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子新:见证白山大桥(散文•连载之九)




/吴子新



修建白山大桥那年,农村还没有实行土地承包制,没有分田到户。白山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社员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吃“大锅饭”,干活大囫囵,人称“大囵混”,生产劳动效率特别低。
由于社员每天在生产队干活,都是记公分的集体化劳动,“集体化”严重束缚了社员的手脚。加之,生产劳动中,男女不能同工同酬,强壮的男性社员每天记10分工,一天的工值只有一块钱左右;那些妇女和体弱的社员们,每天只记7分工或者8分工,农村社员群众基本上不流动。虽然大多数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但还有不少家庭一年到头处于缺衣少油状态,因而农民家庭都普遍贫困。
如果到大队以外的地方去劳动,基本上都是男性劳力,比如修公路、扒大河、抬水泥电杆等等,视为生产队出公差,虽然自带粮食,但生产队给予每人每天补助5角钱。
修建白山大桥,各个公社都是按15亩田1名民工的比例,向各个大队摊派常住民工的。那时,没有自行车,四面八方的民工一头挑着燃草和被子,一头挑着大米和咸菜,浩浩荡荡,徒步向白山大桥工地进发。
老家生产队去大桥工地民工食宿的地方,安排在当时朱陈村5队,离工地勉强一里远。生产队安排了一名炊事员,民工们将自带的大米,交由炊事员过称。每半个月一换班,换班前,根据民工就餐的顿数,结一次帐。炊事员负责一日三餐煮饭,并负责中餐做菜。至于早餐和晚餐的菜,民工们都得吃从家里自带的烧好了的黄豆或调制的腌菜,以及一些咸鸭、咸鱼类的咸菜。
我家所在的生产队,有220余亩田,得去15个男性劳力。当时生产队研究决定,提高修建大桥民工的补助,把平时出差每人每天补助5角钱的标准提高到每天补助7角钱,并将7角钱统一纳入民工食堂,作为中餐买菜费用。
那时候,猪肉价格七角三分钱一市斤。民工食堂每天中餐都用两个洗脸盆子盛菜,其中,固定一盆(5斤)红烧肉,另一盆或是大葱烧白干,或是肥肉烧白菜。
中午十一点半,大桥工地吃中饭的号声一响,民工们纷纷散工,回到各自食堂吃中饭。
民工们一进门,只见“火头将军”(炊事员)早已准备好了洗手水,早已将碗和筷子放在了锅台边。
揭开大铁锅锅盖,顿时,满锅热气升腾,米饭喷香。醇厚的香气先是在屋内萦绕,很快由门和窗户钻到了屋外,在村庄飘飘漾漾。
民工们排着队,盛上满满一碗饭,围着桌子上的红烧肉,你夹罢了我登场。后面盛饭的人,因为动作慢了一些,索性举着筷子瞅着盆子,一旦发现盆子里的精肉,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出击,把别人抄出来的精肉夹进自己的碗里。因而,民工们经常调侃道:先来的不如后到的,抄筷子不如瞟筷子。
一转眼,半洗脸盆的红烧肉在民工们的筷子下“先精后肥,啃骨头倒汤”,荡然无存。另一盆大葱烧白干或是肥肉烧白菜,也被“扫了战场”。当然,大铁锅里的饭连同锅巴,也一并进了民工们的肚囊。
“每天都是'三光’,饭光、菜光、汤光。”记得有一次,炊事员江三爷边洗锅边戏说:“大锅饭,香。吃大锅饭,'抢槽’。”
大锅饭,香,一点不假。尤其是大铁锅煮的大锅饭,那形同犁耳、焦炸炸的锅巴,酥脆,有嚼劲,人人都爱吃,吃而不厌。有些民工虽然牙口不好,索性铲上一块锅巴,倒些菜汤或是开水,吃起来,有滋有味。特别是炊事员烧的锅巴汤,带有一股糊糊味道,似茶非茶,入口焦醇,众人喜爱。
“这一大锅黄澄澄的锅巴是怎么煮的?”有一次,我边吃锅巴边询问炊事员江三爷,想探寻江三爷大铁锅煮锅巴的秘籍。
“大铁锅煮饭,能煮得满锅的锅巴,确实是一门学问。”江三爷说:“先淘好了米,放在一边。锅里的水烧开以后,即把放在一边的米倒进锅里,控制好水位,盖好锅盖,大火烧开。注意:千万不能揭开锅盖。如果揭开了锅盖,往往就变成了上生、中烂、锅巴像黑炭的夹生饭;过得10分钟,再加上一把小火。再过大约一刻钟,一大锅锅巴便自然形成了。”
后来,我按照江三哥的指点,煮10多个人吃的大锅饭,果然,满锅锅巴厚实,色黄,一点儿不糊。
说起吃锅巴,我想起了父亲曾经告诫过的话。父亲说:“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最忌讳盛第一晚饭就铲锅巴,那叫'抄家吃’,不文明。”
老家生产队年近六十的福老爹,家庭人口多,看着别的人家都有主要劳力去大桥工地,自己也想去大桥工地,为修建大桥出些力。
晚上,福老爹找到生产队长,要求到白山大桥工地上工。生产队长明白了福老爹的心意,说:“您胡须花白,都一把年纪了,大桥工地挑土的活儿,还是让身强力壮的中年人去吧。”
福老爹一听,打心眼里不服气。
第二天,福老爹径直去了理发员那里,执意刮掉了脸上养了近十年的胡须。
晚饭以后,福老爹再次找到了生产队长,说:“我不怕累,大桥工地挑土的活儿,我行!”
生产队长发现福老爹居然刮掉了胡须,执意要去白山大桥工地上工,心里有了一些动容。也许是福老爹“剃须请战”的态度感动了生产队长,于是生产队长同意了福老爹的请求。
次日天刚亮,福老爹挑着被子和粮草,已经赶到了大桥工地,并在大桥工地一干就是半个月。
半月后,福老爹由大桥工地换班返回。生产队一些社员当面嘲讽:“福老爹,大桥工地食堂的红烧肉好吃吧?”
还有几个爱嚼舌根的社员,说:“福老爹为吃红烧肉,不惜刮掉了自己养了多年的胡须。”
现在看来,福老爹剃须为修桥,大桥工地献余热,应该是正能量的典型,应该编入《修建白山大桥好人好事名册》。而那些爱嚼舌根的社员,贬低福老爹是为了吃红烧肉而剃了胡须,却为目光短浅、彻头彻尾自私自利的小人。
【未完待续  隔天刊发一期  谢谢关注】

作者简介

吴子新,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过省报记者。1982年起先后在《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江淮》《新安晚报》《未来》报刊和《江淮文学》《同步阅读》《首都文学》《宁古塔作家》《温馨微语》等电子杂志发表新闻通讯、散文、诗歌等12400余篇(首),获过全国小说征文一等奖和多次名次奖,出版《乡村看台》《古往今来看同大》《乡韵自吟》等个人专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吴子新:见证白山大桥(散文·连载之七)

吴子新:见证白山大桥(散文·连载之六)

吴子新:见证白山大桥(散文·连载之五)

吴子新:见证白山大桥(散文·连载之四)

吴子新:见证白山大桥(散文·连载之三)

吴子新:见证白山大桥(散文·连载之二)

吴子新:见证白山大桥(散文·连载之一

吴子新:卜算子·人生之气(诗九首)

吴子新:但愿诸家无“剩女”(散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吕小平:​河 风 凛 冽
鲁北往事:上河工
学文丨《农建连里的苦辣酸甜咸》
华县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过去农村挖河的场面,网友:热火朝天,场面令人震憾
还记得当年的“生产队”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