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同宪:都江堰感怀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都江堰这一享誉古今中外的宏伟水利工程,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早已有心去那里一游。去年十月,终于了却心愿。

我们乘坐一辆中巴车,从岷江源头出发,翻过岷山、邛崃山脉的崇山峻岭,沿着红军长征走过的松藩草地和部分山路,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终于来到心仪已久的都江堰市。

清晨,我们一行人去游都江堰,只见薄雾笼罩玉垒山,滔滔岷江水顺流东下,满山葱绿披上一层淡淡的轻纱,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走在通往古堰的路上,仿佛听到历史的足音正锵锵作响,告诉我们古代英雄为民造福的动人故事。那些有着极强生命力的古迹,正穿越时空的界限,向我们展示古人的壮举和非凡才智。

都江堰是战国时水利专家李冰主持修建的,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名灌县)的岷江中游。公元前二百五十年左右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为著名,虽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目前在川溪平原仍发挥着显著的经济效益。而在水利工程修建以前,岷江水源旺盛,易淤易决,水灾特别严重。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访查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沧海桑田,世事多变,祖国大好河山虽已千百次变迁,然而都江堰却是雄姿依旧,青春永驻,神奇犹在。至今,仍然是“天府之国”永葆青春的源泉,人民赖以生存的命脉,世世代代滋润养育着四川人民。

不仅如此,它在水利工程学上的伟大创举,今天仍为中外水利专家们所津津乐道。整个工程气势如虹,雄伟壮观,无论古今,都是游人喜游乐道的绝佳去处。凡是游过都江堰的人,无不为中华民族有此伟大而神奇的水利工程而惊叹叫绝,并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游都江堰时,正是稻黄蟹肥季节,初升的太阳将覆盖在田野和江面上轻纱般的薄雾慢慢驱散,岷江顿时漾出道道绿色的波澜,大地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世界,就连那些乡间的竹篱茅舍也戴上了金色的光环。滚滚东去的岷江水奔腾而下,顷刻间奇妙地化作汩汩细流,在成都平原广袤的田野里漾青泛绿,蜿蜒交错,波交潋滟,使这铺青叠翠的丰腴之地,显得更加蓬蓬勃勃、生机盎然。难怪古人有此佳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神奇的都江堰,不就是那“活水源头”么!

一会,我们来到“离堆”。这里是李冰父子当年为疏导洪水而凿开的石山,因离开对面的母山——玉垒山而得名。导游小姐告诉我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设施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和内江两股水流。外江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有许多排洪作用;内江在都江堰市西南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飞砂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漫过而流入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江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冲填淤积,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相传李冰为了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制定了“深淘滩,作低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从而使岷江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流向逾远,分支愈多。内、外江流域灌溉总面积曾达300余万亩,经大力整治扩建,现已达近千万亩。

站在“离堆”之上,都江堰的主要工程——鱼嘴、分水堤、飞砂堰以及调节流量的水闸,便一一尽收眼底。放眼望去,从嵩山峻岭中奔腾呼啸而来的岷江之水,挟雷携电滚滚而下,颇具催枯拉朽、吞噬一切的气势,令众多游人不禁瞠目结舌。然而顷刻间,那来势汹涌的巨大洪流,早已被利剑般的“鱼嘴”劈砍成两半:一半狼狈不堪地逃进分水的闸门,沿分水堤向外江流去,经乐山、宜宾汇入长江,流向大海;令一半则顺逆人意地向当年人工开凿的玉垒山——人称“宝瓶口”流去。涌进“宝瓶口”的江水,通过下游比密如蛛网的农村灌溉水渠,变成了成千上万条涓涓细流,浇灌成都平原的万顷良田。两千余年来,都江堰的水就这样没日没夜、奔腾不息地流着,使成都平原十四个县近千万亩农田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鱼米之乡。“天府之国”正是都江堰的杰作,没有都江堰的伟大工程,怎会有“天府之国”的美名。

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历史上为民造福的人,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古代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在玉垒山下修建了“二王庙”,供世代华夏子孙前来供奉瞻仰。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二王庙”前,只见此庙背山面水,依山势起伏,亭台殿宇,飞檐斗拱,隐现于参天古木之中,颇为古朴壮观。据史料记载,“二王庙”始建于公元四百九十四年,原来规模较小。现在游人看到的,是经过宋代大加整修形成的规模。       李冰父子之所以被称为“王”,体现了历代人民对他们的尊敬。因为李冰生前不过是个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干部,根本达不到“王”的级别的。可见,对于造福于人类的人,人民是崇仰的,世代难忘的。

当我们拾级而上进入庙堂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在四壁的李冰治水警局:“三字经”、“六字诀”和“八字格言”等。读着那些富有哲理而又具有科学思想的治水经验之精华,我们不禁对李冰父子肃然起敬。紧接着,我们来到李冰的供位前。李冰的供位是别具一格的,宽敞明亮,既无龛笼栏杆相隔离,也无护卫怒目侍立两旁,给人一种毫无戒备森严的感觉。在神座上侧身而坐的李冰,正凝视着捧在手上的治水蓝图,那深邃而严肃的目光仿佛告诉人们:治水方案已经成竹在胸,志在必得。人们不能不暗自佩服塑造者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把李冰塑造得如此体察民意,平易近人。塑在后殿的李二郎像,也是匠心独运的。只见他手持开山铁铲,挽袖卷裤地站在那里,身体向前倾去,双目凝视前方,那神情仿佛正等待父亲的一声号令之下,带领千军万马展开劈山造堰的会战……

行走在古堰之上,我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真正千古不朽、流芳百世的,不正是那些像李冰父子这样真正为民兴利除弊的人吗?如果这位太守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只顾当官做老爷,或只图虚名而不干实事,在科学水平非常低下的古代,是绝对不会有如此辉煌壮举的。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面对古人,今天的人民公仆们该作何感想?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还是多干实事、好事、得民心之事?是追求享乐、贪图安逸,整日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还是艰苦奋斗,勤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借古以鉴今。古老的都江堰,你给我们带来多么深刻的历史沉思!

(注:文中插图照片由狂蜂拍摄提供。)

作者简介

夏同宪,笔名夏天阳光,曾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有千余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和部队各级报刊电台发表,百余篇(首)散文、诗歌被各类报刊杂志采用,并多次获奖。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青城山和都江堰
神奇都江堰
四川民居风情速写5
都江堰:天人合一、多元交融的伟大杰作!
游记|宋毓文作品欣赏
拜水都江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