从秦汉时代开始用煤作冶矿燃料了。
采矿冶矿集中在一起,是塌里牧冶炼遗址的一大特色。村东的破头山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见证。破头山是大工山岭的一脉,海拔高度近四百米,它原是一个完整的圆顶山。据《南陵县志》记载,它直到唐代后期才变成半边状。破头山一边平坡一边陡峭,陡峭的石壁上长满青苔,地面上长满了一种被当地群众称之为“铜锈草”的植物。当地一位八旬老翁告诉我,他的祖先曾在这里开采石头铸制辕犁,山头被他的老祖宗们开掉了一半。一座大山被削去一半,要花多少时间啊!从山中一条古矿巷道中发现的石、铜凿、平衡石等采矿工具来看,破头山历经了自汉到唐的一千多年上百万民工的采掘、在已清理的二百一十平方米山脚下竟发现古代老井十五座,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今天的破头山,虽早已绿荫森森,它那横断面上留下的刀斧裂痕,却历历在目,无时不向我们叙述那过去的故事。

02

如果说塌里牧是一部秦汉唐宋冶金史缩影的话,那么江木冲则是春秋西周时期冶铜史的历史见证了。
江木冲与塌里牧虽相隔十余公里,实际上中间只隔一座山。它方圆面积达1.5平方公里,是一个无人居住的荒石滩,空旷而荒凉。在这片荒芜贫瘠的土地上,现存古窑四十四座,它曾经是西周至春秋时代的大型炼铜场,古矿渣漫岭遍坡,总储量竟达五十余万吨。如果按每十吨渣出铜一吨计算,这里至少曾产出铜五万余吨,在当时,这是多么可观的数字啊!我来到一座前不久才发掘的古炉前,古炉虽然被推倒了,但专家们说它完全可以复原,经测定,炉缸高约30厘米,斜柱高1米,炉成椭圆形,容积约0.35立方米,炉的底部有通气孔和矿渣的出口,这说明,当时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徜徉在一座座竖井炉的遗址边,目睹那一件件冰铜锭及重达二、三十公斤一块的蘑菇状炉渣和一批碎矿实物,我深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两千多年前就能采用硫化铜矿炼铜,用竖井在液态下放出渣和铜的冶炼技术而惊叹不已,而在当时,一些西方国家却只能采用毁炉取铜的方法,无怪乎西德的一位学者连呼不可思议了。江木冲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古老文明,还展现了历史的最早冶采分工。我们寻遍周围近一百多平方公里,不见一个采矿处,只有一条条通往山外的古老辙道。不过,正是这些古老辙道为我们解开了謎团。原来,矿石是从大工山麓由运输大军运来的,这里只负责冶炼,满地的殷陶碎片说明,当时至少有上千名劳工在此驻扎炼铜。站在江木冲荒坡最高点上,我看到了闪烁着银波的峨岭河。峨岭河是漳河的一条主支流,据史书记载,峨岭河在唐代前甚为宽阔,河上常停舟数百,可沿漳河直下长江,江木冲炼出的万吨粗铜就是从这条水面运往各地的。江木冲是荒滩,却用江字打头,就在于它紧靠峨岭河。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兴奋地告诉我:经测定,江木冲冶铜遗址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我们的老祖宗当时就作出了冶金的分工劳动,这更是一个奇迹。
江木冲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它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03

从江木冲归来,我参观了《大工山古矿遗址出土文物展览》,青瓷坛、石矛、石锤、铁锄、印纹硬陶器、鼎、盅等生活劳动用具异彩纷呈,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从土墓墩中出土的那柄“吴王光剑”至今光泽依旧。经请教专家我才知道,南陵自古系吴越之地,汉唐丹阳铜名闻天下,而南陵即在丹阳郡辖境之内,且是丹阳铜的主产地,北周瘐信《枯树赋》云:“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元和郡县志》记:“铜井在南陵西南八十五里,出铜”。李白在《答杜秀才王松山见赠》一诗中写道:“铜井炎炉高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他把南陵冶铜与黄帝在荆山铸鼎相比可谓太不寻常了。
当晚,当我捧起《大工山古矿冶遗址》论证会纪要仔细拜读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大工山古矿的辉煌明天。按照专家们的建议,大工山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塌里牧、江木冲将辟为重点保护区。按照规划,一个占地两千平方米的古矿出土文物展览馆将在这里建起。我为大工山骄傲,更为古铜都明天的辉煌而欢欣不已。

作者简介

解渭生,自由撰稿人。皖南陵县籍山镇利民路荷花塘十四幢居民。坚持写作三十多年,作品有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等。刊发于人民日报、新安晚报、新民晚报等全国三十多家媒体上,有多篇作品在省内外刊物报纸上获奖。总计发表各类作品三百多万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解渭生:南陵湖的传说

解渭生:飞来的祸(小说)

解渭生:不,你是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八)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七)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六)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五)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四)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三)

解渭生:民心向天(电影文学·连载之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工山铜矿遗址: 尘封千年的辉煌
[今日头条]朱教贵的散文《铜绿山览古》
安徽芜湖:春游南陵——工山镇徒步登高之旅
两千年前的古铜矿之谜
青铜时代的采矿与冶炼技术
安徽省南陵县“磨盘洲”古遗址探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