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镇西 · 教有所思】“一切为了孩子”的“一切”是什么?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三句话我一直没找到准确的出处。据说最早是宋庆龄说的,但她在哪里说的,或写在哪篇文章里的,我一直不甚了了。(希望得到方家查证,在此先谢谢啦!)
 不过,这不影响对这三句话的认同和赞赏。
 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应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分歧。简言之,这三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分别是对教育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范围界定——这个范围就是“一切”。
 这样理解就够了吗?我还想说得更细更具体一些。
 今天我先说说 “一切为了孩子”的“一切”是什么?
 “一切为了孩子”,是镌刻在许多学校教学楼上的口号。
但这里的“一切”是什么呢?
或曰:“校园建设、思想领先、观念更新、文化营造、队伍提升、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品牌打造……这一切都围绕孩子的成长,这就是‘一切为了孩子’。”
嗯,是的,所谓“一切为了孩子”,说的是我们的所有努力、所有工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孩子的成长与幸福。
这个答案非常完美。学校所做的全部工作,的确都指向一个目标——孩子的成长。
但,答案完美却不完整。
因为上述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于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上,所以“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还应该放到校园里具体的情景中去理解,去体验——
台北奎山中学的操场上,篮球都是放在篮板下面的,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在大陆的学校,篮球都是放在体育器材室的,还有专人保管,只有上体育课或课外锻炼时间才拿到操场上。我问校长:“怎么把篮球放在篮板下呢?”他的回答:“孩子方便。”我顿时羞愧了,人家看重的是“孩子方便”,而我们想到的是“不能让篮球丢失”。
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就包括不惜损失地方便孩子打篮球。


大概十年前,北方某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收到一封来自南方的家长来信。这位家长说,他的孩子在学校什么都满意,就是感觉饭不好吃,因为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让他难以适应食堂的饭菜。校长当即找来分管食堂的负责人商量,可否单独为这个孩子做一份适合他口味的饭菜?食堂负责人有些为难:“这太麻烦了!”校长指着不远处墙上的标语:“不是‘一切为了孩子’吗?”于是,从第二天起,那个南方孩子每天都吃“小灶”。
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就包括了不怕麻烦让孩子吃上可口的饭菜。
以我的审美观,国内最美的校园首推成都华德福学校——有草坪,有水塘,有修竹,有田垄,有树林,有小屋……让我惊讶的是,树上还有猴子一般灵活攀爬的孩子!我问校长李泽武:“怎么能让孩子爬树呢?”他说:“爬树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开心就让他们爬吧!”当然,为了保证安全,他们也是煞费苦心,比如在高枝上系上红布警示孩子,不能再往上爬了;在树下,堆放着沙子或放着许多柔软的轮胎。我说:“为了孩子爬树,你们费了多少心思啊!”他说:“应该的,为了孩子嘛!”
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就包括了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由安全地爬树。


那年我校举行艺术节,如果全校60班的节目都上,时间显然不允许,于是分年级先审核每一个班的节目,将不太理想的节目淘汰,而让最后选拔上的20来个优秀节目在全校正式演出。一天,一群小姑娘因为节目被淘汰而在我办公室外面哭。我想,“艺术节”是什么?不就是让孩子们乐一乐吗?为什么不让所有的节目都正式演出呢?于是,我找来分管校长:“能不能让每一个班的节目都上呢?”他说:“如果六十个班的节目都上,又得停一天课,这不光耽误教学时间,也增加了组织工作的难度,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我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平时不是说‘一切为了孩子’吗?‘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平时我们反复说反复写的这些话,可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就应该体现在这些地方。”后来,所有节目都登台表演。
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就包括了宁可自己辛苦也要保证学生的所有节目都展示。


2006年8月,我到武侯实验中学做校长时,发现来自当地失地农民家庭的孩子家里几乎没有课外书,如果去学校图书馆借阅,又不太方便。于是,我建议设立“开放书吧”,即把阅览室和图书室的部分书放在教学楼过道和学校的风雨操场边上,让孩子课间随时都可以看书。
但是,一学期下来,书丢了不少。于是,不少老师说:“还是把书放回阅览室和图书馆吧!”
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书为本”?为什么把“以人为本”叫得那么响亮,可一到行动上,却把“人”忘得干干净净?说是“一切为了孩子”,可实际上却是“一切为了图书”。
 当然,书籍丢失的现象不容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也很重要。我和老师们讨论后达成共识:第一,在全校学生中征集开放书吧管理方案,集中集体智慧,让开放书吧更好地存在。第二,以各种形式在各班进行诚信教育,尤其是要将书吧的存在与每一个人的良心和利益联系在一起,让每一个孩子都意识到,每一本书都是“我”的,对每一本书的损害都是对自己的侵犯。第三,每一次出现丢书的情况,都是一次在情境中诚信教育的机会。须知最好的教育,是情境中的教育。所以,开放书吧存在的意义绝不只是提供方便的阅读,而且也提供了自然的教育情境。


后来,丢书的现象越来越少,大概是从第二年开始,我们开放式书吧的书就基本不丢了,到我卸任的2015年,学校开放书吧里的四千余册书一本都没丢了。
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的“一切”就包括了不怕丢书也要让孩子下课后能够自由地读书。
也是我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男生在课堂骂英语老师了。因为不守纪律而被年轻的女教师点名批评,他竟然在课堂上顶撞老师,而且语言很不文明。
在我看来,如同孩子的尊严必须维护一样,教师的尊严也同样不可侵犯。这个孩子犯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我先把这个孩子请到我办公室,严肃而耐心地给他谈了整整一个中午,最后他诚恳地表示错了,愿意给老师道歉。我为了教育全校学生,决定让他在全校师生面前道歉。他犹豫片刻,表示同意。
但他的“犹豫”让我想到,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哪怕是犯了严重错误的学生,也要考虑他的自尊心。于是,我先让他去向英语老师道歉,然后,在第二天课间操的时候,面对全校三千师生,我匿名宣读了犯错学生的道歉信。这样,既教育了全校学生,又保护了孩子的面子。
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就包括了选择恰当的教育学生的方式。
我从来不否认“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把孩子放在正中央”“给孩子一个精彩的舞台”等理念的无比正确性,我只是担心这些口号只是写在墙上的口号,担心一旦遇上麻烦,“一切为了孩子”便成了“一切为了领导(教师)管理方便”和“一切为了不出乱子”。
当校长时,我一再提醒自己,不要让“一切”只呈现于口号之中,而在现实中“一切”却变成了“没有”。
所以,“一切为了孩子”应该体现于这样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中——
上课不拖堂,以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未经允许不占学生自习课,以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宽容学生偶尔迟到,毕竟谁也难免会“猝不及防”;别让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久久矗立,以等待前来视察的领导、专家;星期天能让孩子进学校踢球;发试卷时,假装将不及格的卷子不经意地卷上一角盖住分数,然后再给孩子;评讲作文时需要读优秀作文,请课前先问问小作者是否同意;为了让学生在校三年有一个终生难忘的狂欢之夜,我和老师不怕辛苦把毕业班的孩子带到山里,点上篝火,在灿烂的星空下举行毕业典礼,狂欢至深夜……
上述种种,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含义。
     2021年1月1日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场发生在儿童节的伤害
教师节特稿:逆转“顽石”的人生
“一周感恩”激发管理正能量
【语文校长谈语文】读书那点儿事
李镇西:一个校长对学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兼谈不要怕学生“偷书”
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