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同宪:新沂 —— 老区扶贫开发20年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夏同宪

网格状的农田林网和一排排漂亮的农民新居,见证了老区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远处,马陵山上巍然屹立的宿北大战纪念碑,好像正在诉说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新沂人民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是苏北著名的革命老区。勤劳淳朴的新沂儿女,在这片热土上耕耘着希望,播洒着梦想,描绘着未来。

二十年多来,新沂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和扶贫开发协会(“两会”合署办公)的老同志,退而不休,不辞辛劳,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那是一抹闪耀光彩的夕阳,用余晖为老区人民描绘美好的梦想。

追逐梦想——老区人民改变命运的期盼,镌刻在一份份饱含深情的调研报告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新沂“两会”理事长张惠泉陪同徐州“两会”理事长何赋硕、副理事长周嵩山视察丘陵山区。站在马陵山上,望着山脚下一排排仍是泥土墙、茅草屋顶的村庄,看到田间劳作的农民还在重复着原始的耕作方式,他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解放几十年了,人民的生活还比较贫苦啊!

成千上万的新沂优秀儿女,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用千万辆独轮车推走了黑暗,用千万条扁担挑来了黎明。新中国的成立,由于战争与历史原因,革命老区还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解放以来,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老区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部分老区人民还比较贫困。

多年来,这里的人连做梦都想早日脱贫致富啊!

如何继承先烈的遗志,建设幸福美好的家乡,实现老区人民的致富梦想?“两会”领导们在苦苦思索着。

于是,他们决定从深入调查入手,摸清老区人民的贫困情况,然后研究脱贫致富对策。

据当时原马陵山乡统计,老区住有房、吃有粮、睡有床,油、盐、酱、醋不断的户只有50%;住草房、吃粗粮,油、盐、酱、醋有短缺的户占40%;每年缺粮23个月的户占10%,其中5%的特困户住漏房,睡地铺,冬无棉裤,夏无蚊帐,过节吃不上肉。

许多农民仍住在矮小的草房内。一些农家石片垒成的草屋内,屋顶透亮,墙角裂缝,家徒四壁。

一位农民家中,爷俩睡一张床,床上连席子都没有,铺些麦草当褥子。

一位市领导看望贫困户,老太太40多岁儿子尚未找到媳妇,眼看春节即将来临,家中只有女儿送来的几斤米,其他一无所有。

有的农民虽然建了瓦房,室内却没有家具,只有一条绳子搭衣服,连简单的再生产也不能维持。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老区人民,“两会”的领导时刻想着老区人民。省“两会”领导凌启鸿、蔡秋明来了,徐州市“两会”领导何赋硕、周嵩山、刘步生来了。

当然,来的最多的还是新沂市“两会”的领导。他们顶酷暑、冒严寒,经常深入老区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疾苦,帮助老百姓追逐脱贫致富的梦想。

苦苦思索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打开贫困桎梏的惟一的钥匙就是发展。老区基础薄弱,要想加快发展,离不开帮扶。

19937月,《关于马陵山乡扶贫开发的调查》在《江苏老区》杂志发表,省老促会理事长汪冰石作了重要批示,对新沂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05年,《新沂丘陵山区农村经济情况调查报告》,为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省财政共支持丘陵山区开发资金近3000万元,每年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以上。

2007年,新沂生猪养殖处于低谷,农民养猪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关于我市生猪发展情况和生猪品种状况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两会”从上海畜牧研究所、江苏农科院等引进良种母猪、新西兰兔、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先后支持贴息扶贫项目资金30万元,无偿支持2万元,促进了全市家畜良种的推广。

二十年来,“两会”每年都要通过深入调研,写出2篇以上切合实际的调研报告。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老区的山山水水,汗水洒遍了的田间地头,深情温暖了千家万户。先后帮扶了5个贫困村、6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科技示范园和1个研究所,使5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一份份饱含深情的调研报告,为老区人民描绘着梦想,引领老区人民执着地追逐梦想!

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是艰苦奋斗的金色收获,是饱含汗水的笑容,承载着老百姓的希望。

托举梦想——老区人民热切的希望: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初春时节,我们来到马陵山脚下的花厅村。望着山坡上那一片片梨树、桃树、柿树、石榴树,仿佛看到粉红的桃花、嫩白的梨花、深红的石榴花姹紫嫣红,果农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过去这里交通闭塞,十分贫困。430户农民有300户是贫困户,是全市有名的贫困村。村党支部在“两会”的支持下,从1993年冬季开始,带领农民开垦荒山,栽种果树。三年开荒1000多亩,全部载上了果树,达到人均一亩果。村里还号召农民搞多种经营,形成了“千头牛、万只兔、五千棵早酥梨”的专业村。

站在村头望去,马陵山西侧就是闻名中外的花厅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上抽象夸张的纹饰和图腾表明:远古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勤劳勇敢、聪明智慧,曾在此地诗意般地栖居。记忆历史的碎片散落其间,花厅村耕田劳作的人们,一弯腰或许就能拾到5000年的文化。

村委会主任高成仁向我们介绍了情况。马陵山历史悠久,马陵山人追求梦想付出的艰辛也非同寻常。周边20多个自然村的2800户农家,星星点点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山包里。

新沂市“两会”组织科技人员帮助马陵山红峰果园修剪梨树

过去,山村的农民习惯守着家门,夏天坐在树底拉家常,冬天蹲在墙根晒太阳。“脚蹬锅门瓢朝脸,山芋截子扒两碗”,就是他们生活的写照。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马陵山区还有两个村没有学校,6个村没有卫生室,周边没有农贸市场。两个村的党支部没有办公地点,大事小情都到村支书家碰头,被人戏称为“地下党”。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贫穷这样界定:“没有一件亚麻衬衫”。那是西方的贫穷标准。马陵山人会告诉你:囤里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衣,那才叫真穷啊!

当年的走访中,老百姓把心愿告诉“两会”领导:“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送千送万,不如选个'领头雁’”。于是,他们把村支部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向组织部门建议,并会同乡镇党委研究如何选齐配强村级党支部,让农民有个好带头人。

有了坚强的村支部和“领头雁”,知穷而奋进的马陵山人决心改变山村的面貌。周边几个村动员数千男女老少齐上阵,“一把铁镐一把锨,几张煎饼干一天”。三年时间开垦荒山、修筑梯田6000多亩,改良土地9200亩。过去荒草乱石遍野的马陵山,如今山坡上随处可见连片的桃、栗、梨等果园,大田里还种上了花生、黄豆、黄花菜等经济作物。

丘陵地带的王圩村严重缺水,480户人家有300户吃水困难,粮食作物产量很低。“两会”领导先后支持资金40多万元,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打井9眼,建水泥防渗渠道1000多米,旱田改种水稻600亩。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也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为老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村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如今,花厅村已经今非昔比了,村民的生活比蜜甜。破旧的草房早已不见踪影,一排排农民新居、两层楼房拔地而起。过去村里多年考不上一个大学生,现在每年都能考上四五个。全村农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吃水困难的历史。

近几年,两个村党支部先后建成三层楼的办公用房,不再被人戏称为“地下党”。

住在马陵山坡上的养牛大户王通春,饲养了近50头肉牛,每年可收入10余万元。村主任高成仁告诉我们:“村里的养殖大户还有不少,仅养羊大户就有10余户,每年收入三五万元”。

边听介绍边行进在田间的水泥路上,两侧绿油油的麦苗茁壮成长,我们好像看到丰收已经在望。

远处山坡上绵延的农田宛如巨大的五线谱,在千沟万壑中均匀地展开,劳作的人们如点点音符跃动其上,听似无声,却把一种强烈的音乐感,弥漫在天地间。那强烈的音乐感,融进了老区人民无尽的梦想。

放飞梦想——老区人民从贫困的睡梦中醒来,朝气蓬勃地迈上幸福美好的康庄大道

时光流转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老区的青年还没有外出打工赚钱的意识。除了农忙季节,平时都在村里玩耍游逛。一到冬天,小伙子们穿着棉袄头、黄大衣,不是躲在村头打扑克、玩象棋,就是蹲在草堆垛、土墙根吹牛聊天。大姑娘们躲在家里纳鞋底、做花鞋,她们即使想出去打工,父母也不放心:“大姑娘出去疯什么,回来连婆家也不好找”。

市委、市政府为了鼓励农村青年外出创业,出台了一系列培训、鼓励措施,“两会”老同志和各村党支部深入村组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动员工作,男女青年才陆续走出家门,到发达地区打工赚钱、学习致富本领。

马冬菊从16岁开始就在临沂、温州等地打工、做生意,1999年回乡创办东润服装技校,2010年又创办徐州润宇服饰公司。十多年来,在“两会”支持下,她为家乡培训服装技工1.1万人,并亲自送往苏南和浙江一带服装厂就业。企业成为徐州市青年创业基地,吸纳560人就业,其中100多人来自贫困家庭。公司年产服装105万套,销售收入3500万元,实现利税45万元,职工年薪2万元左右。她还自创4个品牌,取得自营出口权,产品外销率达到60%以上,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在马冬菊等创业典型的带动下,老区的青年纷纷踏上了打工致富路。几年后,从“孔雀东南飞”到“凤还巢”,一批有了经济实力的打工青年又回乡创办企业,带动父老乡亲致富。

如何让农民“务工不进城,挣钱不出村”?受到马冬菊的启发,近几年“两会”根据老区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帮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老区人民致富。

经过努力,一个个老区扶贫开发项目相继落地生根,“帮一处,带一片;扶一村,富万户”正成为许多村庄发展的真实写照。

新沂市“两会”资助的种兔养殖场

来到烟波浩渺的骆马湖畔,一座现代化的渔村映入我们眼帘,门牌上写着“草桥镇昌顺水产公司”,“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标牌赫然在目。一片片防渗鱼塘规整有序,塘区道路全部硬化。在物联网工作室内,大屏幕上显示出各种数据和监控画面,这套现代化设备具有诸多功能,既能够监测土壤、水质、水温、饲料、鱼类生长、鱼塘环境等情况,还能够检测鱼病等。鱼塘边健身路径等器材一应俱全,渔民可以在休闲时锻炼身体。周边环境如诗如画,风景异常迷人。

公司经理林海峰告诉我们:“公司拥有水面1.2万亩,养殖面积7000亩,年产值1亿多元,带动5000多养殖户,近3000人在此打工。养殖户年收入15万元左右。现在多数渔民家中都有小轿车,人住在城里,开车到渔场来上班”。

谈到未来发展,林海峰异常兴奋。“目前公司正在创建“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向休闲观光旅游渔业发展。我们打算建设美丽的“渔家乐”,把周边地区的游客都吸引过来。到时将实现三个转变:渔场变渔厂,渔区变景区,渔民变市民”。

类似的企业在老区不断涌现,那里的机器声、汽笛声汇聚成一曲美妙动人的乐曲,放飞老区人民致富的梦想。

——骆马湖畔的新沂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拥有1.2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形成年加工特种水产品5000吨的能力,销售收入达2亿元,带动周边1000多户渔民致富。

——草桥柳制工艺品协会大力发展杞柳基地,带动1100多户农村留守人员从事柳制品生产,产品出口到欧洲。

——女青年李慧创办的巾帼有机蔬菜生产合作社,会员发展到86人,建成有机蔬菜基地2500亩,设施瓜菜1000亩,产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认证,年销售蔬菜600万公斤以上,社员年收入三五万元。

采访途中,一棵棵杨树挺拔在老区的村头田间。虽然土地贫瘠、水源缺乏,它们却顽强地生长着,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些杨树不就是老区人民坚强性格的象征吗?他们已经从昨天贫困的睡梦中醒来,满怀激情地迈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夕阳暖暖的照耀着山村,那里一片翠绿、一片金黄、一片火红…

(注:题图照片系省老区开发促进会理事长凌启鸿、徐州市“两会”副理事长刘步生、新沂市“两会”理事长张惠泉在马陵山考察;文中所有插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夏同宪,笔名夏天阳光,曾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有千余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和部队各级报刊电台发表,百余篇(首)散文、诗歌被各类报刊杂志采用,并多次获奖。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颁奖词] 他们,并肩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
绿洲在热土上延伸[彭阳县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精准扶贫需要精准施策
濠头庙前村:老区村里的扶贫小故事
赞美春韵||姚林宝
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